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二、?文选?的价值
▪ 首先,萧统等人既能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世的文学理论之精华, 也能总结自己多年来编选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纂体 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纂的典范。
▪ 其次,?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久传不衰,另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它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也是其作为选本 价值的表达。
三、?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诗的关系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鲍照,字明远,祖籍东海, 出身比较卑微。他自负才学, 但在当时门第观念严重的时 代很受歧视,郁郁不得志, 沉沦下僚。?诗品?说他“才 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 照的诗歌以乐府诗水平最高, 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在 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 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辈孤且直!〔?拟行路难?〕
▪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 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 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
▪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 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 ?玉台新咏?是在?文选?之后,由徐陵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 与?文选?选录标准和文学思想都全不相同。
▪ ?玉台新咏?是在萧纲为太子时的梁中大通四年〔532〕至大同 元年〔535〕之间编纂而成的。
▪ ?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六百六十多 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的反映。 此据明末赵均 覆宋陈玉父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小说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小说优质教学课件

关于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鲁迅指出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说 明了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
社会政治的混乱引起的宗教迷信思想的盛 行与志怪小说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志怪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上流传的巫术灵验的故事
(二)方术盛行,关于神仙的故事层出不穷
1.《搜神记》的内容:
一是“承于前载” ;
二是“采访近世之事” 。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 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如《搜神记》 中《干将莫邪》、《三王墓》。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 杀之。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 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 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 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 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 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 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 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 有一尺宽的距离,相貌出奇不凡,并说道定要报 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儿听到这种 情况,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路过的客旅中 有一个遇到他悲歌的,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 为什么痛哭得如此悲伤呢?”男儿说:“我是干 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定要 报这杀父之仇。”客人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 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 仇。”男儿说:“太好了!”说罢立即割颈自刎, 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献给客人,自己的尸 体僵直地站立着,死而不倒。客人说:“我不会 辜负你的。”这样,尸体才倒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1)开创了田园诗的新的艺术境界。在陶 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 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 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2)平淡自然,语言朴素而含蕴丰美。
3)融理于景、融理于情。如“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就涉及到玄学中言 意之辩的命题。
.
24
南朝文学
南朝始自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包括宋、 齐、梁、陈四小朝。
.
30
3 鲍照
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参军,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 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一生是不断向门阀制度抗争而最 终失败的一生。他的人生欲望极其强烈, 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行乐、 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认为自 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
31
鲍照的诗用词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 放,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感情 冲动、激荡和紧张,造成一种前所未有 的、富于刺激性的总观。如其乐府诗 《拟行路难》:
字叔达,与齐帝室同宗,后起兵篡夺帝 位,建国号梁,为梁武帝。爱好民歌, 所作大多为乐府诗。其《江南弄》被追 溯为词的起源。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 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 弄,采莲曲。
.
42
2 萧统
字德施,梁武帝长子。30岁去世,谥号 “昭明”。主持编撰《文选》,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在思想方面,南渡后,士人们为了在心 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灌注 于哲学领域,玄学开始盛行。文学成了 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在诗坛上 出现了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的玄言诗。
.
20
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 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社 会的向往,这种“自然”社会是他把儒 家虚构的纯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 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成一体的产 物。这些在他的《桃花源记》、《归去 来兮辞》和大量田园诗中都有显著的表 现。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显著的选拔官员 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 被少数姓氏家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其仕 途的影响要远大于本身的才能。直到唐代,门 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 科举制度所取代。
三、思想文化特点
1、玄学兴起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 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 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特点:分裂与战乱
魏指三国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 国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为该时代 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称魏朝。而 晋主要指三国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的西晋与后来 割据南方的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 代),南北朝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 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北方则 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统一中 国南北方后,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结束。
3、道教兴盛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 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 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 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 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 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 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3)文学赏析
A、隐约跌宕的情感表达方式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不得) 乐(得贤;安天下;) B、引用《诗经》成句,古朴庄重 C、运用比兴,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美国心理学家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 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 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3
《蒿里行》的特点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24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25
《苦寒行》(237)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1
文学的独立: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形式 《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风格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功能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审美
12
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6
人情的张扬
对人生的善感 —— “仆本恨人”
忧生叹世:对社会 叹逝哀残:对生命 恨别怀远:对人生
真情而率性 清醒的理性态度
7
人生之善感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 流。……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陶渊明《饮酒》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 惊。”“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 鬓边早已白。” 张华《七哀诗》:“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记叙汉末史实和个人经历。如《蒿里行》 (选234)《苦寒行》(237) 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第一章《观沧海》(238);《短歌行》 (235) 游仙诗。清醒理性的积极态度
22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课第 三

