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文章精选5
人民论坛短文选粹
人民论坛短文选粹(一)文化拼爹与啃老著名编剧邹静之说:“如果说现在是个‘拼爹’时代,历史文化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爹’。
”话糙理不糙。
平心而论,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
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历史悠久的希腊、印度、罗马或可与我们打几个回合,后来崛起的英、法、日、德虽曾辉煌一时,但从总体上比较还都不是对手;“暴发户”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更是提都不要提。
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傲视天下。
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
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
而近邻日本、韩国,却经常通过历史剧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撒切尔夫人就曾尖刻地对中国预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这话刺耳、刺心,却发人深思。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
文化“拼爹”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天独厚,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啃《水浒》、啃《三言两拍》、啃《聊斋志异》、啃《史记》;二是啃当代经典,如把那些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失的电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虎胆》等,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还有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等;体现在书籍出版上,则是无休止地推出那些“我注六经”类的戏说、解释、阐发、歪曲经典的通俗读物。
人民论坛文章精选3
抗震救灾精神永恒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
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
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
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和新亮点,面对地震考验,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通过展览,人们看到,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大地震,党和政府是主心骨,全国各族人民是靠山,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锋在前,千百万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共同筑就了一道抵御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钢铁长城。
2020年人民论坛文章汇编
2020年人民论坛文章汇编摘要:一、引言二、2020 年人民论坛的背景与意义三、2020 年人民论坛的主要议题1.疫情防控2.经济发展3.社会民生4.国际形势四、2020 年人民论坛的成果与影响五、展望未来人民论坛的发展正文:2020 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论坛在2020 年举办了多场活动,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
本文将对2020 年人民论坛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首先,2020 年人民论坛的背景与意义体现在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民间交流平台,汇聚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2020 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严重的形势下,人民论坛为各界提供了了解疫情、交流防控经验的机会,充分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
其次,2020 年人民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国际形势等方面。
在疫情防控方面,与会专家就疫情发展、防控措施、疫苗研发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探讨了如何在疫情背景下恢复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社会民生方面,关注教育、医疗、就业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领域;在国际形势方面,讨论了全球治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大国关系等问题。
2020 年人民论坛的成果与影响表现在,论坛为各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助于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应对2020 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方面,人民论坛为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抗疫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望未来,人民论坛将继续发挥其民间交流平台的作用,为我国及全球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人民论坛将进一步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人民论坛也将关注国内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贡献智慧。
总之,2020 年人民论坛在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的同时,成功举办了多场活动,充分展现了民间交流的力量。
人民日报传统文化文章
人民日报传统文化文章
人民日报有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论坛)》:这篇文章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2.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 《保护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该文章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指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守护。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更新时间:2011-4-19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由卫留成同志亲自“主编”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汇编的人民论坛10篇文章分别是:《说境界》、《说共事》、《下苦功》、《干出特色来》、《说“胆”论“识”》、《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少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工作抓上去,干部沉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能耐”说起》。
小册子编好后,卫留成同志亲自为这本小册子写了编者按,全文如下:编者按:这几篇短文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送给各位领导,供大家参阅。
文章均不长,但都切中时弊,说理透切、清晰,读起来很有味道,很有教育意义。
不但对干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思想修养方面有教育意义,在工作上也有指导作用,很值得一读。
“人民论坛”专栏我几乎每篇都看,颇受启发。
我们很多干部工作都很忙,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思想修养。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领导,首先要先做好人,要有好的思想修养,好的人品,好的工作思路和好的工作方法。
希望这些短文对我们有所裨益。
卫留成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说境界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县委书记谷文昌“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或高或低,因人而异。
对共产党人来说衡量境界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利他性,是为公众着想之心。
公心是境界的支柱,公心多少决定境界高低。
私心太重必然心胸狭窄、锱铢必较;即便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虽然权力很大,但胸怀很小。
对他人的成功,眼红心妒;对自己的挫折,怨天尤人。
在利益面前,手伸得像讨饭棍;在荣誉面前,眼瞪得像鼓环。
像谷文昌那样的党员,心中装着一个“公”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甘当公仆、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他们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领略着人生的风光。
人民日报时评文精选20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时评文精选20篇1. 寒门多出贤张保振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
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
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
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
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
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
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
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
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
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
这,就离不开学习。
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
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
人民评论员文章.
