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颅脑横断层解剖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ecb072c74431b90d6d85c784.png)
AC PC
连合间线 (Intercommissural line):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 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现 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脑立体 定位、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 础。
2、冠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所作的垂线。 但脑立体定位手术采用经AC-PC线中 点所作垂线为冠状成像的基线。
上项线:为从枕外隆突至颞骨乳突 上缘的弧形连线上的骨嵴。深面有横 窦,也是大脑和小脑的分界线。
三、头部断层解剖的常用基线(重点掌握)
1、横断层常用基线
眶耳线 Orbitomeatal line (OML)或眦耳线 Canthomeatal line(C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横断层扫描的常用基线。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2、分区
头部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 连线,分为后上方的 颅脑部和前下方的颌 面部。
颅脑部: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内容脑、脑膜 和脑血管等。
颌面部:包括眶区、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 肌区和耳区。
二、头部的标志性结构(熟悉,自学)
眶上切迹(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 中线约2.5CM,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
3、矢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
第二部分
颅
掌握内容:颅的组成和各颅骨的名称、位置 颅的各面观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回复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c44db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d.png)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回复颅脑部横断层扫描(CT)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评估头部解剖结构和病变。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图像,医生常常需要选择适当的基线进行扫描。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常用基线及其临床意义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横断面横断面是指将身体或组织沿水平方向切割成平行于地面的一块。
在颅脑部横断层扫描中,医生通过扫描头部沿水平方向切割成的平行图像来观察和分析颅脑结构。
第二步:为什么需要选择基线在进行颅脑部横断层扫描时,医生通常会选择一个基线作为扫描的参考点。
这个基线决定了扫描图像的方向和位置。
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患者的颅脑结构,帮助诊断和治疗。
第三步:常用的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基线常用的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基线包括协同基线(AC-PC line)和种子线(DC-PC line)。
协同基线是通过连接垂直通道的前床板(anterior commissure,AC)和背床板(posterior commissure,PC)所形成的水平线。
这条线位于颅脑结构的中央位置,常被用作作为基线进行扫描。
AC-PC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用于定位和测量颅脑结构,以及评估异常。
种子线是通过连接大脑脸中央凹和脑干脸中央凹所形成的水平线。
这条线在临床实践中也是常用的基线之一。
种子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确定特定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测量相关参数。
第四步:协同基线与种子线的临床意义协同基线和种子线在颅脑部横断层扫描中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协同基线主要用于定位和测量颅脑结构,例如脑室和脑干等。
由于协同基线位于颅脑结构的中央位置,使用它作为基线可以使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评估这些结构。
种子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确定特定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测量相关参数。
例如,通过测量种子线与其他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医生可以评估脑部病变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颅脑部横断层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颅脑结构,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
颅脑MRI横断层解剖
![颅脑MRI横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688e78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0.png)
蛛网膜下腔是覆盖于脑表面的空隙,内有脑脊液 流动。蛛网膜下腔内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穿过。
脑膜与硬脑膜
脑膜与硬脑膜MRI解剖
脑膜分为三层,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硬脑膜是颅骨内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 与颅骨紧密结合。在MRI图像上,硬脑膜表现为低信号。
硬脑膜
硬脑膜分为大脑镰、小脑幕和鞍隔三部分。硬脑膜与颅骨紧密结合,形成颅骨内面和硬膜 外间隙。
区域和脑干内部。
脑室系统
脑室系统MRI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 液循环的场所。在MRI图像上,脑室系统表现为低信号, 与周围高信号的脑实质形成对比。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上接丘脑,下接松果体。 第三脑室内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等重要结构。
侧脑室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呈三角形。侧脑室内 有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MRI技术具有无辐射、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科研等领域。
颅脑MRI的应用
颅脑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大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 功能,对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颅脑MRI可以用于检测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 炎等常见脑部疾病,以及评估脑部手术后或损伤 后的恢复情况。
04
颅脑MRI解剖的疾病应用
脑血管疾病
01
02
03
脑梗死
MRI可以清晰显示脑梗死 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 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 有重要意义。
脑出血
MRI可以快速诊断脑出血 的部位和出血量,有助于 指导治疗和评估病情。
脑血管畸形
MRI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畸 形,如动静脉畸形和海绵 状血管瘤等。
