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高血压的分级诊疗-------------------------------------1.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严重程度可通过分级来确定。
分级诊疗是指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相关风险因素,将高血压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分级诊疗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高血压。
2.分级标准2.1 高血压的血压分级2.1.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2.1.2 高血压-1级:收缩压120-129 mmHg,舒张压<80 mmHg2.1.3 高血压-2级:收缩压13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2.1.4 高血压-3级: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2.2 高血压的风险分级2.2.1 低风险:无心脑血管疾病,无其他危险因素2.2.2 中风险: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或有1-2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2.3 高风险:有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或有1个或多个已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2.2.4 极高风险:有多个已确诊的心脑血管疾病3.分级诊疗策略3.1 高血压-1级和2级,低风险患者3.1.1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锻炼3.1.2 定期随访:每6个月检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3.2 高血压-3级,低风险患者3.2.1 初始药物治疗: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或CCB(钙通道阻断剂)3.2.2 生活方式干预:同3.1.13.2.3 定期随访:同3.1.23.3 中风险患者3.3.1 初始药物治疗:ACEI或ARB,或CCB,或利尿剂3.3.2 考虑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合并治疗3.3.3 定期随访:每3个月检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3.4 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3.4.1 初始药物治疗:ACEI或ARB,或CCB,或利尿剂3.4.2 联合用药:两种或更多药物合并治疗3.4.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药物组合3.4.4 定期随访:每1-2个月检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附件:- 血压控制记录表- 生活方式干预指导手册- 高血压风险评估工具法律名词及注释:-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降低血压。
医院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隐袭起病,表现为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持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可伴有各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疑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1.阿尔茨海默病的初步诊断、治疗;2.已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需长期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3.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无其它严重合并症仅需对症支持治疗的患者;4.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阿尔茨海默病的初步诊断及治疗困难;②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有其它严重合并症患者。
三级医院1.所有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治疗;2.伴有各种内科疾病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抑郁症、焦虑症等阿尔茨海默病多学科的评估及治疗;3.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及各种感染性疾病、中毒性损害、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和治疗;4.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5.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治疗明确;②合并症已有效控制需长期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
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一组疾病,以大脑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
患者发作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
每次发作称为痫性发作,持续存在的癫痫易感性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称为癫痫。
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的癫痫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
长时间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附件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疾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结合上级医院诊疗情况,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稳定患者病情,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供诊疗服务或转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6县域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引起地脑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与高致残率地特点,目前是我国居民最主要地死亡原因与成人致残原因之一,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方案以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为重点,围绕疾病防治地全周期,推动各县域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改善患者地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进一步满足县域患者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本方案中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地脑血管病患者。
一,县域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一)村卫生室。
开展脑血管病识别培训与健康教育,关注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并针对情况开出健康处方(包括运动,戒烟,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
对于脑血管病恢复期居家康复地患者,承担二级预防地职责,定期随访,控制导致复发地危险因素。
对疑似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或复发患者,初步评估后立即送往有救治条件地县级医院。
有条件地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与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
开展脑卒中识别与科学转运培训,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以及脑血管病患者筛查与管理等工作。
指导培训村医开展健康教育。
接收由县级医院转诊地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主要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地恢复期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具有居家康复治疗条件地脑血管病患者可出院进行居家康复治疗。
熟悉县级医院地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凡是接诊到疑似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或复发患者,初步评估后立即参照卒中急救地图转往具备救治条件地县级医院,避免患者盲目选择同时减少医疗开支。
负责中医诊断治疗,随访评估与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培训。
(三)县级医院。
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有条件地医院也可以开展其它脑卒中适宜技术。
有中医药服务能力地医院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地中西医治疗方案。
接收上级医院转诊地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08.07•【文号】国卫医发〔2018〕28号•【施行日期】2018.08.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就做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医联体。
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以规划为主,主要发挥地市级医院和县医院(含县中医院,下同)的牵头作用。
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要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重点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医院专科优势,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同质化。
在规划布局医联体过程中,要将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对于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也可以牵头组建医联体。
(一)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以设区的地市和县域为单位,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
三级医院和康复、护理等慢性病医疗机构可以跨网格提供服务,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特殊临床专科技术等可以区域内资源共享。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灌注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脑卒中、脑血管畸形、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等。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针对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案。
以下是针对脑血管病分级诊疗的技术方案。
