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反抗
荒诞的世界与反抗的精神_试析加缪的存在主义作品_冯克红
既然人在荒诞中无可逃遁,那么,人该如何面对荒 诞呢 ! 加缪认为,任何人都以某种既有态度面对荒诞, 即: 生理上的自杀、 哲学上的自杀和反抗。既然人生始终 摆脱不了荒诞的处境,有人就认为,自杀是最简单的摆 脱荒诞的方法。哲学上的自杀寄希望于来世和天堂,是 《局外人 》 一种自我理性的窒息与自戕。前两种态度在 中 通过默尔索和他妈妈的死有所预示,而反抗荒谬,就是 《西西弗的神话》 《鼠疫》 加缪在 和 中所提倡的主张。 “局外人” 在《局外人》 中, 是默尔索最突出的特征, “怎么样 他冷漠、 对一切都无所谓, 表现出漠然和超脱。 都行”是他遇事表态的口头禅。他以消极的态度来反抗 《鼠疫》 《局外人》 着荒诞。在 中, 加缪继续了 对世界荒诞 《西西弗的神话》 的一贯看法, 又进一步阐释了 中的哲学 思想。作品用鼠疫的泛滥象征了法西斯的侵略,它不但 揭示了人类处境的荒诞,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抗争是唯一 的出路,在此默尔索冷漠消极的态度被里厄积极的反抗 意志所代替。 在《西西弗的神话》 中, 巨石不断地滚下山, 西西弗 又不断地将巨石推回山顶。他永无止境地重复着没有意 义的事情。加缪认为人生就是处于这种荒诞的绝境。人 的推石上山是一种对抗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永远无法使 世界达到任何质的改变,但是正因为这种看似徒劳的抗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 争, 使人的内心有所充实,
"# $ % &’() * 实人的心灵” 。一旦选择了这种反抗, 人就显示了 " # $ % &’() * “西西弗是一个荒谬的英雄” “他以 他是自由的。 ,
《鼠疫 》 抗争。 中的里厄就是一个西西弗式的英雄。里厄 作为一名医生, 当瘟疫蔓延时, 他深知医学力量的有限, 但他选择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 病人。正如西西弗的不断推石上山表示了对上帝的蔑 视,里厄医生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荒诞处境的反抗, 从而使人在绝境中赢得了自由。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 看, 在悲观中乐观地生活, 与命运抗争, 与一切不正义的 现象抗争;他热爱生命、热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诞, 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面对荒诞的生 活, 尽管反抗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但至少能面对现实。 综上所述,加缪所代表的存在主义及其作品产生于 充满了荒诞和人性沉沦的二战期间和战后。独特的背景 使得存在主义思潮本身就糟粕与精华互现。比如存在主 义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 劳的。 对于这些消极的思想, 要有理性的认识。 而加缪在 其作品中所提倡的反抗荒诞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态度, 对于我们今天正视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和迷茫具有积极 意义的。 " 参考文献 $
“镜像”式他者与“侵凌”式反抗
“镜像”式他者与“侵凌”式反抗作者:文成君姚琨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引介到中国,国内对加缪剧作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在对其剧作中人物和意象的研究中,“反抗荒诞”一直是重要落脚点。
评者们由“反抗荒诞”引申到作者的哲学思想,这在学界已相当普泛,但“反抗”的基础和方式有待深掘。
“反抗荒诞”在其戏剧情境中是通过主角与“镜像”式他者的交互而生成、发展的,“反抗”的方式常体现为对“镜像”式他者的“侵凌”,这类颇具特色的“镜像感”人物关系一直鲜为人道。
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究戏剧文本中主角与“镜像”式他者的交汇与交锋,可深入探究加缪悲剧主角的人格建构过程。
而“镜像感”不止体现在文本内部的各角色之间,还存在于文本的创造者和文本塑造的形象之间,甚至作者与同时代风格相近的其他作家也形成了“镜像”感。
探索“镜像”感的表现、由来、发展及意义,则提供了另一条领略加缪深邃的艺术世界的幽径。
关键词:加缪;反抗荒诞;人物设置;镜像感作者简介:文成君,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戏剧作品研究。
姚琨,男,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研究。
1947 年6 月吳达元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加缪和悲剧英雄》,标志着加缪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而中国学者对加缪(Albert Camus)的研究发轫于上世纪80 年代。
前人对加缪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重文学、轻戏剧的趋向,且侧重于对加缪哲学思想的引介。
虽然近年来国内对加缪剧作的戏剧人物研究也逐步深入,但常常因循哲学研究的思维定势将“ 反抗荒诞” 作为研究的落脚点。
前人对这一特征背后的哲学背景已进行大量补充,但对其戏剧的研究绝不能止于此,尚需追问“ 反抗荒诞” 在戏剧中的存在基础及表现方式。
基于此,本文拟将“ 镜像” 式人物关系作为深入剖析“ 反抗荒诞” 的新起点,进而展开一条再探加缪悲剧人物的路径:(一)“ 反抗” 背后的情境基础:“ 镜像感”人物关系;(二)“ 反抗” 的具体展现方式——对“ 镜像” 式他者的“ 侵凌” 行为。
身体的规训与反抗——《等待野蛮人》中的身体意象分析
乔尔上校的军队带 回大量的俘虏时, 全镇居民都会 涌上街 头兴 致勃 勃地 观 看 。当所谓 的 “ 野 蛮人 ” 遭 受 酷刑时 , 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 , 反而跟着 起 哄 。这 里 的居 民实 际上 并没 有 见过 “ 野 蛮人 ” , 却 按 照第 三 局军 队 的指 令 把 带 回来 的 土著 人 当成 “ 野 蛮人”对待 , 他们屈从 于帝国的统治 , 并不 自 觉地 按照这些规范行事 , 沦 为权力运 作下规训的身体 ,
第2 9卷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文章 编号: 1 6 7 4 - - 0 8 8 2 ( 2 0 1 5 1 0 4 一 O 0 7 6 一 o 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D a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作者简介 : 王昱荣 ( 1 9 9 0 一) , 女 ,山西晋 中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英美文学 ;
杨
・
霓( 1 9 7 8 一) , 女, 云南昆明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英 国文学。
7 6・
2 0 1 5 正
王昱荣等 : 身体的规训与反抗
取措施防止战事发生的人 , 他总是忙于帝国下发给 他的任务 , 忙着去边境逮捕 “ 野蛮人” , 忙着审讯 , 忙着写报告 。乔尔上校所做的一切都听命于帝国 , 他 是权 力 宰制 的对象 ,在权 力 的控 制下 维 持着 一个
