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年至年经年建成,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
的主要殿堂之外,两侧有东六宫供皇妃居住,西六宫供皇后、太后居住,还有皇太子居住的东、西五所。紫禁城应用庭院广场之大小,个体殿堂建筑之造型和各种建筑上的装饰表现出封建王朝的恢宏气势,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宫殿功能
宫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王朝都要建造新的宫殿,并以此来表现新王朝在政治上的统一的气势。
历代宫殿
中国历代王朝的宫殿建筑群都按中轴对称布局,将众多殿堂规整地组合在一起,四周筑围墙,成为方整的宫城,位居于都城的中心地。
明、清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严整的布局而成为我国仅存的、也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它集中记载和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技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章肃穆陵寝——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存,只是生活在另一个被称为阴间的世界里。在阴间同样需要衣、食、住、行,所以在死人下葬时要烧一些纸糊的房屋、用具和纸钱,或者放一些陶土制作的小房屋和生活用具在墓室中供死者使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墓葬制。历代皇帝由于集中掌握国家权利,都十分注意自己死后的墓葬,将墓室都修建得十分讲究,这就是帝王的陵墓。秦始皇陵动员民工万,修建了年,据文献记载,在陵墓的地宫内:"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从满藏之"。"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说明地宫中满藏珍宝,建有宫室,天花上有天文形象,地面上刻出江河大海,里面充以水银替代水流。地宫尚未发掘,实况未可知,但在校区的地下出现了多处兵马俑坑,埋藏有数千兵马俑,规模巨大,说明始皇陵的确达到空前的宏伟程度。唐朝皇陵开创了以自然山体作地宫的先例,使皇家陵墓更为恢宏。明朝有位皇帝集中埋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下,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皇陵区。清朝继承明朝皇陵制,在都城北京附近,分别建造了东、西二陵,分埋着清朝九位帝王。陵墓的价值表现在建筑上是创造了中国特有的皇家陵墓制度,形成了规范的皇陵形制。同时也创造了地下砖石结构建筑的形制。表现在艺术上是在地面上留下了众多的石象生雕刻作品和地宫内四壁的砖雕、石雕的装饰雕刻,它们都是中国雕刻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厚葬制,陵墓的地宫内存藏着大量珍贵的殉葬品,这些铜器、玉器、漆器、瓷器、纺织品等等都具有历史、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文物价值。
陵墓的产生
封建帝王讲求"生不带来,死要带走",于是地上的仪仗队变成陵墓中的神道石象生;地上的宫殿变成陵墓的祭殿,地上的后宫变成地宫,从而组成为古代皇陵建筑群体。
历代陵墓
历代皇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陵墓的规范形制,即由石牌楼、碑亭、神道、陵门、祭殿、方城明楼、地宫组成为陵墓群体。
陵墓价值
陵墓中出土的大量铜器、玉器、漆器、瓷器等文物,它们组成为一幅绚丽的画卷,向人们展示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使世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第四章礼制坛庙——中国古代礼制建筑
中国古人在思想信仰上除宗教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自然界天地山川的信仰;二是对祖先的信仰;三是对神明的信仰。有信仰、崇拜就产生了崇拜的礼仪即为祭祀,祭祀需要场所,即产生了坛庙。在以礼治国的中国,礼制规范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当然也包括祭祀之礼,所以坛庙建筑也称礼制建筑。由于人类生存有赖于自然条件的优劣,为了求得良好的自然条件,人们很早就产生了对自然界天地山川的崇敬与祭祀。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