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报告
朱熹读书报告
新的视角与新的解读——《朱熹的历史世界》书后历史文化学院张婷婷S101200摘要: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一书自出版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讨论,本书是思想史与政治史双方交叉的研究,是在思想史的语境中提出了政治史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政治文化史的研究,并由此开拓了研究思想史的新方法。
诚如许倬云先生所说的,“可称为中国史学界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著作”。
1本文通过对绪说部分的阅读,试从作者介绍、绪说的基本内容、学术影响和个人心得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余英时;朱熹;政治文化一、作者简介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
现任(1987年起)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士与中国文化》、《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等多种。
其思想传承中有创新,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二、基本内容《朱熹的历史世界》(以下简称《朱熹》)一书,是北京三联书店印行的“余英时作品系列”六种之一,与《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各自成一独立的单元。
《朱熹》一书的副标题为“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可见这是一本关于有宋一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全书论述的焦点集中在以宋代新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和以改革为基本取向的政治动态。
上篇通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构造与形态,下篇专论朱熹时代理学士大夫集团与权力世界的复杂关系;上篇的《绪说》则自成一格,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系统而全民地检讨了道学的起源、形成、演变和性质。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提纲,对本书的主旨内容做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进一步的哥白尼回转--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说起
进⼀步的哥⽩尼回转--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说起2004年7⽉第25卷第4期东岳论丛Dong Yue Tribune Jul.,2004!Vol.25No.4!其实,类似的说法已经有前⼈隐约提及,⽐如束景南说“南宋统治者的反道学纯粹是出于政治上打击异⼰的需要,……是最腐败保守的⼒量与反对这种腐败统治的进取⾃救⼒量之间的⽭盾⽃争,是代表纯粹借⽤孔孟的⽂化躯壳以维护政治上的腐朽苟安统治的官僚⼒量同⼠⼤夫中代表真正复活孔孟的⽂化精神以挽救社会⼈⼼世道的知识集团之间的冲突较量。
”(《朱⼦⼤传》第⼗三章第⼀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第526页)束景南的新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1)对此也多有涉及。
[收稿⽇期]2004-05-12[作者简介]斯彦莉(1979-),⼥,浙江⼤学⼈⽂学院研究⽣;黄振萍(1972-),男,清华⼤学历史系讲师。
【名家主持?观念史与思想史研究】进⼀步的“哥⽩尼回转”———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说起斯彦莉1,黄振萍2(1浙江⼤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7;2清华⼤学历史系,北京100084)[关键词]余英时;王安⽯;朱熹;理学史;政治⽂化[摘要]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对学术范式转型的意义看,余英时从政治⽂化的⾓度把朱熹定位在“后王安⽯时代”,充分体现了他对朱熹历史世界的精深洞察。
同时,也说明学术界以往将王安⽯排斥在思想⽂化史(特别是理学史)的叙述脉络之外是⼀⼤缺憾。
实际上,不仅是在“得君⾏道”⽅⾯,⽽且在“得⼈才”、“⼀道德同风俗”等⽅⾯,王安⽯都为后来的理学家特别是朱熹提供了思想资源,并通过改⾰科举等制度变⾰在客观上为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图分类号]K0[⽂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8353(2004)04-0016-06余英时先⽣的书向来是好读的,《⼠与中国⽂化》、《戴震与章学诚》等学术著作都曾引起⼈们极⼤的阅读兴趣,产⽣⼴泛的影响。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感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有感作者:陶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摘要:知人论世在历史研究中表现为回归历史语境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一书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关键词:知人论世回归历史语境朱熹作者简介:陶梦娇,女,出生于1986年8月,四川通江人,汉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2010级,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123-01《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一书“是关于有宋一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它的焦距集中在以宋代新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和以改革为基本取向的政治动态。
