药物毒理学试题复习重点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20.21.22章)
第二十章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一、填空题1. 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包括:①研究和②研究。
2. 目前药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应采用至少两种哺乳动物。
一般应选用一种①类动物加一种②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3. 急性毒性试验常用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有:①和②。
非啮齿类动物主要有:③和④。
4. 急性毒性试验的正式试验,小鼠一般分①个剂量组,每组②只,各剂量组距一般为③。
5. 急性毒性试验用两种以上的给药途径,其中一种必须是的途径。
6.急性毒性试验,给药当天,尤其是给药①小时内应认真观察,并记录,然后连续观察②天,详细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情况和死亡情况。
7.长期毒性试验应至少采用两种动物以上,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啮齿类主要是①,非啮齿类为②。
8.长期毒性试验给药途径原则上与①途径一致,口服给药大鼠一般常用②。
9. 长期毒性试验的分组,一般设一个对照组和三个剂量组(包括:①、②和③)。
10. 长期毒性试验观察指标主要有:①和检测项目(包括:②、③、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11.全身用药的毒性研究中,动物的变化是反应机体整个情况最灵敏的指标,所以必须认真称重和计进食。
12.根据我国药政部门的规定,静脉注射制剂必须进行全身毒性试验,又叫常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①、②、③和④。
二、名词解释1.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2. 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三、问答题1.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要求和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1、试论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急性毒性试验为全身给药的毒性研究内容之一,是评价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累积给药后,动物表现出的毒性反应。
一、目的:1. 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2. 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实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3. 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4. 为新药药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要求:药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
(完整word版)药物毒理学考试重点以及习题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
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
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
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 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2.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3.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4. 毒性:毒性是指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高的药物以极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的一定损害,甚至死亡;毒性低的药物则需较大剂量才能呈现毒性,药物的毒性除与剂量有关外,还与接触的方式与途径 ( 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与时间分布 ( 一次给药,多次给药 ) 有关。
5. 非损害作用: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6. 绝对致死量 (LD100) 或绝对致死浓度 (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7. 致畸作用临界期: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是器官形成期,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能感受致畸物的作用并发生特异缺陷的整个时期称致畸作用临界期。
8. 可靠安全系数: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之比值。
9. 半数致死量 (LD50) 或半数致死浓度 (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 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10.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或药物致敏物。
11.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的作用后,微管蛋白的聚合受到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珠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52428)一、名词解释1.突变: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间接致癌物:4.药物毒理学:5.特异质反应:6.促癌剂:7.直接致癌物:8.轴突病:9.机制毒理学:10.肝硬化:11.基因突变:12.脂肪肝:13.发育毒性:14.母体毒性:15.血脑屏障:二、单选题1.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用药对象2.药物的急性毒性主要损害()。
A. 呼吸系统B. 肝脏C.肾脏D.骨髓3.关于胎盘屏障描述错误的是()。
A.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相似B. 几乎所有药物均能穿过胎盘屏障C.对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营养交换有重要意义D.在保护胎儿方面几乎无效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
A.长期用药B.过量用药C.正常用药D.肝肾受损时未调整药物剂量5.药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终毒物在靶部位的浓度B.终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C.原型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D.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6.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专一性高B. 活性有限C.个体差异大D.可被诱导或抑制7. 关于药物的变态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 与免疫系统有关B. 与药物的固有药理效应不同C. 与用药剂量有关D. 使药物的特异拮抗剂不能缓解8. 毒物从机体的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脏B.肾脏C.肺脏D. 皮肤9.急性毒作用带为()。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0. 体内对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
A.胆碱酯酶B.细胞色素P450酶C.乙酰化酶D.环氧酶11. 研究药物变态反应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B. 豚鼠C.小鼠D.E. 大鼠12. 下列损伤可逆的是()。
A.肝硬化B.脂肪肝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肾功能衰竭13.药物从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药物毒性代谢动力学1.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1).描述药物在动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剂量和时间的关系;2)了解毒性研究中药物暴露量与毒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3)描述重复给药的暴露延长对代谢过程(包括代谢酶)的影响;4)评价药物在不同种属、性别、年龄、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毒性反应;5)评价毒理学试验间的关联性、毒理学实验与药效学试验的关联性、毒理学结果对临床试验特别是临床I期试验的支持作用;6)阐明药物的制毒机制和毒性发生、发展规律;7)为进一步的非临床毒性研究设计和临床试验的给药剂量设置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资料。