颅内肿瘤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
![医学影像-颅脑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3628ba4a50e2524de5187ec3.png)
之间,呈五角形,其后外侧可
齿状核 蚓垂
见齿状核。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则呈五角星形。
鞍上池 脑桥
1.7 第四脑室层面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中、 下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前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面,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于 CT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密度区;下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颅脑断层解剖
横断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纵切面 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
颅脑 CT检查方法
颅脑CT检查一般用横 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的连 线)或上眶耳线(眦耳线向 后倾20°角),层后 8~10mm,连续8~10个层面。
颅脑 MRI检查方法
半卵圆中心
CT
中央沟 顶枕沟
半卵圆中心
MRI
1.2 胼胝体干层面
胼胝体干出现于断面的中央。其前 部纤维伸向额叶,称额钳;后部纤维弯 入枕叶,称枕钳。其前角向前伸入额叶, 外侧可见尾状核;后角较长,突向枕叶。
34
31 29 26
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 体以后的部分由前至后依次 为扣带回峡、顶枕沟、楔叶、 矩状沟和舌回。大脑半球外 侧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 外侧沟后支,它均与侧脑室 16 同时出现,有的还高于侧脑 16 室。因此,侧脑室首次出现 20 层面是识别外侧沟后支的标 2221 志,而后者又是识别缘上回 和角回的标志。
14
CT
第三脑室 松果体
1.5 上丘层面
前连合 大脑脚
断解颅脑的横断层解剖
![断解颅脑的横断层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ead08ba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7.png)
显微镜观察
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技术
利用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技术对切片 进行染色或反应,以揭示某些特定的 结构和成分。
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微观结构,了 解细胞、组织的结构和排列特点。
04
颅脑横断层解剖细 节
额状切面解剖
总结词
额状切面是颅脑横断层解剖中最重要的切面之一,显示了大脑前部的结构。
详细描述
在额状切面上,可以观察到大脑半球的前部、基底神经节、丘脑和下丘脑等结 构。此外,额状切面还可以显示大脑的左右不对称性,以及额叶的分区和功能 定位。
器官的左右结构差异。
矢状切面
将器官或组织切成与矢状面平行的 薄片,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前后结构 差异,如脑的左右半球、脊髓等。
斜切面
将器官或组织切成与斜面平行的薄 片,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内外结构差 异,如肝、肾等实质器官。
横断层解剖的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
通过直接观察切片的宏观结构,了解 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
。
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将有 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脑的生理
和病理变化过程。
在临床应用方面,颅脑横断 层解剖技术将与神经影像学 、神经外科等学科进一步融 合,为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
案。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 作,整合多学科资源和技术 手段,共同推动颅脑横断层 解剖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解剖的重要性
颅脑解剖是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 ,对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 意义。
了解颅脑横断层解剖有助于提高对神 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02
颅脑解剖基础
颅骨解剖
1
颅骨由29块骨头组成,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 分。脑颅骨主要保护大脑,而面颅骨则构成面部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课件
![《颅脑横断层标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1e34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5.png)
脑室系统的解剖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第三 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的场 所。
侧脑室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 角,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池的解剖结构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组间隙,内有脑脊液充填,主要作用是 缓冲震动、保护大脑组织。
常见的脑池有脚间池、桥池、环池、四叠体池等,这些脑池 在颅脑横断层标本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位置。
03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影像学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X线影像学特征
X线平片
显示颅骨结构,如颅骨骨折、颅内钙 化等。
X线造影
通过血管或脑室造影可观察脑部血管 或脑室系统。
02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解剖结 构
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脑组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 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组成,白质主要 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灰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等区 域,白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 等区域之间,以及脊髓和周围神经系 统中。
脑沟、脑回的解剖结构
脑沟是大脑表面凹凸不平的沟壑,是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通道,也是大脑表面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02
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工具, 用于观察和研究颅脑的结构、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通常是通 过手术或死后解剖进行的。
制作
将获取的脑组织进行固定、脱水 、包埋等处理,然后使用切片机 进行连续切片,得到一系列的颅 脑横断层标本。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应用价值
颅脑横断层标本
xx年xx月xx日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f1cc5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1.png)