6.13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人民论坛)在谈到改作风要持之以恒时,一位部门领导同志说,是规则就得有刚性,不容许搞变通,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
的确,改作风如是,其他很多事亦如是。
改掉坏作风,是决心问题,也有个方法问题。
因为坏作风之成,非“一日之寒”,倘若一下决心就能改掉,我们又何需下这么大的气力?那么,如何祛除作风的积弊与顽疾?建树风清气正的规则之后,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就坚持住,针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即解决之,这么一桩一桩做下去,必清风起,歪风伏。
这就是改作风的方法。
倘若不得其法,遇到问题又搞突破、行特例、做变通,就必然落入“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怪圈。
许多腐败分子,最初他们也都想清廉,最终却落至这般田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空有清廉的决心,而无守廉的方法。
有一个落马者写道,“礼金‘漫天飞’,你若不接受,人家说你‘假正经’,不好为人,不好工作,并让大家都难堪。
心想,社会风气如此,收点礼金也算不了什么,以恶小而为之,以从众而自慰。
”现实的各种利益与诱惑,往往就是这样模糊掉廉腐的界线,消磨掉腐败的心理防线。
倘若坚持原则不违,底线不碰,其违其碰必有自警,则每一次都将成为捍卫自己规则的契机,焉能不“千磨万击还坚劲”?如果从一开始无警觉、没守住,必致原则一松再松,底线一放再放,最后便“针大的眼进斗大的风”。
在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回答:“我们自己吃的姜不使这种药,另外再种一沟”。
他们一开始也未必就昧良心,何以到头来彻底走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面,违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究其因,还是最初的道德底线没守住,在利益的刺激下一次次退守,终而退到了违法犯罪的泥淖尚不自知。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们常以此自励,要敢于突破一些旧规则束缚。
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因脑筋灵活、善变通规则而如鱼得水。
更有许多人为人处事,一遇规则当道,首先想到的不是规约自己的行为,而是去拉关系、走后门,突破规则,达成目的。
人民论坛文章
人民论坛文章人民论坛:追寻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探索未知的边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在寻找答案,试图解开宇宙的奥秘。
人民论坛将带您走进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探寻我们的来自何处,以及未来或许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宇宙是一个神秘而浩瀚的存在,人类对于它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建立了独特的宇宙观。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入和精确。
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从20世纪初的火箭技术起步,到如今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我们首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勇敢的宇航员们征服了太空中的重重困难,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航天技术,我们可以观测到遥远的星系和行星,探测到宇宙中的奇妙现象。
例如,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
它们是由巨大恒星的坍塌形成的,能够吞噬一切,连光也无法逃脱。
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观测和模拟,试图揭开黑洞的面纱,了解它们的构成和行为。
宇宙中还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物质和现象,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但通过对星系和宇宙背景辐射的观测,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存在。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除了通过观测,人类还试图通过探测器和探测器来进一步探索宇宙。
例如,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探测器送往火星,探测到了火星的地貌和大气层。
这些探测任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其他行星的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将不会停止。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人类登上火星,甚至进一步探索太阳系和更远的星系。
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索宇宙将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将不断努力,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而奋斗。
宇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地方。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
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
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
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
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
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
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
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1.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发展方向。
2.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讨论了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介绍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4.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本文探讨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强调了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5.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本文介绍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强调了培养优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6.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文讨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区域发展均衡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7.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本文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方法和途径。
8.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意义,呼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9.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本文介绍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强调了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意义。
10.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11.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创新驱动发展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性。
12. 《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探讨了推进法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构建和谐网络空间》: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29-32篇
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1330涵养几分静气1331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1432以“拙诚”赢“百巧”14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陈思炳鲁迅一生谦虚谨慎。
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
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
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
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
