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哲学
哲学的发展历程
哲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主要包括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古代哲学注重对宇宙、人类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注重对
信仰和理性的统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中世纪哲学将神学与哲学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人的本性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文化。
-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真理的
自由。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对人类的自我价值和人类经验的重视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伽利略、培根等人在科学和哲学上的贡献为文艺复兴哲学打下基础。
- 启蒙时代哲学:启蒙时代是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
启蒙
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反对封建主义和教权主义。
伏尔泰、洛克等人对自由、平等和认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进步。
-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以笛卡尔为代表,强调以思维和理性为
基础的独立思考。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认识论、道德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方向。
现代哲学注重对意识和存在的探讨,也对科技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哲学的思考基础。
-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的思想流派
和哲学观点。
分析哲学、实证主义、唯象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继兴起。
当代哲学关注社会、文化、语言、身份等问题,也反思科学、技术、环境以及全球化等重大挑战。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中世纪 经院哲学 本体论证的特点
中世纪经院哲学本体论证的特点中世纪经院哲学是中世纪欧洲哲学的一种学派,它以神学为基础,试图通过信仰和理性相结合来解决形而上学和哲学问题。
本体论是经院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体论证的特点包括:对存在的思考、对上帝的思考、论证的教父化和上帝的存在证明。
首先,本体论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对存在的思考上。
经院哲学的本体论主要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原理。
本体论证试图回答“什么是存在?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根据经院哲学家们的观点,存在可以被理解为“真”,它是实在的、稳定的、不变的。
本体论证试图通过分析存在的特点和属性来得出对存在的定义并进行证明。
例如,通常会提出“存在是是非不一致的”这样的命题,并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其次,经院哲学的本体论中,对上帝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经院哲学是一种基督教哲学体系,它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根源。
因此,经院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本体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最高形式和原则,是绝对完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一些经院哲学家运用本体论证来探讨上帝的本质和属性,例如圣奥古斯丁提出的“上帝是存在的本源”和圣安素姆的“上帝是至善的”,这些都是试图通过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
第三,本体论证的特点是论证的教父化。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教父们的权威被普遍崇拜和尊重。
因此,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常常借鉴和引用教父们的观点来进行论证。
一些教父的著作成为了经院哲学家们思考的重要对象,他们试图通过解读和理解教父们的观点来解决本体论问题。
例如,经院哲学家们通常会引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他们认为圣奥古斯丁的思想是对本体问题的重要贡献。
最后,经院哲学本体论的另一个特点是上帝的存在证明。
经院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认为上帝是存在的最高原因和目的,因此需要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表明上帝的存在。
在本体论证中,会引用一些经院哲学家提出的存在证明的观点,例如圣安波罗修斯的“透过有序宇宙和因果关系可以推断出上帝的存在”,还有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运动是有引起者,引起者不可能无限回溯,因此必有第一位运动者,即上帝”。
中世纪经院哲学概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概论中世纪经院哲学概论段德智中世纪经院哲学不仅是中世纪基督宗教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典型形态,而且也是整个中世纪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典型形态,对基督宗教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后世发展,特别是对其现当代发展有着无可更替的作用。
因此,我们对中世纪哲学的考察便从概述中世纪哲学的历史背景、学院性质、学术地位和历史概貌开始。
第一节经院哲学兴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黑格尔在考察哲学的时代性时,曾经深刻地指出:“哲学与它的时代是不可分的。
……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①]因此,在我们考察中世纪经院哲学时先行地考察一下它赖以产生的时代,亦即它赖以产生和兴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了。
经院哲学的拉丁文为“philosophia Scholastica”。
其中,“philosophia”的意思为“哲学”。
而“Scholastica”的词根“schol-”的基本意义为“教学”、“教材”、“教室”、“讲堂”或“学校”,故而其基本意义为“学校(学院)中人”,尤其意指“学校或学院中的教师或学者”。
因此,“philosophia Scholastica”的原初意义和基本意义在于“学校或学院中的教师或学者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经院哲学称作“学院哲学”。
[②]这一点从经院哲学的理论队伍或学术阵容方面看,是相当清楚的。
我们知道,古代的基督宗教哲学有两种基本形式,这就是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
“教父”,拉丁文为“Patres Ecclesiae”。
其中第二个词“Ecclesiae”的词根为“Ecclesia”,其基本意义为“教会”。
这就意味着教父哲学家通常为教会中人士,而非“学院中的学者”。
第一个词“Patres”的词根为“pater”,而“pater”的基本意涵虽然为“父亲”,但却有“创始人”、“始祖”、“首领”、“组织者”、“筹备者”、“举办者”等延伸义,故而人们不仅用它来表示有社会地位的“贵族”、“元老”、“绅士”,而且还用它来表示具有神职的“神父”,后来它的一个同义词“papa”竟被人用来指称“教皇(教宗)”。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精选文档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 13日-430年8月28日),古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 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 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 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 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 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 源头
奥 古 斯 丁
托马斯·阿奎纳
制作人:y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中世纪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总论 发展背景 发展历程 结语