力不仅 可以通过规训 身体和社会达到强权 的政治 目的 , 而且可以通过酷刑展现它的至高无上 ,而强权和酷刑之下必 有反抗 。这部作品揭示了被规训的对象可以以身体为立足点与强权抗衡和较量 , 为 自由而斗争。
奴性与反抗的张力:《骆驼祥子》的思考
奴性与反抗的张力:《骆驼祥子》的思考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描写北京贩夫走卒骆驼祥子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的封建压迫和贫困悲苦。
在小说中,奴性与反抗成为了主要的思想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本文将通过对《骆驼祥子》的思考,探讨奴性与反抗的张力。
奴性的表现在《骆驼祥子》中,奴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骆驼祥子这个角色身上。
从小到大,骆驼祥子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在封建主义和旧社会的压迫之下。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注定了他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
因此,在面对封建社会的规则和压迫时,他习惯性地选择了顺从和妥协。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如同一匹骆驼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用自己的力量为生活而艰难地努力奋斗。
他每天背着骆驼车奔跑于京城的大街小巷,辛苦工作、辛酸劳累,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奴性的表现体现了他内心的无奈和沮丧,为了生存,他只能将自己的尊严抛之脑后,任人摆布。
反抗的萌动尽管骆驼祥子身上有着满满的奴性色彩,但是小说中也表现出了他内心中反抗的萌动。
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做贩夫走卒,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摆脱贫穷和压迫。
这种反抗的萌动在骆驼祥子遇到女人双儿之后更加强烈。
双儿成为了骆驼祥子的挚爱,他为了能够和双儿在一起,决定努力赚钱,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把自己比作一头驼,在这个封建社会中默默承受,但同时他也憧憬着有一天能像骆驼一样自由地远离负担。
奴性与反抗的冲突奴性与反抗在骆驼祥子身上产生了冲突,他内心中既有对压迫的抗争,又有对顺从的习惯。
他面对社会不公,渴望改变命运,却又被现实的压力和困境所击倒。
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得他在奴性和反抗之间摇摆不定。
在小说的结尾,骆驼祥子通过勤劳努力积攒了一些资本,决心离开贩夫走卒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他即将改变自己命运的关头,却因为一些偶然的事件而彻底崩溃,最终付出了悲惨的代价。
反抗的过程与结果
反抗的过程与结果
反抗是指对某种不公正现象、制度或权威进行抵抗、反对和争取变革的行为。
反抗的过程并非总是平稳顺利的,结果也并非总是明确的。
反抗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引发反抗的事件或行为:某个事件或行为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
2. 形成反抗意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公正现象和权力的不合理性,形成反抗意识。
3. 组织行动:人们开始组织行动,进行示威、罢工、抗议等活动。
4. 面临镇压与打压:如果反抗力量激烈,当局可能会采取镇压、打压等手段,以维护现状。
5. 寻求解决方案:如果反抗力量比较强大,当局可能会采取谈判、妥协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
反抗的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这是可能的结果:
1. 成功:反抗者取得了理想的结果,问题得到了解决或得到了改善。
2. 部分成功:反抗者获得了部分理想的结果,但未能完全达到目标。
3. 失败:反抗者未能实现其目标,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
反抗有其作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但如果不当地进行反抗,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荒诞与反抗——加缪荒诞哲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4卷第4期荒诞与反抗——加缪荒诞哲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张丽(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言人之一,加缪的“荒诞哲学”曾在世界范围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人虽生活在其中,却如同虚设。
对人类来说,要想重构自己的生活意义,首先要敢于正视荒诞的现实,然后面对荒诞作出反抗。
人不能无条件地忍耐甚至接受荒诞对自己的消解,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可能将荒诞彻底摧毁,重构新的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荒诞哲学;西绪福斯;局外人;里厄医生;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12)04-0014-03Absurdity and Fight——Representation of Absurd Philosophy in Camus’s WorksZHANG LiAbstract: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 of Existism, Albert Camus’s absurd philosophy has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world. In Camus’s opinion, the whole world is just an absurd existence in which people exist but exist nominally only. He pointed out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be brave enough to face the absurd reality squarely and prepare to fight against with the absurdity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fter all, human beings must not put up with the digestion of the absurdity, let alone accept it. Only by fighting against with the absurdity, can human beings ruin it completely and reconstruct new form of existence of the world and humankind.Keywords: absurd philosophy; Sisyphus; outsider; Doctor Rieux; fight against.收稿日期:2012-08-25作者简介:张丽,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异化中的扭曲与反抗-2019年精选文档
