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第六七讲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创新思维教学课件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创新思维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36ec935fbfc77da369b129.png)
4
6/30/2020
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 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 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 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 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 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 慢的尝试法,还没有形成关于创造学的整 体概念。
5
6/30/2020
(二)萌芽阶段(18世纪——20世纪初) ——文科阶段
两个途径,两个方向: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计
与经验研究
6
6/30/2020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 活中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论)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一、创造学概述
二、创造学的诞生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1、 创造活动: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 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我国远古时期有巢氏建造房屋、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 取火、古人类种植作物、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打凿石器) 和驯养家畜等。
现代创造学除了致力于探索开发人的创 造力以外,还注重从人类生理学、遗传学、 脑科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和探索创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相信, 创造学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12
6/30/2020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 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 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角度 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创造学新讲义
![创造学新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8f691748d7c1c709a14558.png)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价格压力
全球价格的需求 首次定价正确 你必须知道你的成本17 下降的产品毛利
1.2 我国创新现状
• 企业收入与成本 • 研发投入 • 拥有专利数量 • 高收入企业状况(中外资企业)
2019/12/15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18
1、企业收入与成本
世界生产车间建在中国,但中国人只
•
2019年,世界GDP达到406705.38亿元,其中
美国GDP占28.5%,日本GDP占11.48%,中国 GDP占4.06%,居世界第7位,
• 但中国人均GDP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
区中居100位左右。
2019/12/15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8
几个对比表格:
1)、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年 美国
• 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 书 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 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 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 和2.8%的份额。
•
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为32.4%,
居世 界首位;到1890年降为13.2%,1919年又降为
我们的研究人员数量是世界之冠, 但我们的产出、我们的科技竞争力,却 排在世界第28位。
2019/12/15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22
3、专利数对比 每万人产出专利数
2019/12/15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23
4.专利技术对比与在国内外资企业在 中国的创新
2019/12/15
天津工业大学 发明原理 孙家胜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创造学——浅谈创造之“创”与“造”
![创造学——浅谈创造之“创”与“造”](https://img.taocdn.com/s3/m/bb5dfd785acfa1c7aa00cc1e.png)
中国矿业大学2011~2012学年第2学期《创造学》课程考查材料考试时间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任课教师浅谈创造之“创”与“造”第一眼拿到这学期的课表来看的时候,才知道大学课程里还有个名词叫做“创造学”。
创造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这是我此刻,在这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理解到的关于创造学的含义。
倒不是说这个名词有多么难以理解,而是因为陌生、因为从不曾接触。
所以在一开始要上课的时候尽管有所领悟这门课程讲的会是关于创新思维与方法的一些问题,但还是有些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直到后来真正开始进行课程的学习,听老师讲的这些关于“创”与“造”的问题,才算是真的开始有些了解这门学科的真正要义。
领悟到学习创造学,培养我们大学生日渐被同化的创新、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印象中,创造与创新思维开始被人们关注及重视应该是在清末的时候。
那个时候国家危亡,政府腐败,于是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寄希望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科技知识来强大自己的国力。
我想这就是中国开始重视学习、注重创新的开端吧。
可能是因为自小受学校教学内容影响的缘故也有可能因为其它,了解到创新型人才、活跃思维的价值后,我一直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有着一种欣赏甚至说是敬佩的态度。
而我自己本身也对“创新”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
所以对于这次的创造学课程,在未学之前我是期待的,在学完之后我是庆幸的。
对于老师上课的内容及风格,我是特别欣赏的;而对于老师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我又是佩服的,这两点也是创造学课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
“打破常规”,这个词是我现在想起创造学课程时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形容词。
