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物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说明书适用于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试验。
2检验依据和技术标准1)《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3)检测任务单要求。
3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3.1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苏州工厂的光学仪器为z1型。
2.可用于三次、四次找平(安装平板测微计后可进行二次找平)。
3.2.2仪器操作步骤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调平:旋转地脚螺钉,调平仪器。
当圆形气泡在中间时,仪器将是水平的。
此时,视线将自动置于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
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
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
旋转水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标尺上水平线的位置,首先读取水平线下方最近的厘米值,并估算出厘米间隔内水平线对应的毫米值。
5)精密测量(与平板测微器配套使用):将平板测微器套入水准仪中锁紧后即可进行精密水准测量。
旋转测微手轮,使分划板楔形丝与因瓦标尺上最近的厘米格值重合,厘米值直接从标尺上读取,毫米值从测微器的测微尺上读取,两者相加即得观测值。
3.2.3仪器的保养1)清洁:将漆面擦拭干净,吹掉镜片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净的脱脂棉仔细擦拭镜片。
如有必要,可以蘸一点纯酒精。
不要使用油、汽油或水等液体。
不要用手触摸镜头!擦拭湿仪器,使其完全干燥。
不要将湿仪器存放在包装箱中!保持包装箱内外清洁,经常清洁并保持干燥。
2)贮存:长期存放时,将仪器从包装箱内取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镜头生霉。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批准:审核:编写: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年月日一、工程概况、施工目的、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详见C001工程概况表2、施工目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给教学科研楼正常施工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在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对楼体进行沉降观测。
3、本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2006年版二、观测前仪器设备、人员准备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2、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使用经过鉴定的仪器,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4、配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工1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主楼B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E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交汇处外侧的框架柱上,观测点离±0高出300mm,即布置在+300mm左右见附图。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沉降及变形作业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土地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指导书旨在为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沉降及变形作业能够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
二、任务目标1. 确定沉降及变形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2. 制定沉降及变形监测计划。
3. 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
4. 分析监测数据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三、任务步骤1. 确定监测点位置和数量1.1 根据工程设计和地质勘察报告,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1.2 监测点应覆盖整个工程范围,并考虑到不同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类型的影响。
2. 制定监测计划2.1 根据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制定监测计划。
2.2 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时间,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3 确定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使用测量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3. 进行沉降及变形监测3.1 在监测点进行沉降测量,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精确测量。
3.2 在监测点进行变形测量,包括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等。
3.3 按照监测计划的要求,记录监测数据。
4. 分析监测数据4.1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沉降和变形的数值。
4.2 对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4.3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四、任务要求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沉降及变形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2. 监测设备和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并经过校准和检验。
3. 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记录详细完整,并妥善保存。
4.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任务风险与应对措施1. 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提前了解地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方案。
2. 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监测数据的错误。
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 监测数据异常,可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同景国际城C组团Ⅱ标段沉降观测施工专项指导书重庆金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同景国际城项目部二○○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壹同景国际城C组团Ⅱ标段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我公司承建的同景国际城C组团Ⅱ标段在进入主体完成后,特对沉降变形观测施工编制专项作业指导书,该指导书适用于本标段的各栋号。
一、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讲述了沉降变形观测点的位臵、观测方法,适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施工。
二、施工准备观测点的布臵及做法。
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臵,观测点采用浇筑后钻孔设臵。
三、施工操作要求1、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目的贰建筑工程的地基须承受上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荷载,或工业厂房投产以后,受到机器运转的振动或地基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或地基土不良又处理不当等,都会使地基变形,导致建筑物产生下沉现象。
特别对大型工业厂房、高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一些振动较大的设备基础更为明显。
如果沉降过大或沉降不均匀,就会使建筑物、构筑物产生倾斜、裂缝,甚至破坏,有的还可能产生滑移。
为了掌握它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面、裂缝、滑移等观测。
2、建筑物沉降观测所谓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水准仪定期进行水准测量,逐次测定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量。
具体内容是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观测方法及成果整理和分析等。