异化中的扭曲与反抗萧红曾言:“女人的天空是低矮的。
”①的确,自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私有制社会、母权制被父权制所取代后,女性便被逐渐排挤出社会生产领域,在政治上、经济上沦为附属地位。
几千年来,女性一直处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因受封建文化的濡染和浸润、男权话语的掩遮,她们的身体、情感和生理需求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压抑、蹂躏和遏止,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在畸形的生存空间中苦苦挣扎,却最终逃不脱心理畸变的歧途。
笔者选择《玫瑰门》主人公司漪纹,从她的身心成长历程进行分析,揭露其因社会和自我双重压迫下而变异的悲剧。
一、少女时期的异化悲剧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性来说,周围的社会以及固有的文化积淀,已经给她预约了未来――“做女人”。
正如波伏娃所说,“做一个真实的人”与“做女人”这两种职分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与生俱来的权力允许她成为主动、自由、充满活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她的性欲和社会压抑却将她塑成被动的课题。
她的自然倾向是将自己看做本质的,但是男权社会却要求她变成一个非本质者。
她只能以另一种自我的身份完成“我”的命运,这就是未成年女性必须在其中挣扎的痛苦境地。
司漪纹出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18岁的美好年华,她遇到了华致远,并被他深深地吸引。
她不顾父母让她退学的警告,要与其相爱。
“司漪纹的被迫退学激起了她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家里,她气急败坏地顶撞着父亲,她像是从一个自由世界一下子落入了专制主义的王国。
”②她写信给华志远,告诉他,他如果不来,她甚至要离开人间了。
她不顾一切和他结合,在他走后,还背着父母给他写信,在得知他被缉拿之后,她要求去探望他,她愿意守护他一辈子。
但他却在司漪纹付出了全部身心后离开了她,打碎了她的爱情。
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相异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意味着女人的生命。
”③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男人“立身”、“齐家”都不过是为了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男人眼中,理想、事业比儿女私情更为重要。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对“道具”的运用回顾一些不朽典型人物的形象,身边的物总是与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缺少它们就会使这些形象暗然失色,光辉暗淡。
试看,《红楼梦》中的宝黛悲剧是靠“通灵宝玉”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贯穿其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常常借助手中那根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态又何曾不是通过轻拂鹅毛扇体现出来;《水浒》中的李达那种鲁莽、勇猛和嫉恶如仇,更是借助于双手所握的两把大斧来杀开血路……在外国的名著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契何夫笔下《变色龙》中的小狗会随那生着势利眼的警察而不断地改变身份;当我们谈起塞万提斯的《唐·吉河德》,又有谁能不忍俊不禁地想起主人公所乘坐的瘦马、所握的长予和被攻打的风车。
以上所列举中外名著的典型例子,都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的选择和运用。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文是指《徬徨》和《呐喊》的部份小说)采用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精炼、简朴地展现时代的风貌,构造故事情节,揭示人的灵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我们描绘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阶段的真实画面,体现了入木三分的思想性,散发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在小说的构成过程中,同样也借助了物,即对物具体的描写,与中外名著对物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物,就和戏剧中的“道具”一样(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正文中借用这个戏剧的专用名词,并略去双引号),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是尝试地探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道具的如何运用,希望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对我们研究鲁迅的创作特色、繁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借助“道具”来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谈到对阿Q形象的塑造时,曾经这样写到:“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非常精辟地点明了选择具体的道具来塑造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它们是每个具体的人的性格,身份的外在表现。
浅析变形记中的异化与反抗
宿命的反抗,人性的深思—浅析卡夫卡《变形记》摘要: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以及内心对社会和宿命的反抗,引发人对于人性的深思。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反抗深思《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
它通过里面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变成甲壳虫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异化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格里高尔由人到虫的“变形”,及生理“变形”。
它象征性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构成的积压以及人承受不了超量的社会重负而走向人的反面;第二层含义是有格里高尔的身体“变形”而产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的“变形”,即经济“变形”;第三层含义是由格里高尔生理“变形”和萨姆莎家经济“变形”所引起的格里高尔家人的心理“变形”。
它集中反映了西方社会环境的浊化、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亲情关系的异化。