老师的讲课风格与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大学课堂风格是不一样的,我想这也是“创造”的一个特点吧,在常规中寻找突破,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中发现不平常,并对其加之以横向和纵向的拓展,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式。
课堂上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对比自己和老师思维方式的时候受到的启发,我所思考、分析问题的方面总是最最常规,最最普通的,最最常见的,而这些对于“创造”来说,显然价值是不大的。
创造学第一章
![创造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35a79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5.png)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创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创造学通过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 动,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 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创造学不仅关注已有的创造发明 成果,还探索未知的领域和可能 性,有助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
创业教育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产生新 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中的创造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创造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头脑风暴法
01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
决方案。
发散思维训练
02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思维,提高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
创新方法学习
03
学习并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如TRIZ、六顶思考帽等,有助于提
升创造力。
创造力测评与提升的实践应用
1 2
教育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并提 供相应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能力。
共同作用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造性 思维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而创新能力则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 。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个体或组织在特定领域内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03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22a86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c.png)
《创造学思想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介绍《创造学思想录》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解释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 创造与创新的概念解释创造和创新的含义。
探讨创造与创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3 创造力的培养讨论如何培养个人的创造力。
分享一些提高创造力的小技巧和练习。
第二章:创造学理论2.1 头脑风暴介绍头脑风暴的概念和原理。
练习头脑风暴技巧,以产生创意和想法。
2.2 SCAMPER技巧介绍SCAMPER技巧(Substitute, Combine, Adapt, Modify,PUT, Eliminate, Rearrange)的概念和应用。
使用SCAMPER技巧进行创意和问题解决。
2.3 TRIZ理论介绍TRIZ(理论推理创新区域)的概念和原则。
探讨TRIZ在问题解决和创新中的应用。
第三章:创意思维方法3.1 思维导图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练习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意思考和信息组织。
3.2 六顶思考帽介绍爱德华·德·波诺的六顶思考帽理论。
练习使用六顶思考帽进行团队讨论和决策。
3.3 设计思维介绍设计思维的概念和流程。
通过案例研究了解设计思维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四章:创造学案例分析4.1 苹果公司分析苹果公司的创造力和创新策略。
讨论苹果公司如何将创造力转化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
4.2 谷歌分析谷歌的创造力和创新文化。
探讨谷歌如何鼓励员工创新和提出新想法。
4.3 丰田分析丰田公司的创造力和持续改进哲学。
讨论丰田如何通过创造性和改进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第五章:创造力的实践与应用5.1 个人项目创意开发指导学生如何开发个人项目创意。
提供练习和工具,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
5.2 团队创新挑战介绍团队合作进行创新挑战的概念。
提供一个团队创新挑战案例,让学生参与并解决问题。
5.3 创造力与职业发展讨论创造力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探索如何将创造力应用于不同职业领域。
第六章:创意思维技巧6.1 强制联系法介绍强制联系法的概念和应用。
创造学
![创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d5a6166edb6f1aff001fee.png)
1.形态指构成事物的内外相关因素。
2.形态分析法将发明课题分解为若干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找出实现每个部分功能所要求的3.若干可能的技术手段或解决方案,构成形态矩阵,然后加以排列组合得到多种整体解决方案,最后筛选出最优方案。
4.形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1,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性描述2,基本要素分析,并加以编号3,形态分析4编制形分析表5,排列组合,寻求方案设想6,评价筛选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5.类比的四大类型: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6.综摄法是指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7.移植法的种类:原理移植、结构移植、方法移植、材料移植。
8.适用于集体创造综摄法的基本原理: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
9.实施程序:1,确定小组成员:主持人、问题相关专家、若干各学科专家。
2.主持人提出问题。
3.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问题。
4.净化问题:专家对多种方案评价,缩小设想的范围。
5.理解问题:明确目标。
6.类比灵活运用。
7.适应目标。
8.方案的确定和改进。
10.检核表法的基本内容:•1、能否改变能否改变现有事物的形、色、声、味等。
•2、能否增加(扩大)能否改进现有事物,其使用价值。
•3、能否减少(缩小)能否使现有事物缩小、减轻、分割。
如铁路工字型铁轨•4、能否替代(代用)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现有材料(成本,功能)。