总论
中世纪哲学的核心主题是企 图结合信仰和理性。哲学家 们力求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理 喻,并证明基督教和理性的 相容性 中世纪(5~15世纪)
发展背景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 社会过渡。 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 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 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 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约翰·邓斯·司各脱
(John Duns Scotus,约 1265-1308 )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 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1214年~1292年。 神学家、唯名论者 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 曾经大胆地提出了物质具有 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很多, 思维能力的推测。他认为, 著名的有《大著作》等。 上帝是万能的,它完全可以 赋予物质思维的能力。
发展历程
早期中世纪哲学(约400~1000),奥古 斯丁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中期中世纪哲学(约1000~1300), 是 经院哲学的全盛时期 晚期中世纪哲学( 约1300~1500),是 经院哲学的衰落时期。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哲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希腊哲学1.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它以理性思辨和理性探究为核心,是古代希腊维度的知识活动的产物。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古希腊哲学开创了西方思想的传统,其特点是理性主义思想的盛行,创始了形而上学思想、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
2. 前苏格拉底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代表是自然哲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贾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主要从自然之中探究宇宙和人的本质,试图通过理性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解释世界的本原。
3. 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转折点,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人的本质在于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苏格拉底通过质疑与对话的方式,试图探寻真理和人生的意义,他开创了西方哲学的伦理思想,成为了之后哲学思想的文化标杆。
4. 柏拉图时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主张世界上有两个现实,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
他通过分析认识过程,提出了“理念”和“感觉”的概念,并建立了关于政治哲学和人的灵魂的理论。
5. 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目的”,并建立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学说。
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哲学1. 中世纪哲学的特点中世纪哲学是欧洲古代哲学与文艺复兴哲学的过渡时期,它是基督教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相结合,以信仰和理性统一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主要包括早期基督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和斯克拉维哲学。
2. 早期基督教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试图通过结合基督教教义和古典哲学思想,解释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建立起了启蒙时代的基础。
3. 伊斯兰哲学伊斯兰哲学以信仰和理性相结合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阿维森纳和阿尔法拉比等。
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
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中西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传统,分别来自于中国和西方。
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观点、方法和价值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西哲学进行分类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 古代哲学思想:中华古代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代表;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心灵自由,以道德经为代表;墨家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爱的普遍平等,以墨子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人的行为和修养被视为重要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柏拉图学派关注理念和理性,以《理想国》为代表;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实证和观察,以《形而上学》为代表;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个人幸福,以巴尔干学派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理性、真理和伦理是核心概念。
2. 中世纪哲学思想:中世纪哲学是基督教哲学,其核心是信仰和神学。
主要包括圣奥古斯丁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斯科拉学派。
圣奥古斯丁学派将基督教神学与柏拉图哲学结合,以《忏悔录》为代表;亚里士多德主义是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强调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统一,以托马斯·阿奎纳斯为代表;斯科拉学派是为了辩护传统信仰而进行的哲学辩论,以教宗权威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神学和信仰是主要焦点。
3. 文艺复兴哲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人文主义注重人类的尊严和自由,以培根和伦勃朗为代表;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人自由,以笛卡尔、洛克和休谟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人的理性、自由和科学推理被视为重要的价值。
4. 现代哲学思想:现代哲学涵盖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哲学思潮。
主要包括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由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代表,强调主观经验和唯心的自由意志;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哲学观点,以康普特和米尔为代表;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的存在和现实,以萨特和卡缪为代表;后现代主义挑战现代理性和真理的概念,以福柯、巴特和德里达为代表。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 (1)第二节教父哲学 (1)第一节概论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依据,就被视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危险温床。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它对于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大致上以公元11世纪为界)。