件 内 容
古代文学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繁荣
秦汉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代表 作品
文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革 与成就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与诗歌
隋唐时期:唐诗与散文
秦汉时期:汉赋与乐府诗
宋元明清时期: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与骈文
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应用范围:讨论法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对于需要探究、实践、互动的课程 更为适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文学价值 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提炼文学作品的精髓
实践法
案例分析:通过具 体案例来分析中国 古代文学史中的重 要作品和人物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思想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 参观古代文学遗址和 博物馆等实地考察,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 史的直观感受
模拟授课:模拟古代 文学史的授课过程, 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 ,加深对古代文学史 的理解和掌握

PPT
Ⅲ PPT输
赅入 的你
阐的 述正 观文 点,

文 字 是

您 思
课 想 文 的
提 炼
件 学 ,
汇 报 人 :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课 方件 法教 学
贰 课 件 概 述

与 反 馈
课 件 评 价
叁 课 件 内 容
陆 意事项建议与注课件使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ppt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ppt

1. 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2.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丽,赋 体物而浏亮”;
3. 萧绎《今楼子·立言》:“吟咏风谣, 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 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 情灵摇荡。”
❖ 齐(479—502):高帝萧道成——武帝 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 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凡六传七帝(王、侯), 历24年。
❖ 武帝永明年间(483—493),代表人物 为竟陵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 。其中 沈约、谢眺、王融等人共同创立“永明 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体律诗发 展的过渡。
(一)文学的自觉。
❖ 有三个标志:
❖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学同史学、哲学分开,得到独立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 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而且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 这一时期是文学理论总结期,有《文心雕 龙》、《诗品》。
❖ 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文帝 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玉树后庭花),凡四传五 帝,历33年。
❖ 陈代作家有徐陵、江总、阴铿等人。
❖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更多地反映真挚纯 洁的爱情生活。
❖ 梁陈两代发展了齐诗中的浮艳倾向,演 变为宫体诗风。
❖ 一是武帝太康年间(280—289)踊现了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傅玄、张华、 李密、等杰出诗人,史称太康文学;
❖ 二是怀帝永嘉年间(307—312),爱国 诗人刘琨、游仙诗代表作家郭璞皆生活 于此时,史称永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二、辞赋的类别
• 魏晋南北朝辞赋大体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 大类。 • 1、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叙事赋是从汉大赋发展而来的,但这 时期的叙事赋很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很少 采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并列铺陈的方法,而是着 重叙写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变化的角度来铺写社 会生活事物。叙写事物时,着重渲染气氛,着重 描绘景物的生动形象。赋家的语言充满诗情,体 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作家身世感。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 物,虽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 魏晋南北朝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 江海山云、水禽林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 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与社会中诸种事物 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观 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都有 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 情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 出它的社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 景结合,写出某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 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氛围。
• 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语言凝炼,诗 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有的数十 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情性极 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诗句, 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本事 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然 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课程性质1、《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2、文学史vs 思想史、批评史、文艺理论。

二、学习目标1.系统了解中国文学自魏晋至隋唐的发展演变历史;2.把握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3.准确掌握各种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创作风格及创作主张;4.理解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

三、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四、考核内容共分三个层次,不同内容应达到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一)识记:客观知识点、常识——准确、清晰地识记认识;(单选、多选题、填空题)(二)理解:基本术语概念及较单纯明晰的文学现象——深入理解、准确解释;(名词解释)(三)应用:作家作品创作特色、文体发展演变、文学思潮内涵影响等——综合理解、全面阐释。

(简答、论述题)五、参考书目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刘义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汤用彤《魏晋玄学》中华书局1985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二)隋唐文学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1984年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1989年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又与吴质书》: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 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 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文学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三)、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 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 盛行 。
1、儒学衰微,玄学兴起。
➢ 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 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 因吐血,废顿良久。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 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 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 共饮之。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 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 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着 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 笑之。《尤悔》
(2)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声的发现;
➢(三)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起源于原始图腾宗教崇拜。道教 的教义和佛教完全不同,它不否 定现实生活,相反要以各种方术 帮助享乐,即能给与虚幻的满足, 又具有实用性,因此信奉者颇多。
(二)饱经忧患的文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了解。
(三)曹氏父子对文学的提倡及奖励推崇。
二、建安文学的特点
(一)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二)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 为主的转变。 (三)建安风骨的形成。
建安风骨: 风,指思想感情,骨,指语言辞采。建安风
骨指作家的作品在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悲 凉的精神,在语言上表现的格调清新的鲜明个 性。
➢ 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乱世文学,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 (二)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 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 而遭到杀戮。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优质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优质课件