如纸杆铅笔•泌尿科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肾结石•5、有无其它用途现有事物原理、方法、功能能否移植至其他领域。
如电吹风→被褥烘干机•6、能否借用(引入)现有事物能否引入其他设想系列成果。
如火柴(防风、长效、保险等)•7、能否颠倒•8、能否组合、9.能否变换(调整)能否更改变化现有事物的程序。
如非同步化上班11.检核表法围绕一个主题,将有可能涉及的各有关方面罗列出来,设计成表格(或问题清单),逐项检查核对,并从中选择重点,深入诱发创造性设想。
谈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da7f3a7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3.png)
栏目索引
2.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 学角度看,文章论述的是转换思维、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 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文章开头由具体问题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 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以深刻 的启示。
结构思路
栏目索引
表达技巧 1.从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用四种不同的图形来提出问题,并寻 求正确答案,从而引出文章论点。这种开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具体、 形象,非常独特,非常新颖,而且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对答 案的选择进行分析,让读者明白,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也 会不同,为下文论点的提出做了铺垫,给读者以正面的启迪和引导。
栏目索引
[试验·实验]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 动。如“新办法试验后推广”。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 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如“科学实验”。 [论证方式·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 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 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论证方式可分 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是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 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基本的论证形式;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 是摆事实、讲道理,但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或采用举例论证,或采用道 理论证,或采用对比论证,或采用比喻论证,等等。
栏目索引
(2)“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 止步不前”是什么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创新思维的技法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
![创新思维的技法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f2d05dd1bcd126fff6050b57.png)
第六讲创新思维的技法如果把创造创新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
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比内容和事实更重要。
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
创新技法是从创造技法中套用过来的。
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它的应用既可直接产生创造、创新成果。
同时也可启发人的创新思维。
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实现率。
第一节设问检查型技法一、奥斯本核检表法这是奥斯本提出来的一种创造方法。
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一个一个地核对、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创造的设想。
下面我们介绍奥斯本核检目录法九个方面的提问。
(一)能否他用保持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其他用途思路扩展,原理扩展,产品应用扩展,技术扩展,功能扩展,材料扩展,系列配套产品应用扩展案例刮胡刀男人需要刮胡刀,而妇女不需要,这是常理。
可专门生产刮胡刀的美国吉列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遗余力的向小姐女士推销刮胡刀,荒谬吗?吉列公司在美国做了市场调查,得出令人吃惊的结果:全美国8360 万30 岁以上的妇女中,有6490 万人为了保持美好形象,要不时的刮除腿毛和腋毛,占这一年龄层的77%。
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然而目前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适应妇女使用的专用刮胡刀。
于是,吉列公司立即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妇女的专用刮胡刀,其实这一产品是在男用刮胡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刮胡刀的刀架色彩鲜艳,并压印了雏菊图形,握柄改为弧形以适用于妇女使用。
这些改进突出了妇女的特点,显示这是妇女专用品。
结果雏菊牌刮胡刀推向市场后,立即受到小姐女士的青眯,很快占领了美国市场。
材料扩展案例----- 牛仔裤188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
20 岁的利维?斯特劳斯也到旧金山去淘金。
他看到寻找金矿的人们生活不方便,就开设了一家商店,专门销售日常用品。
创造原理
![创造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57a969dd36a32d72758135.png)
三、移植原理
●概念:就是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 内容或部件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之中, 从而使得研究对象产生新的突破而导致创造。
●在使用移植原理时应当做到:①仔细观察和分析已知事物的同性。 ②找出关键性属性。③研究怎样将关键属性应用于研究的对象 之中。
●19 世纪末, 人们对于电影机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个 关键性问题未能解决,即如何使影片以每秒24 幅的速度做动、停、动的 间歇运动,使影片在每秒钟时间经过片面时会动24 次、停24 次。许多 研究者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均束手无策。法国科学家卢学埃尔兄弟在看 到缝纫机的机针插入布里时布料不动,当针向上提起时布料向前挪动一 下,然后又是停、动、停……他们把这种原理移植到电影机中,很快便 解决了上述的难题。通过普通的缝纫机动作的启示而解决了电影机放映 中的大难题,充分体现了创造移植原理的运用和成果。 ●中药在煎熬过程中总是有些药液从罐口外溢,既浪费药液,又不卫
个浅槽,又开了个通向罐内的小孔,当药液外溢到槽里后,即能沿小孔 再流向罐里,不受损失。该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后在实施中很受用户的欢 迎。
链条开瓶器
链条在我们眼里它还可以是什么?? 这个形状在我们的眼中永远就定格为只有自行车、 摩托车等机器上才可以看到的东西?? 链条链条开瓶器的设计者颠覆了传统,将链条的造型移植到开瓶 器的造型设计中,为我们的枯燥的生活无形之间添加啦乐趣!