2.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即急性毒性研究,指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单次给药的毒性研究一般用两种啮齿类动物或一种啮齿类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
常用的方法有:最大耐受量法、最大给药量法、半数致死量法、固定剂量法、序贯法、近似致死剂量法和积累剂量设计法。
(前四种方法常用于啮齿类动物,后两种方法主要用于非啮齿类动物)2)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也称长期毒性研究,通过长期的重复给药显示动物的毒性,预测药物可能对人的不良反应,降低其临床用药风险。
重复给药毒代动力学研究的信息:全身暴露情况、性别和种属差异、剂量相关性、蓄积程度、肝药酶的变化等。
一般先提供4周给药的毒代动力学资料,以支持一期临床研究。
然后在啮齿动物(如大鼠)进行可长达6个月月和非啮齿动物(如Beagle犬)9个月(国内)或12个月(国外)的进一步的重复给药毒性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进行4周给药的肚带动力学研究,一般在给药的首日、末日和4周期间测定各剂量组合对照组的药物浓度,观察AUC和稳态浓度的变化。
采样时间可根据毒代动力学而定,但通常是给药后0.5、1、2、4、8、12、24h。
3)组织分布研究4)遗传毒性研究5)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6)生殖毒性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对生殖能力、胚胎和胎儿生长发育及分娩前后动物的影响。
复习重点、试题-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C毒素D.毒物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 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2.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3.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4.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5.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7.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8.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9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许老师-《药物毒理学》复习要点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毒理学
2、毒物
3、终毒物
4、治疗指数
7、毒性反应
8、毒代动力学
9、半数致死量
10、安全范围
11、最大耐受量(MTD)
12、停药反应
13、镇痛剂肾病
二、简答题
1.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药物(毒物)在组织中的储存部位有哪些?举例说明。
3. 简述药物导致毒性作用的四个作用步骤
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有那些?举例说明
5、简述药物/毒物引起肝细胞坏死的机制有哪些?举例药物。
6、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类型哪些?
7、肝毒物按照其毒性机制可为哪几类?举例药物。
8、药物性肝损伤类型有哪些?
9、药物肾损害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
10、简述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
11、药物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的区别(特点)?
12、肺脏对药物易感性的原因
13、药物呼吸系统毒性作用机制
14、生物药物的特殊性包括哪几方面?
三、论述题:
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举例药物。
2、终毒物是否与靶分子反应产生毒性取决哪些因素?举例药物说明。
3、药物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是什么?
4、药物导致毒性作用的四个作用步骤是什么?
5、叙述肾脏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的原因有哪些?
6、理解下图,叙述治疗指数(TI )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可靠性如何。
如何更全面评价两种不同药物的毒性大小?。
药物毒理学复习
药物毒理学复习药物毒理学复习急性毒性实验1.治疗指数⼤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的药物安全。
√2.当剂量或浓度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达到或稍⾼于阈值时效应将发⽣。
√3.⼀种药物只有⼀个阈值。
×4.急性毒性作⽤:(反应)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次接触药物产⽣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甚⾄引起死亡。
×5.急性毒性实验通常采⽤健康成年动物进⾏试验。
如果受试物拟⽤于⼉童或可能⽤于⼉童,建议必要时采⽤幼年动物进⾏试验。
√6.我国药政管理规定,⽆论临床拟⽤何种途径给药,急性毒性实验都要求⽤两种以上给药途径,应⾄少包括临床拟⽤途径和⼀种能使原型药物较完全进⼊循环的途径(如静脉注射)×7.各组动物⼀般⽤同浓度不同体积给药。
×8.急性毒性试验⼀般应选⽤⼀种啮齿类加⼀种⾮啮齿类动物进⾏急性毒性试验,常⽤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和⼩⿏,⾮啮齿类动物主要是狗和猴,恢复期观察⼀般不超过28天,眼刺激试验⾸选⽩兔9.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在⼀定条件下对⽣物体的损害作⽤,并对药物毒性作⽤进⾏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机理研究的⼀门科学。
10.有毒(toxic):指物质具有产⽣⼀种未预料到或(并)有害于健康作⽤的特性。
11.进⾏⽣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研究通常⾸选三阶段⼀代试验法,即⼀般⽣殖毒性、致畸敏感期毒性和围⽣期毒性实验。
12.TI:治疗指数,通常将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值称为治疗指数,⽤以表⽰药物的安全性。
13.LD50:半数致死量,指药物能引起⼀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可逆性毒性效应(reversible toxic effects)、不可逆性毒性效应(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s):有些药物的毒性作⽤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有的毒性作⽤⼀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药物毒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药物毒理学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poisons)的科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的伤害作用(adverse effects)及其机制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伤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3、毒理学要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治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4、毒理学研究办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
5、毒理学替代法alternative toxicological methods(又称“3R”法):优化(refinement)实验程序、办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4th R: responsibility 责任。
第二章基本概念一、毒性和毒效应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日子的外界环境中存在、也许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如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3、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浮现的疾病状态。
6、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治理的名词。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毒副作用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生殖细胞在器官子代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构造。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由存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精子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幼体毒性(5)致突变理论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 免疫系统根据消化系统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乙酰胆碱功能等四类。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标准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答案一、概念1. 剂量: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