1)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建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点位和数量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它与建筑大小、形状、结构、荷载以及地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臵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两侧及肯有代表性的支柱和基础上,应加设观测点。
本工程建筑物四周每10-30米设臵一个观测点,在建筑物转角、沉降缝两侧、纵横墙的连接处均应设臵观测点。
将布臵方案绘制成1︰100-1︰500比例尺平面图,加经编号,以便进行观测、记录、观测点的标志形式。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就近的城市水准点进行的,如果就近城市无水准点时,可以自行埋设水准点,应从水准点的稳定、观测上的方便等方面考虑,合理地埋设一些水准点。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1105ZZ—012编制:审批:受控状态:(盖章受控)编制日期: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五公司项目部1、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工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准确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武广客专线相关设计文件;2.4、《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工程概况本管段内路基共3.67363km,7个工点。
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共需设置观测桩444个,沉降板115处,单点沉降计6个,剖面沉降管68处。
埋设位置及数量详见《中铁十一局武广客专XXTJⅠ标五公司路基沉降埋设元件统计表》。
桥梁13.9983km,7座,墩台434个,共需设置观测点1736个,涵洞9座,共需设置观测点36个。
5、路基沉降观测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断面设置情况应会同监理及工地设计组进行,并取得设计及监理的同意。
5.1.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5.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5.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沉降及变形作业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沉降及变形作业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任务目标1. 确保沉降及变形作业按照规范进行,达到设计要求。
2. 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提高沉降及变形作业的效率,减少施工周期。
三、作业准备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关要求,确定沉降及变形作业的具体区域。
2. 准备设备和材料:根据作业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测量仪器、工具和材料。
3.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工程进度和作业要求,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时间、人员配置和工作流程等。
四、作业步骤1. 测量基准点:在作业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基准点,进行精确测量,并记录下基准点的坐标和高程等数据。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沉降监测仪器和变形监测设备,确保其稳固可靠。
3. 进行初次测量:在施工前进行初次测量,获取初始沉降和变形数据,并记录下来。
4. 施工过程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沉降和变形进行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施工完成后测量: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最终测量,与初次测量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工程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6.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包括沉降和变形的趋势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内容。
五、作业要点1. 测量精度:在进行沉降和变形测量时,要保证测量精度符合规范要求,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2. 数据记录:对测量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测量值等信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 异常处理:如发现沉降和变形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要详细记录沉降和变形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建议,以供工程管理人员参考。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在作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人员安全。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标题: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编写一份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对于工程施工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沉降及变形的原因、监测方法、分析手段、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匡助工程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沉降及变形问题。
一、沉降及变形的原因1.1 土质条件:土层的压缩性和固结性会影响沉降及变形的发生。
1.2 施工荷载: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作用会导致土体的变形。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土体的孔隙水压力,进而引起沉降及变形。
二、监测方法2.1 建造物沉降监测:通过设置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采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2.2 地下水位监测:安装水位计或者压力计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2.3 地表变形监测:利用GPS技术或者遥感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三、分析手段3.1 沉降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沉降分析,确定沉降的趋势和速率。
3.2 变形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或者数值摹拟等方法对土体的变形进行分析,预测变形的范围和影响。
3.3 结构影响分析:分析沉降及变形对建造结构的影响,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四、处理措施4.1 补偿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建造,可以通过加固、补偿等方式进行修复。
4.2 土体处理:采取加固土体、排水降水等措施,减少土体的变形。
4.3 结构调整:对建造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沉降及变形的影响。
五、预防措施5.1 前期勘察:充分了解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细致勘察,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5.2 施工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沉降及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5.3 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沉降及变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结论: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翼能够匡助工程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沉降及变形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满堂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造成支架变形的因素分析地质钻探不够充分;验算及设计推算有误,对地基土或冻胀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对土的承载力与荷载估算不当,结构计算差错等;施工质量差,在基础处理时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含泥量过大,配合比失调,养护不当,降低了混凝土强度等;施工方法失误,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时尚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软基处理不当引起地面沉降与位移,钢结构施工时未顾及日照与气温变化的影响等等。