沙发床
床的功能主要是
供人睡觉的,而人不 可能一天24小时都睡 觉,一般人只有三分 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 过(即8小时睡眠), 可见,床的时间利用 率实际只有30%左右。 即是说,一般情况下 人的70%时间是不需 要床的——由此人们 便发明了一种折叠沙 发床,即让它在70% 时间里作为沙发用, 既节约了空间又充分 利用了床(沙发)。
第6章 创造技法
![第6章 创造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76023cf111f18583d05adf.png)
第6章创造技法前言众多创造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对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专利文献研究、分析,结果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来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促进联想、想象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产生。
所谓创造创新技法就是建筑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和手段,且以逻辑思维为主、非逻辑思维为辅。
人们通常把适用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那些技法称之为创造技法,而把那些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法称之为创新技法或称之为创造创新技法。
笔者认为,多数技法既适用于创造过程也适用于创新过程。
因此,应把它们统称为创造创新技法,简称创造技法。
在本章将对一些常用的创造技法逐一进行介绍。
6.1 创造技法的分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奥斯本创立第一种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以来,全世界已涌现出有案可查的创造技法360余种。
因为多数创造技法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总结出来的,各种技法之间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体系。
各种技法之间存在彼此重复、界线模糊的情况;有些似乎已自成体系,但又很不完善。
许多创造学者认为,多数创造技法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婴儿期”,还远未达到纯粹科学的水平。
但笔者认为,自从1946年前苏联“发明问题的理论(TRIZ)”问世后,特别是1992年该法传入美国后,TRIZ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本体论等集成融合,已把创造技法推向了崭新的发展期。
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同认知风格以及人的个性品质共同造就了人们的创造力。
对创造技法的掌握,不能仅依靠讲授和看书,而主要依靠练习和实践。
为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便于读者从理论上掌握创造技法,从方法上把握创造技法,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技法为创造发明服务,我国著名创造学家按照创造原理,将通用的创造技法分为六类,并列举了18种创造技法,如表6.1所示。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
![创造学(第七章设问类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f83e3c5727a5e9856a61b2.png)
设问类技法(检核表法)奥斯本与奥斯本设问法奥斯本—亚历斯.奥斯本博士(Alex.F.Osborn)美国“”创造工程之父“”。
在美国从事创造力开发研究的人员中是最权威的一位,他主持美国创造力教育基金会的工作。
列在创造学方法之首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奥斯本提出的。
奥斯本设问法是最早用于思维训练的方法,许多检核表法都是由它发展变化而得。
他著的《创造力想象》一书被称为创造学的经典著作。
在全球的发行量超过4亿册。
第二部分:设问类技法一、奥斯本设问法:如果提问中带有“假……”、“如果……”、“是否……”,“还有这样的一些词,就会启发思维促使想象,使我们很快进入假想,通过各种假设式的变换探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奥斯本的设问法正是依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创造发明技法。
这种方法也称为检核表法,它是以一种提问题的方式,对现在的产品开发或发明,从不同角度加以审核、讨论,从而形成新的发明的方法。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1、技术对象有无新用途?有无新的使用方式,如何改进已知的使用方式?2.可否通过适应、简化、缩减的办法解决发明任务?该技术对象暗示什么?类比可否产生新设想?过去有无类似的课题解决可以在这里使用?可否复制?需要超过什么样的技术对象?3.技术对象可否作出某些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的办法加以改进?用途(功能)、颜色、运行、味道、形式、轮廓可否改变?有无其它可能的改变? 奥斯本设问法的九组75个问题4.技术对象可否增加什么?可否附加什么?可否增加使用时间与相互作用?可否增加频率、尺寸、强度?可否提高质量?可否附加新的成份?可否仿效?工作元件或整个技术对象可否倍增?可否夸大?可否流线化?5.技术对象可否减少什么?可否代替?可否浓缩、压缩、密集、聚束,采用缩微方式变短、变窄、去掉、分割?6.技术对象可否代替什么?可同什么混合?其他成分?其他材料?其他过程?其他能源?其他配置?其他颜色、音响、照明?7.技术对象可否改造什么?什么样的成份可以相互代替?可否改变模式?可否改变排列、顺序、配置?可否改变操作程序?可否调换原因与效果?可否改变速度或速率?可否改变工作状态?8.技术对象可否颠倒什么?可否调换正负?可否调换相对元件位置?可否前后颠倒?可否上下颠倒?可否调换位置?可否变换作用?可否颠倒夹具?9.技术对象元件可否重新组合?可否推出混合物、合金新品种、新配套?可否把零件、部件、联接件组合起来?可否把重要特征组合起来? 。
第6-7讲 组合创新法 教案
![第6-7讲 组合创新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8b83f3172ded630b1cb661.png)
