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cfb73a2af90242a895e5dc.png)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2、《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3、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A、礼B、义C、仁D、忠4、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5、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B、宣传孔子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7、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二单元(1-7课)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二单元(1-7课)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5aa8795fbfc77da369b176.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1-7课)测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分为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2.一本书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是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观点最有可能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西汉初的黄老学说D、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3.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①他主张的“理气论”既主张理气浑然一体,又主张气先理后②他的“心性论”实际是要人们以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都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其主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5.(2008年,山东卷文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6.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这体现了()A、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C、政治决定经济D、经济决定政治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A、春秋大一统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仁政D、三纲五常8.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A、“人之性恶”B、“礼法并用”C、“天道自然”D、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9.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A、Kong QiuB、Meng KeC、Li ErD、Xun Kuang10.下列各项叙述符合李贽思想主张的是①反对封建专制②反对封建权威和封建礼教③主张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④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1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②《左传》中民为“神之主”的思想③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2.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着(著)故自负,亭林亦复推重。
高中的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
![高中的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280922240c844768eaee3a.png)
高中历史必修 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7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 小题,每题 2 分,合计 70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切合题目要求。
)1.孔子思想系统的核心是( )①“仁”②“礼”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2.齐景公向孔子讨教怎样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快乐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便有好多粮食,我还可以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倡导(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谅别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睦3.孔子经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
咨询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
孔子问她为何不早些搬家,妇女回答:由于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感触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
由此,他倡导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在以下孟子的话中,说明其主张人性本善的是( )A.悲天悯人,人皆有之B.思诚者,人之道也C.以德服人D.欲贵者,人之齐心也5.某欧洲文化旅行团在一所中学图书室观光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A. 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6.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由此,他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7.汉武帝问策贤能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卷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5216776b6529647d272852fb.png)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卷篇一:历史必修三一二单元测试卷历史必修三一二单元测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的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要求()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性相近也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3.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皆只有一个理B.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5.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A.理在气中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D.天下为主君为客6.在天人关系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A.荀子,庄子B.孟子,荀子C.庄子,孟子D.荀子,韩非子7.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8.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A.用火炮抵御西夏的进攻B.阅读到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章回长篇小说C.借助罗盘针进行航海活动D.阅读到大书法家苏轼写的诗词9.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48680ea76e58fafab003c4.png)
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2.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具有说服力?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3.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5..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6.“奉法者强,是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7.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8.“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9.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0.(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1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db2712227916888486d70b.png)
历史必修三第1、2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1.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3.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孔子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节用而爱人” D.“克己复礼”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6.“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10.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历史必修三1—2单元考试试题
![历史必修三1—2单元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6b6848b33d4b14e85246892.png)
历史必修三1—2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2.《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这说明孔子: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3.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5.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6.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1 / 9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9.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必修3第(1-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历史必修3第(1-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940420a4693daef5ff73de6.png)
高二历史月考测试题(二)(必修3 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2、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该是A. Li ErB. Zhuang ZhouC. Meng KeD. Xun Kuang3、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颖B.程颐C.陆九渊D.朱熹4、朱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理论5、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 ?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A、以人为本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D、为政以德的思想6、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 “温故而知新”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董仲舒在其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这表明他主张A、百家争鸣B、削弱诸侯王势力C、颁布“推恩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9、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的思想家著有A、《四书章句集注》B、《明夷待访录》C、《焚书》D、《天下郡国利病书》10、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主张的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王夫之D、黄宗羲11、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 “心外无物”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12、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14、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主要是因为它倡导①君权神授②大一统③民贵君轻④讲信修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5、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种,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B梁祝化蝶相随C商鞅变法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16、文艺复兴运动在反封建斗争中常常披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外衣,其主要原因是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具有反封建的内容B.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易被人们接受C.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D.资产阶级处于形成时期,力量弱小17、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A.古典文化的复兴B.资产阶级文化兴起C.封建文化的繁荣D.强调个性解放18、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A.宗教改革的发生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C.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D.资产阶级要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19、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的维新派则提出“托古改制”。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f1ac80103d8ce2f00662393.png)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3.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