1.分级诊断技术为了对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下列技术进行分级诊断:-脑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等,用于检测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以及判断有无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
-脑部功能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用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2.分级治疗技术针对不同的脑血管病分级,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技术:-一级治疗:针对轻度脑血管病,可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脑血管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改善脑灌注的药物等。
脑血管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训练等。
-二级治疗:针对中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等,用于清除血管狭窄和修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包括脑血管搭桥、血管旁路手术等,用于恢复受损的血管功能。
-三级治疗:针对重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紧急的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用于解除血管阻塞和排除血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分级术后管理技术术后管理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可以采取以下技术进行术后管理:-神经监测技术:利用神经监测仪器进行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脑水肿、脑梗死等。
-康复训练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康复、言语康复、认知康复等,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药物治疗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和监测药物治疗的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恢复。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制定,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并由专业的医生和技术团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国办发[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 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
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分级诊疗制度内容
分级诊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层首诊:在分级诊疗制度下,病人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
2.双向转诊:在基层首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向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转诊,如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等;同样,上级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将病人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或康复。
3.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制度要求急慢性疾病分别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4.上下联动: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机制,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作,以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分两步走,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
同时,该制度坚持政府主导,从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布局、资源投入与配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入手,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分级诊疗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分级诊疗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
分级诊疗制度内涵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
围绕建立分级诊疗制度,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围绕总体要求、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组织实施等四方面提出了意见。
上海市是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度改革的地区,通过“5+3+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1+1+1”签约服务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分级诊疗18个常见病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分级诊疗常见病分级诊疗流程(18个)目录一、脑梗死 (2)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3)三、糖尿病 (4)四、高血压 (9)五、癫痫 (10)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七、冠心病 (14)八、泌尿系结石 (15)九、支气管炎 (17)十、腰椎间盘突出症 (24)十一、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成人) (25)十二、肝和肝内胆管肿瘤 (40)十三、子宫平滑肌瘤 (41)十四、消化性溃疡 (42)十五、乳腺疾病 (43)十六、肠梗阻 (44)十七、甲状腺癌 (45)十八、地中海贫血 (48)一、脑梗死TIA/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
脑梗死TIA 不是良性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机率。
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候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疑诊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就近转卒中急救地图中的卒中定点救治医院。
二级医院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4.急性期TIA/脑梗死患者;5.应进行血管评估,应尽量查明病因及发病机制;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1)不能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不明的患者;(2)无条件进行溶栓或血管内治疗;(3)有严重合并症,当地医院无法良好控制,病情许可时。
三级医院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4.急性期TIA/脑梗死(初发与复发)患者;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6.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患者;7.门诊治疗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8.原有疾病基础上再次加重,需重新评估的患者;9.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1)已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稳定的患者;(2)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3)有合并症,甚至需要长期高级生命支持患者,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17•【字号】成办函〔2016〕153号•【施行日期】201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16〕153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0月17日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开展医联体建设,建立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4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以城市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组成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科学合理的就医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2016年内,总结推广2015年试点工作经验,实现纵向性、紧密型、互通式医联体基层全覆盖,县域内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参加医联体,医联体内基本实现人通、医通、财通。
对经基层和家庭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上级医院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脑卒中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脑卒中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一、脑卒中的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意义和目的脑卒中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级诊疗和管理,按照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需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因脑卒中导致的残疾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其次,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可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患者治疗难度的问题。
最后,实施脑卒中分级诊疗管理制度能够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跟踪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二、脑卒中的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实施基础脑卒中的分级诊疗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之上。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和分级规范,包括对脑卒中的分类诊断、卒中分级和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确保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脑卒中,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脑卒中医疗服务网络,包括建立脑卒中急救网络、脑卒中分级诊疗专科医疗机构和分级诊疗制度下的康复管理机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程的医疗服务。