同时也昭显出了人在现实中对于宿命的反抗,并引起了人对于人性的深思。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变为甲壳虫的异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异化后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亲情的异化。
小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在短暂的惊恐后,他却因变成甲壳虫而不用经受生活那巨大的压力而倍感轻松。
之后却又因自己的失业而使家庭经济困难而自责。
他父亲发现他变为甲壳虫后勃然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
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
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
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
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卡夫卡曾说:“人们相互间都有绳索连接着。
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那么一段,那就够糟了。
浅析安娜反抗精神的成因
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个形象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一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安娜在追求爱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抗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她敢于向自己的命运,向封建旧社会的道德观念反抗。
安娜公开表白,积极反抗,不伪装,不偷偷摸摸。
为了独立的人格,为了平等的人生价值,为了尊严,安娜献上了自己的未来和荣誉,而且明知是条死路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为了爱情,安娜坚决的走上了这条反抗的道路。
而造成安娜这种强烈的反抗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对她的刺激;其二是家庭婚姻的不幸对她的刺激;其三是被爱情的刺激。
安娜的反抗是蓄势待发的。
从她嫁给卡列宁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更是激发了她反抗的情绪。
当她遇到了沃伦斯基,反抗便真正的开始了。
关键词:反抗原因刺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个形象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一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年轻的安娜,在姑姑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二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虚伪、冷漠、空洞、死板,是架冷血的“官僚机器,是一段半文半白、念不通顺的公文”。
i安娜成了机器的附件 ,受着环境的窒息和社会的压制。
然而,像安娜这样敏锐而富于感情的女性是不能在这不称心的婚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的,可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平静,她又不得不让自己生命中微弱的火花自生自灭,默默地受着感情的煎熬,不敢,也不想越雷池半步,只好一次次的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感。
安娜明明不爱丈夫,但强迫自己去爱,越是强迫越是勉强 ,所以安娜就尽力把内心的爱转到儿子身上。
直到遇上了沃伦斯基。
人的情感到底是压抑不住的。
她作为妻子,灵魂早已泯灭了,但作为女人,心并没有死。
沃伦斯基维特式的不顾一切的热情,像清新甘甜的雨露滋润了她干枯的心,复活了她的良知和意识。
长期以来郁积的苦闷以一种巨大的力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她的生命重新燃烧出旺盛的火焰。
柏克与潘恩:为自由而战的叛徒
柏克与潘恩:为自由而战的叛徒任何绝对平等、共同富裕之类的乌托邦最后只能以绝对奴役、共同遭殃的极权主义告终。
任何想把人间建成天堂的幻想最后都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天堂永远在人间之外。
同理,任何一个所谓的“伟大领袖”想扮演上帝的角色,然后将人间重构,最后只能导致疯狂与灾难。
拿破仑是第一个极权领袖。
来源:文/李彬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十八世纪,英国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柏克和潘恩。
他们是自由的拓荒者,也是自由的保守人,他们彼此还为自由口诛笔伐,然而他们都是祖国的叛徒,是为自由而不断奋战的自由战士。
十八世纪,英国有两个党派:托利党和辉格党。
托利党又叫保守党,辉格党又叫自由党。
作为政治家与思想家的柏克是个“老辉格党人”,意即“老自由派”。
他做英国议员的时候,力主改革,不断与王权争自由,以改革者的角色自居。
《自由与传统》一书的《英文版导言》对柏克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我发现了这样几个词:“辩护”、“痛斥”、“战斗”。
比起他那些掷地有声的思想,这些铿锵有力的行动毫不逊色。
他是一个行动着的思想家,一个担负起时代责任、为自由而战的“精神界战士”。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蛮横的税收政策激起北美殖民地民众的不满,发生倾茶事件,后来引发战争。
作为英国人的柏克没有站在自己祖国一边,而是站在北美殖民地一边,因为他反对英王“专横的权力”。
北美殖民地民众是在与这“专横的权力”争自由。
在自由与专-制之间,柏克选择站在自由一边。
这对长久深受民族主义思想熏染的中国人来说,柏克简直是叛徒,甚至是汉奸、卖国贼。
0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法国爆发大革命。
英国王权显然将之视为洪水猛兽。
作为改革者与自由派的柏克对大革命的态度竟与王权一致,也将之视为洪水猛兽。
首先,他认为国家应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传统风习和法律之上。
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不是建立在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上,而是来自启蒙思想家们的抽象理论。
思想家们推演出人权理论,政客们拿这套理论作为标尺,不符合标尺的就推上断头台。
反抗者经典语录
反抗者经典语录1.“上帝是敌人。
但上帝是我的一种异化,或者更准确说,是我的现状的一种异化。
一切先知与哲学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发明了使我的现状异化的新方式。
”2.“在施特纳看来,博爱纯系欺人之谈。
无神论的种种哲学以对国家与人的崇拜为顶点,这些哲学本身不过是‘神学的造反’而已。
在整个历史上只有一种崇拜,那就是对永恒的崇拜。
这种崇拜是谎言。
惟有‘唯一的存在’是真实的,它是永恒以及不为其统治愿望效劳的一切事物的敌人。
”3.“人们同样会注意到,杀人并非从尼采拒绝偶像,而是从他狂热地赞同偶像而找到其合理性。