教案—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创造活动中,将若干已有的事物进行组合,并使组合体在功能或性能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创造,就是组合创造,相应的方法即为组合创造法。
组合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组合是指不受学科、领域限制的信息的汇合、事物的结合、过程的排列等。
例如,儿童的积木游戏、饮食中的烹调、产品新功能的设计、文学艺术形象的创作、建筑学和电影中的“蒙太奇”等。
所以说,组合法是一种以综合分析为基础,并按照一定的原理或规则对现有的事物或系统进行有效的综合,从而获得新事物、新系统的创造方法。
2、组合法的原理(3)实用化的分类法实用化的分类是目前比较简单的流行分类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材料组合是利用各种化学、物理原理,将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从而获得新材料的元件组合元件是具有某项功能的器件或物品。
元件组合不是简单的零部件装配,而是把具有相互独立功能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东西以适当的方式结为一体,从而使组合后的事物具。
元件组合最著名的例子是风靡世界的瑞士军刀。
⑥现象组合现象组合就是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物理、化学现象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方法以及发现新的原理。
【案例】清除人体结石的新方法⑦重组组合重组组合又称分解组合法,是指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来的组合,然后再根据新的目的进行重新组合。
其特点是;在一个事物上进行,不增加新的事物,重组主要是改变事物各组成部分间的相综合是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事物以某个目的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与以上几种组合方式相比,综合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组合。
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增长的时代,综合方法在科技发明创造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兹维基利用排列组合的原理,在1周之内就提交了 4*4*3*3*2*2=576种火箭设计方案,其中就包括了德国保密的F-l型巡航导弹和F-2型火箭。
在经过先发散后收敛的创造过程中,美国很快获得了同样的先进方案,在军备竞赛中赶上了德国。
形态分析法:每一个事物(技术装置)都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子系统,直至分解成不能再分的要素。
科技创新系列讲座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科技创新系列讲座人人都是创造之人](https://img.taocdn.com/s3/m/fe4b32ceaaea998fcd220e86.png)
• 不过,大脑记忆能力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一般不到百分之几, 百分之九十几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白白地浪费掉了。
• 因此,合理开发自己的大脑,是提高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 方面。如何合理开发自己的大脑,提高大脑的利用率,使你 变得更加聪明,是下面要涉及的内容。
• 人的大脑是脑的高级部位,占全部脑重的60~ 70%,是人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 人的大脑很像一个核桃仁,正中有一道纵沟, 把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半球的表面有很多 皱壁。
• 大脑两半球的表面层,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叫 做人脑皮层,它是人进行大部分分析,判断等 思维活动的神经系统的中枢。
• 有人认为天才的人脑神经细胞多,而普通人比 较少?
•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甚微,可以通过智商测 定的结果来说明:杰出人物的平均智商为135, 普通人的智商为100,相差不是很多,而不少 杰出人物的智商与普通人却相差无几。
• 由此可见,同学们不要迷信天才,给天才罩上 一个神秘的光环,认为高不可攀。
完整版ppt
16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 分之一的灵感
完整版ppt
22
有的同学认为“大脑好比一台机 器,使用频繁就会产生磨损“
• 大脑“用进”问题,有的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 “大脑好比一台机器,使用频繁就会产生磨损”, 平时懒得动脑筋,生怕脑汁用尽了。
• 实际上,恰恰相反。人的大脑“用进”,必须经常 进行一定强度的脑力活动,使神经元相互之间建立 更多、更紧密的联系,使人的记忆力保持在灵敏的 状态,人也会越来越聪明。
• 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 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就 是他对天才的解释。
• 我们的读数历程:有人坚持到底,一生 有所建树
《创造学》课程说明
![《创造学》课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9b8714b3960590c69ec376bc.png)
讲清有关创造学的概念来由,通过讲述一些普通人由于具创新精神而取得成功的大量事实,从正面说明创造的重要性和人人都有创造力的思想。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2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创造与创新的含义及与其他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附相关成果如下:
⑴王云,“习惯性思维的突破与驾驭”,《思维与智慧》2001年11期;
⑵王云,“思维定势的剖析”,《科学之友》2001年9期;
⑶王云,“九珠贯穿的思维启示”,《发明与创新》2003年2期;
⑷王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3期;