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教父哲学的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经院哲学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非常复杂地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一主线,分别对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以及“共相”之争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二节教父哲学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出现的一批具有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职),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
教父们的职责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他们一方面将深刻的希腊哲学思想引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中,使基督教从一种朴素的信仰转变为一种深奥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从而凸显出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和至高无上性。
第二部分 中世纪哲学
早期唯名论者
1、贝伦加里 2、罗瑟林 3、阿伯拉尔
1、贝伦加里
最早的唯名论者是法国神学家,图尔的贝伦加里 最早的唯名论者是法国神学家,图尔的贝伦加里 (1000—1088年),他具有理性主义的倾向, (1000—1088年),他具有理性主义的倾向,主张在 一切方面都应该运用“辩证法” 一切方面都应该运用“辩证法”(按照中世纪的 术语,辩证法就是逻辑学) 术语,辩证法就是逻辑学)。他把厄里根纳关于理 性和权威相互关系的原则运用于实践, 性和权威相互关系的原则运用于实践,主张把理 性置于权威之上, 性置于权威之上,而不是使理性屈从于权威。这 种倾向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对基督教的正统教义 作出了异端的解释。他认为“ 作出了异端的解释。他认为“实体只能是为外 部感觉所感知的东西” 部感觉所感知的东西”,所谓一般实体或共相是 没有的。这就否定了实在论者关于一般或共相 是独立的客观实在的观点。
教父哲学的早期代表
1、德尔图良 2、奥利金
1、德尔图良的生平
德尔图良(约160—220)基督 德尔图良(约160—220)基督 教教父,拉丁神学的创立者。 生于北非迦太基城一个异教罗 马人家庭。约 195 年入基督教。 后一直从事护教方面的写作, 是第一个用拉丁语写作的基督 教教父,有拉丁教父之称。他 对希腊哲学持强烈批判态度, 斥之为异端,推崇信仰,贬低 理性。他本来支持正统教会, 约在207年,因对正统教会彻底 约在207年,因对正统教会彻底 失望 ,转而支持孟他努派。
西方哲学史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制作人:靖玉新 2008年 18日 2008年5月18日
第二部分
中世纪哲学
从公元五世纪末西 罗马帝国灭亡 (476年),到十 476年),到十 七世纪中叶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0年)为止, 1640年)为止, 是西欧封建社会时 期。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堂 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
神。
▪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
▪ 思想体系: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 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
主义的色彩;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 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 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 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
立了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 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ppt
9
经院哲学
▪ 经院哲学是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的,是西欧封建社 会的官方哲学 ,其内部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 论。
▪ 唯实论代表经院哲学的正统派,它认为一般概念先 于个别事物,个别事物由一般概念所派生;代表人 物:安瑟尔谟
▪ 唯名论则是其反对派,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 的存在,一般概念不过是表示一类个别事物的名称 或符号。代表人物:洛色林和阿伯拉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 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 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 系。
▪ 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 《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
《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
编辑ppt
12
托马斯·阿奎纳主张
▪ 托马斯·阿奎那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 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 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 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 存在。
▪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 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 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 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 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 源头
编辑ppt
7
中世纪三部曲 哲学内涵
中世纪三部曲的哲学内涵中世纪三部曲,作为一部深入探讨历史、宗教、存在意义与自由命运的史诗巨作,其哲学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本文将从中世纪三部曲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历史与哲学中世纪三部曲以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表和事件堆砌,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多元交融的人类命运大舞台。
通过历史的叙述,作者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本质: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历史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这些问题的探讨,使中世纪三部曲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哲学内涵。
二、宗教与哲学中世纪三部曲所处的时代,是宗教影响极为深远的时代。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引发了对宗教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宗教信仰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
然而,过度的宗教狂热也可能导致蒙昧和冲突。
在作品中,作者对宗教的批判和反思,使得中世纪三部曲具有了深刻的宗教哲学内涵。
三、存在与意义中世纪三部曲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意义。
人活在世上,总会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满足?是顺应命运还是反抗压迫?作品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使中世纪三部曲具有了深厚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涵。
四、自由与命运中世纪三部曲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命运都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冲突。
人们生来就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那么我们是否还有选择的自由?是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勇敢地追求自由?作品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中世纪三部曲具有了深刻的自由主义哲学内涵。