这正是尼采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对一切说是,便意味着对杀人说是。
同意杀人,其方式有两种。
奴隶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对主人的存在与他自己的痛苦说是。
耶稣即教导人不抵抗。
主人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在对奴隶制与他人的痛苦说是,这就是暴君与颂扬杀人。
”4.“的确,形而上的反抗最初的行动仅仅是抗议社会存在的谎言与罪恶。
尼采的'是'将最初的'不'丢在脑后,否认了反抗本身,同时否认了否定世界现状的道德。
尼采真心诚意地呼唤一个具有基督灵魂的恺撒。
这就是在思想上对奴隶与主人同时说是。
”5.“尼采关于人类的不幸写道:'人类若怀有宏大的目的,则会使用其他措施,不把罪恶认为是罪恶,而使用最可怕的方法'。
”6.“这种永恒的运动是虚无主义的反抗运动。
人们反抗对自己与对世人的不公正。
当人们同时清醒地看出这种反抗的合理性却又无能为力时,激烈的否定态度甚至会针对他声称要保卫的东西。
人们不能用建立公正来矫治不公正时,宁愿把它淹没在依然普遍的不公正中,这种不公正终于与毁灭混同为一。
”7.“反抗者基本上只想征服他自己的存在,在上帝面前保持它。
然而他失去对其起源的记忆,依照精神方面的帝国主义法则,通过无限增多的杀人而走向世界帝国。
他从天宇中赶走了上帝,而形而上的反抗思想这时毫不犹豫地与革命运动汇合在一起,对自由的不合理要求自相矛盾地以理性作为武器,它觉得惟有征服权力是纯粹属于人的。
19个欧美主要油画画派介绍
西方画派主要有: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尼德兰画派、荷兰画派、佛兰德斯画派、学院派、古典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巴比松画派、拉斐尔前派、桥派、欧尔飞派、巴黎派、达达派、形而上画派、抽象表现派、移动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
下面就将这十九个画派进行分别介绍。
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能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
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
佛罗伦萨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重要画派。
早期代表画家有乔托(约1267~1337)、马萨丘(1401~1428)、乌且罗(1394~1475)等。
盛期代表画家有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
自14世纪起,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当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佛罗伦萨开始。
这一画派,在绘画艺术方面,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改变中世纪绘画平面装饰的风格,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的传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造型规律,形成以集中透视来表现的、具有明暗效果和三度空间感的绘画技法。
题材虽多为宗教神话故事,但已用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愿望。
除油画外,多创作大幅湿壁画。
16世纪下半叶后,随着佛罗伦萨的经济衰落、政治反动的趋势,绘画艺术也逐渐暗淡,画家们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以及艺术家流落到其他城市,威尼斯、米兰、罗马等画派随之蜂起。
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有艺术特色的画派。
威尼斯共和国14世纪起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起色。
原受拜占庭影响,15世纪吸收了以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的基罗等大师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的经验,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被压迫与反抗与反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被压迫与反抗与反叛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充满了被压迫、反抗和反叛的宝库。
在这个庞大的文学世界中,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不公正的抗议。
这些作品揭示了压迫的存在,同时也呼吁人们反抗和反叛。
被压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社会阶级、性别、地域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人们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不平等的存在使得一些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来反抗社会的压迫。
他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黑暗,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除了鲁迅,其他一些作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被压迫者的关注。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背景,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压迫。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通过这个故事,余华呼吁人们关注农民工的权益,反对对他们的压迫。
反抗和反叛是被压迫者的一种自我救赎和对不公正的回应。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描写了被压迫者如何通过反抗和反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例如,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逐渐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即只要我们勇敢地反抗和反叛,我们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反叛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反叛者通常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他们不满于现状,试图通过反叛来改变社会。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女主人公通过反叛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不满于传统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被压迫与反抗与反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