⑸王云徐汝标魏华,“〈电解的原理〉教学课件”,2001年获江西省化学教学课件比赛一等奖;
第六章创造概述(4学时)
⒈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创造工程的含义及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理解十大创造原理的实质。
⒉内容安排
⑴创造工程的含义
⑵创造原理
⑶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⒊教学要求:
重点讲述十大创造原理。在教学中多用案例分析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十大创造技法训练(8学时)
⒈教学目的:
⑷立体思维
⑸逆向思维
⑹侧向思维
⑺形象思维
⑻联想思维
⑼直觉思维
⑽灵感思维
⒊教学要求:
⑴在讲述过程中,提出大量问题使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对学生解答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⑵在学生学习前与学习后进行这十大创造思维能力测量,以分析学生这一素质提高的程度。
⑶讲解思维定势及它的作用,进行心理及思维定势控制的练习。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d469b358fb770bf68a5537.png)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90011036课程英文名称:Knowledge of Creative Studi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公选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有利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理解创新教育对大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2. 了解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涵、特点、表现和作用;了解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提高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了解扩散思维、集中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创意思维的内容与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模式;训练学生六种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
4. 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智力激励法的原理、原则和过程;掌握主要创新方法,学会使用其中的一些方法;试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创新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开展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应用。
3.基本技能: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方法,提高创新水平。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授法,既可独立成讲,也可组合成讲。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第一节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讲课文档
![第一节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9caa79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f.png)
中国新民主改革命以“农村包 围城市”代替“城市包围城市”。
现在十二页,总共六十三页。
(四)科学性
巴浦洛夫的实验室因
大暴雨淹到了动物房,
实验狗神经极度紧张 而狂吠得启发,再次 模拟实验,证明控制
环境可预防某些精神病发生。
现在十三页,总共六十三页。
现在十五页,总共六十三页。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发散思维 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
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
现在十六页,总共六十三页。
2
形、
系 统 思
假 设 。
直 觉 。
灵 感 。
想 象 。
侧 向 思
逆 向 思
式 :
维 。
维维 。。
现在十七页,总共六十三页。
(1)逆向思维
现在三十一页,总共六十三页。
(三)模型论方法
用模型表达出对象系统的状态, 本质及内部诸因素相互联系和作用 的过程和方式,揭示未知的活动方 式或规律。
现在三十二页,总共六十三页。
(四)信息分析法
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 换对象性质及 其活动方式。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六十三页。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六十三页。
三、创新技法精选
现在三十八页,总共六十三页。
(一)成熟标准判断
1、赋予名称是否准确。 2、基本原理是否明瞭。 3、操作程序是否可行。
4、实例说明是否典型。
现在三十九页,总共六十三页。
(二)常用创造技法
1、观察发现法 法国科学家巴斯特发现细菌 酸酒之谜 镜下+球 微生物
(6)直觉 直觉的非逻辑的心理反映以及猜测性,决定了直觉 非绝对正确。如第一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特征
一、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分类
(一)相对创造性思维 (二)绝对创造性思维 (三)相对创造性思维与绝对创造性思维关
系
– 1.绝对创造性思维包含于相对创造性思维中 – 2.两者判别方式不同 – 3.相对创造性思维促进绝对创造性思维 – 4.相对创造性思维和绝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返回
流畅性
能够迅速产生大量设想,思维速度较快 的性质。
事例: 1、李白斗酒诗百篇 2、高斯解题
返回
灵活性
能产生多种设想、通过多种途径展开想 像的性质。
多回路、多渠道、四通八达的思维方式 典型问题:一物多用、一题多解
如:书有什么用处?