• • • •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 山水田园文学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 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 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 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 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时代特点——乱世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敏感的作家在战乱中感受最多的是人生的短暂, 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从而使文学形成了悲剧
的基调,表现为及时行乐和沉迷声色。
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生
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
3、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思想文化特点
文学自觉的时代
继承与革新 经学衰弱,玄学流行,佛儒道融合。 淡化了政治倾向和社会功利性。
1、个人的自我觉醒。
文人的学术思想、人格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2、文学理论的自我觉醒。 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论等创作很繁荣,成就很高。
魏晋南北朝社会特点与文学的关系
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概况 1、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特点——门阀制度 魏文帝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 • • • •
首先是玄学兴起。
其次是佛学兴起。 再次是道教兴盛。 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 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
主流。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重重 国家长期分裂 政权频繁更迭 民族矛盾尖锐 门阀制度隔绝
社会动乱加剧
2、文人命运多舛 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 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灵 运、鲍照等。有些死于西晋的战乱之中,如 刘琨、王浚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中古文学的第一段: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门阀制度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乱世(p7)(一)社会概况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稳定→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南北朝文学)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二)乱世与文学(p7-8)悲剧性基调乱世文学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二、环境与心态(一)社会动荡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建安:忧时伤感、激昂慷慨(建安风骨)正始:佯狂避世、率真自然(魏晋风流)(反叛)中朝(西晋):伤感(“风云气少,儿女情多”)、放废江左(东晋):淡泊、高雅南朝:纤弱、世俗(艳情)(二)门阀制度的膨胀(p9-10)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

从东汉末期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特别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是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到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

门阀制度的影响:1. 寒士的不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辰会》)“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左思《咏史》其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éxiè)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2、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

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85页PPT

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85页PPT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 王。
•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创作 •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
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
曹植诗歌选讲
•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
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
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
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
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 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 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
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
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 歌。
三、曹植
• (一)、曹植生平简介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
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
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二节 三曹
• 一、曹操 • (一)生平、思想 • 1、生平 •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 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 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 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 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的探索上。
二、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一方面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章体 类增多,作品数量加大;另一方面则是文体界限不清,写作 体例往往有所混乱。
▪ 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
要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写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批评。
▪ 1.诗歌风格 ▪ 2.文体新变
二、声律的创建
▪ 从理论上开始注意声律的追求和研究,是汉末魏晋以后的事, 与佛教的传入相关联。译经对中国音韵学的创始和发展都有 极深的影响,反切和四声的发现便是受了佛经翻译的启发。
▪ 声律的创建和运用主要是在诗歌和骈文领域。
三、诗歌的典范
▪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非中国诗史上最昌盛的时期,但许多诗歌 和诗人已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一、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
▪ 2.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和抱负,如《善哉行》后 二首、《对酒》、《步出夏门行》五首
▪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 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 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 北朝的环境与东晋、南朝有极大差异,其统治思想以儒学为 正统,继承的是汉代以来的经学传统,统治者自上而下以至 文人学士大多不好诗文,而是崇尚质朴,即便汉族高门士人 也大多致力于政治和学术,而无心于文学创作。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一、文学的新变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确以新变见长,每个时代、每种文体、每 位作家,皆呈现出独具的面貌。