《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敬畏自然续写200字
篇一:《敬畏自然行有所止》敬畏自然行有所止(人民论坛)陈家兴《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19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
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
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
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
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
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
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
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
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
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
人民论坛的文章
人民论坛的文章《说说人民论坛那些文章》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一唠人民论坛的文章。
你还别说,人民论坛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儿,那里面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精彩,真的就像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大宝藏。
每次我读那些文章,都感觉像是跟一位特别厉害的老师在聊天,人家那话说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小迷糊也能一下子就明白好多大道理。
就好像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标,瞬间就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有些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接地气啊,说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读起来可亲切了。
比如说怎么处理邻里关系,如何让生活更有滋味啦,这些话题就像咱平时和朋友唠嗑聊的一样。
看了这些文章,我就感觉生活中的那些小困惑、小烦恼都不叫事儿了,人家早就给出了好办法。
还有啊,人民论坛的文章可不只是讲讲生活小事儿,那格局大着呢!对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啥的也分析得特别透彻。
读完就觉得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宽阔了,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眼前那点小天地了,居然也能跟别人侃侃而谈国家大事、国际局势了,感觉自己都变得高大上了。
有时候看到一些特别精彩的文章,我都忍不住想拍大腿叫好!哎呀呀,这说得也太在理了,咋这么厉害呢!那些作者们就像是有着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想到我们想不到的点子。
而且啊,读这些文章还有个好处呢,就是能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思考的脑袋瓜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会开始思考文章里说的那些事儿,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还会灵光一闪,冒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呢。
总之呢,人民论坛的文章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次读都能让我收获满满。
它们就像一群智者,用文字的力量给我指引、给我启示,让我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
我相信,只要继续读下去,我肯定能变得越来越好!嘿嘿,小伙伴们,你们也赶快加入读人民论坛文章的大军吧,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畅游呀!。
有思想 有温度 有品质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人民论坛)辛士红《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4 版)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在讲话中他推开讲话稿,问魏巍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并郑重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正是这篇新闻通讯,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词。
这篇文章也以其思想、温度和品质,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闻经典,影响和濡染了几代人。
新闻是“易碎品”,但从来都不放弃对思想的传播、对温度的传递、对品质的传承。
思想、温度和品质,从三个维度标定出新闻作品的审美标准,也为新闻舆论工作者指明了跋涉的路径。
思想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置身于海量信息当中,我们缺的往往不是信息,而是观点和分析。
就新闻的传播效果来看,“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当年,梁启超“以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以汪洋恣肆的文字倾倒了无数人。
然而,同时代的周善培却对梁启超说:“作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
第二个是能留人,让人百读不厌,比如,《史记》中的许多作品。
你写了这么多文章,能使人读两三回的有几篇?”这一发问,振聋发聩。
新闻靠什么留人?主要是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想。
新闻的竞争进入“秒杀时代”,但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新闻的形式在推陈出新,但笔下带情的要求永不过时。
邹韬奋先生上世纪30年代办《生活》周刊时,着意以普通人为服务对象,“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
一字一句总关情。
当一个记者真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动着人民的感动时,笔下的文字自然有温度、接地气。
1942年,《解放日报》在改版时有个问题争执不下,有的认为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应该坚持每天有社论,有的则认为重大问题才有发社论的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是一种“热资源”1977年邓小平同志刚复出时便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明确提出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战略举措。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共和国的风雷激荡,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莫不与人才息息相关。
今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重温小平同志讲话和《决定》精神,依然要时刻牢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人才资源是真正的第一资源。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选士用能,不拘长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国运盛衰,皆系于人才。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历史时期,能否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
人才作为一种“热资源”,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不仅不会因为开发利用而枯竭,而且会随着时代要求变化和正确引导被源源不断开发出来。
人才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等,它最具根本性,是活资源、智力资源,是使国家经济腾飞的财富之源,是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利用人才资源发掘人才潜力的竞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人才辈出的时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人才,但都具有成为人才的潜质,因此要树立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理念。
国家和社会要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天分,有目的地引导人们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才资源更好地适用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同时,要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人才标准,量才适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
应该认识到,人才具有时代性,什么样的时代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他在掌握政权之后连续三次发布求贤令,提出用人“勿拒品行”。
而我们今天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
