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字音、字形、词语、成语一、语言文字运用(共7题;共30分)1.(2018•浙江)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 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 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 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2.(2018•天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垣一段古潭般______的河湾。

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

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

夹岸竹树环合,上面是翠盖蓊郁,中间的虬藤柔曼,纠挽披拂。

只有两头逆射出来的波光云影,参差画出流水的_______来。

一棵倔强的老柳树,偃卧在河面,_____的枝叶梢头,兀立着一只鹭鸶,侧头睥睨着岸边的林子。

(1)文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悄(qiāo)无声息盘垣(huán)澄澈(chè)B. 蓊(wēng)郁虬(qiú)藤柔曼(màn)C. 披拂(fú)参差(cī)倔拗(ào)D. 偃(yǎn)卧兀(wù)立睥(pì)睨(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深邃蜿蜒荒疏B. 幽邃蜿蜒稀疏C. 深邃曲折稀疏D. 幽邃曲折荒疏3.(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2018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复习(通用版)语文课件PPT

二、小说的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 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 说的主题。 2.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 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阅读提示
①交代了具体 的见面地点。 ②“注意玻璃” 这四个字值得 注意。“玻璃” 照应题目,贯穿 始终。 ③动作描写,体 现了人物怎样 的性格?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 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 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 说:“我不走德巴街。”④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 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⑤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 (1)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 等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 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描写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 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 作品主题。 ②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 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揭 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2017年《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抓住重要考点,盯住新增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近年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

2017《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作了增补和细化,备考时,既要针对重点考查内容反复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也要紧盯考情变化,关注新增考试内容,探讨命题方式,有针对性做好适应性讲练,做到万无一失。

2.掌握读法,胸有成竹。

熟练运用整体阅读方法,读解文本是解题根本。

作为高考材料的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总分式,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论点与论据逻辑性,等等。

3.善于运思,准确解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解题。

随着考情变化,有时还需运用推断作答。

本专题按此思路编写。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教师用书

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教师用书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入门 散文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散文的文体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是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始终带着几个“为什么”去读文,去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写得如何、为什么这样写、与主旨有什么关联”。

用这几个“为什么”去串联思维,理清行文线索,进而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即串“形”聚“神”。

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由高考考查点知读文关注点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高效读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碰头食刘心武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②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

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

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③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

(完整版)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1

(完整版)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案1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纲要求]2017年《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卷分析][备考指导]纵览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的命题,都紧扣文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各小题针对的考点具体明确,设题角度小而巧,易于答题;尽可能全面覆盖考点。

1.2017年《考试说明》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调整为必考内容,题量减少,分值降低,题型基本未变。

这一修订意味着增大了考场阅读总量,加大了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区分度得到进一步体现。

2.考情变化要求在备考时不仅要训练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鉴赏能力的提升,即精选训练素材,做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

3.注重基础和转化。

即引导学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如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各种表达技巧,并熟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4.不可忽视选择题的解法。

一、小说分类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四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含答案

专题入门散文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散文的文体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是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考纲解读与考情分析]1.《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增加“理解”这一B级的层级要求,相应增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之后,散文取代小说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全国卷多年来对散文没有考查过,且散文比小说更适合命制词语、句子类的试题。

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将散文与小说并重复习。

2.散文命题将会继承已有的命题传统,考点集中在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散文结构、概括内容要点、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探究散文的深层思想意蕴等方面。

3.对更高层级的“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将可能体现在散文试题当中,如在对人物形象、物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

——由高考考查点知读文关注点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始终带着几个“为什么”去读文,去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写得如何、为什么这样写、与主旨有什么关联”。

用这几个“为什么”去串联思维,理清行文线索,进而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即串“形”聚“神”。

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高效读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碰头食刘心武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纲要求](见“专题二”《考纲要求》)[考卷分析]下面列举近两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考查的散文试题。

[备考指导]1.2017年《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在考场阅读总量增大的同时,试卷难度也在增加。

尤其是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多年没有入选全国新课标高考卷,今后极有可能作为命题材料。

全国新课标卷所选文本主要盯着小说,即便考查散文文本,也基本当作小说来处理。

所以,我们选独立命题的部分省市的试题为例,来讲释散文文本考查的相关内容,以应对取消选考题之后的考情。

2.从上表我们可以概知针对散文文本命题的特点——(1)选材:以中国散文为主。

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重凸显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2)题型:一般设置4~5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全是主观题,有的试卷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再加上若干主观题。

从题型上来看,多选题、信息筛选题、简述题、探究题(发表自己看法之类的题目)的考查较多。

(3)从散文试题的布局看,主要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概括并探究作品的主题等。

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艺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有关。

3.特别提醒: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关注学科素养,语文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具体表述有诸多增加和改动。