”[1]P3余先生从整体的观点将理学放回它原有的历史脉络中重新加以认识,避开大多数一贯从思想史和哲学史角度探讨,而是“提供另一参照系,使理学的研究逐渐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1]P3。
余先生指出:“只有通过历史的研究,我们才能获致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
”[1]P4-5即是此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和收获——知人论世,回归历史语境。
所谓“历史语境”是指历史事实发生时的具体环境和氛围,是由关于过去的知识所构成,我们对它的了解主要依靠源自史料的信息。
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果与产生它的场景分离以后,它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因此,历史研究必须将研究对象放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辨析、梳理、描述、阐释。
众所周知,历史是不能重来的,也是不可能返回的。
“回归历史语境”就是返回由史料信息所还原出来的社会历史文化空间和具体情境。
这要求立足于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史学语境基础上,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立场,注重史料的发掘,充分地占有详实的历史资料,努力从原生态资料分析入手,准确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必然性,对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历史语境、趋近历史真实的深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史实的辨析之中展示出研究对象更为客观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线索。
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
通过考察朱熹的历史世界,余先生提供了一种替代流行的哲学史研究的新路径,在哲学史的个案研究中,道学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外在的、基于西方哲学的建构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也大概被他包括在这个概括中)。
道学被哲学化地从儒学中抽离出来,道体又从道学中抽离(例见,卷1,33页)。
这一看法与上一段的论述是一致的,因为余先生抱怨说,由于将道学主要看成是论道或传道的术业,因此学者们对道学党争通常缺乏足够的重视(例见,卷2,104页)。
与此不同,余先生将道学与政治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对张载抱怨人们以道学、政术为二事(卷1,172页)深有同感。
余先生有翔实的史证支持他的看法,这里我只简要地评介一下他关于张载的《西铭》以及程颐的评论的解释。
程颐认为,张载既讲用(实际功用),又讲体(本质),因为理一分殊。
林栗由于持更古典的看法,故反对张载将君比作天之宗子,因为人人为兄弟(这是相对平等的观念)将引发思想与天下的混乱。
与林栗固守君主专制的立场不同,朱熹接受了张载的比喻,并以此作为士大夫须承当与君共治天下这一主题的另一种表达。
这显示了道学是如何将起初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提升到抽象的宇宙论与形而上学,余先生强调,假如我们仅仅将理一分殊解读为纯粹的哲学命题,那我们是迷了路(卷1,200-218页,238-239页)。
朱熹之所以要接受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是为了抗衡孔安国将传统的皇极训解为大中。
朱熹以为,正如无极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一样,君应该无为而依靠大臣们(卷1,242-249页)。
余先生之所以这样解释,不仅是为了凸显道学家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是为了说明对道学家来说,政治文化是比哲学更基础的东西。
譬如,余先生对内圣外王作了广泛的讨论,以说明修身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了行道于天下,与皇帝共治的步骤。
尽管有人可能想把余教授的研究看成是朱熹的政治活动的扎实研究(即仅视为政治史的研究),但显见的是,余先生是以其专论来说明对朱熹以及其他道学家而言,政治文化比哲学思辩更为基础。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
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能看到“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2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宋诗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思想的新的认识与觉醒。
如何理解理趣,览余英时先生的力作《朱熹的历史世界》足可解惑答疑。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
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余英时是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
“整体来看,余先生的学术成就明显体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双向态势。
继承的事业,余英时已经相当完满,而发展也始终是他的学术主题。
”3站在发展的方法论上,余英时显然是动态的、开阔的、包容的、比较的。
“到目前为止,余英时首先发展了钱穆,然后发展了陈寅恪,并试图比较性地发展马克斯·韦伯。
”4发展钱穆之缜密考据、洞察敏锐、学理深刻,师法陈寅恪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寻觅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问题。