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了解变形情况最有效的方法。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最主要的内容,其作业简便、精度高,既能提供沉降量,又可推算出支架的倾斜与水平构件的挠度等。
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及工作点通常沉降观测需要测定绝对沉降量,这是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因此,需要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处埋设稳固的基准点。
假若基准点离沉降观测点过远,那么施测不便,精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通常又在靠近沉降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稳定处设置工作点。
日常观测时从工作点出发,测定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水准点及工作点的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一般基准点不少于三个,构成基准网,经常检测三点间的高差,以判断基准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基准点应尽可能埋设在基岩上b、一般是在框架的外围布设成一条闭合的水准环形路线。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力求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观测环路。
c、水准点应布设在较为明显,便于施测,通视条件良好,在全部观测期间内均可使用的地方。
d、水准点应布设在受震区域以外,易于保存点位的地方。
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处、松软填土地带以及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埋设。
e、水准点距公路与滑坡等至少5m。
f、当埋设水准点处有基岩露出时,可用水泥砂浆直接将水准标志浇灌于岩层中。
2、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现场及现浇梁支架的观测要求将观测点布置于现浇梁底板的1/2跨与1/4跨左右侧,位于底模的牢固点上。
一跨需6个观测点。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地基或者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而发生的沉降和变形。
合理控制沉降及变形对于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关于沉降及变形作业的详细指导,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作业前准备1. 采集相关资料:包括工程设计图纸、土壤力学报告、地质勘察报告等。
2.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工程需求和现场情况,制定沉降及变形作业的详细计划,包括作业时间、作业区域划分、作业人员配备等。
3. 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根据作业计划,准备测量仪器、监测设备、土方机械等。
三、沉降监测1. 安装监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工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监测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固定。
2. 测量沉降:按照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沉降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测量方法可以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
四、变形监测1. 安装变形监测设备:根据设计要求,在工程结构或者地基上安装变形监测设备,如应变计、位移传感器等。
2. 进行变形监测:按照监测计划,定期进行变形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五、数据分析与评估1. 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指标的计算。
2. 数据评估: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判断沉降及变形是否满足要求。
3. 编制评估报告: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沉降及变形评估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等。
六、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1. 风险识别:在作业过程中,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变化、设备故障等。
2. 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3. 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频率、增加监测点、加固结构等。
七、作业总结与改进1. 作业总结:在作业结束后,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工作效率、数据准确性、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评估。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以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进行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一、预测与评估1.1 沉降预测:通过地质勘探和现场测试,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建筑物的荷载和基础形式,采用合适的沉降预测方法,如经验公式法、数值模拟法等,对沉降进行预测。
1.2 变形评估:根据沉降的预测结果,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评估。
通过计算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并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监测方法2.1 沉降监测:选择合适的沉降监测点位,如地下水位监测井、沉降观测点等,采用合适的监测仪器,如水准仪、倾斜仪等,定期进行沉降监测。
监测数据应准确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2 变形监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变形形式,选择合适的变形监测方法,如全站仪、测量标杆等,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监测。
监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和分析,确保变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详细记录沉降和变形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工程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三、控制措施3.1 沉降控制:根据沉降预测结果和监测数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地基处理层、加固地基等,以减小沉降量。
同时,建筑物的荷载应合理控制,避免超过地基承载能力。
3.2 变形控制:根据变形监测数据,采取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如增加结构支撑、加固变形部位等,以减小变形量。
同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满足相应的变形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3.3 风险评估:对于存在较大沉降和变形的地区,应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固建筑物、迁移人员等,以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四、应急预案4.1 沉降应急预案:制定沉降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如及时报告、疏散人员等,以应对突发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QB/BT—C1—043
沉降观测作业标准
1、名称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承接建筑物的沉陷观测
3、过程
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沉陷观测用的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
(1)工作水准基点或采取一级布设的水准基点,尽量选择在靠近建筑物而其变形影响较小的地方,点位不受厂房机械震动及打桩的影响。
(2)观测点位置的布设,一般由设计人员视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结构及内部应力分布。
在大比例尺图上进行设计。
2)沉陷观测的方法、精度和频率。
(1)沉陷观测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由水准点来测量观测点应组成闭合和附合水准路线。
