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与育种(09140)

合集下载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09140)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09140)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09140)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09140学时与学分:76学时4学分(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必选)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后选修该课程。

该课程主要教授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育种的相关原理和具体方法,为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课时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 2第三章基因突变 3第四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4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6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6第七章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6第八章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3第九章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6第一〇章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3 第一一章基因工程育种 3 第一二章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3 第一三章高通量筛选技术 3 第一四章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 3 试验1 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6 试验2 乳酸菌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6 试验3 香菇杂交育种 6 试验4 细菌营养缺陷型筛选试验 6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理解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以及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难点:当前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技术概览。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一、微生物菌种二、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性三、微生物菌种特性四、菌种来源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一、自然选育二、诱变育种三、杂交育种四、代谢控制育种五、基因工程育种六、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七、分子定向进化(molecular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八、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选育3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选育3

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 为病毒2,而非病毒1
遗传物质是核酸(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而非蛋白质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亚病毒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未 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 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
质粒(plasmid):
自主复制: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 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包括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和某些特殊病毒Mu。
质 粒


一、研究概况 1、质粒携带有编码多种遗传性状的基因, 并授予宿主细胞一定遗传特性,表现出不 同的性状,但一般不编码微生物生长基本 功能的基因。 2、附加体:能整合到微生物染色体上,作 为染色体一部分而进行复制,还可以再游 离出来并携带一部分寄主染色体基因的质 粒。




二、原核生物基因组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所含的全套遗传物 质。 对大多数细菌和噬菌体而言,其基因组就 是指单个染色体上所含的全部基因。 对于二倍体真核生物来说,其基因组是指 单倍体细胞核中整套染色体所含DNA分子及 其所带的全部基因。
质粒和转座因子
转移性: 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 质粒的不亲和性: 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质粒可消除性: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代谢、发育
表型
表型饰变:
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福州大学微生物微生物的遗传育种

福州大学微生物微生物的遗传育种

6、准性杂交 (Parasexual hybridization)
• 准性杂交: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 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 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比较
项目
准性生殖
•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 突变的几率。突变一般是独立发生的,双重突 变的几率是各个突变几率的乘积。
1、基因突变的特点
• 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的诱变因素处理下 自发产生。
• 稀有性:突变率极低。 • 独立性:突变的发生一般是独立的。
• 诱变性:通过诱变剂的作用提高自发突变几率。
1、Discovery of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转化)
• 1928,Fred Griffith discovere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formation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 H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ing principle.
Pathogenic S strain
Non-pathogenic R strain
Live S
Dead S Live R
Dead S Live R
Discovery of DNA as genetic material (一)
细菌培养试验
热死S菌 培养皿培养 不生长 活R菌 培养皿培养 长出R菌 热死S菌+活R菌 培养皿培养 长出大量R菌及10-6S菌
• Phage infection ▪ Attachment to cell surface ▪ Injection of genetic materials into host cell ▪ Direct the host cell to make new virus particles

微生物学 08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图文

微生物学 08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图文
从平板上挑选NTG处理的 长势好孢子丰满的菌落
选中菌落转接 斜面培养保存
摇瓶发酵、测定 蛋白酶活性水平
从中选出高产 蛋白酶突变株
82
①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与最适诱变剂量 ②挑取优良的出发菌株 ③处理单倍体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④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⑤选择利用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相关指标 ⑥设计采用高效筛选方法
72
(2)定向培养选育优良菌种
定向培育一般是指用某一特定环境 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培养物,同时不断 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是达到积累和选 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育种方法。 这种方法培育目的菌株的过程比较缓慢, 但有重要应用价值。
73
杂交是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之一。一般分
有性杂交、准性杂交与体细胞杂交等。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注:IS: insertion sequence 插入序列
20Leabharlann 1222324
可插入 大至 50kb外 源基因
现经改 构可转 化多种 非双子 叶植物
Ti质粒长 200 kb ,是一个大型质粒
25
26
27
28
一、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简称突变,是
变异的一种,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 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几率一般 在10-6~10-9范围内。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微生物学 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学 遗传变异和育种

(4)选用最适剂量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常常要经过多次试验。就 一般微生物而言,诱变率往往随剂量的增高而提高, 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会使诱率下降。 根据对紫外线、X射线和乙烯亚胺等诱变效应的研究 结果,发现正变转多地出现在偏低的剂量中,而负 变较多地出现于偏高的剂量中;还发现经多次诱变 而提高产量的菌株中,更容易出现负变。因此,在 诱变育种工作中,目前比较倾向于采用较低的剂量。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时, 会产生一种深红色的灵杆菌素,把菌落染成 似鲜血那样。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群 体中所有细胞都不产色素。如果重新降温至 25℃,产色素能力又得到恢复。只有遗传型 的改变,即生物体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的变 化,才称为变异。
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
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 方便建立纯系。 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 量生长繁殖。 物种和代谢类型多样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体内的遗传基因转 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 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 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 重组是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可以理 解成是遗传物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