通过这些作品,作家们试图唤醒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呼吁人们反抗不公正的存在。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论葛水平小说集《我望灯》中“形而上的反抗”
一、“形而上的反抗”理论及实践索引 加缪指出:形而上的反抗反对的是作为人的存在
状态,形而上的反抗宣称创世本身便令它失望,反抗 者以价值判断为根据,拒绝认可自身的生存状态[1]。 这种“形而上的反抗”属性在近代文学大师的手中体 现尤甚。自从鲁迅先生开创乡土文学的创作范式以 来,这种“形而上的反抗”属性不但成为学术范畴的一 种呐喊,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进行抗争的神性体现。 无论是萧红式的悲凉寂寞,还是张爱玲十里洋场的人 情冷暖;不论是老舍的“京味”幽默,还是沈从文的湘 西流水,都 从 人 性 挣 扎 反 抗 的 角 度 做 出 了 各 自 的 阐 释。不过,在所 有 的 乡 土 题 材 小 说 中,赵 树 理 式 的 创 作可谓独树一帜,在他的创作中,“老马”式的缄默无 助成为了田间地头活灵活现的“蚂蚱”。
三、“形而上的反抗”走向 无论是精神之“形而上的反抗”,还是行动之“形 而上的反抗”,在葛水平的创作中,结局都不是过于明 朗,但也不属于留白。以《我望灯》和《成长》为例,这 种结局安排包含两个方面的意蕴:无望之望和精神胜 利。 (一)无望之望 葛水平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生活在农村,恰如古 代诗句所言:兴,百 姓 苦;亡,百 姓 苦。这 里 的 “百 姓 ” 自然更明确地指向是农民。相对于城里人,农民天然 携带着作家感兴趣的元素,那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身处蛮荒之境,却不甘于雨打飘零而去。此种情境下 的生命力更具华章和色彩,越是反抗中的个体,越能 体现出生命的微小与磅礴。 “无望之望”结 局 出 现 在 小 说 《成 长 》中,曹 丕 这 一名字本身承载着整个曹家的希望,很快这一希望就 随着曹丕的离家出走变成“无望”。但是这并未改变 曹家寄予曹丕的希望,曹父找不到曹丕时,谎称曹丕 在市政府给领导当秘书,这个谎言如同《过光景》中苏 红谎称女儿在当幼儿园老师一样,是“无望之望”。谎 言说得久了,连自己都快要相信是真实存在的。正如 曹父所想:“风声划过耳际,他看着所有张着嘴说话的 人们,心里突然涌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不比他们 的日子差,我有一个初中没毕业就进机关当文书的儿 子,没有一点 关 系 就 能 进 了 机 关。 哈 呀,就 因 为 我 儿 曹丕起了个好名儿,是皇室后裔,我儿曹丕才有今天 的舞文弄墨。”[2]这种看似荒诞的心理活动,不仅折射 出丰富的人物形 象,更 能 体 现 出 主 人 公 “形 而 上 的 反 抗”过程中的挣扎。 李来法的反抗结局何尝不是“无望之望”。他的
关于反抗精神的作文800字
关于反抗精神的作文800字与旧的抗争,追求新的;与恶的抗争,争求善的。
简.爱的人生道路是一条追求与抗争的道路。
她追求平等。
在盖茨海德,她从不因为寄人篱下而“学得谦恭些”,尽量顺着他们。
相反,她一旦受到约翰的欺负,总是拼命抵抗,即使被关进红房子也不“悔改”。
甚至对首里德太太大声说:“你才是骗人”。
童年的她已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桑菲尔德,面对与自己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罗切斯特,简大声喧告:“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彼此平等!”这是她灵魂的独白。
同时,她追求博爱——亲情、友情、爱情,她追求自由,在盖茨海德不到仁爱,她去了劳渥德。
她不愿忍受劳渥德残酷僵化的宗教束缚,又去了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
她不愿认不平等的地位留在桑菲尔德,于是,她去了陌生的沼泽居,自食其力。
简.爱所追求的平等、博爱与自由,也正是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以这种追求为信念的简.爱在抗争中形成了独立的人格。
她刚强,身处逆境从不低头,而是迈开脚步走向新的人生目标。
她理智,绝不因为感情而抛弃了理念,尽管痛苦,却依然果断地作出决定。
她执著,不断追求自己的信念,任何打击与艰苦的环境都无法摧毁她。
她的生命力异常顽强。
正如她所说:“我要不生病,不死”。
强大的生命力为她提供了虽狭窄却稳固的生存空间,使她最终获得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但她并非自私自利,她的人格是正直的,在桑菲尔德,简.爱一贫如洗,默默无闻,与布兰奇的出身高贵、卖弄风情形成对比,简.爱的矮小,相貌平平与布兰奇的风雅出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简.爱的纯真、正直与布兰奇的庸俗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而与那个疯女人相比较,简.爱高尚的心灵与志趣如同天使一般。
总之,小说《简.爱》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独立、平等、自由的强烈愿望,又揭露了金钱主宰一切的黑暗社会现实,从简.爱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独立、正直的人格。
虽然她难以摆脱那个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却是永恒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引言:历史上的种种事件证明,当人们受到压迫和不公正对待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欲望。
这反抗的火花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动机和途径,它可以是非暴力的,也可以是暴力的。
然而,无论方式如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压迫的含义和形式压迫是指一种违背个体或群体意愿的行为,通过限制和剥夺其自由和权利。
压迫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或者是种族、性别等身份认同上的压迫。
不论何种形式,它都使人们感到被束缚,并激发起反抗的欲望。
第二部分:对压迫的反抗方式反抗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从和平抗议到武力对抗,取决于阶级、文化和历史条件。
其中,一些形式的反抗可能更直接和激进,如暴力革命和恐怖主义,而另一些形式则更为温和和持久,如抗议示威和民间运动。
尽管方式不一,但反抗的目的通常是要求公平和正义。
第三部分:因果关系的辨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因果关系并非偶然。
压迫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愤怒,激发了他们的反抗行动。
压迫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使他们感到被剥夺了应有的尊严。
然而,正是这种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公正激发了人们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渴望,从而产生了反抗。
第四部分:反抗的影响和意义反抗不仅仅是对压迫的回应,它也是个体和群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反抗可以唤醒人们的觉知,加强他们的团结和互助。
反抗者常常成为社会的先锋和推动变革的力量。