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体重,mg/kg体重。
2.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
3.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
药物吸收通过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
进入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4.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化。
该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又可分为转换型和颠换型两种类型。
5. 染色体畸变: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6.致畸指数:为一种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量的比值,是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致畸强度指标。
建议致畸指数在10以下定为不致畸,10 ~ 100为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7. 非临床研究:指在实验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各种刺激性试验、依赖性试验及与评价药品安全性的其他毒性试验。
8.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药物的水溶性与脂(油) 溶性间的平衡,也就是药物对水相与脂(油) 相的亲和力的总和,其平衡常数称之为脂水分配系数或称油水分配系数。
9.突变: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
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作者:————————————————————————————————日期: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填空题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 ,②,③ ,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 ,② ,③,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 ,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量反应( gradedresponse)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 TI)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特异质反应急性毒性试验(acutetoxicity):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三、问答题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第一篇:药物毒理学复习题带*的内容是必须理解和记忆的,带**为重点,无*的部分必须做到理解、判断。
一、问答题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和含义?**2.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它存在哪些局限性?3.药物可对其毒性作用的靶分子产生有哪些影响?4.组织对损伤修复不全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5.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特点6.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7.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8.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有哪些毒性作用?*9.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几种类型?*10.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机理是什么?11.有哪些类型的常用药物对肾脏有毒性作用?机制如何?**12.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主要类型和机制是什么?*13.对于呼吸道吸入的气体和微粒,其理化性质对吸收有何影响?*14.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几种类型?主要机理是什么?15.试述神经毒性损伤的特点。
16.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主要毒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17.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哪些神经毒性?机制是什么?*18.试述药物对内分泌系统反馈调节的影响及主要毒性作用。
19.药物对肾上腺的主要毒性表现有哪些?*20.药物肾上腺毒性作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有何意义?*21.试述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
22.药物引起光敏反应的类型及机制是什么?**23.可能诱发眼压升高的主要药物及机制。
24.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的主要毒性作用有哪些?25.药物特殊毒性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26.药物诱发突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27.药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诱发不育、流产、畸胎等的主要原因。
*28.药物诱发的致畸作用有怎样的毒理学特点?**29.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有哪些?30.阿片类药物的成瘾主要涉及哪些神经核团或通路的异常变化?*31.试述用于戒毒治疗的化学药种类和机制。
*32.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33.新药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34.试述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35.新药长期毒性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36.新药临床前一般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37.静脉注射制剂必须进行哪些毒性试验研究?**38.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二、名词解释*1.药物毒理学;2.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3.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4.毒物(toxicant)5.毒素(toxin);6.靶部位(target site);7.量反应(graded response);8.质反应(all-or-onen response);9.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10.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11.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12.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13.不可逆性毒性效应(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s);14.药物的消除(elimination)15.脂肪肝(fatty liver)16.胚胎毒性(embryo toxicity)17.致畸性(teratogenicity)18.致畸剂(teratogen)19.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20.致畸指数(teratogenic index)21.突变(mutation)22.遗传毒理学(gentic toxicologe)23.直接致癌物24.间接致癌物25.促癌物26.成瘾性(addiction);27.身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28.精神依赖型(psychological dependence);29.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30.美沙酮疗法;31.LD5032.ED50;33.最大耐受量;34.最大给药量;35.特殊毒性36.一般药理学37.最大无作用剂量38.近似致死量39.固定剂量试验40.绝对致死剂量第二篇:药物毒理学复习题C药物毒理学复习题C一、概念1.2.3.4.5.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药物致敏原药物的胚胎毒性支气管激发试验蓄积作用二、填空1.关于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大体可分为肝细胞毒作用和特异体质性反应两方面,后者又可分和两方面。