真核微生物中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及原核 生物中的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 等都是基因重组在细胞水平上的反映。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由于杂交 育种是选用已知性状的供体和受体菌种作为 亲本,因此不论在方向性还是自觉性方面, 都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
(二)、核酸的结构与复制

1、DNA的结构
(A、T、C、G)

2、RNA的结构
(A、U、C、G)
3、核酸的复制--半保留复制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
★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 来分:
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具有选择标 记(如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 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 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分离到。
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 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 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 落并找出差异。
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 受其伤害。
4.4 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 即诱癌质粒。 • 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
• 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
菌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 因的Ti质粒的T-DNA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 色体发生整合,合成正常植株所没有的冠瘿碱类, 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 成癌细胞。
子进行转化的生理状态。
,交换重组
感受态:促进 自溶素的表达, 使细胞表面的 DNA结合蛋白 和核酸酶裸露 出来,从而使 其能与外源 DNA结合并对 DNA进行切割, 只有一条链能 与特异蛋白结 合进入细胞。 另一条链被核 酸酶降解,产 生的能量用于 核酸链的进入。
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 切图谱等方法
3 质粒的种类:
1、大肠杆菌的F因子 2、细菌抗药质粒(R因子) 3、大肠杆菌素质粒(Col因子) 4、Ti质粒 5、降解质粒 6、毒性质粒
4.1 F–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致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doc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doc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小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代替的现象称为_______ o这其中II票吟与瞟吟之间或嗨旋与咳旋之间发生互换称为_____ o 一个瞟吟替换一个II密呢或一个唏噪替换一个嚓吟称为________ 02.基因突变可以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o3.____________ 指的是通过病毒将一个宿主的DNA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细胞中而引起的基因重组现象。

_____ 指将质粒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细胞, 并使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在原核生物屮有些DNA片段能够转移到其他位置从而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这种片段称_________ o4.育种过程中,为了抑制DNA基因突变的修复,所以菌体中加入_____ 和______ 可以抑制修复。

5.通常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等抗生素來标记质粒载体。

6.微生物菌种保藏是要为菌体创造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 条件。

7.用作微生物化学诱变剂的5-漠尿唏噪为 ___ 的结构类似物;具冇超级化学诱变剂Z称的是 ____。

& 根据突变的表型效应,突变型的种类有______ 、______ 、 ______ 和 ____ 等。

9.富集培养是创造有利于目标菌种的生长,一般采用的方法有____ 、 ____ 和___ 等。

10.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1=1前应用最多的载体是______ 和 ______ 。

11.营养缺陷型菌株诱变育种中,为了便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岀,尽量淘汰野生型细胞,常用的方法有 ____ 、____ 和_____ o12.杂交育种过程中常用的遗传标记包括______ 、______ 、 ______ 等。

13.原住质体融合育种屮,用來除去细菌和放线菌细胞壁常用的酶是____ :除去真菌类细胞壁的酶是 ____ ;原生质体融合最常用到的化学融合剂是_______ 014 •原生质体再生育种过程中培养皿中的冷凝水需要去除,其原因是__________ o二、选择题1.在培养基屮加入_________ 可以抑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获得原生质体。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英文名称:Genetic Improvment of Microorganisms总学分:3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32适用专业: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生物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

其目的是使上述专业本科学生对发酵工业所涉及的微生物育种技术及其相应的遗传学原理有深刻的认识。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育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工业微生物遗传育种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工业生物技术人才全面的微生物知识体系,同时为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以现代观点和新型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本专业要求的微生物育种知识和技术体系。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了解目前所学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发展的接轨,了解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结合,采用思考题或讨论方式巩固学生对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和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沟通,以便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绪论1.1 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及其发展1.2 微生物遗传育种的遗传学原理第2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2.1 突变类型与基因符号2.2 基因突变的规律2.3 自发突变的机制2.4 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2.5 突变生成过程第3章突变的应用2.1 诱变育种2.2 代谢调控育种2.3 突变的其他应用第4章基因重组育种4.1 转化4.2 转导4.3 细菌的接合4.4 真菌的有性生殖4.5 真菌的准性生殖4.6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第5章基因工程育种技术5.1 基因工程概述5.2 基因工程基本元件5.3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过程5.4 基因工程研究实例四、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类别:考试;课程成绩记分方式:百分制;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考试类型:闭卷;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占30%。