总结:中世纪三部曲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生动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通过对历史与哲学、宗教与哲学、存在与意义以及自由与命运等方面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并引导读者对这些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使得中世纪三部曲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的伟大作品。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邓斯〃司各脱
(John Duns Scotus,约 1265-1308 )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 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1214年~1292年。 神学家、唯名论者 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 曾经大胆地提出了物质具有 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很多, 思维能力的推测。他认为, 著名的有《大著作》等。 上帝是万能的,它完全可以 赋予物质思维的能力。
经院哲学的衰落
约翰.邓斯·司各特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神。 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导致对神学的怀疑,威廉(奥康的 )主张一切知 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承认不 可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 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 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 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这反 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的思想。在基督教内,传统神 学与教会权威的没落还体现为思辨神秘主义的兴起。 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 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 主义奠定了基础。
主要著作:《忏悔录》、 《论三位一体》、《上帝之 城》、《论自由意志》、 《论美与适合》
奥古斯丁
奥 古 斯 丁 教 堂
思想体系: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 主义的色彩;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 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 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 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 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化。
奥 古 斯 丁
托马斯〃阿奎纳
制作人:yh
论中世纪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总论 发展背景 发展历程 结语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摘要:一、引言二、古希腊哲学三、中世纪哲学四、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五、近现代哲学六、总结正文:【引言】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涵盖了从古希腊时期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西方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他们的著作。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要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著作《对话录》记录了他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他的哲学思考;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哲学对话》阐述了其哲学思想,特别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则是他对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成果。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在基督教信仰背景下发展的,代表性哲学家包括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记录了他的内心挣扎,体现了基督教信仰对其思想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神学,将哲学与神学相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代表性哲学家如彼特拉克、蒙泰涅等。
彼特拉克的《论人文主义》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蒙泰涅的《论君主论》则是对政治权力的研究,提出了权力分立的理念。
【近现代哲学】近现代哲学涌现出许多重要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对认识论和伦理学进行了深入探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展现了其辩证法思想;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人哲学和道德相对主义。
【总结】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展现了西方哲学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
中世纪 经院哲学 本体论证的特点
中世纪经院哲学本体论证的特点中世纪经院哲学是指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它注重对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试图通过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中的真理。
而本体论证是经院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推理方法,它试图通过思考存在的本质和属性来探究宇宙的本原和真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本体论证的特点。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产生是在11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崛起,学者们开始将信仰与哲学进行融合,并试图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信仰中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包括安塞尔穆与威廉·奥卡姆等人代表的斯科拉哲学派。
经院哲学家们在探索真理时非常重视思辨推理,而本体论证是一种最重要的推理方法之一。
所谓本体论证,即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属性的思考来推导出一般的存在形式或实体的特性。
本体论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院哲学家们认为本体论证的目标是达到真理。
他们相信,真理是宇宙存在的本质和属性的真正反映,通过本体论证可以揭示真理,并达到对宇宙本原的认识。
他们认为,人类必须经由理性去追求真理,而不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层面。
其次,本体论证注重逻辑严谨的推理。
经院哲学家们追求在推理过程中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分析方法。
他们将推理过程中的众多概念进行分割、分类和归纳,以达到更精确和有效的论证。
再次,本体论证强调对定义和命题的重要性。
经院哲学家们认为,通过对存在的定义和命题的思考,可以揭示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他们试图对抽象概念和实体进行精确的定义,并据此推导出一般的存在特性和真理。
这种方法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精确的定义和命题,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另外,本体论证在对存在的本质和属性进行思考时,也注重对语义和语法的分析。
经院哲学家们相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掌握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存在的本质至关重要。
他们试图通过对词语的语义和语法进行分析,以及对命题的讨论和解释,来达到对存在真理的理解。
