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10c7a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5.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概念和知识。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中子电中性,也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
2.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单位,以质子质量为参照,常用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
3.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4.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5. 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能反映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6. 分子式中的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数量,不写则默认为1。
分子式的写法应尽量简化,且不同分子的化学式不能写在一起。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2. 常见元素有氢(H)、氧(O)、碳(C)等。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查阅元素性质和信息。
3.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它的元素种类、原子比例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决定。
5. 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变化构成,化学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合物的生成和消失过程。
三、离子和离子键1.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离子化。
2. 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由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3.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4. 离子键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良好的电导性能。
四、化学方程式和平衡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449d67eb6bec0975f565e25b.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74971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0.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baf04777232f60ddcca1ec.png)
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第一节 水1、水的组成:(水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 2O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液体;②密度比较:ρ水=1.0g/ml ρ水>ρ冰(反常膨胀);③能吸收大量的热量;④极高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注意: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吸收水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 2H 2O −−→−通电2H 2↑+ O 2↑(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此反应是食品干燥剂干燥的原理实验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可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
注:CaO 俗称生石灰; Ca(OH)2俗称熟石灰或者消石灰,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Ca(OH)2水溶液(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变浑浊)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4)检验水:实验现象:白色的粉末变成蓝色晶体不带结晶水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称为无水硫酸铜;带5份结晶水的硫酸铜晶体称为五水合硫酸铜 、或者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是纯净物;属于盐。
4、分散体系①溶液、②悬浊液、③乳浊液第二节 溶液6、物质的溶解性1)溶液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4242CuSO 5H O CuSO 5H O +→∙2232CO Ca OH CaCO +H O+→↓()2)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它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bfbc216c85ec3a87c2c5bf.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方程式:2.注意事项:①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②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③正极的气体检验方法是:;负极气体用点燃的方法,现象是。
3.电解水实验说明:①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组成。
4.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火,发出尖锐爆呜声,表示氢气不纯。
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考点二:水资源1.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消毒(除消毒是化学变化其余都为物理变化)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可消除异味。
(明矾是利用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把小颗粒吸附形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活性炭疏松多孔,把杂质异味颗粒吸附到自己体内)都是变化。
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操作为:一贴,二低,三靠。
煮沸:将冷水烧开,能降低水的硬度。
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消毒:利用化学反应杀死水中微生物2.硬水和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试剂鉴别方法:硬水的软化的方法:3.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任意倾倒。
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2.化合物和单质的比较定义实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分子:最小粒子;原子:最小微粒。
2.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特点:①②③4.从微观角度观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第四单元考点一:原子和离子1.原子结构(画出10,1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结构的规律①决定原子种类。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a0c627d1f34693daef3ede.png)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 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非金属元素
旁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符号 表示的应该“一大二小”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
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由相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 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小不变。
•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8814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8.png)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酸的性质和常见酸:1.酸的性质:酸有酸味、可以腐蚀金属、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醋酸等。
3.酸和水的关系:酸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酸有强酸和弱酸之分,强酸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酸只有一部分离解。
4.酸的物质特征:酸有酸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二、碱的性质和常见碱:1.碱的性质:碱有碱味、可以腐蚀皮肤、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水等。
3.碱和水的关系:碱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碱也有强碱和弱碱之分,强碱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碱只有一部分离解。
4.碱的物质特征:碱有碱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离子方程式:酸和碱的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3.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或者用来制备盐。
四、盐和盐的性质:1.盐的定义:盐是由酸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含氢离子的非金属离子替代而得到的化合物。
2.盐的物质特征:盐是晶体,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溶于水而不断电解。
3.盐的命名和写式:盐的名称通常由金属离子的名称和非金属离子的根的名称组成。
4.盐的性质:盐有一些通用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五、酸、碱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酸和碱在调味上的应用:醋、柠檬汁等属于酸性调味品,而苏打粉、食盐等属于碱性调味品。
2.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
3.药品的酸性和碱性:药品通常根据其酸碱性质来作为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4.煤气的净化: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通过酸性氧化剂的中和反应来净化。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重点讲解了酸、碱和盐的性质、性质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eaf20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9.png)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4f506d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b.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奇妙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硫酸锌4〔显著特征:含有 4 3 344等原子团〕4、物质构成的描绘: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二、分子1、根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及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原因。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一样物质一样,分子不同物质不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绘: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分以下几组概念⑴物理变更及化学变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更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更时,分子种类发生了变更。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绘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⑵纯净物及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及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更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组合成新的分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fe2d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f.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e4b0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2.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3f4780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e.png)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式
1.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3)表示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4)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价
1. 定义: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标注在元素符号
的正上方。
2. 化合价的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总和为零。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化合价,如:$H_{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氧元素的化合
价为- 2价。
4. 化合价的规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离子
1.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
的电荷数和电性,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四、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或沉淀符号。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8c65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4.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28d89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b.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5. 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原子 原子核(带正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e813afba1aa8114431d9e5.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93bb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2.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中子的1.007倍,带正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的1/1836.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由能级和轨道组成。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越远。
轨道则是电子在能级上的运动轨迹。
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排列。
二、原子的性质⒈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序号。
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⒊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电子层结构。
原子通过失去、获得或共享电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从而形成分子。
三、原子的应用原子在生产、科学研究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核能发电、同位素标记、放射性医学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组成,其中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类比其他物质)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无法保持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无法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随着温度升高间隔增大,降温则缩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09e8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3.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9c6e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c.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原子的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
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
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三、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 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3、离子符号表示式X n+或X n-,X 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 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 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 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3SO 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若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Na +
阴离子:Cl -
4、常见原子团: SO 42- 硫酸根离子 CO 32- 碳酸根离子 NO 3- 硝酸根离子
OH - 氢氧根离子 NH 4+ 铵根离子
5、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通常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7、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即m C × 1/12),其他的原子与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即m H /(m C ×1/12))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例如:Ar ( H) == m H÷ (m C× 1/12)
它的单位为1 一般不写出。
而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实际质量的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 、Ca【谐音记忆:养闺女贴给】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这种物质。
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前面加系数后只表示几个原子,如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Cu ①铜元素;②一个铜原子;③金属单质铜。
三、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