悠悠万世,惟史为大,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朱熹的历史世界》完成于2002年。
这是“关于有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但同时又别有其特殊的重点。
它的焦距集中在以宋代新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和以改革为基本取向的政治动态。
由于背后的最大动力来自当时新兴的‘士’阶层,所以本书的副题是‘宋代土大夫的政治文化’。
宋代的‘士’不但以文化主体自居,而且也发展了高度的政治主体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便是其最显著的标帜。
”5全书在结构上包括了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上篇通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构造与形态;下篇专论朱熹时代理学士大夫集团与权力世界的复杂关系:上篇的《绪说》则自成一格,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检讨了道学(或理学)的起源、形成、演变及性质。
朱熹传读后感
朱熹传读后感篇一朱熹传读后感读完《朱熹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朱熹,这位南宋的大儒,真的让我感慨万千。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这听起来好像很牛掰,也许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究事物,才能获取知识。
可我就在想,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比如说,我去研究一块石头,我能研究出个啥?难道就能马上成为地质学家?也许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吧!朱熹还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可有点让我头疼了。
啥叫“人欲”?我想吃个冰淇淋,这算人欲不?要是都灭了,那生活还有啥乐趣?我觉得吧,天理和人欲之间的界限,可能没那么清晰,谁能说得准呢?不过话说回来,朱熹能有这么多思想,还能流传下来,也确实厉害。
也许在他那个时代,这些想法是很先进的,能引导人们思考和成长。
但放到现在,咱就得批判性地去看待,不能一股脑儿全接受。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佩服朱熹的智慧,一会儿又对他的某些观点表示怀疑。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
我在想,要是朱熹能穿越到现在,看到我们的生活,他会作何感想?会不会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总之,读完《朱熹传》,我是又纠结又有所收获。
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是思绪万千,感慨多多啊!篇二朱熹传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朱熹传》,心里那是波涛汹涌啊!朱熹这家伙,真不是一般人。
他那些个理学思想,有的让我拍手叫好,有的却让我直挠头。
比如说他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听起来太高大上了,我就琢磨,我这小老百姓,能把自己修好就不错了,还治国平天下,可能吗?但是呢,朱熹提倡读书要“熟读精思”,这一点我觉得还挺靠谱。
咱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得好好琢磨琢磨。
可有时候我又想,要是每本书都这么读,那得读到啥时候去?我还有时间玩游戏、看电影吗?朱熹在当时那可是大名鼎鼎,人人敬仰。
可我就在想,他的这些理论真的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吗?也许对有些人有用,对另一些人就是瞎扯。
比如说他说的“三纲五常”,这在古代可能行得通,可在现代社会,是不是有点过时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朱熹是个超级大神,一会儿又觉得他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以前吧,我就知道朱熹是个大思想家,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话,感觉他特严肃,像个古板的老学究。
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朱熹的一生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大戏。
书中描述的宋朝,那可是一个表面看着繁荣,内里却各种复杂事儿搅和在一起的时代。
朱熹呢,就处在这么个大漩涡里。
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把儒家那一套理念好好地推行下去,可这哪有那么容易呀。
朝廷里的那些官员,有的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有的是对儒家理念理解不同,朱熹在官场里就像是一个孤独的侠客,想行侠仗义,却到处碰壁。
你看他讲学的时候,那肯定是激情澎湃,想把自己的思想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可那些学生也不是个个都能理解透彻,估计就像咱们现在听天书一样,有的听了个一知半解,出去还乱传,把朱熹的意思都给歪曲了。
而且宋朝的党争可把朱熹折腾得够呛。
一会儿这个党得势,一会儿那个党上台,朱熹就像是个皮球,被这些党派踢来踢去。
他坚持自己的理学思想,却被别人当成是攻击的靶子。
那些人给他扣上各种大帽子,什么“伪学”之类的,这朱熹得多委屈呀。
就好比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件事,满心以为是为了大家好,结果被人污蔑说是别有居心,这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不过朱熹可没有轻易放弃,他还是执着地到处奔走,讲学、著书立说。
他写的那些著作,感觉就像是他的战斗武器一样,虽然在当时可能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发光。
就像星星之火,最后还是燎原了,影响了后世那么多的人。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文人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你来我往,特别精彩。