最后,本体论证还涉及对宇宙的因果关系的思考。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走进
了这个世界。 道成肉身的第二层含义是 :“道” 是在肉身中展示他自己的“道”。
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
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 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 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 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理性太狭窄、无法认识无限本质或上 帝,只能靠信仰。
“三位一体说”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
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圣史:结束于耶稣为人类赎罪献身时,
后与俗史无关。 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世俗之城—— “爱自己并进而蔑视上帝的人组成” 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 “爱上帝并进而蔑视自己” 二者在现实中交织。只有到最后审判之 时,上帝之城才能实现。
5、上帝存在的证明
都不能度量)。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 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 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 能:记忆、注意、期望。
2、认识论(1)对怀疑论的反驳
“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不可怀疑。 逻辑、数学、伦理学等领域也有确定性的真理,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 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真理是判断理性的标准:不可低于理性,反之,将 会被理性所判断;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理性不 可能在自身中产生规则,它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 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有时认识得多,有时少), 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 理性只能在上帝之光中发现真理;因而真理比理性 和心灵更高,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 人的心灵认识真理,它就是上帝。信仰高于理性, 信仰寻求理解。
(完整版)中世纪哲学之经院哲学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宣讲》:“能否找到一个独立的充足的关于上 帝存在的证明” ——本体论证明——仅仅依 靠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 先天证明
“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因为: “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又因为 :“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
(一)含义及基本特征
1、含义 ▪ 原义:“学院中人的思想”,“士林哲学”
▪ 特殊含义: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 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 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 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 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 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 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 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三、经院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 义
一、生平及著作
▪ 1225年,阿奎那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
▪ 1230年—1239年,阿奎那在卡西诺修道院(本笃 会的教会学校)接受数学、拉丁文教育。
▪ 1239年—1245年,阿奎那到那不勒斯接受大学教 育,在那不勒斯,阿奎那用拉丁语阅读亚里士多 德、阿威洛伊、阿维森纳、迈蒙尼德的著作,并 成为多明我会的成员。
(四)实在论的观点 ▪ 实在论:不同的词与不同的实在相对应,殊
相表示个别实在,共相表示普遍实在。即共 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 对应的外部实在。
▪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 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实在论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 中的一般本质。
西方哲学分类
西方哲学分类引言:一、古代哲学古代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它主要涵盖了古希腊哲学和罗马哲学。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等。
柏拉图学派注重理念的存在和超越,认为世界是理念的投射;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经验和实证,强调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认识世界;伊壁鸠鲁学派则强调快乐和个人满足,主张追求快乐的最高境界。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成为主导,哲学与神学相结合。
其中最著名的学派是斯科拉学派,它致力于将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相协调。
斯科拉学派强调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认为理性可以证明神的存在和神学真理。
三、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指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并试图通过理性和经验来解释世界。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伏尔泰、洛克、笛卡尔等。
伏尔泰主张理性和宽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洛克则提出了经验论的观点,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笛卡尔则强调怀疑和思考,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
四、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语言和意义等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
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和语言分析,强调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存在主义则强调人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主张人应该面对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总结:西方哲学的分类体系丰富多样,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等。
每个时期和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思想。
古代哲学注重理念和经验,中世纪哲学强调信仰与理性的统一,现代哲学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当代哲学关注社会和意义等问题。
通过了解西方哲学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思想的演变。
第二章: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基督教为了反对各种异端和异教,反对国 王派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其世界霸 权的野心,加强了对神学理念的研究和教育, 竭力建立一种为基督教教义作论证的哲学体 系.这样,经院哲学便应运而生了。
5
经院哲学是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发展起 来的基督教哲学.中世纪的教会学校是研究神 学和哲学的中心,任教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 院学者,他们所研究的基督教神学被称为经院 神学、经院哲学.
