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进行了综述研究。

在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通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就业教育措施研究、就业教育评价体系、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就业教育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在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教育, 研究综述, 现状分析, 教育措施, 评价体系, 创业能力培养, 发展趋势, 展望, 结论总结, 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数量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就业压力持续增加。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技能不匹配、合适岗位匹配度低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探讨有效的就业教育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有效的就业教育措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掌握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究有效的就业教育措施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成长。

通过系统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和评价体系,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提供建议和指导。

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国内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研究综述

国内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研究综述

国内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研究综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不再只是与个人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它对于政府工作、社会稳定以及高校学科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畢业生就业作为人才资源的初次配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有序指导有利于能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能够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地区性结构矛盾。

在研究已有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个人、社会资本和制度以及经济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以期缓解我国人才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为提出促进就业政策提供借鉴。

标签: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国内综述;影响因素1 引言在高校扩招的政策背景下以及市场对高水平人才迫切需求的现实中,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从2014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就突破700万大关,而2016年更是达到了765万。

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有限工作岗位形成强烈的反差,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失业登记率就超过9.66%,那么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系数是否会再度升高呢?目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孔雀东南飞”和“偏爱北上广深”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从区域流动的视角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有利于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结构矛盾,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 影响因素研究本文将已有研究加以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将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都对就业流动有显著的影响,岳昌君(2011)采用调查实证研究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究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女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汉族毕业生、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但是个人因素中个人所获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所带来的影响就不明显。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许金龙(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

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

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

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

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

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

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目标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大学生就业目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所期望达到的就业状态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受到个人因素、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因素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个人对于职业的认知和期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就业目标的选择。

2. 家庭背景: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职业观念等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3. 教育背景: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其就业目标的重要因素。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会存在差异,教育水平和学习经历也会对就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水平、就业政策、行业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未来,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c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缘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高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改革、社会稳定以及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首先,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改革开放稳定大局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直接左右着无数家庭的悲喜。

再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投入。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在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应当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主流选择.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国家对人才的宏观调控,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现今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分析文献,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2年突破680万.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6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8%,而到了2010年也仅为7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1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495 万毕业生中145 万待业; 2008 年 559万毕业生中173 万待业; 2009 年 611 万毕业生中196 万待业; 2010 年 631 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 2011 年又有 660 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 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 万。

据测算, 2011 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 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 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 5 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 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 4 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 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XXX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关键词:教育就业经济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模式、大学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二.正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

【3】2、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3】3、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

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4】4、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

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再成障碍。

【4】5、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丹麦——11.5 11.5 12.3 14.6 10.2 9.9 10.6 8.1 7.3法国15.1 19.1 19.4 20.8 24.6 27.5 25.9 26.3 28.1 24.3 德国—— 5.4 6.2 7.6 8.2 8.2 9.0 10.0 7.9荷兰9.3 11.1 10.5 7.8 9.7 10.2 12.8 12.1 9.5 14.1 瑞典 6.0 3.7 6.6 11.4 18.4 16.7 15.4 15.7 15.4 ——英国——10.1 13.6 15.5 17.4 16.2 15.3 14.7 13.5 19.5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5)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6)2.1 当前国内就业市场概况 (7)2.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8)2.3 不同毕业专业就业情况对比 (9)2.4 就业区域分布与城市选择偏好 (11)3.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因素 (12)3.1 经济环境对就业的影响 (13)3.2 政策法规的角色 (15)3.3 高校课程设计与就业指导 (16)3.4 社会对毕业生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17)4. 就业形势的挑战与机遇 (18)4.1 技能缺口与职业培训 (19)4.2 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下的选择 (21)4.3 毕业生创业环境与机会分析 (22)4.4 国际就业市场的机会与限制 (24)5. 对策与建议 (25)5.1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7)5.2 推动就业市场的灵活性与包容性 (28)5.3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30)5.4 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对接 (31)6. 结论与未来展望 (32)6.1 研究总结 (33)6.2 未来趋势预测 (34)6.3 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36)1. 内容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分析报告旨在揭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的就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报告将揭示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深入探讨专业、性别、地区、学历层次等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报告还将评估不同行业、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基于市场趋势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毕业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报告还将关注政府和高校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1.1 研究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横亘于 graduates 面前的一系列挑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是近些年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决定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水平叉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及结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证分析表明: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衡量的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求职行为和工作落实情况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愿意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此外,他们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不能忽视社会资本.2.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3.校大学生就业趋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高校(北区)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意义重大.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经验缺乏、对职场认识模糊等问题,对此,应在着重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校园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对策研究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四项对策措施: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就业宽度;推进多元化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厚度;强化实践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强度;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大大学生就业力度.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高校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就业岗位的短缺与待就业人数激增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现在大学生存在很多的不健康的就业心理问题,进一步严峻了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好大学生毕业与就业问题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本文就以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入手,探讨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提出参考性策略.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人口多,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大学毕业生供求不平衡;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用人存在盲目性和高消费;就业渠道不畅通等。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8.6%。