他们对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各有各的高招,朱熹的理学只是其中很耀眼的一个流派。
而且当时的社会风气,从官场到民间,都被这些思想的浪潮给冲击着。
读完这本书,我对朱熹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冰冷的大思想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为了自己的理想苦苦奋斗的人。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但他留下的思想宝藏却让后人受益无穷。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朱熹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个老古板的理学家,一天到晚讲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感觉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远。
可是读着读着,才发现朱熹原来也是个鲜活的人,活在一个特别复杂的世界里。
宋朝那时候,表面上文化繁荣得不得了,什么宋词啊,书画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是在这背后,政治上可是暗流涌动。
朱熹和他的那些理学朋友们,并不是只知道在书院里摇头晃脑读书讲学的书呆子。
他们其实心里都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他们想要用自己的理学思想去影响政治,让皇帝按照他们理想中的方式治理国家。
这就像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拿着自己的“秘籍”——理学,想要在政治的江湖里闯出一片天。
朱熹自己呢,那可真是忙得很。
一边要搞学术研究,把理学的体系搞得更完善,一边又要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
他和那些权臣之间的你来我往,就像是一场场精彩又复杂的棋局。
有时候他占上风,把自己的理念推行一下,有时候又被打压,灰溜溜地回到书院讲学。
这让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在两个舞台之间来回奔波的演员,一个舞台是学术的宁静舞台,另一个是政治的喧嚣舞台。
我特别佩服余英时先生的一点是,他能把这么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还有思想内涵,都给梳理得清清楚楚。
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各种食材(历史资料)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道丰盛又美味的大餐。
不过呢,这大餐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有时候也有点难消化。
有些地方需要反复读几遍才能明白,但是这种反复琢磨的过程也很有趣,就像解谜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对朱熹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刻板的、高高在上的理学家形象,而是一个在历史浪潮里努力拼搏的人。
他的理学思想也不再是几句干巴巴的口号,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了拯救社会、重塑道德而产生的智慧结晶。
而且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真的是一个巨大的网,每个人、每个思想、每个事件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朱熹的一生就像是这个大网上的一个精彩的图案,它反映出了整个宋朝社会的面貌,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的。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三年前,闻知余英时先生正在撰写有关朱熹的历史世界的着作,而且已经完成十余万字,颇有惊喜之感。
然而数年之间,未见出版,中心期盼甚切。
今年夏天,此书终于出版,题名为《朱熹的历史世界一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全书上下两册,共计长达一千余页,可谓鸿篇巨制。
余先生是着名的史学大家,而我个人曾就朱熹思想和宋代道学的研究下过一些功夫,故余先生此书对我的吸引,是可以想见的。
我收到此书后, 细读一遍,获益不少。
此书在朱子研究方面已属第一流的造诣,在宋史研究领域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其所关联的儒学研究、道学史研究、士大夫文化研究诸方面,皆别开生面,创获实多。
因此本书的内容及其主要论点,亟须介绍给学界,以促进相关的研究和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由于本书尚未在大陆出版,所以我的这篇介绍和述评略为详细;又由于余先生书中对各部分内容往往都有清楚的说明,故我的叙述中难免有“寻章摘句”的地方,这是先要说明的。
一、朱子的“历史世界”读过余着之后,很自然地联想起钱穆先生的巨作《朱子新学案》。
钱先生新亚退休之后,已年近七十,积四年之力,作成《朱子新学案》。
余先生早年学于钱氏门下,在普林斯顿大学退休后,也是以近七十之年,经三、四年的功夫,完成《朱熹的历史世界》<这两部书的写作各有其不同的因缘,本无交涉;而其同为退休后的力作,又皆以朱子为中心,此种相似令人称奇。
不过,虽然钱、余皆为史学大家,《朱子新学案》和《朱熹的历史世界》也都以朱子为中心,但是二书的主题是全然不同的。
简单说来,钱着的注意力仍在朱子的学术、思想的世界,余着的关注则在朱子的政治、历史的世界,这一区别是耐人寻味的。
这一分别正是余着与传统朱子研究的不同致力处,对历史世界的关注正是余着对于当代朱熹研究的新拓展。
朱熹的研究一向以哲学、思想的取径为主流,这当然是因为朱熹的思想体系庞大,朱熹亦以思想家着称于当时后世。
在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的研究,学者一贯重视其“思想世界”。
朱熹的历史世界 读书笔记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朱熹的历史世界》是一本将文化史与政治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历史著作。