最新2019-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PPT课件

最新2019-中国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PPT课件

嵇康之死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 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谥文帝)曰: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 耳。”因譖(zèn)“康欲助毌(guàn)丘俭,赖山涛不听,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 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王猛“扪虱而谈”:“(王)猛瑰姿俊伟, 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 干其虑,……桓温入关,猛披褐而诣之,一 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附《王猛 传》)
王徽之“访戴”:“王子猷居山阴(今浙 江绍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 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 忆戴安道(逵),时戴在剡(今浙江嵊县),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 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 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族
魏之曹氏(曹操、曹丕、曹植、曹叡)—— 阮氏(阮瑀、阮籍、阮咸)——应氏(应瑒、应 璩qú)——嵇氏(嵇康、嵇绍)——晋之张氏 (张载、张协、张亢)——陆氏(陆机、陆 云)——潘氏(潘岳、潘尼)——左氏(左思、 左芬)——东晋至南朝之谢氏(谢道韫、谢混、
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东晋王氏(王羲之父 子)——刘宋之鲍氏(鲍照、鲍令暉)——齐梁 之萧氏(萧子显、萧衍、萧统、萧纲、萧绎)— —梁之徐氏(徐摛、徐陵)——庾氏(庾肩吾、 庾信)
陆机之死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 都督,未战,纵兵大惊。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 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 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 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 不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 言其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皆玖所用,与 牵秀等共证之。颖大怒,使秀密收机。……(机)因与 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 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 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 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晋 书》本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探索上。
二、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兴盛
▪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一方面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章体 类增多,作品数量加大;另一方面则是文体界限不清,写作 体例往往有所混乱。
▪ 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
要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写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批评。
▪ 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一、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 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 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魏晋文学之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正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典型例证。文学由此 而注重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了政教的对立面。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
▪ 南方文化相对说来较为成熟,文学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北方尤其是前期,主要是向南方文化学习,一些较为有名的 作家,很明显在南方作家作品中讨生活。尽管如此,北朝作 家仍然具有自己的风格。
▪ 南北虽然对峙,文化交流却很频繁,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三、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 三国时期,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在千疮百孔的社会废 墟上慷慨悲歌,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 面貌。
▪ 西晋士人多无特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只能逞才竞繁,以华 美轻靡为特色,锺嵘谓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东晋士人与西晋不同的是摆脱了庸俗的心态,开始追求高雅 的、艺术化的生活。
▪ 南朝士人在品格上经历了对东晋高雅追求的反叛和向西晋低 俗心态的回归。士族失去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他们的人格日 益低萎,为保家门,往往沦为政治花瓶。而寒族固然在渐渐 夺权,但也缺乏更高的追求,沉浸于吴侬软语的销金窟中。
▪ 建安风骨 ▪ 陶渊明 ▪ 谢灵运
第一章 三国文学
副标题
第一节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一、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
▪ 曹操(155—220)字孟德, 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人。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 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 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 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 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 治者。
▪ 1.诗歌风格 ▪ 2.文体新变
二、声律的创建
▪ 从理论上开始注意声律的追求和研究,是汉末魏晋以后的事, 与佛教的传入相关联。译经对中国音韵学的创始和发展都有 极深的影响,反切和四声的发现便是受了佛经翻译的启发。
▪ 声律的创建和运用主要是在诗歌和骈文领域。
三、诗歌的典范
▪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非中国诗史上最昌盛的时期,但许多诗歌 和诗人已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 ▪ 第二节 制度、政权、学术、士风与文学写作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
一、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渐摆脱经学束缚的时 代。文人在大量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 术规律。
▪ 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正始名士尚能隐 曲地表达胸中的愤懑和不满,抒发忧生之嗟,以自然对抗名 教。此时,玄言诗也在悄然兴起。
▪ 玄学本身即有很强的审美趣味,许多其他事物也进入人们的审美 视野,如支道林偏爱马的神骏,王徽之喜好竹的节操,而明秀的 江南山水也就愈益成为诗人审美歌咏的对象。
▪ 在六朝,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与玄学思想 的流行是紧密相关的。
▪ 政局的不安,生命的易逝,玄学的流行,以及佛教的传入,加上 士族的富庶,使得隐居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成为了许多士人 切实的选择。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四、士人品格、文人阶层与文学表现
▪ 从魏晋至南朝的文学发展中,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 愈下,严重影响了其在文学上的表现。
▪ 北朝的环境与东晋、南朝有极大差异,其统治思想以儒学为 正统,继承的是汉代以来的经学传统,统治者自上而下以至 文人学士大多不好诗文,而是崇尚质朴,即便汉族高门士人 也大多致力于政治和学术,而无心于文学创作。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一、文学的新变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确以新变见长,每个时代、每种文体、每 位作家,皆呈现出独具的面貌。
第二节 制度、政权、学术、士风
与文学写作
一、门阀制度与文学写作
▪ 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 天下,把持着察举的仕途。曹丕为篡汉而拉拢士族,推行九 品中正制,家世正式成为仕进的重要考量标准。至晋代,遂 形成士族与皇室共掌大权的特殊局面。
▪ 士族权力大致上是世袭的,并非来自皇权的颁赐,所以门阀 制度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削弱,这就为个性、思想的相对自 由发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二、政权更迭、南北对立与文学写作
▪ 在思想统治上,此时两种相反的倾向是并存的: ▪ 1.礼教松弛,思想解放 ▪ 2.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 在险恶的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
谈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上 述内容和倾向
▪ 魏晋南北朝是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在文化上表现为不平衡 发展。
一、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
▪ 曹操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 传统,长于以乐府旧题写时事。
二、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 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纂。不同的 编法,在于表达不同的文学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学批评 促进了总集的编纂。
▪ 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 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 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 定了基础。
▪ 此时许多人家家学渊源,其子弟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从而 导致了此时期众多文学家族的出现。诸如三曹、诸阮、三张、 二陆、王氏、谢氏等,累世皆有以文名家者。
▪ 门阀制度致使时人具有强烈的门第观念,这在文学作品中也 有明显的表现。
▪ 士族对寒族的高压令许多才秀人微的寒士发出了不平之鸣。 他们的作品影响于后世,形成了寒士文学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