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58.5%的学生到东部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献综述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主观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主要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辽宁大学仲夏教授的文章《从主观原因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办法》指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多的是应该从主观去寻找原因,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有:1.目标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目标;2.专业不过硬,缺乏核心能力;3.对社会缺乏了解,没有任何社会经验;4.对自己认识不清,对职业期望过高;5.就业自主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最后,作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意挖掘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

其中,武汉大学舒服华教授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一是社会机制亏欠大学生就业市场,又包括就业市场不够完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二是学校教育脱离大学生就业市场。

同样的,江汉大学的教授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一文中更多的是从高校这个客观原因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他指出,高校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第一,1. 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 确立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

第二,2.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当然,还有学者从政府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转变培养模式,政府畅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会达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2200字文献综述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息源NoteExpress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姓名:汪传坤学号:20xx213990【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智库时代 ·115·智谋方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夏宇君(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 430205)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里,通过阅读近些年的一些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以及还存在不足,对大学生未来就业问题的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7-0115-00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形势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趋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大学、用人单位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多种因素,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的综述和分析,从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及心理状态、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及对策通过比较分析,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规划未来的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主要的核心的就是就业困难,研究学者们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以下几点:第一点是是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根本,我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在教育知识、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导,目前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构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明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

[1]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与经济和产业发展不相匹配的地方,所以也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会不适应社会的生存空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也来自于高等教育教育的周期长和滞后性的特点。

[2]其中,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失衡,加剧了就业渠道的拥挤。

第二点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就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之间是相互选择从的因果,由于大学生的比例在劳动力人才市场中的比例是少数就导致了就业难的困境,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生存成本的增加,但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并没有明确的制度提供增加的成本才加剧了这种困境。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一种趋势。

在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就业区域流向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东部沿海地区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地区。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大学生纷纷涌向这些地区。

尤其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2.中西部地区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这些地区就业。

例如,成都、重庆等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前往。

3.就业区域分化加剧。

尽管东部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容纳大部分大学生就业,但一些相对边缘地区仍面临就业困境。

这种就业区域分化导致一些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原因探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前往。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更多的高薪岗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

2.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创业基金等,吸引了大学生前往这些地区就业。

3.人才需求。

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

一些地方对特定专业的需求较大,例如,中西部地区对于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较高,因此吸引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前往。

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可能出现以下几个趋势:1.区域间就业差距缩小。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这些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将逐渐增加,吸引力也将增强。

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可能面临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压力减轻。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高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上升,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并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当今不少学者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对文献观点进行梳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变量。

并指出目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二、正文1、大学生就业现状2011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比例下降,读研比例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

2013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2013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就业问题研究---⽂献综述毕业⽣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来改善⾼校毕业⽣就业状况⽂献综述⼀、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定年龄内的⼈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个⽬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教育就成为了⼀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的利润来弥补所投⼊的成本。

改⾰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我国的⾼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校毕业⽣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定程度的⾼校毕业⽣失业问题。

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倍。

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来改善毕业⽣就业情况。

近⼏年我国对教育改⾰付出了巨⼤的努⼒,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就业的难题。

⼆、研究的成果(⼀)、对毕业⽣就业问题产⽣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的原因⼈们从不同的⾓度进⾏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

第⼀种观点从经济学的⾓度出发认为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

第⼆次世界⼤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究其原因,是在这⼀时期⼈⼒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资本观》⽂章中⾸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商务印书馆,1990)。

但在20世纪六七⼗年代“知识分⼦失业”和⼤学毕业⽣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

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量涌向本以饱和、⼜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引起职业队⽂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造成了普遍的个⼈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

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

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

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

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 .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 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 [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 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