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两个菌株或菌株间能否发生转化,有赖其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和 其受体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 生理状态。 感受态因子: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称感受态因子。包括 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 转染(transfection):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 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3、3类突变株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异烟肼是一种抗代谢药物,能阻止敏感菌的生长,而吡哆醇是异 烟肼的结构类似物,不能阻止敏感菌的生长,当敏感菌能在含异 烟肼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可能是产生了能分解异烟肼的酶类的突 变株或者是能合成更高浓度的吡哆醇,克服了异烟肼的竞争性抑 制,所以用梯度平板法可以筛选到高产吡哆醇的突变株。
特点:每一个体都发生变化;性状变化幅度小; 因其遗传物质未变
饰变不遗传;性状变化的幅度小。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3个经典实验 (一)细菌经典转化实验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 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 分遗传性状。
经 典 转 化 实 验
对各种生化组分进行转化试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一)自发突变及育种 主要是通过实践经验选择生产中发生自发突变的菌株或不断转接 微生物菌株以期获得其自发突变菌株。 特点:费时、费力,工作被动,守株待兔式的 例:卡介苗的筛选,连续接种230代
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2、诱变育种的几个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 化学诱变剂: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四)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1、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精美课件)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精美课件)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h
2
一、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确证
1、DNA(或R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三个经典实验
细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病毒重建实验
h
3
细菌转化(transformation)试验
1928年,英国F. Griffith发现 研究对象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S型(光滑型)菌株:有致病性,菌落表面 光滑,有荚膜 R型(粗糙型)菌株:无致病性,菌落表面 粗糙,无荚膜
h
36
特殊病毒(Mu噬菌体)
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 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 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 基因次序是相同的。
没有固定的整合位置
h
37
转座子的遗传 效应
遗传效应
插入突变 DNA重排 极性效应
第四节 基因突变与遗传育种
h
21
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一般无操纵子结构 存在大量不编码序列和重复序列 转录和转译在细胞中有空间间隔 基因被许多无编码功能的内含子阻隔,使编码
序列变成了不连续的外显子。
h
22
二、基因组
基因组(genome)
单倍体细胞中所含的全套遗传物质
大多数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是指单个染色体 上所含的全部基因
IS与Tn主要区别
Tn携带有与转座无关的抗性基因或其它特性基因
h
34
细菌抗药性转座子的两种类型
复合转座子 基因组成的复合因子。
h
35
复杂转座子
两端具有IR或DR,而不是IS,中部的编码区不仅编 码抗性标记,还编码转座酶和解离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09140)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09140学时与学分:76学时4学分(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必选)授课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后选修该课程。

该课程主要教授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微生物育种的相关原理和具体方法,为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课时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 2第三章基因突变 3第四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4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6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6第七章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6第八章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3第九章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6第一〇章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3 第一一章基因工程育种 3 第一二章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3 第一三章高通量筛选技术 3 第一四章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 3 试验1 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6 试验2 乳酸菌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6 试验3 香菇杂交育种 6 试验4 细菌营养缺陷型筛选试验 6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理解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以及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难点:当前微生物育种的主要技术概览。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一、微生物菌种二、微生物菌种的重要性三、微生物菌种特性四、菌种来源第二节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一、自然选育二、诱变育种三、杂交育种四、代谢控制育种五、基因工程育种六、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七、分子定向进化(molecular directed evolution of enzyme)八、高通量筛选技术(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了解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基因组的组织与结构。

难点:微生物基因组与其他生物基因组的主要区别。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染色体一、染色体形态二、原核生物及病毒染色体结构三、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四、染色体数目第二节核酸一、核酸二、RNA三、DNA第三节基因的组织与结构一、基因组二、基因三、遗传密码第三章基因突变教学目的: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本质和表型延迟现象。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规律和突变类型,理解突变型筛选的方法,理解影响因素和诱变作用的专一性,掌握表型、表型延迟的概念及突变的修复。

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突变的本质和表型延迟现象。

难点:基因突变的规律和突变类型,突变型筛选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突变的分子机制一、基因突变二、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组变第二节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一、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二、突变型的种类第三节突变体的形成一、突变体的形成过程二、突变的修复三、突变的表型效应四、表型延迟第四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育种各种诱变剂及其诱变机理,了解诱变剂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诱变剂的概念、常见诱变剂的种类和诱变机理,了解各种诱变剂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处理方法。