(2)工作水准基点至观测点间采用II级精密水准测量。
在永久性水准点至水准基点之间,一般采用I级精密水准测量,中小型厂房采用III级普通水准测量。
(3)观测过程中采用固定仪器位置,固定所用仪器和水准尺并固定人员。
视线最长不超过50米,每站前后视距差不应大于0.3米,累积差不大于1米,基辅差不超过0.25毫米。
观测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观测对象、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3)没陷观测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1)资料整理所需的原始资料:建筑物总平面图、建筑物基础平面图、剖面图,地基资料、观测点及水准点布置图。
(2)整理内容:校核原始观测记录与计算的正确性,填注沉陷观测记录,绘制所需要的沉陷变化曲线图表。
(3)通过沉陷速率与外力作用的关系的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将结果提供给有关部门。
4、附沉陷观测记录
C1/0 陕西省宝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一.任务接收
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
二.仪器准备
1.项目组长在作业前指定专人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32 3-3-1要求对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校验和校正。
2.不定期检查、校正仪器,特别是i角。
3.测量人员检查水准仪整平、读数及不同标尺的刻划情况。
三.观测标志、工作基准点的设计
1.了解自然条件及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会引起建筑的不均匀沉陷,使其发生倾斜。
2. 了解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的作用。
3. 根据基础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标志、工作基准点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同时考虑便于观测,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连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陷情况。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位移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工程概况(沉降观测工程项目)1、K131+344~K131+530段路基及K131+530~K131+857段软土路基,软土路基段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土工格栅加固。
该段路基填土高度达5~6米,路堤填筑极限高为3米。
2、K138+213~K138+960段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58米。
3、K142+900~K143+056段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63米。
为合理控制填土速率,确保路基填筑质量,在K131+450、K131+600、K131+800、K138+500、K138+700、K142+950、K143+050处设七个断面对路基沉降位移进行观测、变形数据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控制填筑速度,同时以真实有效的成果指导其它段软基路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1、准备工作(1)沉降板的埋设软土路基一般每隔200m埋设一个沉降点;非软土路基每隔1km埋设一个。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为20~30mm 的钢管或自来水管,杆长一般为1m)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1)。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
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cm,两端有螺纹接头或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防止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观测方法:①埋设沉降板,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1,再填土。
每填筑一层土后,应立即重新测出直杆顶面标高H i,H i-H 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②当所填土标高大于直杆顶面标高H1时,应用接管A将直杆接高,并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 i和接管管顶标高J1(进行高程传递)。
③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J1i,J1i-J1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④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用接管B接高,并立即测量接管A管顶标高J1i和接管B管顶标高J2。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沉降及变形作业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建筑物或结构的沉降情况以及地基的变形情况。
准确测量和控制沉降及变形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证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正确进行沉降及变形作业。
二、作业前准备1. 资料准备在进行沉降及变形作业之前,施工人员应先准备好以下资料:- 工程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地质勘察报告和地基处理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相关测量仪器的操作说明书。
2. 仪器校准在作业开始之前,应对所使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过程应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校准结果应记录在校准报告中。
三、沉降观测作业1. 观测点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建筑物或结构的重要部位,如主体结构的角点、柱子下部等。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明显的标志,以便后续的观测和测量。
标志可以使用钢钉、标志牌等,应牢固可靠,不易被移动或损坏。
3. 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次观测应在施工开始前进行,后续观测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观测频率一般为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
4.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以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
观测时应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保存在观测日志中。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采集完成后,应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筛选,排除异常值和误差;然后,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和变形量;最后,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四、变形观测作业1. 观测点布置变形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观测点应位于主要变形部位,如土质边坡、基坑周边等。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观测点标志在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明显的标志,以便后续的观测和测量。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在土木工程领域中,沉降及变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用于评估和监测建筑物、桥梁、道路等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提供沉降及变形作业的指导书,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确进行相关工作。
二、任务目标1.了解沉降及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原因;2.掌握沉降及变形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3.熟悉沉降及变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4.掌握沉降及变形的预测和控制方法。
三、沉降及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原因1.沉降:指土地或建筑物由于自身重量或外部荷载作用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常见的沉降原因包括地基压缩、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活动等。