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正是反抗者的勇敢和无私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论:回顾历史,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文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现象无处不在。
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它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和正义的永恒追求。
在面对压迫时,人们应保持勇敢和坚定,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反抗。
只有通过反抗,人们才能争取到自由和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骆驼祥子的奴性思维与反抗精神
骆驼祥子的奴性思维与反抗精神概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小说以骆驼祥子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从赤贫一无所有逐渐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奴性思维和反抗精神。
骆驼祥子的奴性思维骆驼祥子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奴性思维。
他对权威和压迫屈从顺从,甚至接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剥削。
他把自己设想成一只骆驼,愿意忍受一切苦难和艰辛,只为了换取一杯温饱。
首先,骆驼祥子对自己的命运抱有悲观的态度。
他认为自己是命运的奴隶,无法改变自己的境遇。
在他眼中,社会的不公平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他只能顺从地接受。
他没有勇气去反抗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忍受。
其次,骆驼祥子对权威和压迫屈服。
他对于社会中的权威人物,如老板、警察等,都是非常顺从的。
他们的命令和要求,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骆驼祥子都毫不犹豫地接受并执行。
他觉得反抗无益,只会给自己惹上更多麻烦。
最后,骆驼祥子为了生计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他不得不低头受辱,忍受各种剥削和虐待。
为了一口食物,他愿意忍受别人的指责和压迫。
他甚至把努力赚钱当作唯一的出路,而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尊严。
骆驼祥子的反抗精神然而,尽管骆驼祥子有着奴性思维,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精神。
在他心中,仍然有一丝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慨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首先,骆驼祥子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寻找更好的机会。
他没有继续忍受那种剥削和艰辛的生活,而是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骆驼祥子对于打算将他作为媳妇抛弃的王四儿表现出了反抗精神。
他大胆地回击了王四儿的无情和冷漠,展示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
他不再忍受被人看扁和欺负的命运,而是用自己的力量争取尊严和平等。
最后,骆驼祥子在面对贵族阶层时反抗了命运的安排。
他努力工作并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尽管他最终没能成功摆脱社会的桎梏,但他的努力和反抗精神是可以令人敬佩的。
挺身反抗事例分析报告
挺身反抗事例分析报告挺身反抗是指面对不正义和不公平的情况,勇敢地采取行动,表达不满和抗议。
下面就一起来分析一个挺身反抗的事例。
某年某月的一天,一位中学生叫李华,他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一直以来都是班级同学的好朋友和同学,为人正直勇敢。
在一次班级聚会上,他注意到了班级里有一个同学,名叫王明,平时总是被班级里的几个同学欺负。
王明是个胆子比较小的人,从来不敢真正表达自己的意见。
看到这种情况,李华觉得非常愤怒和不公平。
于是他决定要挺身而出,帮助冤屈的王明。
第一步,李华首先私下找到了王明,鼓励他不要被欺负和压迫,他告诉王明他会支持他,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他寻求帮助。
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王明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他缺乏自信心,需要有人帮助他重拾勇气。
第二步,李华找到了班级里的年级长,和他讲述了王明被欺负的情况并且请求他采取相应的行动。
年级长表示会注意这个问题,并且保证会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和防止欺负事件的发生。
第三步,李华召集了班级全体同学开了一次班会,他向大家揭示了王明被欺负的情况,并且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正义和不道德的,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并且给予王明更多的支持和友爱。
第四步,李华主动站出来和欺负王明的同学对质,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们的言行,并且警告他们如果再继续欺负王明,就会引起更大的后果。
这一步,展现了李华的勇气和正义感,也让其他同学看到了这种不正义行为的严重性。
最后,由于李华的努力,整个班级里的学生都对王明更加友善,不再欺负他。
王明渐渐地变得自信了起来,也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学习上的困难。
整个班级气氛也变得更加 harmonious。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挺身反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人站出来,不公正的事情就会继续发生。
而像李华这样的正直和勇敢的人,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可以为他人争取到公正和公平的待遇,并且塑造出一个更加友善和和谐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
加缪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
他的人道主义以承认普遍人性为基础,致力于弘扬人的尊严,贬低神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相互理解、人的尊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充满杀戮、人性遭践踏的暴力世界势不两立,始终如一地反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P4
我们的时代仍然存在着他所关心的那些问题:暴力、革命、正义、罪恶、生活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死忙。
P4
他的荒诞哲学思考的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