在这本书中,余英时先生将朱子的理学作为整体儒学的一部分放在从宋初一直到南宋的历史背景里进行考察,分析了儒学观念的变化与现实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渗透和制约,以大量史料和细节的考证与推理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并以此凸显出当时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以及儒学观念对现实政治领域的影响。
这本书在朱子的研究中意义重大,陈来先生对此的评价是:“朱熹的研究一向以哲学、思想的取径为主流,……但此书则把研究的注意力转向朱熹所生活、所参与的“历史世界”,这不仅在“知人论世”(特别是“论世”)的方面深化了我们对朱熹的理解,更在有关于朱熹的历史研究方面开了新的境界。
无疑,相对于长期以来的对朱熹的“哲学研究”而言,本书对于朱熹的“史学研究”,使得朱熹研究的格局变得更为合理。
”1余英时先生反对一般而言将道学从儒学中抽离和将“道体”从道学中抽离的研究方法,认为朱熹将“道统”与“道学”分成两个阶段:上古到周公是“道统”的时代,内圣外王合一,道被践行,因此无需专讲道学;周公以后,内圣外王分裂为二,历史进入了孔子开创的“道学”时代。
而作为宇宙本然秩序的“道体”则界定了“道统”的授受,是“道统”的精神内涵,“道统”则是“治统”的合法性之所在,这就是理学家“致君行道”的理由。
由“推明治道”是胡、孙、石三先生儒学最主要的特征,余英时先生得出“推明治道”是道学的中心关怀。
余英时先生由此开始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回转”:长期以来,我们一般认为道学专门讲心性理气的“内圣之学”,而余英时先生却认为宋代儒学的整体动向是“秩序重建”的“外王之学”。
本书作者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论,如刘述先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内圣之学2,对此,余英时先生的回复是:“我所谓的‘回转’不是从‘内圣’回转到‘外王’而是回转到‘内圣外王’的整体。
”余英时先生认为道学是儒学整体动向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符合从古文运动和“新学“一直到道学以来“儒家要求重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的主线,这个主线符合刚结束长期乱世的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初期儒学将“外王”视为当务之急,“内圣”可以从缓,但随着改革深化,王安石提出了内圣外王兼备的思想,这种思想也为道学所有;后来儒家又转入内圣,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
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朱熹人生经历对我的启发作为一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朱熹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的思想和成就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民影响深远。
朱熹的一生充满荣耀和坎坷,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他的一生对我的启示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1.饱读书,方能成大器朱熹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他热爱读书,精通经典。
他通常每天课余时间都拿来学习,这个对我来说很有启示。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对海量信息处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技术的进步。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提高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拓宽我们的智力领域,增强我们的个人素质。
正如朱熹所说:“饱读诗书,子孙行知,自然少疑误之事。
”2.不断坚持,努力追求目标朱熹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追求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
他从小就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改进、系统研究,最终成为一位哲学家和儒学名师。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风采,展示了他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
这启示我们努力追求目标,不断磨砺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强不断地坚持前进,不怕艰难险阻,坚决勇往直前。
3.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朱熹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他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世界上万物都遵循着太极阴阳观念和中庸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将这些思想和文化传承给后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感触的。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责任去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
总之,朱熹这位古代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对我影响深远,他的艰辛追求精神和优秀品格将会一直激励着我。
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学习朱熹精神,不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哲 学 分 析
P io o h c lAn l ss h ls p ia ay i
Vo . 13.No 3 .