再次,需要建立健全的脑卒中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康复情况进行追踪和管理,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需要建立科学的脑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脑卒中诊疗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脑卒中的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措施1. 急性期脑卒中的分级诊疗在急性期脑卒中的分级诊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需求,将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中度脑卒中和重度脑卒中三个分级进行治疗。
对于轻度脑卒中患者,应及时给予溶栓治疗或其他适宜的血管再通治疗,并进行神经功能检测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
对于中度脑卒中患者,应给予综合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并进行严密的监护和康复训练。
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
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一、建立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疾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
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结合上级医院诊疗情况,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稳定患者病情,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供诊疗服务或转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
基层医疗机构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为了加快建立XX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首诊在社区、转诊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健康管理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了XX市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
一、四类慢病诊疗及转诊指南适用机构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医务室、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
同时,___和军队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医务室、诊所也可以参照本指南执行。
二、四类慢病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指南一)四类慢病诊疗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2.政策引导,促进四类慢病患者自愿到基层诊疗。
3.城乡统筹,推动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均衡发展。
4.创新机制,兼顾各方权益,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四类慢病诊疗基本条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四类慢病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疗: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明确、病情稳定、伴随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
三)四类慢病诊疗流程1.居民持健康卡(或医保卡)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2.为居民建立或完善健康档案,提供健康自测服务项目。
3.引导居民自愿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明确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约定服务内容。
4.提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
5.提供常规诊疗服务。
6.病情稳定患者可预约下次服务,对病情急性期或危重症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预约转诊服务(门诊或住院)。
三、四类慢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指南一)转诊基本原则1.分级诊疗原则根据病情实施逐级转诊,急性期、怀疑或者靶器官损害等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处理者。
经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则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支持与管理。
2.就近转诊原则应按方便、及时、快捷的原则就近转诊,根据医疗机构区域布局。
国办发[2015]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指导各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 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基层首诊。
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脑血流etici分级标准
脑血流etici分级标准
脑血流动力学是评估脑血管病变和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ETICI(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Classification)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行内血管治疗(即内血管取栓术)的分级标准。
ETICI分级标准主要根据血栓解除程度和再通血管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
以下是ETICI分级标准的具体描述:
1. ETICI 0级:完全无血管再通,血栓未解除。
2. ETICI 1级:微弱血流,血栓未解除。
3. ETICI 2a级:血流部分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血栓被部分解除。
4. ETICI 2b级:血流部分恢复,达到正常水平,血栓被部分解除。
5. ETICI 3级:血流完全恢复,血栓被完全解除。
通过ETICI分级标准,医生可以评估治疗后的血栓解除情况和血管再通程度,为患者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这一标准有助于医生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有效的内血管治疗,并提高治疗成功率。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版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
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
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
慢病诊治和管理答案-全科医生培训学习考试题库与答案
慢病诊治和管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解读(上)1.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鼓励人群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属于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三早预防E.以上均不正确正确答案:A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更新的内容不包括()A.管理要求B.诊断标准C.血压测量D.降压目标值E.综合干预管理正确答案:B3.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以下A.130/80mmHgB.130/90mmHgC.140/80mmHgD.140/90mmHgE.150/90mmHg正确答案:A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新增的一类转诊人群是()A.起病急B.症状重C.疑继发D.难控制E.孕产妇正确答案:E5.以下最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药是()A.ARBB.ACEIC.β受体阻滞剂BE.利尿剂正确答案:D6.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提出的诊疗关键点,错误的是()A.设备精准、安静放松,位置规范B.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3次超标确诊C.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D.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E.转诊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孕产妇正确答案:C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倡导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是()A.家庭B.基层医疗卫生机构C.县域医疗卫生机构D.三级医院E.专科医院正确答案:B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解读(下)1.传统固定复方制剂最主要的降压成分是()A.ACEIBC.肼屈嗪D.利血平E.噻嗪类利尿剂正确答案:E2.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降压药是()A.ARBB.ACEIC.β受体阻滞剂BE.利尿剂正确答案:C3.以下哪项不属于ACEI类药物或绝对禁忌症()A.妊娠B.血管神经性水肿C.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属于相对禁忌,一般大于265mol/L)D.高钾血症(>6.0mmol/L)E.双侧肾动脉狭窄正确答案:C4.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第一步首选的治疗是()A.A+BB.B+CC.A+CD.A+B+CE.A+B+D+C正确答案:A5.JNC7(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的“高血压前期”是指A.收缩压在130~140mmHg,舒张压在70~80mmHgB.收缩压在12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C.收缩压在110~129mmHg,舒张压在70~80mmHgD.收缩压在140~150mmHg,舒张压在90~100mmHgE.以上均不正确正确答案:B6.降压药物用药原则不包括()A.剂量原则B.优先原则C.联合原则D.长期原则E.个体化原则正确答案:D7.利尿剂降血压单药应用的初始剂量一般是()A.7.5~10mgB.10~12.5mgC.12.5~15mgD.12.5~25mgE.12.5~30mg正确答案:D老年血压波动特点和处理原则1.男,8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和成人致残原因,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对脑血管病采取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病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本方案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脑血管病患者。
一、我国脑血管病的现状(一)患病率。
现有流行病学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约为10万人,据此推算我国现有脑血管病患者约1125万。
(二)发病率。