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
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
由此,他提倡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在以下孟子的话中,说明其主张人性本善的是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思诚者,人之道也C.以德服人D.欲贵者,人之同心也5.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6.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由此,他比喻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7.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历史必修3第1-2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3第1-2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2f8bfe90c69ec3d4bb7588.png)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无为而治”B.“法治”C.“仁政”D.“非攻”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5.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7.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8.“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高二历史必修三1——2单元综合检测
![高二历史必修三1——2单元综合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ab7a851ccc1755270722089b.png)
高二历史必修三1——2单元综合测验姓名班级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法、儒、道、墨B.墨、儒、法、道C.道、法、墨、儒D.儒、道、墨、法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文化,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③“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④“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A.唐甄、程颢、王阳明、顾炎武B.孟子、李贽、王阳明、顾炎武C.朱熹、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D.董仲舒、顾炎武、朱熹、黄宗羲4.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卷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练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8f7bbdc8d15abe23492f4d0e.png)
第一、二单元练习卷一、选择题(共23小题,46分)1、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中的积极方面主要有()①治学②做人③为政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3、2008年残奥会会徽(右图)的图形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字形。
红色,寓意着太阳;深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意着大地。
三种颜色的三个笔划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运动的人形,即为“天地人”。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过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主张在处理天与人关系时,人应采取积极态度的是A.墨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4、“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浪费粮食伤天理”这些俗语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5、《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A.重征赋税 B.无为而治 C.实现仁政 D.独尊儒术6、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7、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
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高中历史必修三一、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一、二单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0ffa9d6529647d2728521e.png)
登封实验高中高二年级必修三一、二单元试题1.《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其寓意主要体现了A.道家的“无为”思想 B.法家的“变革”主张C.墨家的“节用”倡议 D.儒家的“礼制”要求2.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
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这反映了当时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3.从汉朝起,历年二千,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其间或兴或衰,却没有一个学派或宗教,能夺取它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不败原因有A.严格拥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B.其它学派缺乏特长C.统治者历来尊重儒学 D.儒道佛鼎立,儒守中立4.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他提出的这一理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5.“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
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6.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
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
”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
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7.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2016.8.181.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救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
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2.“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
”(《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4.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札义道德遏制人欲5.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说明六国时期( )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成为社会常态6、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淑世,不求出世。
”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7.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8.《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
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
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0、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顶端,没有人或制度能够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但□□□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保持相对有序的环境。
”□□□中的字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孟子 D.老子11、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儒法合一、外儒内法 B.儒家不再强调民本思想 C.新儒学吸收了法 D.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胜利12.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
”秦汉以后,“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16.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
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D.强调人格、修养17.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18.“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叨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19.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
”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A.李贽B.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20.顾炎武说:“文切世务,画写故实,学问当有益于天下。
”他在绘画领域中痛责文人画“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止”的风气。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顾炎武全面否定文人画 B.其绘画理论受西洋画风影响C.反映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D.顾炎武反对空谈,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21.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
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22.学者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他所评价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2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说明该时期( )A.传统文化未发生实质的变化B.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C.思想领域出现近代民主思想D.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一定松动24.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
这表明明代科学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25.《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绘画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因此,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切了然的境地。
”据此可知,影响古代绘画创作的思想是A.佛教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26.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2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后来才称为《诗经》。
并沿用至今。
推动其由《诗》到《诗经》的重要原因是A 孔子整理编订 B西汉儒学兴起 C 唐宋三教合流 D 宋代理学推动28.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
这个时代应为A.西汉 B.魏晋 C.隋唐 D.宋朝29.“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心海,几更时万占千秋”。
这些涛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魔术B.绘画C,戏剧D.杂技30、《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班级:姓名选择题答案:31(24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
……这种情形驱使孔予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
……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