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艰苦行业、各类中小企业就业成为主旋律,基层就业和西部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从就业地区看,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工作仍占大的比重,特别是呼、包、鄂三地,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丁龙召,2011);大学生就业的区域流向基本以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为主,基本占到了一半,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除在四川和陕西居多外,其余省市相对较少。

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较往年仍有上升,上述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放缓迹象,大学生向西部、东北省份流动开始增加,但中部地区变化不大,甚至略有降低近十五年来各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流向(孙祥,2011)。

4、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显着下降,待业比例大幅度提高,这表明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明显高于疆内院校(陈小昆,2006);大学生就业还面临“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与内地“回流西部”大学生的“挤出效应”(马静,2009);通过调查,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在东部地区工作,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30.0%,选择在中部地区工作的频占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总数的17.8%,有52.2%的西部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回西部工作(刘荣,2011)。

5、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从南、北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南疆的就业比例高于北疆(陈小昆,2006);在回答哈萨克族大学生相比较于汉族大学生优势有哪些时,一部分哈族大学生表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表明哈萨克族大学生还面临着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调查发现,部分哈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期间,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目标感在回答关于“您是否愿意去南疆三地州或者偏远的一些乡、镇、村”这个问题时,有超过半数的52.3%的人表示愿意;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哈萨克斯坦移民政策的吸引,加上“本是同根生”的情感上的倾向性,致使部分哈族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往哈萨克斯坦留学、打工甚至定居(阿依努·阿斯合别克,2011)。

简要述评: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倾向主要表现为“重东南、轻西北”,大量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中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总体上和全国其他生源地学生的选择有趋同倾向,但纵观已有文献,不难发现,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并没有系统的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状况是区域人才配置的反映,而人才配置状况和当地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投入程度有密切关联。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由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社会资本共同决定的,区域吸引力、成才机会和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互作用,促成了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区域流向,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基础环境、用人单位、个人、家庭、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外在推力、内在动力(孙祥,2011);大学生对工作地区的期望从城乡分布来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回选择在城市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要远远快于农村。

从地区分布来看,结果表明去东部地区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去中、西部就业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发展要快于中、西部,而选择在中、西部就业主要是大学生考虑到地缘关系(刘荣,2011)。

2、固定区域意识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的区域之间,其劳动力不得作横向流动,除特殊情况外,区域间人才流动只是一种相互借调。

(胡金波,2001);纵观民族院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这是民族院校的性质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黄立峰,2003);受生源地域文化、民族信仰、家庭成分、择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留疆化趋势,加之人才竞争内地大于新疆、北疆大于南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就业意识强烈,南疆地区成为其首选(杨宝仁,王晶,2009)。

3、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加速,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消息显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这就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找到工作,而和2000年扩招前的107万应届毕业生相比较,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刘荣,2011)。

4、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目前我国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张微,2006),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层次和水平方面比较落后(颜海珍,2010),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罗海滨,2008);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现实一点的学生会选择欠发达的地区,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偏远的地区和基层就业,不能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当前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等国家方针政策相结合,认为当村官、去基层工作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颜海珍,2010);5、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政府方面,实施扩招政策,指导内地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学校方面,高校教育结构与社会实际所需人才的脱节(罗海滨,2008)6、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就业环境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如户籍的限制、专业的限制、族别的限制、学历的限制和专业的限制,致使包括哈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成为就业弱势群体(阿依努·阿斯合别克,2011)。

简要评述:从整体来看,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素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现存的文献多数对全国范围内的毕业生进行分析,主要从经济、社会政策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等进行展开,但,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该更多的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障碍,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不同地区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有关,市场不能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平衡区域间的工资水平差异以及相应的收入差异。

归根到底,在于东西部地区间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分割。

因而,解决边疆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带动。

从社会政策的干预、组织层面的预防及个体层面的调适三个层面同时入手1、社会政策的干预(1)调整就业结构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线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满足市场新的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才能拓宽增长空间,增加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加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缓解以民工潮为代表的中西部人东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特殊地区就业问题压力过大问题,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创造就业机会。

(3)优化激励机制,引导基层就业,建立明确的货币激励措施大学生下基层、到西部就业的顺利进行,需要不断加大就业激励政策力度。

下基层、到西部就业的关键是要保障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流得动”。

2、组织层面的预防(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经济体制内的劳动者所造成的不公平(2)减少人才流动障碍,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权的约束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是区域吸引力、区域成才机会和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可以从上述三个途径着手解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区域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