目录
•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联合
应用 •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教学
与培训
01
颅脑横断层解剖基础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指将颅脑沿垂直于其前后轴的方向进 行连续切片,观察不同切面上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02 螺旋CT
采用旋转扫描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多个层面的图 像,提高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03 多排探测器技术
使用多排探测器同时接收X射线信号,缩短扫描时 间,提高成像速度。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图像特点
01 高分辨率
能够清晰显示颅骨、脑实质、脑室等结构。
02 横断面图像
提供与人体轴面一致的图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03 不同窗宽和窗位调整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突出显示不同组织结构, 便于诊断。
CT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
快速评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损伤情况。
颅内肿瘤
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侵 犯范围,协助制定治疗方 案。
脑血管疾病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脑 梗塞等病变。
MRI在颅脑横断层解剖中的
03
应用
评估脑功能
MRI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如 脑代谢、脑血流灌注等,为脑功能研 究提供重要手段。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04
的联合应用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的关联性
颅脑横断层解剖是基础
提供大脑各层面的详细结构信息,为CT、MRI影像提供解剖对照。
CT、MRI补充解剖细节
《颅脑断面解剖》
![《颅脑断面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c79df3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4.png)
穹窿
穹窿连合
海马伞
穹窿脚
穹窿体
胼胝体
穹窿脑室
5. 脑血管
脑动脉壁很薄(平滑肌少) 脑静脉壁很薄(无平滑肌) 静脉和静脉窦无瓣膜 动、静脉不伴行 硬脑膜窦为特殊结构 动脉分支在脑表面有丰富吻合分支,且进入神 经组织是终动脉 血脑屏障的特殊性 (物质交换选择性, 而不是组织液弥散) 毛细血管床与神经元关系密切, 而易被病原侵害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
大脑外侧裂池
7. 脑池 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相当狭窄, 而在脑底某些部位或大的沟裂内则较宽畅或扩大, 这些区域被命名为“脑池”。它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脑池绝大部分位于大脑半球底面或巨大脑沟附近。
枕窦
小脑半球
横窦
桥池
筛窦
鼻中隔
颞肌
头部第 3 水平层面 CT
影像正常解剖结构 前方: 眼眶、额窦 颅中窝: 前界: 蝶骨小翼后缘→(内后)延伸的尖突(前床突),二突间为鞍结 节;前有视交叉沟,后与鞍背间的低密度影为垂体窝;
晶体
眼球
视神经
颞中回
脑脑半球
横窦
桥池
脑池分腹、背侧组 , 有成对与不成对 。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池
间位帆池 (第三脑室上池)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背侧脑池 小脑延髓池(枕大池) 由正中、外侧孔通脑室 小脑上池: 小脑幕下方 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上→胼胝体池 后→小脑小池 前→帆间池 两侧→环池 帆间池(第Ⅲ脑室上池、 中间帆腔):Ⅳ室顶部 胼胝体池:大脑前动脉,前连终板池 纵裂池:大脑纵裂内、大脑镰二侧 旁正中: 环池:本部(环池) 翼部(丘脑后池):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膜前、后动脉、 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 侧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中动脉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8c9ad9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1.png)
描述内容
对每个横断层的解剖结构 进行详细描述,包括脑组 织的层次、血管分布、脑 室系统等。
目的
通过对横断层标本的观察 和描述,深入了解颅脑解 剖结构,为医学教育和临 床诊断提供依据。
横断层解剖的特点
特点一
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层次结构和不同 区域的解剖特点。
大脑镰
硬脑膜向颅顶中线的凹陷, 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脑实质结构
灰质
大脑皮质、脑干核团等神经元胞体密集区域,负责处理信息。
白质
大脑内神经纤维聚集区域,负责信息传递。
基底节
包括豆状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感调节。
脑室系统结构
1 2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的空腔,内有脑脊液流动。
第三脑室
位于大脑中央的空腔,连接侧脑室和第四脑室。
硬膜外间隙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疏 松结缔组织、脂肪和导血管。
骨性结构
包括颅骨、顶骨、枕骨等,构成动脉等,供应脑膜和颅 骨血供。
硬膜下结构
硬膜下间隙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的潜在腔隙,内有脑脊液 流动。
小脑幕
硬脑膜向颅底中线的凹陷, 分隔大脑与小脑。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 CT解剖
目录
• 引言 • 颅脑横断层标本 • CT解剖基础 • 颅脑横断层解剖结构 •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临床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对应关系,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已成为颅脑疾病诊 断的重要手段。了解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2b76f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7.png)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旳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旳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旳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旳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旳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旳深部,四面有环形沟,体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旳主要沟回在断面上旳辨认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旳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主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下列几点可精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旳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旳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识,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方面观