重点与难点:各种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重点:各种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难点:诱变剂作用机理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物理诱变剂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二、非电离辐射——紫外线三、电离辐射四、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物理诱变剂第二节化学诱变剂一、碱基类似物二、烷化剂三、脱氨剂(以亚硝酸为例)四、移码诱变剂五、羟化剂(以羟胺为例)六、金属盐类七、其他化学诱变剂八、化学诱变剂的安全操作第三节生物诱变剂一、噬菌体二、基因诱变剂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野生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微生物的取样、好氧菌的分离筛选、厌氧菌的分离筛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极端微生物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菌的筛选分离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野生菌分离筛选程序和方法。

难点:各种微生物野生菌筛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一、从土壤中采样二、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采样三、特殊环境下采样第二节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一、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二、控制培养条件三、抑制不需要的菌类第三节好氧微生物的分离一、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法二、利用平皿中的生化反应进行分离三、组织分离法四、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五、通过控制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分离第四节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一、厌氧培养中几种除氧方法二、红螺菌的分离三、反硝化细菌的分离四、脱氮硫杆菌的分离五、乳酸菌的分离第五节野生型目的菌株的筛选和菌选鉴定一、初筛二、复筛三、菌株鉴定第六节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离筛选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采样、分离筛选二、极端微生物酶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七节生物可降解塑料(PHA)菌株的分离筛选一、生物可降解塑料概况二、获得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微生物途径和菌株分离方法三、PHA的合成机制和发酵特点第六章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营养缺陷型菌株、温敏突变株、抗噬菌体突变株的诱变和筛选方法,了解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正交法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各种常用突变型筛选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诱变育种的试验设计和准备工作一、诱变前对出发菌株的了解二、全面了解菌种特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二、了解影响菌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四、了解菌种有效产物中的各种组分在代谢合成过程中与培养条件的关系五、建立一个准确、简便、快速检测产物的方法六、研究最佳的菌种保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二节诱变育种的步骤与方法一、出发菌株二、出发菌株的纯化三、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四、诱变剂及诱变剂量五、诱变剂的处理方式六、影响突变率的因素第三节突变株的常规分离与筛选一、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二、筛选的程序三、分离和筛选四、摇瓶液体培养五、产物活性测定六、摇瓶数据的调整和有关菌株特性的观察分析七、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整八、变种的特性研究与鉴定九、诱变育种实例第四节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第五节温敏突变株的筛选一、温敏突变株的特性二、温敏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三、温敏突变株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六节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一、烈性噬菌体及其效价的测定二、温和性噬菌体及溶源菌三、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四、抗性菌株的特性研究五、抗噬菌体菌株选育的实例第七节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正交法一、正交的含义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三、正交试验结果第八节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响应面法试验设计(自学)一、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过程概述二、响应面法三、响应面法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代谢育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初级和次级代谢的调节控制以及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组成型突变株的选育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选育。

难点:组成型突变株、营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选育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论一、初级代谢产物和初级代谢二、次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三、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第二节初级代谢的调节控制一、酶合成的调节二、酶活性的调节三、反馈阻遏与反馈抑制的比较第三节次级代谢的调节控制一、次级代谢产物的诱导调节二、次级代谢产物碳源分解调节二、次级代谢产物氮源分解调节四、次级代谢反馈调节五、磷酸盐的调节六、细胞膜透性的调节第四节代谢调节控制育种一、组成型突变株的选育二、抗分解调节突变株的选育三、营养缺陷型在代谢调节育种中的应用四、渗漏缺陷型在代谢调节育种中的应用五、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选育六、细胞膜透性突变株的选育七、其他抗性突变株的选育第八章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杂交育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杂交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杂交亲本的遗传标记的选择。

难点: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杂交方法。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微生物杂交一、杂交的意义二、微生物杂交育种基本程序三、杂交过程中亲本和培养基的选择四、杂交育种的遗传标记五、杂交育种方法第二节放线菌杂交育种一、放线菌细胞结构与繁殖二、放线菌杂交概况和原理三、放线菌的杂交技术第三节酵母菌的杂交育种一、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菌落形态二、酵母菌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三、酵母茵的杂交第四节霉菌杂交育种一、霉菌的细胞结构和繁殖二、霉菌杂交的原理和杂交技术三、高产重组体的筛选第九章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放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以及融合的方法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的定义和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难点:原生质体操作过程中渗透压的控制。

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原生质体育种一、原生质体再生育种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三、原生质体转化育种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五、其他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第二节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直接亲本及其遗传标记的选择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三、原生质体融合四、融合体再生五、融合重组体检出与遗传特性分析六、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第三节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概述二、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般程序三、细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第四节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放线菌细胞壁组成、结构及水解二、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第五节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酵母菌细胞壁结构和遗传标记二、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第六节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一、霉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程序二、培养基及相关溶液三、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步骤第一〇章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教学目的:了解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的原理和意义,掌握基因组改组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