专题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的基本的哲学形态.它继承和
发展了古代的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成为中世纪占统 治地位的哲学,是连接欧洲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 中间环节。 经院哲学深深地植根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社会生活 的土壤之中.
2
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五至十世纪),是封建制度的形 成阶段; 2.第二阶段(十一至十四世纪),是封建社会 的繁荣阶段; 3.第三阶段(十五至十六世纪),是封建制度 的衰落阶段. 本章主要讨论前两个阶段,即所谓的“中世 纪”时期的哲学.
10
B.补赎论.
每一位受造、有理性的生物,不论天使或是人,对神均有顺
服的义务,但当人背叛神,拒绝顺服的时候,就是明明地羞 辱了神,并且亏欠了神的荣耀——这就是“罪”。人犯罪, 使神的尊严受到损失,神就必须刑罚犯罪者。然而,神为何 不能凭著自己的意志,无条件地赦免人呢?“如不刑罚而无 条件赦免罪人的话,神对有罪者和无罪者的待遇就完全相同, 这和神的本性不调和” .安瑟伦认为果真如此,神则失去了 自己绝对公义的标准。神的自由意志及慈爱不能违反自己的 公义,神的属性完全,并不相互冲突。人必须为所犯的罪, 付上相当的代价。但是,如何补偿罪人对神的亏欠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哲学(Medieval philosophy)
欧洲5~15世纪的哲学。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逐渐瓦解,欧洲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日耳曼人征服罗马的过程中,基督教得到了保全,它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哲学和科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或工具。
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欧洲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①早期中世纪哲学(约400~1000),A.奥古斯丁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中期中世纪哲学(约1000~1300),是经院哲学的全盛时期。
③晚期中世纪哲学(约1300~1500),是经院哲学的衰落时期。
早期中世纪哲学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占统治地位。
教父哲学吸收了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哲学思想。
新柏拉图学派公开主张有神论,奥古斯丁在其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界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
在神之中蕴含了万物的原型,灵魂只有与感官分离,才能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神。
他的关于人性中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神的恩典的理论,是以神与受造之物的关系为中心、以恩典为基督教世界观的体现。
这种思想在此后基督教神学中居于统治地位。
继奥古斯丁之后,罗马哲学家 A.M.T.S.波爱修翻译、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成为连结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
他针对古代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
认为共相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共相本身却不是物质性的。
波爱修之后300年间,古典文化没落,仅有人作了若干保存古典文化的编纂工作。
直到9世纪,爱尔兰哲学家J.S.爱留根纳才再次探索哲学问题。
他运用新柏拉图学派哲学阐述基督教信仰,但对西欧哲学思想未产生重要影响。
9世纪末以后,西欧不断遭受马札尔人、萨拉森人、北方维金人袭击,查理曼帝国瓦解,文化学术停滞衰微达一世纪之久。
中期中世纪哲学
自11世纪开始,理性思辨兴起,基督教神学的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教会学院的学者们以理性形式为教义作出各种证明和解释,产生了以抽象思辨和烦琐论证为特征的经院哲学。
11世纪中叶,法兰西都尔教堂学校校长贝伦迦尔以辩证方法,论证教会圣餐仪式中的饼、葡萄酒并未因神甫祈祷而变成基督身体、血液,圣餐只不过具有象征意义。
他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不过是名词,这种理论后来被称为唯名论。
贝伦迦尔虽遭教会谴责,但继起的一批游方学者却到处讲学,用辩证方法向基督教传统信条挑战。
11世纪
末,法兰西神甫罗瑟林提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一般”只是代表许多事物的名词,不是客观实体。
安瑟伦则指控罗瑟林否认三位一体的神,他认为观念就证明存在,人既具有神的观念,就证明神在现实中存在。
这种以观念为实体的理论被称为实在论。