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约为202/10万人,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人。
(三)死亡率。
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约为万人,致残率约为伤残调整寿命年/10万人(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二、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诊疗,加强院前急救转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分级诊疗,发挥中医药在脑血管病防治及康复方面的作用,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1.城市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收治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为患者提供相应诊疗服务,开展疾病早期康复,制定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
2.城市二级医院。
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提供规范的二级预防,早期检查诊断,实施一般性诊断和治疗性干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基本监护,早期和持续康复治疗等。
对超出自身诊疗服务能力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慢性病医疗机构。
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能力水平,主要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众教育,普及脑血管病症状识别、正确呼救急救系统、知晓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知识;开展脑血管病患者筛查和管理,高危人群管理;开展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监测,药物依从性、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康复医院主要开展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治疗。
护理院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四)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在社区管理的脑血管病患者,突发以下疑似脑血管病急性症状,应当及时转诊:①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伴有或不伴有面部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模糊或丧失;⑤眩晕伴呕吐;⑥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⑦意识障碍或抽搐;⑧全面认知障碍,比如记忆力下降或丧失;⑨其他突然加重的情况。
(2)社区管理的脑血管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当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①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②患者服用相关二级预防药物后仍出现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且难以控制,临床处理有困难;③患者服用相关二级预防药物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
(3)脑血管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可以转诊:①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②经中医药治疗24小时后症状、体征未改善或症状加重者。
2.下转至慢性病医疗机构的标准。
(1)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患者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不伴有需要继续治疗的并发症或合并症,需要进行长期二级预防管理。
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行社区或居家持续康复。
(2)下转至康复医院、护理院。
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持续住院康复、护理的患者。
(3)经中医药治疗,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
三、脑血管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和评估(一)脑血管病筛查。
1.定期筛查:建议成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为超重、高血压前期、糖耐量异常患者,可适当增加定期筛查的次数。
完善卒中风险评估,对高于平均风险的人群,可适当增加定期筛查的次数。
科学做好卒中一级预防。
2.机会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或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发现脑血管病危险人群。
特别是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等其他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应进行机会性筛查,以发现脑血管病的早期病变。
3.重点人群筛查。
(1)一般重点人群:包括无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筛查、脑小血管病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
推荐对≥55岁且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病)的患者中进行颈动脉狭窄相关筛查,但不推荐对一般人群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
推荐对老年、高血压病、认知功能减低和步态异常等高危人群进行脑小血管病相关筛查。
(2)特殊重点人群:非致残性高危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卒中和迅速缓解卒中)的筛查。
非致残性高危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属于急症,需立即转诊至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及时完成病情评估,给予积极治疗。
4.急性脑血管病初筛: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应在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疑似急性脑血管病初筛流程图如下。
5.对于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初步辨证。
(二)脑血管病急性期评估。
1.病史采集。
(1)病史:重点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若患者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患者表现正常的最后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同时询问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
(2)既往史:了解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征等病史。
(3)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等),女性妊娠史,体力活动,用药史,身高和体重。
(4)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
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评价脑血管病患者意识程度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项目:快速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缺血标志物、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氧饱和度等。
(2)必要时检查:毒理学筛查、血液酒精水平、妊娠试验、动脉血气、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易栓症等。
4.靶器官功能损害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以下检查项目。
(1)脑病变与血管病变评估。
①脑病变检查:平扫CT、多模式CT、标准MRI(T1WI,T2WI,FLAIR,DWI)、多模式MR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②血管病变检查:包括颈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MRV)、CT血管造影(CTA,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③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评估。
(2)心脏功能评估。
①心脏节律: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或更长时相心电监测。
②心脏结构: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CD发泡试验。
③血压监测:常规血压监测和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
(3)外周血管评估。
①肾脏血管:肾动脉超声或造影。
②下肢血管:下肢血管超声。
(4)其他。
胸片或胸CT、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时)。
5. 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
(三)脑血管病诊断。
1.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小时以上(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1)传统诊断标准:由血管原因所致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2)最新诊断标准:由血管原因所致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3.自发性脑内出血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4.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1)突然出现,迅速达到最剧烈程度的持续性、电击样头痛;(2)可伴有下列一个或多个症状、体征: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脑神经麻痹);(3)CT可见沿着脑沟、裂、池分布的出血征象,脑脊液检查呈均一血性。
5.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血栓的性质、大小及部位等。
可出现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视物模糊、视盘水肿、眼球突出和活动受限、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可伴或不伴发热。
(2)检查检验:D-二聚体可升高,脑脊液可存在异常,易栓症筛查可异常;(3)影像学检查:①CT 检查:平扫时可看到的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增强扫描可见到空三角征(Delta 征)。
间接征象包括脑室变小、脑白质低密度、静脉性脑梗死(包括出血性梗死和非出血性梗死)、条索状高密度影等。
②MR平扫时可直接显示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以及继发于血栓形成的各种脑实质损害。
③CTV、MRV、DSA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栓累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四)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断。
根据意识障碍的有无进行“中经络”、“中脏腑”的病类诊断。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