J n ,20 2 u. 1
余英时“ 政治文化 " 的特色及其形成
— —
再读《 朱熹 的历 史世界一
宋代 士 大夫政 治文化 的研 究》
丁为 祥
余 英 时先生 《 熹 的历 史世 界—— 宋 代士 大夫 政 治文 化 的研 究 》 ( 朱 ① 以下 简 称 《 朱 熹 的历史 世 界 》 一 书 是 一部 具 有 多 种创 获 、 受 关注 并 引 起 多方 反 响 的精 心 之 作 。 ) 广 自其 问世 以来 , 在不 到十年 的时问 内 , 自中、 、 来 英 日各语 种 的评 论不 下数 十种 。一部 研究 宋 明理 学之 代表 性人 物 朱熹 的专 著 能引起 如 此广 泛 的关 注 , 这在 中 国文化 史 上
还 是很少 有 的现象 。
之 所 以能够 引 起如 此关 注 , 关键 在 于余先 生 此 书从 根本 上颠 覆 了人 们 长期 以来 所 形成 的关 于宋 明理 学 的一 贯 印象 : 而其 所 梳 理 、 塑造 的朱 子 连 同整 个宋 代 的士 大
夫 群 体 , 都 鲜 活 有 加 , 人 不 得 不惊 叹原 来 两 宋 理 学 还 有这 一 层 关 怀 、 一 种 面 也 让 这
角 的读 书 报告 。
一
、
“ 治 文 化 ” 视 角 政 的
关于《 朱熹 的历史 世 界》 最 引起 人们 关 注 的 自然是 余 先生 的研究 取 径 以及 通 过 ,
余 先生 的 梳理 所呈 现 出来 的“ 代 士大夫 政 治 文化 ” 宋 的面貌 。因 为通 过 “ 宋代 士 大 夫 政 治文 化 的研 究 ” 表现 出来 的两宋 理 学完 全 不 同于 以往 人们 通 过理 气 心性 以及 宇 所 宙论 、 体论 、 物致 知论 所 建构起 来 的宋 代道 学 。关 于这 一点 , 本 格 由于大部 分评 论 、 述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以前吧,对朱熹的印象就是个老学究,一天到晚就知道讲那些高深莫测的理学。
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可不仅仅是个钻在故纸堆里的人。
朱熹生活的那个时代,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棋局,而他呢,就试图在这个棋局里下出自己的那几步好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朱熹在官场中的各种折腾。
你想啊,他想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来治理天下,可官场哪是那么好混的呢?就好比他拿着自己的那套儒家理论,想在一个满是各种势力和利益纠葛的地方搞改革。
那些保守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头子,死守着旧规矩,根本不想让朱熹来改变什么。
朱熹呢,他又特别轴,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不轻易妥协。
这就导致他老是和那些人起冲突,一会儿被贬官,一会儿又想办法重新回到政治舞台。
这官场起伏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看得我是又着急又觉得好笑。
再说说他的理学思想吧。
这理学可不是简单的几句“存天理,灭人欲”就能概括的。
朱熹想通过理学来给整个社会构建一种秩序,从皇帝到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这个秩序来行事。
他就像一个特别严格的班主任,给大家定了好多条条框框。
可是呢,这种想法在当时推行起来可不容易。
老百姓可能觉得,这理学也太束缚人了吧,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的。
但是朱熹觉得这是拯救社会风气的良药啊。
这就像是你给一群喜欢自由自在的孩子制定了一堆规矩,孩子们肯定不乐意,可在朱熹眼里,这些规矩是为了他们好。
不过朱熹的坚持也挺让人佩服的。
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学说。
他到处讲学,培养弟子,就盼着能把理学发扬光大。
他的那些弟子也很有趣,就像一群忠实的粉丝,不管朱熹走到哪儿,都紧紧跟着,听他讲那些深奥的道理。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学问的时候,感觉就像现在的学术研讨小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都想把自己对理学的理解说清楚。
读完这本书,我对朱熹所处的那个历史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个时代有自己的无奈和机遇,朱熹在这个大环境里努力地挣扎、奋斗,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他的思想却像一颗种子,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咱先说说朱熹这人吧,以前就知道他是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好像特别有名。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可不是个只知道在书房里研究学问的书呆子。
他在当时的社会里,就像个到处奔走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理想可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而是想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风气,让大家都按照他心中的那个“天理”去生活。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想让全世界的人都按照一种超级完美的生活方式去活,你说这得有多难?书里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学术界,就像个大舞台,各种学派你方唱罢我登场。
朱熹和他的理学就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角。
不过这个主角可不好当啊,周围有好多其他学派在那儿和他“吵架”呢。
他们为了自己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就像一群孩子在抢一块特别大的糖。
每个学派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才是能拯救社会的。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这和我们现在网上大家各执一词的争论也有点像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
朱熹呢,他到处讲学,培养弟子,就想把自己的理学传播得更广。
他的弟子们就像他的粉丝团一样,不过这个粉丝团可是很有文化、很有理想的那种。
他们在各地宣扬朱熹的思想,感觉就像在搞一场超级大的文化宣传活动。
但是这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阻碍。
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不是那么支持他的理想社会建设的。
朝廷里的那些事儿,权力斗争啊,利益纷争啊,就像一团乱麻,朱熹和他的学说也被卷进了这团乱麻当中。