P1
从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的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揭露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的脱节与扭曲,寻求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价值体系、赋予人生以意义的有效途径。
P2
人的损失,尤其是对人的无形损害则是难以仿量的······备受法西斯蹂躏,人的尊严和价值丧失殆尽,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陌生世界里,失去了立足点和安全感,以往对理性和科学的颂扬、对人道主义的崇尚、对社会进步的乐观幻想迅速被“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人的命运的命定性”、“存在的不可理解”的感觉所代替,人们普遍地感到社会存在无意义、历史过程无前途、人自身软弱无力;社会各阶层普遍思考与关心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尊严何在?人生的意义前途和命运是什么?昔日人们的理性、传统的观念和信仰被血淋淋的现实砸得粉碎,忧虑感、覆灭感、灾难感和幻灭感成为时代的标志。
P5
我与我同时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紧锣密鼓中长大成人,从此,我们的历史再没有停止过杀戮、非正义和暴力。
P12
他将投入真正的反抗实践中,去发现新的价值源泉,这一行动就是参加抵抗运动······号召人民把战斗进行到底,知道解放法国,并且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法国。
P21
他关于暴力问题的思考日益成熟,有一条主线贯穿这个系列:即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他不允许任何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对人性的肯定使他拒绝让杀人合理化:“因为我们正是生活在一个杀人被合法化了的世界中,如果我们不满意这个世界就必须改变它。
但是如果不冒杀人的危险,改变世界似乎是不可能的。
杀人是我们又回到了杀人,我们将继续生活在恐怖的世界里,或者我们以屈服的态度接受杀人,或者我们用取代杀人的另一个恐怖的手段来消灭杀。
”“我相信暴力是无法避免的,占领时期教会了我这一点。
因此我不说要消灭所有的暴力,这当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但也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我只说应该拒绝对暴力的合法化,无论这种合法化是来自专制国家的理由还是来自某种极权哲学。
暴力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可论证的。
”P22
我希望人们从几种意义上来阅读《鼠疫》,但它显而易见的内容是欧洲反纳粹主义法人抵抗运动斗争。
P24
绝望的痛苦正在于它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P35
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他关心的问题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命运等与同时代的人密切相关的生存问题,生存的焦虑、负罪感、对死亡的恐惧、对荒诞的体验是他思考的焦点问题。
P46
荒诞与理性相对,意为非理性、荒诞、无意义、荒唐。
P52
萨特认为客观世界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是被无故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抛入存在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荒谬绝伦的,是令人恶心的。
面对这个世界,他感到苦闷、痛苦、厌烦、恶心,这就是荒诞感。
P57
荒诞P58
所有的存在者都是无缘无故的产生,虚弱无力的绵延,偶然的死亡。
P62
荒诞派戏剧家通过展示平庸无聊、无目的的忙忙碌碌、被习惯与本能牵动着的生活,嘲讽式地抨击生活的荒诞性,促使人们从迟钝与麻木中清醒,意识到荒诞,清除盲目的乐观主义和安于现状的心安理得。
P63
荒诞观念宣告了上帝的死亡、绝对理念的消失,肯定了人的自由和人的行动。
荒诞揭示了一个非理性世界,同时又对非理性进行一种理性把握。
P66
人希望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里,要求世界上有和平,正义和自由,而世界则充满战争、屠杀和暴虐、人的生活是痛苦的堆积。
面对人类的苦难,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任何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
回答“为什么活着”或者“为什么痛苦的活着”的问题,这就是荒诞。
P71
勇敢地正视并承担起荒诞的命运,就是反抗荒诞,斗争没有目的,因为荒诞存在,但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西緖福斯是充实的,甚至应该想象它是快乐的,他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
P85
加缪的反抗理论与荒诞哲学比较起来哲学色彩更弱,构成他的新人道主义的核心。
P95
加缪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基础是传统的西方人道主义,他的行动准则是维护人的尊严,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他始终忠实于这一原则。
P101
虽说抵抗运动告诉他革命暴力在特殊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能接受这一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暴力理论与他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有冲突,他便竭力排斥暴力,力主反抗,以反抗来平衡暴力。
P101
战争的频繁使杀人成为时代的普遍现象,更尖锐的是,这种集体的屠杀是在伦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理论使杀人合法化,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谬误,也是加缪要致力于揭露的世纪病。
P104
如果杀人被合法化,我们就是其后果的直接承担者。
P104
荒诞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拒绝自杀,承担命运,以反抗的态度面对世界的荒诞,拒绝自杀意味着珍惜生命,承担命运意味着向荒诞挑战,与荒诞共存。
P105
我们的时代最大病症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导致了对生命漠视的态度,是我们的时代接受了杀人合法化的事实。
自杀仅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而杀人则是对他人生命的否定,其范围和影响程度都远远超过自杀行为。
这是绝对的虚无主义导致的极端,疯狂的世界导致了疯狂的行为。
杀人行为有理论作指导,在合法化的旗帜下大张旗鼓地进行,这是我们时代最显著的事实,也是最不可思议的特征之一。
P105
反抗意识中的第一个价值就是共同人性,这一价值存在于所有行动之先,是所有的人都认同的价值。
反抗者在要求个人尊严的同时也要求人类共有的价值,反抗行为不是自私的,而是与人类整体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