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主要 表现在 : 一是设计思路不同 。《 义 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 l 容精练 、 知识 的专题性突出 、 学术性强 、 思维层次高 , 但这
准》 ( 2 0 1 1 ) 的设计思路是 : 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 中l 也带来了一系列 问题 : 文明传承 、 变化和延续 的历史学科
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 : 特质消失 了 ; 历史 内容的跳跃 、 缺失和重 复屡见不鲜 ; 历 史知识的完整性 、 系统性难以保证 , 往往 只反 映一方 面的 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在每个板块内 l 容设计上 , 采用“ 点——线” 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 是具 l 历史现象 , 缺少与其紧密关联 的其 他内容 , 割裂 了历史知
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 , 鼓励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等 l 学 的有效衔接将 因缺 乏针对性 , 而成为空想 。
等 。
l
二、 要 注意 历 史 知 识 体 系的 衔 接
但初高 中历史 课程标 准的差异性 还是显 而易见 的 ,:
现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 的知识体 系的优点是 内
高 中一线历史教师 , 对 此做 了一些思 考 , 提 出以下几 点建 I 中历 史 课 程 标 准 设 计 思 路 不 同 ,两 者 的 课 程 内容 除 有 包
议, 不当之处请方 家指正 。
一
i 容外 , 具体要求 自然也不相 同。二是能力层级要求不 同。 l 对 比初高 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可 以发 现 , 《 义务教育历
的 阶段 性 成果
・
81 ・
刘 波: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刚刚进入高中校 门的学生 , 从思维方式上讲 , 与初 中学生 严重缺失 , 学生对中国史和世界史鲜有整体印象和把握 , i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历史基础。
然而,随着学生升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
这就给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了重要挑战。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兴趣。
而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结束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措施,导致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1.2 问题意义初中历史教学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历史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如果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断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益,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体系,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衔接

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
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统编教材的深度、广度以及编排体例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特点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拓展与思维提升。
本文试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两个角度对比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不同,并提出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衔接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高中教材”)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初中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三个重要不同点:一是高中教材容量更大,主要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及其评价更多、时间跨度更大。
二是两种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的侧重点不同,高中教材重概括性分析,初中则重细节性描述。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直观、形象,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武文,2020)。
三是高中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常置于世界史背景下进行阐述,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史观教学。
例如,初中教材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18、20课,包括清朝对新疆、西藏、台湾的治理和雅克萨之战,以及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内容。
而同样的内容,高中教材只用一课讲述,文字概括性强,且对该阶段历史知识的容量进行了扩充,补充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改土归流等。
初中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清朝政策制度,初步了解制度实行的因素。
高中教材则通过清朝的盛世表现与危机处理,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引导学生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制度发展、民族交融以及潜藏的危机。
由此可知,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了解为主,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述较为细致、篇幅较长、可用课时多。
高中教材内容增多,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比较、运用能力为主,对同个知识点的讲述概括性强、篇幅较短、可用课时少。
此外,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注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拓展,不仅提出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方颖,2020)。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中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历史事件,主要以国内历史为主,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但是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接触更多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理论,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存在差异,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转变需要学生进行认知和学习方式上的转变,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引导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研究意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教学逐渐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阶段。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质量。
通过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可以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连续性和顺畅性,避免因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或学习困难增加的情况发生。
