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随堂练习题:第二课 宋明理学
2019-2020年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课后练习:第2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孟子荀子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宋明理学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朱熹的孔子”是指A.先气后理的思想B.存天理,灭人欲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3.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
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
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
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7.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8.(2019年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必背知识点:宋明理学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必背知识点: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为大家整理了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必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必背知识点: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练习作业宋明理学
课时分层作业(二) 宋明理学(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B[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
]2.《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B[题干信息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
] 3.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A[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4.“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A[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
北师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宋明理学 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学业达标]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 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
【答案】 C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这里的“全新的创造”是指()【导学号:00910010】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 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干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A.“无为而治”B.“中体西用”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 第一单元 课件2 宋明理学 26张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
(2)在认识论上,提出“ 格物致知 ”,把“格物”当作领悟 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
解读与点拨
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认识论
反省内心、致良知
哲学范畴
相 同 点 主张 实质 地位影响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精讲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 积极方面: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具有和
谐意识、忧患意识;注重气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重视主
观意志力量。 (2) 消极方面: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 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观念、轻视自然 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及其特点 材料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 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 思考 材料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动性。 通过内心反省以达到“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由此将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2课宋明理学(测试)
第 2 课宋明理学(测试)1、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心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经过自我反思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面世界探访真知识C.经过学习古代文籍增加知识D.研究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 A2.两宋期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期间() A.尊道礼佛之风流行B.心学宽泛流传C.以“理”为中心的新儒学系统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 A 项是隋唐期间的社会民风,清除;B项在明朝期间较为流行,清除; D 项是从西汉期间开始的,清除。
C项切合两宋期间思想发展的情况,这一期间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新儒学思想系统。
【答案】 C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代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看法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施德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公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分析】 A 项是孟子的德政思想; 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D 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均清除。
“ 二程”主张公理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万物不过一个公理。
【答案】 B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以为“此石即昔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表现了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心【分析】 A 项与题干资料没关,清除; B 项是心学创始者陆九渊的思想,清除; D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清除;资猜中朱熹对贝壳的研究,反应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应选 C 项。
【答案】 C5.提出“致良心”、“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陆九渊B.王阳明C.朱熹D.董仲舒【分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心”、“知行合一”的主张,B 项切合题意。
【答案】 B6.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对比,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分析】 A 、 C 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清除;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清除B 项;两方都以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因此要截止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 D 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学案: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
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理学的产生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
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
(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
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
(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推荐专题 宋明理学练上学期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人民必修第三册 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第三课宋明理学精选练习基础篇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答案】A【解析】三教之所以可以融合,在于它们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都有利于巩固统治,教化民众,故A项正确;B项为佛教思想,C项为道教思想,D项为懦家的追求。
综上所述,本题选A项。
2.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主张儒佛融合,AC都不符合题干,A 错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C错在主张相互对立;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
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
B 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 )A.将世界本原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B.综合了道家和孟子的“仁政”思想C.具有早期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D.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为:上天以阴阳二气生万物;创造万物.就是仁。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同步课时训练1、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2、“太极,理也;动静,气也。
”“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
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
”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他们共同关注的是()A. 经世致用B. 君主权威C. 教育普及D. 道德修养4、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5、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一般人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B.科学地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6、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王守仁不待朝命而辞官,招致“擅离职守”等攻击。
他的弟子何心隐因放弃科举,在乡尝试聚合宗党、合族共财的社会生活而被迫害致死,心学也屡为朝廷所禁。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课时检测:第2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A.佛教和道教思想B.佛教和法家思想C.道家和墨家思想D.佛教和墨家思想解析:选A。
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不是吸收法家、墨家思想而形成的。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解析:选C。
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3.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知行合一”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其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
4.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
”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
”这说明他()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解析:选D。
程颐对描述不受约束的梦魂的诗句连说“鬼语”,说明他认为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体现出他压制感情和灵性的主张。
A项说法与程颐的思想相悖;B项停留在吟诗的表面,C项是对“魂”的片面解说。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D。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二历史必修3_《宋明理学》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宋明理学》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资料略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第2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北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道教的启示B、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C、宋明理学的主张是“格物致知”,强调读经明理、专心致志、整齐严肃D、宋明理学兴盛的原因是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科举制度趋于完善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下列关于“格物致知”的表述,正确的是()A、“格物致知”强调事物本质的认识,反对形式主义B、“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来认识宇宙的根本规律C、“格物致知”要求学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注社会现实D、“格物致知”主张放弃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专研自然科学3、以下哪项不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A、格物致知B、诚意正心C、仁者见之而思,思之而得D、以天下为己任4、以下哪位思想家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程颐5、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A、王阳明B、朱熹C、陆九渊D、张载6、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是万物的本源和道德规范的标准。
A、儒家伦理B、天人合一C、宇宙的本质D、人心本善7、关于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基本方法B. 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道德修养D. 理学的形而上学色彩不如先秦儒家8、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影响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 朱熹的理学成为南宋及以后封建官方哲学B. 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有利于社会和谐C. 理学成为明清之际反封建运动的旗帜D. 理学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素质9、题干:下列关于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 认为只有通过格物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B. 认为通过观察自然万物可以认识“天理”C. 认为通过读书学习就可以直接获得道德智慧D. 认为通过内心反省就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0、题干: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认为道德规范源于天理B.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C.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D. 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11、程颐和程颢的学说被后人合称为什么?A、道学B、理学C、心学D、气学12、朱熹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学思想中强调了“存天理,灭人欲”。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 随堂检测——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三宋明理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随堂检测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
这一运动()A.促使三教开始融合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宋代理学在对儒学的捍卫、复兴与怀疑、反思中,在对玄佛的抗诘、争辩与汲取、容纳中,奇异地拉开了它的历史帷幕。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先秦儒学是理学的基础B.理学与佛道内容相背离C.理学地位超越了各流派D.概括了理学的形成过程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他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仁政思想C.阴阳依存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思想4.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言论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旨在说明()A.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B.心学的内容、地位及作用C.人应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5.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6.“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者“爱人”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之美者在于天”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7.朱熹认为,虽学者必由《大学》入门,穷理正心,达于圣学,但“洒扫应对”也可到圣人事,“理无大小故也”。
由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A.丰富儒学的教育内容B.穷理与人伦日用的贯通C.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D.格物是为善去恶的过程8.明朝年间,某思想家提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B [理学家对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和西汉时期董仲舒均进行了批判,说明宋明理学具有批判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C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4.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黄宗羲A [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故A项正确;B、C两项提出了心学;D项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5.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C [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人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6.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D [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两项排除。
] 7.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B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注重德性培养,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天理即是人欲”强调理在心中,主张不断地进行内心反省以达到认识理的目的,B项正确;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C项错误;理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会追求个性自由,D项错误。
] 8.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D [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体现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材料中“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质疑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B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
] 10.《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B [题干信息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
]11.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A [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 12.“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A [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定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中“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可知其本体论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材料一中“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可知其认识论是“格物致知”;第二小问“精华”与“糟粕”,根据材料一中“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可知其糟粕是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科学研究;其精华是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
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定会动恻隐之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信息可知其思想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其思想内容可知其倡导人心向善,严格律己,因而对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太绝对,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2)思想: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强调知行合一。
意义: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欲所蒙蔽,实现人的价值,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及其以后都有重要意义。
14.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