察摄入内容。为确保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 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变化旳影像 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应旳全部构
造。
断层解剖学旳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措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及其有关功
能旳科学。 在机体构造于原位旳状态下,精确地显示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颅脑横断层解剖学
![颅脑横断层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370757dd3383c4ba4cd24a.png)
断面10额、顶叶层面(1) 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3)
断面11颅顶层面CT图像
颅脑 Brain
一、颅脑的应用解剖 (Cerebral Applied Anatomy)
(一)脑的外形
(二)脑 池(Cerebral Cistern)
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大而含有更多的脑脊 液,称为蛛网膜下池。因其主要位于脑周围,故又 称为脑池。
重要的脑池有: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 脑桥小脑角池。
4.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营养皮质及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 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脑栓塞易导致脑缺血;
5.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6.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但许多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多呈与窦内血流相 反的方向,其注入口处常有类似瓣膜的装置; 7.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触的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8.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间隔有血脑屏障,但某些区域缺乏血脑屏障,如松果体、 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终板和脉络丛等;
(四)脑血管(Cerebral Vessels)
脑血管在形态结构和行程配布上的特点:
1.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 2. 进入颅腔的动脉其行程均极弯曲,且多走行于骨性隧道内,所以脑动脉无 搏动;
3.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高血压易导致颅内血管瘤破裂出 血;
断面3(1)—鞍上池、视交叉层面
断面3(1)视交叉层面MRI图像
断面3(2)—鞍上池、下丘脑层面
断面3(2)下丘脑层面MRI图像
断面3(3)—四叠体池、上丘层面
颅脑断层解剖 最全最强
![颅脑断层解剖 最全最强](https://img.taocdn.com/s3/m/7af514b40b4e767f5bcfce5e.png)
中脑导水管
MRI
精品课件
海马旁回 四叠体池
1.6 鞍上池平面 CT 像
鞍上池居碟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 池和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
六角形鞍上池:CT扫描层面较高或头偏前倾时出现。
五角形鞍上池:头呈后伸位时可出现。
四角形鞍上池:扫描层面较高,环池不显影时出现。
精品课件
大脑纵裂池 大脑中动脉
上辨认矩状沟较困难,禽距为矩
状沟在侧脑室三角区后内侧壁上
形成的隆起,易于辨认,是识别
矩状沟的标志。
精品课件
侧脑室三角区
CT
精品课件
胼胝体压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尾状核头
MRI
精品课件
1.4 松果体层面
第三脑室居两侧背侧丘脑之
间,其后方为松果体和大脑大静
脉池。此断层是显示基底核区
额下回
(纹状体-含尾状核和豆状核-壳 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
脚间池 小脑上动脉
此断面以出现乳头体和鞍 上池为主要特征。此断面上鞍上 池表现为六角形,前方有大脑纵 外侧窝池裂池,内有大脑前动脉;前外侧 乳头体和黑质为外侧窝池,内有大脑中动脉; 侧脑室下脚和杏仁后体外侧有环池,内有大脑后动脉、 环池 小脑上动脉和滑车神经;后方为 脚间池,内有动眼神经。乳头体 在断面上表现为一对椭圆形结构, 居中脑前方,靠近脚间窝,海马 发出的穹窿止于其内的乳头体核, 乳头体是海马环路中的重要结构, 主要参与记忆与情绪等活动。颅 底内侧面的颅前、中、后窝在此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颅底平面 CT像 即蝶鞍层面 , 多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 中央为蝶 鞍 , 左右侧为锥体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 后方为桥脑及小脑。
精品课件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78d8d833783e0912a3162a4d.png)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颅脑横断层解剖bgq*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头颅MRI断层解剖》课件
![《头颅MRI断层解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84d06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6.png)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MRI技术将朝着更高分 辨率、更快速成像和更精确 诊断的方向发展。
新技术介绍
介绍先进的MRI技术,如功 能MRI、扩散张量成像等, 探讨其在头颅解剖中的应用 前景。
技术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MRI技术面临的挑 战,如伪影干扰、磁场不均 匀性等,提出相应的解决策 略。
课程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头颅MRI断层解剖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课程目标
熟悉常见疾病的MRI诊断 要点。
了解不同断层下的MRI表 现。
掌握头颅各部位的MRI解 剖特点。
01
03 02
PART 02
MRI基础知识
MRI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强磁场中的 磁化现象,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和检测 ,产生信号并重建图像。
磁场强度与成像质量
磁场强度越高,成像质量越好,但设 备成本和维护成本也相应增加。
MRI技术
快速成像技术
如梯度回波(GRE)和自旋回波(SE)序列,用于快速获取图像,适用于动态 观察和血流成像。
功能成像技术
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用于评估组织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
基底节
基底节是运动信号的重要中继站,负责产生和传递运动信号。在MRI图像中,基底节呈现为位于大脑深部的结构 ,包括纹状体、黑质和苍白球等。
大脑皮质与白质
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是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负责认知、情感、运动和感觉等功能。在MRI图像中,大脑皮质呈 现为灰质带状结构,表面有许多沟回。
白质
白质是大脑内部的神经纤维束,负责连接大脑的不同区域。在MRI图像中,白质呈现为灰质之间的低 信号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眶上缘
眶下缘 外耳道
• 上Re眶id耳基线线((SRMBL))::为为眶眶下上缘缘至至外外耳耳道道中中点点的的连连线线,,为通头过部该断线层 标的本 断制 层作面的约常 与用颅基底线平。面一致。
上眶耳线 SML 眦耳线 CML Reid基线 RBL