让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是,朱熹的学说和他的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他讲了那么多高深的道理,什么道德规范啦,人应该怎么修养自身啦。
但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得面对各种实际的困难和人际关系。
他要和官员打交道,要处理地方上的一些事务,这时候他的那些理论有时候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呢,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
就像我们平常想按照自己的一套原则生活,但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总会有一些意外情况。
这本书还让我对古代的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朱熹的理学能够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多高深,还因为他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推广。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以前对朱熹的印象,就停留在他是个老学究,天天念叨着“存天理,灭人欲”,感觉这人古板得很。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朱熹丰富内心世界和他所处复杂历史环境的大门。
书中描绘的宋朝,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
政治上的事儿乱得像一团麻,党派之间斗来斗去。
朱熹就在这乱哄哄的局面里,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理想可不是小打小闹,那可是想把整个社会按照儒家的那一套完美规划来重塑。
这就像是一个游戏玩家,想要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攻略来打通宋朝这个超级大副本。
朱熹的理学,以前觉得离我老远,现在才明白,那可都是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
他觉得社会风气有点跑偏了,人们的欲望像脱缰的野马,所以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不过呢,这在当时推行起来可不容易,就像让一群在游乐场疯玩的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好好读书一样困难。
而且啊,朱熹这个人在政治上也不是个只知道读书讲学的书呆子。
他试图参与政治改革,想要把自己的理念融入到国家治理当中。
可是朝廷里的那些大佬们,各有各的小算盘,不是所有人都买他的账。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公司里,一个新员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工作理念,那些老油条们有的觉得他在抢风头,有的觉得这根本就行不通。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宋朝文人的那种使命感。
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国家变得更好,就像超级英雄觉得自己要拯救世界一样。
朱熹和他的那些朋友们,天天聚在一起讨论学问、商量国家大事,那种劲头就像现在的创业团队在头脑风暴,想搞出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项目。
不过呢,朱熹的命运也有点让人唏嘘。
他的努力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成功,还被一些人打压。
这就像你满腔热血地做一件事,结果却被泼了冷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儿。
读完这本书,我对朱熹的敬意油然而生。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会说教的老夫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复杂历史浪潮里努力拼搏的勇士。
同时,我也对宋朝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了解,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碰撞出火花的时代。
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朱熹和他的理学就是其中特别耀眼的一束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读书报告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三、本书简介
四、写作背景
五、读书心得
一、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曾师从钱穆、杨联
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
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
《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师承钱穆“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治学理念,余英时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一)教育思想: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格物致知论: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
心性理欲论: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二)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
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三、本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
的互动关系。
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
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
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
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
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
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