药物毒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1.血脑屏障:是指血液-脑组织间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由血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
2.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3.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4.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5.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6.促癌物: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的说不属于致癌物,但它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7.促癌剂: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8.前致癌物: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9.辅致癌物:有些化学物质既非引发剂,也非促长剂,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促长剂的作用,即能加速致癌作用的过程。
10.药物的暴露: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
11.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系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观察期至少为14天。
最大耐受剂量(浓度):(MTD)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LD50:(半数致死量)预期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该值是经统计学处理所推算出的结果。
12.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教学内容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第三章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4.肝血窦结构特殊5.胆汁形成排泄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第四章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①性肾小管坏死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③质性肾炎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1.血流丰富2.肾小管浓缩3.尿液PH变化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第五章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1.心力衰竭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3.心肌炎与心肌病4.心包炎5.心脏瓣膜病6.高血压7.低血压 8.血管炎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离子稳定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第六章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1、呼吸抑制(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的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4、毒物(toxicant)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5、毒素(toxin)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量反应(Granded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7、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9、安全范围(margin safety)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用ED95~LD5或ED99~LD1的距离来表示,该值越大越安全。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符合适应症且在常用剂量下,出现不符合药用目的的并未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es,TK)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12、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能量需求障碍 B.返死式神经病 C.神经元损害 D.髓鞘水肿 E.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5.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E.皮内给药 2.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 A. 胃肠道 B.静脉 C.皮下 D.皮肤 E.肺泡 3.环磷酰胺经生物转化后毒性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 E.以上都不对 4.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 A.肝脏 B.肾脏 C.肺脏 D.乳腺 E.皮肤 二、填空题 1.药物是否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及毒性作用的强弱通常取决于 它们在靶器官或靶组织的(浓度)。
C.硫血红素珠蛋白 D.热休克蛋白 E.急性期蛋白 二、名词解释 1.化学源性低氧症由于药物等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机制,使得血液 循环供应外周组织供氧不足 三、简答题 1.化学物质引起的低氧症通常分为哪几种情况? (1)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氧化溶血 第四章 一、选择题 1.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都不是 2.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 A.免疫性溶血 B.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环孢素 A 的临床肾毒性表现在? (1)急性可逆性肾损伤; (2)急性血管损伤; (3)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第七章 一、选择题 1.博来霉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肺癌 B.肺炎 C.肺纤维化 D.肺栓塞 E.肺出血 2.胺碘酮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肺癌 B. 肺炎 C.肺纤维化 D.肺栓塞 E.肺出血 3.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 A.过敏性肺炎 B.红斑狼疮样肺炎 C.间质性肺炎
C.荨麻疹 D.免疫性肝炎 E. 哮喘 3.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和血小板 E.白细胞和血小板 4.氟烷可导致 A.免疫性溶血 B.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C.荨麻疹 D.免疫性肝炎 E. 哮喘 二、填空题 1. 最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简答题 1.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可分为几种? (1)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2)免疫增强作用导致过敏性 (3)自身免疫性疾病
(2)凝血酶原时间 (3)血清胆红素 (4)染料廓清试验 (5)药物廓清试验 (6)血清肝脏酶测定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 慢性肾小球肾炎 C.肾间质性肾炎 D.急性肾功能衰竭 E.慢性肾功能衰竭 2.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3 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镇痛剂肾病 C.肾间质性肾炎 D.急性肾功能衰竭 E.慢性肾功能衰竭 3.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 A.谷胱甘肽 S-转移酶 B.γ-氨基丁酸转移酶
