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
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哲学专业本科学年论文姓 名: 陕修元 学 号: 0901002 年 级: 09级 院 系: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专 业: 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实践,应将实践的观点贯穿到认识社会历史的全过程中。
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源于实践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根本标志就是以实践观为其首要和基本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
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摘要: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以及理论意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一)宏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指导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是十分复杂的。
小编整理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欢迎阅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英文标题】Marx's Theory of Practice and Marxist Practice 【作者简介】(法)汤姆·洛克莫,美国杜肯大学哲学系教授。
130年前,马克思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很多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的研习对象。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思考西方所谓的理论和实践(Praxis)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的理论不会自动实现,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人们对其感兴趣的程度。
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某种阐释,这构成了试图通过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马克思的立场的种种努力。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及德国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是十分复杂的。
人们引述它的次数远比分析它的次数多。
这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却不知甚解的状况使得许多深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鼓舞的人也搞不清楚个中要义。
比如,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题目中,其所指的其实是“关于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并不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因此,这种说法通常只是指出问题的所在,而不是去解决它。
还有其他一些遗留问题比如怎样去理解实践、怎样将它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真理、标准意味着什么,以及怎样去理解真理等等难题都有待进一步澄清。
马克思所关注的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问题。
他的这一思考,以各种形式并不同程度地展现在他的相关著述中,其中涉及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复杂关系、他对费尔巴哈的评论,以及他对19世纪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批判(如他的异化理论)等等。
在其早期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著述中,马克思最初论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马克思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从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引言马克思原理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马克思原理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目前,部分高校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践教学基地、实践项目等。
这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开展,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这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这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积极性。
四、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策略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对马克思原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实践项目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当今大学生兼职调查目的: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
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潍坊学院20名,潍坊医学院20名,潍坊职业技术学院10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6名,大二学生26名,大三学生18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
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
马克思论文5则范文第一篇:马克思论文有尊严的活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摘要:温家宝总理在解释“尊严”的涵义时说,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人民,就是每一个人。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不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方法,而且给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尊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这是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的一句话。
同样的话,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过。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总理两次提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让人不由得眼睛一亮。
尊严,《辞海》解释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而温总理认为“尊严的活着”有三层含义:第一,“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 第二,“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我们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总之,在物质需求和社会权利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能够凭借自我意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为“有尊严的活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就是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形成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组织起来的联合体,个人真正地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彻底地获得了解放。
纵观历史,人类为了摆脱被奴役的生存状态,获得相对的生存自由,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摘要: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以及理论意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一)宏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指导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调查题目: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取向调查对象及样本分析: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本校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男女比例接近1:1,共计135人调查地点:东西区宿舍楼,教学楼,食堂调查方式:以问卷的形式向广大同学分发调查报告进行调研,告知被调查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的完成问卷。
之后调查人员认真整理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随着心理的成熟与阅历的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是面对社会的种种困惑与迷茫,并由此造成的身心方面的压力。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的差距是从大学开始的。
有的人在大学期间脱胎换骨,实现了校园与社会的完美接轨;而有的人,则在大学轻松的学习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而逐渐走向堕落,跟先前的期望渐行渐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人的表现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相应的选择。
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对该时期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
马原理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实践教学方式落后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
四、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1. 丰富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
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
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
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
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
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独创性见解。
在我看来,实践并不是一种否定性活动。
一方面,实践是指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
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
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
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
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
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文如下:摘要:关于实践的问题,历年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历届领导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而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观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此处的对立并不是主客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中的内在的对立,也是对立中的统一。
实践的过程,就是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同时被客观改造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物质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实践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中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作为理论先导,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只是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它还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实践概念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构建了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实践哲学体系,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着必需的,为着他物而被选择的”工具性活动,即创制,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另一类是“以其白身而被选择的”白由活动,即实践和思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人在这种活动中就能够得到快乐。
此后至今,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一些哲学家把实践的内涵仅仅限于伦理道德上,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及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也有一些哲学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实践,如培根认为人对自然的改造的前提在于认识自然;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在认识范围内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费尔巴哈却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现实的感性主观的活动。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轻视实践或不能正确理解实践活动,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则扬弃了旧哲学及其实践观的局限,创立了科学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神圣家族》时期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是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哲学进行改造的结果。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将实践纳入认识论,他把实践活动归结为绝对理念的精神活动,把人的实践看成是概念的外化。
在他看来,实践只是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一个环节,真理是理念通过实践再回复到自身的辩证过程。
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实践不具备本体论意义,它只是被看作理念自身实现的一个中介环节,是将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抽象的精神活动,是在纯思维的范围内进行的。
受黑格尔实践观的影响,当时马克思把实践当成纯粹的理论批判,强调实践即理论批判对于预见未来、改造世界的意义。
经过《莱茵报》时期的实践,到《德法年鉴》时期对宗教异化根源的探索,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理活动、利己主义活动,他的实践活动是直观的感性活动。
在他看来,实践不是主体去积极地改造客体的活动,而是客体强加于主体,主体消极被动地去应付客体的活动。
当然,这种直观感性的物质活动,尽管是低层次的实践活动,毕竟把实践从遥不可及的天国拉回了现实生活中。
从费尔巴哈这里,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一种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实践具备革命性等特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理论上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实际中通过对英国状况和英、法、德三国革命运动的考察,逐步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向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阶段的实践观局限于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对国家和社会制度进行革命的物质活动,未能从更广泛的主客体角度来理解实践的内涵。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大大深化了在此之前的实践思想,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雏形:首先,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次,阐述了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特征;再次,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及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最后,指出了物质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其后在 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最终得以确立。
马克思对实践的社会性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强调指出实践是革命的改造活动;同时对实践的诸形式进行了阐述,指出生产实践是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是:人类实践是以生产实践为最基本的形式、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而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能动的社会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创造性、超越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一开始就是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形成之后更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主体的天赋与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客体也愈客观地显示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实践的范畴也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发展为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现实需要, 列宁着重从认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哲学党性原则,即在始终坚持“物质一元论”的前提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实践形式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他不仅表达了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的深刻见解, 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 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的著名论断, 论述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发展, 而且还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 在强调“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那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的同时, 揭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贡献。
列宁之后,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问题, 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他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中,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实践”的概念,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把实践理解为变革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不是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而是终于完成了某件事,把实践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为实践具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主要形式, 系统地阐明了实践作为认识基础的全面含义。
他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阶段是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阶段则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
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突出强调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并指出知行的统一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途径。
此外, 他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体化为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
所有这些, 也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
总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环境下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不把理论当教条,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比如毛泽东《实践论》在当时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当时人民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者拘泥于自身经验,不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
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直接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成为“四有”新人,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