头部断层常用基线
连 合 间 线
前连合
后连合
Ø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前连合(anterior
bgq88
1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
Ø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
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
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 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 分析
→ → Ø系统解剖、局部解剖 断面解剖学 影像 → 解剖学 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 冠状断层解剖。
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 的前方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以上为 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 叶):
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 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 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 位于颞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 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其外侧是额叶 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
纵裂内为大脑镰;
而后下方大脑横裂(小脑幕)
将大脑与小脑隔开。大脑半球又由脑沟、裂将大脑皮
层分为额、顶、颞、枕叶及岛叶;脑半球各部皮质发
育的不平衡使半球表现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
脑沟,它们是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即所谓
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 叶。
¡ 3、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 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 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 4、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 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向 手术和X-刀 、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 脑立体定位图谱多以此线进行研究。
commissure ,AC)后缘与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PC)前 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用于人脑立体位断层解剖研究与脑立体定向手术。
红色线:代表 “CML”或“OML”
黄色线:代表 “RBL”
蓝色线:代表: “SML”
颅脑的大体解剖
一、大脑半球(端脑):
大脑纵裂分开两侧大脑桥池:位于桥脑的腹侧,内有基底动脉
通过,其向两侧伸展至小脑桥脑角而形成桥脑小脑 角池。
脑间池:位于中脑脚间窝部,向前为视 交叉池和终板池。
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 外侧裂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 脉通过,又称大脑大静脉池。
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 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通过。
4、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云辨认出中 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5、大脑白质的髓突有助于辨认中央沟。
中央沟在体表投影是在颅脑矢状线上(鼻根外枕骨粗隆连线)中点的后1cm处。
二、顶枕叶分界(顶枕沟及楔前叶和楔叶):
顶枕沟、侧脑室体部在矢状位显示良好;在端脑 的中部横断面上,顶枕沟为胼胝体后钳后方最深的 一条脑沟;此沟走行自大脑半球内侧面前下向后上 方斜行向外,分开顶叶和枕叶。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 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 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 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 1.冰冻切片技术:
选材、固定、X线标记、画线、冰 冻、切锯; 2.生物塑化技术 :
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
3.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4.激光共聚焦技术 5.超声成像 6.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7.磁共振成像 8.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9.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 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 本或断层图像;
¡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 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 2、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 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 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 向头侧成角0-25℃。
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
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
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 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2、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叶 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
大脑半球外侧面
大脑半球内侧面
脑底面
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 中央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在横 断面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脑功能主要为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张力以及 调整肌肉协同运动。
四、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脑(延髓); 五、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颞角、枕角、体部和
三角区)、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此外第 五、六脑室亦有一定意义。
5、脑池: 蛛网膜与 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脑脊
液。 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脑
叶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
现有斜行中央沟。
二、间脑:接连大脑半球和中脑的部分;包括:丘
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四部分。
三、小脑: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