(11)药物性肺血管炎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 A.脑炎 B.肝性脑病 C.核黄疸 D.癫痫 E.帕金森综合征 2.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 A.神经元 B.轴索 C.髓鞘 D.神经递质 E.以上都是 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能量需求障碍 B.返死式神经病 C.神经元损害 D.髓鞘水肿 E.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4.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 A.基因启动区域 B.转录因子 C.转录前复合物 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 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 ATP 的合成是通过 A.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 ATP 合酶的活性 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使钙离子上升 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 A.组织坏死 B.纤维症 C.致癌 D.炎症 E.蛋白合成 二、填空题
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 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 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 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 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 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
2. 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药物毒性效应的量化 (2)采样时间点的调整 (3)确定剂量水平以达到合适的中毒量 (4)中毒程度的评估 (5)毒性作用复杂因素探索 (6)给药途径 (7)代谢产物的测定 (8)数据的统计评价 (9)分析方法 (10)报告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氧化性溶血 C.出血 D.贫血 E.白血病 2.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 A.白蛋白 B.球蛋白
2.药物(毒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取决于(分布容积) 四、简答题 1. 毒物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 (2)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 (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2. 在那些情况下测定血浆或体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更重要? (1)当受试药物为前体药物而其代谢产物已知是活性药物时; (2)当药物可被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产 物,且这些产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时; (3)受试药物在体内可被广泛生物转化时; 五、论述题 1. 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1)通过给药剂量、药物体液浓度和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阐明引 起试验动物全身申毒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结合药物毒性研究中出现中毒症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预测 这些毒理学结果与临床用药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 (3)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5)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 提供依据。
(3)氢键吸引 (4)电子转移 (5)酶反应 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 (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 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 (2)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 (2)纤维症 (3)致癌 四、论述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 (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 (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阶段)
(1)两种品系、35 天染毒、毒性量效曲线,推荐临床使用途径; (2)器官毒性试验、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血液学、临床生化 学、组织学检查; (3)致突变活性第二阶段筛选; (4)生殖毒性试验; (5)受试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行为试验; (7)协同、增效、拮抗作用。 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二阶段) (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 (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 (3)啮齿类动物 2 年致癌试验; (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 (5)人类临床试验; (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动物实验大多采用的给药途径 A.胃肠道给药 B.静脉给药 C.皮下给药 D.皮肤给药
B.带状坏死 C.广泛性坏死 D.凋亡 E.炎症 5.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 A.肝硬化 B.肝癌 C.大泡性脂肪肝 D.肝昏迷 E.肝炎 6.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可能增加可能减少 E.以上都不对 7.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 A.肝硬化 B.肝癌 C.脂肪变性 D.肝昏迷 E.肝炎
第五章 一、选择题 1.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 A.区带 1 B.区带 2 C.区带 3 D. 门三联体 E.中央静脉 2. 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 A.内皮细胞 B.肝细胞 C.库普弗细胞 D.星行细胞 E.内皮细胞和肝细胞 3.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 A.区带 1 B.区带 2 C.区带 3 D.门三联体.细胞色素 P450 氧化酶 D.谷草转氨酶 E.碱性磷酸酶 4.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A.新霉素 B.卡那霉素 C.庆大霉素 D.链霉素 E.奈替米星 5.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A.新霉素 B.卡那霉素 C.庆大霉素 D.链霉素 E.奈替米星 二、填空题 1.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3 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镇痛剂肾病)。 2.(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肾 排泄并在肾皮质内蓄积所致。 3.药物直接或间接导致肾小球(系膜异常增殖)和(系膜基质增 多),(免疫球蛋白沉积)均可造成系膜损伤。 三、简答题
D.肺纤维化 E.肺癌 4.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肺癌 B.肺炎 C.肺纤维化 D.肺栓塞 E.肺出血 5.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肺癌 B.肺炎 C.肺纤维化 D.肺栓塞 E.肺出血 6.阿米雷司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A.肺纤维化 B.肺栓塞 C.肺出血 D.肺动脉高压 E.肺癌 二、填空题 1.呋喃妥因可通过增加肺内氧自由基产生,并抑制清楚这些自由
基的正常抗氧化保护机制而引起(肺纤维化),反过来又促进(炎 症)和(纤维变性)反应。 三、论述题 1.论述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主要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药 物。(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吗啡 (2)引起呼吸肌麻痹箭毒生物碱 (3)介导的氧化损伤呋喃妥因 (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多柔比星 (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胺碘酮 (6)介导 P 物质的释放紫杉醇 (7)致癌变作用环磷酰胺 2.论述药物性肺炎有哪些? (1)药物过敏性肺炎 (2)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 (3)药物间质性肺炎 (4)药物性肺纤维化 (5)药物性哮喘 (6)药物性肺水肿 (7)药物性肺栓塞 (8)药物性肺出血 (9)药物性肺癌 (10)药物性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