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四、写作背景:
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
此时道理最大的观点也是本书的重要政治背景之一。
五、读书心得
《朱熹的历史世界》是一本将文化史与政治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历史著
作。
在这本书中,余英时先生将朱子的理学作为整体儒学的一部分放在从宋初一直到南宋的历史背景里进行考察,分析了儒学观念的变化与现实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渗透和制约,以大量史料和细节的考证与推理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并以此凸显出当时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以及儒学观念对现实政治领域的影响。
通过阅读余先生的这部著作的相关材料时,我发现作者的想法很独到,与平常的传统想法背道而驰。
所以在刚刚出版的几年内,此书就在学术界掀起巨大的讨论热潮。
这就更加说明了,这是一部给当前的研究造成冲击与突破的作品。
而且本书虽然将题名确定为宋代特别是南宋影响最大,但是作者分析了却是北宋以来到朱熹时代绵延的政治世界和思想世界,作者的目光也并未局限于朱熹一人,而是关注到整个时代。
而朱熹的历史世界作为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整体政治和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参与政治失败的经历,也让我们理解了理学在实践中的重价值。
本书中处处皆有新鲜的、异于传统的观点,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读这本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
一、背景--宋代的儒学道学
这个背景的儒学道学也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轴,宋代结束了五代天下纷乱名不聊生的局面,这让原本倡导安宁治国的文人墨士再次受到百姓们乃至统治阶级的欢迎与拥戴。
所以在宋代士大夫阶级再次兴起。
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影响中国的千年。
在本文中,余先生将道学史与宋代政治史的相互关系大致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古文运动为第一阶段,成熟于庆历时期,第二是围绕王安石熙宁变法而展开斗争的北宋
后期,也是道学成为一个思想派别的时期;第三是王安石变法以后的时期,余先生也称之为朱熹的时代,这时期“国是”已转为和战问题,同时道学已慢慢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派别。
二、理想的特点--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意识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朱熹是一个在儒学上有极大成就的思想家,似乎这种思想家不应该和政治牵涉到什么关系,但是事实看来是我们的想法过于浅薄。
虽然在南宋很多理学家致力于投身学术和教育工作,但与此同时。
还是存在着有大批理学家在政治权利生活中表现的极其活跃。
在书中,余英时先生也向我们举例介绍了,并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宋代的士大夫会出现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
另外,宋大夫在政治文化的特征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并且在宋代当官会给你一种同皇帝共同治理国家的政治感觉,一方面是宋代的思想比较开放,其实这个时候的宋代已经有了同西方君主立宪制相似的成分了,另外刚刚结束动荡后统一的宋代民心普遍倾向于和平政治,他们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平静的生活在此面临着刀光剑影。
所以当时的宋太祖不得不重视一直倡导这种思想的士大夫们,所以在当时这些士大夫的地位丝毫不逊色给朝中大臣们,因为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就给后面的理学家们树立了典范,使他们能够更愿意的借君王之手以行道治天下。
一展自己的宏伟抱负。
而这也是不断鼓舞着南宋的理学家们前进的原因。
就朱熹而言,简简单单的以教化感知教育人们是远远不够的,他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治理朝政中去,让皇帝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才是当时政
治的掌权人,只有自上而下的贯彻思想才能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不被皇权认可的思想存活度可想而知。
所以必须依附着皇权而生存。
三、现实--宋代的权利斗争
对于宦官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他们存在各个朝代中并且深深的影响到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自然在南宋那个时期也不例外,随着士大夫阶级的不断兴起,触动到了宦官以及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也使得他们和宦官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继而上升到权利的斗争。
其主要矛盾的根源便是二者的思想观念的分歧。
宋代有北宋南宋之分,此时分歧也是存在的,但是是士大夫之间内部存在的,并不涉及宦官集团,也不含任何与皇权相抗衡的地方。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南宋才有所改变。
四、历史--权利世界中的朱熹
孝宗是一位十分开明而且有上进心的皇帝,所以在朱熹看来把得君行道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是很有希望的。
归根结底,皇权才是政治的中心,一起政治发源的起点,不依托皇权的斗争最终是无法获得胜利的,原本美好的设想都被皇帝身边那些无知的宦官们打破了。
朱熹时代的官僚集团与其他朝代并无不同,这个阶级的惰性不知已经累计了多久,安于现状混吃等死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目标,所以让他们怎么可能接受的了道学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所以他们日常的工作变多加了一项便是反对道学的推广,再加上宦官的夹击道学可以说的上是腹背受敌。
随着皇权的改变,官僚阶级的继续活跃并且勾结光宗的内侍,使得道学的倡导者们陆续下台,最终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
道学并未像我们期待的那样重生,而是挥手告别了权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