他还用同样方法论证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母童贞、原罪等信仰,全面发展了实在论。
12世纪上半叶,罗瑟林的弟子P.阿伯拉尔依据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共相不是实体,而是用以判断种、属内同类事物的共性的词语。
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在11世纪末叶至12世纪中叶之间达到高潮。
它促进了理性思辨的发展,并为其后哲学从神学中逐步分离作了思想准备。
12~13世纪间,阿拉伯哲学家与犹太哲学家在古希腊学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希腊哲学的伊斯兰教、犹太教哲学,并将它传入西欧,从而推动了13世纪西欧哲学思想的发展。
从9世纪起,阿拉伯哲学家铿迭已着手介绍亚里士多德哲学,区别现实的存在与潜能的存在,试图综合亚里士多德哲学与柏拉图哲学,以阐述伊斯兰教义。
经法拉比、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改以亚里士多德哲学解释伊斯兰教义,实际上是使哲学独立于信仰。
在犹太教哲学中,从伊本·迦比若到M.迈蒙尼德,同样经历了由以柏拉图哲学解释犹太教信仰,转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解释犹太教信仰的过程。
12世纪中叶后,亚里士多德著作及阿拉伯哲学、犹太教哲学在西欧广泛传播。
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第一推动者”虽能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相协调,但是他认为第一推动者只是在最初起了推动的作用。
这样,神自创世后便不再与世界有任何密切关系。
这一思想导致了12世纪末叶泛神论的流行。
13世纪西欧哲学出现各家争鸣的局面。
基督教会当局及正统神学家以波拿文都拉为代表,尊崇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的启示,只能依靠信仰,而不能依靠感官去认知;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它威胁基督教信仰。
在新兴大学中,希腊、阿拉伯、犹太与拉丁文明汇集激荡,亚里士多德哲学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使罗马公教会的多米尼克修会僧侣于13世纪中叶,由大阿尔伯特开始,不是以信仰,而是以理性解释自然。
大阿尔伯特大量介绍亚里士多德著作,特别对动物学、植物学研究中的观察与实验感兴趣,认为对自然界的知识与启示真理不同。
他接受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区别信仰与理性的主张,把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认为神学研究启示真理,哲学研究自然经验,凭理性无法解释信仰,而又承认理性自有其研究领域。
他的学生托马斯· 阿奎那进一步改变了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认为理性来自启示的信仰、理性与信仰不可分的主张,明确区分信仰与理性的不同领域,并以感官为人类知识的来源,为经院哲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从古希腊巴门尼德到中世纪思想家,对不断变动的世界与相对稳定的观念之间的矛盾,都曾提出不同的回答。
中世纪
思想家多半追随奥古斯丁,以柏拉图的解释为依据,使现实服从于理念。
托马斯·阿奎那则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从这种理论出发,不同意安瑟伦关于神的本体论的证明,也不同意波拿文都拉关于创世在时间之始的论证,认为创世说无法证明,也无从确知,只能作为信仰接受。
他虽从存在出发,以感官为知识来源,确认理性有其活动领域,但基本上仍认为:理性与一切知识并非独立,而是信仰的补充,其作用只是支持基督教的信仰。
晚期中世纪哲学
14世纪初,城市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市民阶级兴起,罗马公教会逐渐衰落。
怀疑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逐渐抬头。
基督教神学家面对理性主义冲击基督教信仰的情况,谋求将宗教信仰与理性进一步分离。
J.邓斯· 司各特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神。
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导致对神学的怀疑,威廉(奥康的)主张一切知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
承认不可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
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
这反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的思想。
在基督教内,传统神学与教会权威的没落还体现为思辨神秘主义的兴起。
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主义奠定了基础。
德国另一多米尼克会修道僧M.J.埃克哈特及其追随者主张在沉思冥想中可以与神相通。
实际上否认教会圣事或祈求神恩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