返回
精确性
能周密思考、精确地满足详尽要求的性质。 事例:
练习八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1.结果推测:根据提供的假设前提,推测 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与有可能出现的异 常后果(每题4分钟)。
– (1)去医院就诊回来服药后发现吃错药了。 – (2)在超市出口处结帐时发现钱包被窃。
练习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2.以果求因:根据提供的结果,推测产生该 结果的一般原因与可以用来解释该结果 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每题4分钟)。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敏感性 Sensitivity (二)独特性 Originality (三)流畅性 Fluency (四)灵活性 Flexibility (五)精确性 Elaboration (六)变通性 Redefinition
小结
敏感、独特、流畅、灵活、精确、变通 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尤以 流畅、灵活、独特为主要性质。
返回
产生大量设想,提供更多选择机 会
事例: 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会经过哪几个省 会城市? 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 杭州---上海---南京---天津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返回
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破除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运用固有的知识和 经验去解决新问题的倾向。
感知思维定势的实验
– 3、意义:科学性和哲理性
第七讲 创造性思维(三)
有效途径(二)、(三)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 合
(一)求同思维
– 从不同事物(现 象 )中寻找相同之处的思维方法。
(二)求异思维
– 从同类事物(现 象 )中寻找不同之处的思维方法。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 张光鉴“相似论”、 – 在地图上测出一条河流的长度、 – 巧测海岸线
(三)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关系
– 1、发散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 2、集中思是开发创造性思
维的有效途径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练习七
创造性思维有效途径
探索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思路或思想方 法
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 合
(一)发散思维
练习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5.故事接力:以下列故事作为开头,逐一口述 一段故事情节(每人1分钟),既要与前一人所 述内容有所联系(求同),又要有所发展变化 (求异)。
– (1)1998年的某一天,青年工人丁大勇在电影院 座位底下捡到一只黑色的公文包……
– (2)一群猴子抬着一大筐西瓜来孝敬美猴王。美 猴王从未吃过西瓜,不知该如何下口……
– (1)地震发生后未见任何人伤亡。 – (2)新房建成后三年仍未有人居住。
练习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特性逆向:根据事物及括号内注明的特 性,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开发与其特性相反 的创造性设想(每题2分钟)。
– (1)围棋(仅在白天可见) – (2)磁卡电话机(适合右手操作)
敏感性
敏锐感知客观世界变化的特性。 成功案例:
– 1、双手交叉然后交换
感知思维定势的实验
2、
1000
+40
+1000
如:微电子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芯片集成度 已超过100万,加工技术要求精细到1-1.5微米; 环境要求绝对清洁,每立方英尺内的灰尘不得 超过100颗,于是产生绝对清洁室的概念。
返回
变通性
运用不同于常规的方式对已有事物重新 定义或重新理解。
事例: “曹冲称象” 等值变换完成了变通,创造性地解决了 难题
– (1)冰与雪 – (2)肯德基和麦当劳
2.异中求同: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
– (1)狗与猫 – (2)沙漠和沼泽
练习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3.异中求异:找出不同类事物的不同之处.
– (1)鸡蛋和鸭蛋 – (2)网球和乒乓球
4.同中求异:找出相同类事物的不同之处.
– (1)鸡蛋和鸭蛋 – (2)网球和乒乓球
例:日本鹿岛建筑公司自上而下的盖楼 方法。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是 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1、原理逆向 电动机---发电机、水管锅炉---火管锅
炉 2、属性逆向
传动轴:直轴---曲轴 3、方法逆向
史丰收速算法、“后推”---“前拉”
练习八
练习七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1.同中求同:找出同类而不同种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相同之处(每题2分钟)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 线引起磁针偏转,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敏 锐预见其科学意义,大胆探索,开辟了 电磁学的新天地。
返回
独特性
按照与众不同的思路展开思维,达到标 新立异效果的性质体现个性。
事例: 1、用图画表示以下诗句的意境 “野渡无人舟自横 踏花归来马蹄香” 2 、“草船借箭”的故事
– 1、定义:从一点出发,向不同方向辐射, 产生大量不同设想的思维方式。
– 2、作用:
(1)产生大量设想,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2)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破除思维定 势
(二)集中思维
– 1、定义:在分析、综合、对比基础上推理演绎, 从开列因素中作出最佳选择的思维方式
– 2、作用:
(1)在并列因素中选择,克服盲目性 (2)优化选择结果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 合
(一)正向思维 定义:按照常规思路,遵照时间发展的 自然过程,或以事物(现 象 )的常见特征、 一般趋势为标准的思维方式。
特征:常规、常见
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晚霞 行千里,朝霞不出门”
(二)逆向思维
定义:不按照常规思路,与自然过程相 反,或以事物(现 象 )的常见特征、一般 趋势相违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