可以说,人才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面貌和社会需要。
战争年代需要出色的军事人才,和平时期则需要大批经济建设人才。
时代发展使人才类型因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社会的多重需要而丰富多彩起来。
反过来,人才的多元化又极大地加速了时代的进步。
人才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科学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来看待,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给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各类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价值。
“王木匠定律”与“政绩饥渴症”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木匠,数年间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呼风唤雨,用近似“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骗走17.58亿元。
这个化名“郑泽”的“假港商”王细牛,本是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的木工,当地人都叫他“王木匠”。
有人说,王木匠的骗术比赵本山小品里的“大忽悠”还技高一筹,“大忽悠”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腿好的忽悠瘸了,而这个王木匠不但能忽悠得大小企业损失惨重,忽悠得大小官员晕头转向,就连刚建成4年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指挥大楼也被他忽悠平了。
如今,“假港商”现出原形,王木匠锒铛入狱。
但对这出闹剧的反思却远未结束。
这出闹剧并非王木匠一个人的“独角戏”。
试想,一个子虚乌有的“港商”,要想证明他的身份,几个电话或许就可以办到,为什么银行、企业家、民众会对这个骗子深信不疑,进而乖乖地把钱送上门呢?王木匠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总结出了“骗子定律”。
他说:“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地球。
我的定律是:抓住一个政府领导的弱点,我就能搅动一座城市。
”他的秘诀是先“拿下”政府官员,让官员成为他行骗的道具。
当王木匠成为政府官员的座上宾,人们的警惕心理就小多了。
王木匠请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吃饭,他邀请当地一位领导出面作陪。
席间,这位领导拍着王木匠的肩膀说:“小郑(王木匠当时叫郑泽)是很有实力的啊,你们怕什么?”一句话,又让这个骗子骗了两亿多。
王木匠骗术高就高在巧妙地利用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些干部为什么会成为骗子的道具?依照王木匠的“骗子定律”,他们被骗子抓住了弱点。
某些政府官员最大的弱点在于患有“政绩饥渴症”。
为了追求GDP,他们热衷于拉大投资、上大项目、出大政绩。
这种浮躁心理为王木匠大施骗术打开了方便之门。
王木匠幻想的“西北地区第一高楼”工程竟被列为献礼的项目,这正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患有“政绩饥渴症”的官员,急于出政绩,急于升官,一听说港商有大项目,大手笔,就高兴得不辨真伪,特事特办,一路绿灯,惟恐跑了财神爷。
官员的政绩焦虑加上不受限制的权力,使骗子长驱直入。
闹剧结束了,但王木匠的“骗子定律”依然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自省。
王木匠总结出的“骗子定律”,应当成为一个反面教材。
倘若一些领导干部仍不改变政绩观,仍然不能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尽管王木匠锒铛入狱了,但总有一天还会有“赵木匠”、“李木匠”继续招摇撞骗。
如果领导干部能从“骗子定律”中汲取教训,克服政绩惟大的弱点,弥补制度缺失漏洞,“王木匠”们恐怕也就没有表演的舞台了。
让“危机”激发创造活力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国内外舆论界对当前经济形势多是谈“危机”,然而如果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辩证地看,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抓住“危”中之“机”做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抓住“危”中之“机”,坚定我们的道路和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承认我们的社会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所选择的道路,更不能动辄把西方的管理模式作为顶礼膜拜的样板。
若不是发生这次金融危机,谁若质疑华尔街的金融发展方式,谁若号召大家读读资本论,很可能就被扣上“保守”、“僵化”甚至“老左”的帽子。
金融危机爆发的事实表明,并不是西方的一切制度都是先进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既要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克服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糊涂观念,客观理性地看待别人,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迷信,不盲从。
抓住“危”中之“机”,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
这次金融危机是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大检验。
同是面对金融危机,那些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的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就小得多,甚至没受到冲击。
比如广东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深圳华为、中兴的国际销售额,增长幅度都大大高于去年。
而那些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一些企业则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有死就有生。
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倒闭正好为竞争力强的现代企业发展腾出空间。
要借助金融危机对各种市场主体进行优胜劣汰之际,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各类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抓住“危”中之“机”,考验锻炼我们的干部队伍。
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干部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怎么才能把有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领导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为我们提供了检验历练领导干部的好时机。
各级领导干部应以信心、勇气和智慧,积极行动,主动应对,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大考中,体现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
总之,危机到来,“危”“机”并存。
只要增强信心,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就能化“危”为“机”,就能把平时比较难做的工作做得更好。
时艰出英雄最近到上海、山东、云南、广东等地调研,看到不少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渐进冲击,冷静分析,积极应对,或加大改革力度,使资源和品牌的优势得到更优的互补;或改变经营策略,主动压减高档产品供货量,适度扩大大众产品供应量;或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使产品更环保、更安全、更具诚信力,使成本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企业的销售增势止跌回升,效益增速止凉回暖。
看到这些情况,不由生发出“时艰出英雄”的感慨。
时艰出英雄,不是说只要时势艰难,就能催生出遍地英雄,诞生出无数豪杰,而是说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意想不到的困难,发内功,心不惊;定气神,肉不跳,观形察势有眼力,迎难而上有胆力,信念坚定有思力。
英雄往往也是智者。
智者之智首先在于眼力过人,能观形察势,见微知著,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而早谋划、早行动,积柔为刚,防患于未然,砥柱于中流。
毕竟,现在的地球显得太小太小,之间的联系显得太紧太紧,以至地球一边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地球的另一边都可能受到影响。
这就需要眼光犀利,目光远大,既用望远镜看趋势、看发展,又用显微镜看苗头、看问题,从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毕竟,只有有了成绩不止步,瞄准将来奋发之,才能虎啸风生,龙腾云起,无往而不胜。
英雄常常伴虎胆。
虎胆者,胆力过人也。
这种过人胆力,是视大山为陡坡,闻惊雷如蝉鸣;是敢于横刀立马,善于拍板定夺,该调头时就调头,该拐弯时就拐弯;是不怨天尤人,不哭爹喊娘,直面现实,迎难而上,以事适时,以时而变。
毕竟,干企业就是干市场。
市场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因而伴随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也就有许许多多的选择性。
胆力过人者往往能把市场的可能性变为市场的现实性,如诸葛城头弹琴,使形势转危为安。
即便一时实现不了理想的预期,照样也能使困境成为制胜的奠基石、成功的必修课。
因为,困境中,不仅可以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