2.变形:指土地或建筑物由于外部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形状或结构的改变。
常见的变形原因包括地震、温度变化、荷载变化等。
四、沉降及变形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1.测量方法:(1)水准测量法:通过测量基准点的高程变化来判断沉降及变形情况。
(2)全站仪测量法:利用全站仪测量建筑物或地面各点的坐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测量数据来判断沉降及变形情况。
(3)激光扫描测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扫描建筑物或地面表面,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扫描数据来判断沉降及变形情况。
2.仪器设备:(1)水准仪:用于水准测量,测量基准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用于测量建筑物或地面各点的坐标。
(3)激光扫描仪:用于扫描建筑物或地面表面,获取三维点云数据。
五、沉降及变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1.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使用相应的测量仪器采集沉降及变形数据,并记录相关环境因素。
(2)数据校正: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排除误差和干扰因素。
(3)数据整理:将校正后的数据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整理,方便后续分析。
2.数据分析:(1)趋势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数据,分析沉降及变形的趋势,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2)空间分析:将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分析,找出沉降及变形的分布规律。
(3)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平均值、方差等指标,评估沉降及变形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建(构)筑及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测试。
2 检验所遵循的依据、技术标准
1) 《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 检测任务单要求。
3 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
3.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测试。
3.2仪器设备
3.2.1仪器为苏州光学仪器厂的DSZ2型水准仪。
可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装置平板测微器后可作二等水准测量)。
3.2.2仪器操作步骤
1)开箱和安装:架三脚架,三个脚尖必须稳固地插入地面,三脚架头部应尽可能地水平,高度以观测时适宜为准,注意伸缩部锁紧是否可靠,然后将仪器放在脚架头上,拧紧中心螺丝。
2)整平:旋转脚螺旋将仪器安平,当圆水泡居中时,仪器即安平了,此时视线自动安置成水平状态。
3)瞄准和调焦:将望远镜瞄向白纸或清晰的天空,旋转望远目镜,直至看清黑色分划线,也可将目镜直接安置在所需的屈光度上。
通过粗瞄器观察,用手转动仪器使望远镜粗略地瞄准水准标尺。
旋转调焦手轮,直至标尺象无视差,清晰成象于分划板上。
旋转水平微动手轮将竖丝正确地置于标尺中间。
4)标尺读数:读取水平丝在标尺上的位置,先读水平丝下面最近的厘米值,估读出水平丝在厘米间隔内对应的毫米值。
5)精密测量(与平板测微器配套使用):将平板测微器套入水准仪中锁紧后即可进行精密水准测量。
旋转测微手轮,使分划板楔形丝与因瓦标尺上最近的厘米格值重合,厘米值直接从标尺上读取,毫米值从测微器的测微尺上读取,两者相加即得观测值。
3.2.3仪器的保养
1)清洁:将漆面擦试干净,吹去镜片上的灰尘,然后用干净的脱脂棉小心擦净镜片,必要时,可蘸少许纯酒精,切勿用如油、汽油或水等液体,不可用手触摸镜片!擦试湿的仪器要使其充分干透,切勿将湿仪器存放在包装箱内!保持包装箱内外清洁,要经常清扫并保持干燥。
2)贮存:长期存放时,将仪器从包装箱内取出,以便空气流通,防止镜头生霉。
贮存必须防尘,空气流通,低湿度。
3)运输:长途运输应将仪器装入有泡沫塑料垫的运输包装箱内。
4)检验:要经常检验仪器,必要时按使用说明书所述调校。
3.3建(构)筑物沉降
3.3.1检测准备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
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部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沉降观测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3.2现场检测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
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3.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视需要提交);
5)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不提交);
6)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3.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3.4.1检测准备
场地沉降可采用浅埋标志或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
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
沉降板尺寸采用500×500×10mm。
按设计要求埋设位置放样定位,挖一与沉降板尺寸相宜的坑,垫适量沙子,用圆水准气泡找平以保持沉降杆竖直,回填原土至原地坪。
3.4.2现场检测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方法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
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
对于基础施工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中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可参考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确定。
3.4.3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沉降-时间过程线;
5)相邻两次测试期间的沉降速率。
6)必要时根据实测沉降资料推算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度。
3.5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
4 建(构)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4.1适用范围
特殊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水平位移观测、受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影响的建筑物及工程设施水平位移观测以及挡土墙、大面积堆载等工程中所需的地基土表层向位移的观测等。
4.2仪器设备
4.2.1仪器为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的J2-2经纬仪。
4.2.2仪器操作步骤:详见J2-2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2.3仪器的保养:详见J2-2经纬仪使用说明书。
4.3检测准备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采用窨井式标志。
各种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根据点位条件和观测要求设计确定。
观测点的位置,对建筑物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地下管线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的中间部位;护坡工程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
4.4现场检测
4.4.1测量方法
1)选用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牌法)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
2)测量观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导线测量法或近景摄影测量等方向。
3)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地区的测区,宜采用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4.4.2观测周期
对于不良地基土地区的观测,可与一并进行的沉降观测协调考虑确定;对于受基础施工影响的有关观测,应按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观测一次,直至施工结束。
4.5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1)水平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水平位移曲线图;
4)当基础的水平位移与沉降同时观测时,可选择典型剖面,绘制两者的关系曲线;
5)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4.6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检测目的及内容、检测仪器埋设及检测、检测数据分析、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