这些变化在散文阅读考查中如何体现应在备考中予以充分关注。

一、散文的体裁特征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现代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形散”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共113张PPT)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共113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 1.答案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解析 A.小说描写峡谷着力突出的是其“静”,虽也表现了“险”“奇”的特点,但没有着力突 出。B.肥汉的“呆”并非被震撼。第12段中“似在瞌睡”“不瞧那钱”等描写也体现出了肥 汉的“呆”。D.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是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而非心理刻画,凸显 的应是整个人物形象。 2.答案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 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 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第一次描写在第2段结尾,是“一只”,而且是“移来移去”,点出鹰的孤独和“无聊”,强 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下文骑手就出现在这一背景中。第二次描写在第4段,写鹰“忽地不见去 向”,这说明鹰在躲避,暗示人的出现。第三次描写在第9段,“慢慢”一词表现出鹰的自由,“那 只”又表现了鹰的孤独,这就与骑手的形象形成对照。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三
高考语文
(课标Ⅲ专用)
十、(2013课标全国Ⅱ,11,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 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 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 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 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2识陷阱比对定答Word版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2识陷阱比对定答Word版

学案2 识陷阱比对定答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转述方式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转述。

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 项]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项中“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对原文第1段“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内容要点的理解和概括。

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题A 项]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阐释的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选项第二句是对“净化”的具体阐释,通过具体例子阐释“净化”是指心理的净化而非生理的净化。

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苏教版

18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苏教版

-17一 二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 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 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 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 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 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 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 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 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7一 二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 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 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 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 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 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 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 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 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 将它们分开。
-20一 二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 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解析:解答本题应点明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句子所 表现的内容。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 好奇心与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对全文所起的作用两个方 面加以考虑。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含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含答案

专题入门小说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一、考纲要求下的大范围1.考纲变化(1)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

(2)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中增加了“理解"这一B级的层级要求,相应增加两个新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修订意见”中提出“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的要求.2.考纲解读(1)选文坚持多样化方向,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国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辅。

(2)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可能性会增加,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人物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的语句等新的命题点。

(3)作为“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的“鉴赏评价能力”将可能出现在小说试题当中,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

(4)传统的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的手法,叙述、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环境描写的手法,以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等,仍然是小说命题的热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改为“必考”的背景之下,这些考点需要考生特别重视.二、文体特点中的热考点高考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命题角度都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点来命制的,把握住了文体特点也就等于把握住了高考命题的角度和方向。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其要素,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其表达的主题,文体特征非常鲜明.简言之,小说的文体特征由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特征决定了高考在小说阅读上的考点.二者具体关系如下表:文体特点高考考点形象①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样的形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①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如:[2016·全国甲卷T11(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形象分为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二者互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集训6文学类文本阅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集训6文学类文本阅

专题集训 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3)[共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照相师王往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徉,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

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

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

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

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

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

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

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

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

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

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

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精品解析版】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精品解析版】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向1 小说近年来,高考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且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选材多样,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有整篇小说,也有长篇、中篇小说的节选;二是题型稳定,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高考对小说的考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人物,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分析人物性格;二是分析小说中具体段落的意义和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要求分析人物、景物描写所使用的具体手法,文章的线索,小说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四是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要求从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探究小说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等。

虽然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篇文学类文本中,课标全国卷Ⅰ赵长天的《天嚣》是小说,课标全国卷Ⅱ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课标全国卷Ⅲ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是散文,都是也不排除小说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首选文体。

预计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会考查小说,题型设置可能稳中有变,但仍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命制,分析人物形象仍是考查重点,探究题的难度可能会降低。

2018届新课标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含答案

2018届新课标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含答案

栏目索引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 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 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 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 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 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栏目索引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 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6分)
栏目索引
贵。 疑难突破 对情节设置的作用的四个思考角度: (1)思考在艺术结构(情节)上的作用。 (2)思考在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思考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4)思考在思想内容(主题)上的作用。 3.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从小说主题、结构以及读者的阅 读感受等角度去分析。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好,结构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 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 知识归纳 文章的结尾,一般在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人 物品质或精神、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级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教学目标】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归纳、整合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读文:抓住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一、考点解读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必考内容”,《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整体阅读(一)小说分类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可按篇幅、题材、流派等分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高考小说文的特点:(多选择微型小说)(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三)整体阅读步骤1、梳理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情节切分,小说的结构就出来了。

2、把握形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进行的,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此外还可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概括主题小说的主题常常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以下方法可帮助理解概括主题: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鉴赏技法从局部着眼可以考虑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的手法,从整体考虑可分析叙事的人称、情节叙述的方式、情节展开的诸多技巧、语言风格特点、篇章结构等。

三、阅读示例《驼背》(略)(《创新设计》P141)四、巩固提升(201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

恰恰是圣人伤了心。

如果身边有朋友。

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

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

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第一步:梳理情节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写了哪些事?(①-②)开端:交代了人物、时间和环境。

(③-⑥)发展:张医师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并不积极。

(⑦-29)高潮:彭先生讲他的爱情悲喜剧,他的老丈人始终不肯承认他这个“外省郎”(30-38)高潮、结局:彭先生给病中的老丈人输血,与老丈人和解。

第二步:把握形象1.①-⑥中老汪表现出什么特点?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

2.⑦-⑨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3.⑩-⒆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老汪:有自己难以语人的孤独缘由。

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尊重别人、有分寸的人。

4.20-31段写银瓶有什么作用?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银瓶是次要人物,写银瓶从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

注意次要人物的作用。

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略。

第四步:概括主题通过对善良、率真、落魄、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孤独不乐的老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老汪内心难以消解的孤独,让人思考造成其憋闷的原因。

第五步:鉴赏技法1.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话描写。

2.小说的语言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

真题演练(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

暴露内心秘密。

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