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等问题,通过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关键,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导读:本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文/张建宁摘要: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谈起,解读了教师清楚地认识到难度的作用,阐述了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意义,最后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分析结尾。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学一、台阶效应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历史比较难学,究其原因,在于初、高中之间存在着“台阶”,初中毕业以后,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台阶效应”让他们产生了高中历史知识既深又难的感觉。
任何知识都有它的学习特点,任何难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掌握其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度过学习难关,从而传道功成、解惑果就。
现将教学体会逐步列举。
二、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不同之处1.点、线、面、立体的区别关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老前辈曾经指出:“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
”所谓“点”,点到而已,大致上了解一下;所谓“线”,就是在点的基础上拓展,重点描述人物的、事件的、过程性的、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所谓“面”,就是揭示历史内在联系,叙述较复杂的、抽象的、史论性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重点说明观点的、结构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性的知识。
所谓“立体”,就是全面的洞悉历史,总结往昔成败,归纳过去兴衰,启蒙当下,昭示以后,视通万里,千姿百态,彻悟真源,穷研法理,运筹眼下,鉴往知来。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J.R.)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识,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识,即主要认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也就是说,初、高中历史的区别,即高中历史除对过程的描述之外,在理论分析方面,在“为什么”方面有所侧重,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基本 发展 脉 络 。而新 一轮 课 程改 革后 高 中历 史 教材 以专
题史 的形 式 出现 ,用 学 习模 块加 学 习专 题 的形 式来 呈 现 课 程 内容 ,包 括 9大模块 ( 修 3个 ,选 修 6个 )和 6 必 6 个学 习专 题 ( 必修 2 5个 ,选 修 4 个 ) 1 。而且 根据 教科 书
多的人 和事 “ 对话 ” 。并 在其 中感悟 和反思 ,丰 富 自己的 见 解 。例 如 ,在 专题 复习 “ 和平 与发展是 时代 主题 ”中 ,
辆 小 型 自行 车放 在教 室 前面 ,并让 学 生扮 演成 小 商贩
笔者 借 助多媒 体 ,播放 《 凡尔 登》 的 片断 ,学 生 的和 平 情 感 得 到极大 的激 发 ,对 学 习产生 浓 厚兴 趣 。在讲 改 革 开放 的成 就 时 ,运 用 多媒 体播 放安 徽 改革 开放 以来取 得
一
些 问题 ,提 出 了解 决 f题 的基 本 方法 ,有 利 于高一历 史教 学的顺利 开展 。 * - I
关键词 :学历 史;教 学衔接 中图分类 号 :G6 3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5 8 2 1 )5 0 4 一 2 3 .1 6 1 0 6 (0 2 1 — 0 4 O 因为在 江苏 高考 中文 科 生历 史必 考 。所 以历 史 成 为 了江苏 高 中加 二学 科 中 比较 重要 的一 门科 目。可 能 正是 基 于这 一 点原 因 ,教 育部 门从 学生 的长 远 发展 出发 。规 定 初升 高历 史 科 目成 为考 试科 目。寄希 望初 中的历 史 考 试 可 以为高 中的历史 教学 打下坚 实的基 础 。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 : 历史 高 中 教学衔接
一
学习方法的衔接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 学 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都会 此 , 懂 得“ 论从史 出, 史论结合 ” 的史学意义和方法 有所区别。 3学生方面。( ) . 1他们在初中形成的对 于历 意义, 历史结论不可横空出世 , 它必须与史实 紧
高 , 识 难 度加 大 , 习 题 类 型 多 , 题 技 巧 灵 会贯通 , 知 且 解 在运用上触类 旁通。对于高一学生来 感 , 要求学生平衡各 门课程的学 习。
活多变。
1 . 郑岩滨. 中实行开卷考试 对高中教 学的 初 中 ,对初中历史的整个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不 生学 习的最大 障碍 。 因此 , 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 , 影 响及 对策— — 以历 史 学科 为 例谈 开卷 考 试后 甚 了解。 教学过程中 , 教师常常忽略知识的衔接 要在章节 内部为学生理出清晰的“ , 目” 务求 因 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J考试周刊.0 8 2 ) 】 2 0 . 0 (
、
引言
是从史料中分析得出。同时 , 新课程 注 基础教育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 , 课程标 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与高中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 密相连 , 准的设计也是统一的。 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 反差 。在初 中阶段 , 初 历史一直是“ 副科”学生重 重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 问 , 史教学 的基础 , 高中历史教 学是初 中历史教 学 视程度低 , 学习方法不得当, 升入高中后有相 当 题 ,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衔接教学时 , 就要 从材料中寻找“ 人所 的升华与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 谈谈在 高 部分学生沿袭 了初 中历史学 习的态度 ,学习 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 : 历史教学 过程 中如何解 决初高 中知识衔 接 方法墨守成 规, 给高一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 。 未知” ;教 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于与同学合作 ,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究 学生是 实 现初 高 中历史 教学 衔接 的前 提 。
1 . 研究 学 生历 史 基础 知识 掌 握情 况 。古人 曰 : “ 知
己知彼 ,百 战不 殆 ” ,高一 学 生 刚从 初 中走 过 来 ,他 们
下旬( 学教育研究) 中
谆辑 屯
在初 中 阶段历 史 学 习的状 况怎 样 ?基础 如 何 ?高 中新 课
一
方 面 , 则 是 强 调 “ 师 ” 在 教 学 观 念 、教 学 方 式 等 教
方 面 的提 升 。
一
合作 和交 流学 习 的能力 。 在 “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 方 面 ,初 高 中历 史 课 程 标 情 准都 把培 养 学生 的爱 国 主义 情感 放 在首 位 。但 在初 中 .
生 自主学 习 、合 作学 习 和探究 性学 习。但 学生 刚 刚升 入
程强 调学 生是 学 习 的主体 ,老 师对 这一 主 体 的历史 学 习
情况 必须 有 所 了解 ,否则 ,衔 接就 无从 下 手 。 同时 ,高 中新课 程 历 史 内容 多 、涉 及 面 广 、跳 跃 性 大 、课 时 有
控。 2研 究 学 生 历 史 学 习 的 思 维 差 异 。 在 整 个 中 学 阶 段 . . 学 生 的 思 维 处 于 经 验 型 向 理 论 型 过 渡 的 阶 段 .而 研 究 表
( )转变 教师 角 色 。教 师 角色 是指 教 师在 教 学活 动 1
明高一 年级 就 是学 生思 维转 型 的关键 期 。高 中历 史新 课
主 要 让 学 生 形 成 健 全 的 人 格 、科 学 的 态 度 和 一 定 的 国
、
研 究 初 高 中 历 史 课 标 是 实 现 初 高 中历 史 教 学 衔
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高 中新 教材 的学 习 。 ( 作者 单 位 :山 东省淄 博市 临淄 区 第三 中学 历史组 )
2 l  ̄5J 第l期 ( 第19 ) 0o F 上 3 总 9期
一
22 进行 学情 调 查与 分析 ,确 定教 学 内容 与方法 .
了解 学 生 各 方 面 的情 况 , 是 进 行 教 学 与 设 计 的 一 得 出结论 ;布 置作 业 时要 设置 一些 开放性 试题 ,等等 。 种 依据 。 了解学 生 初 中 学 习 的 内容 ,清 楚 学 生 的知 识储 3 小 结 备 ,对 较 好 地处 理 高 中 教材 内容 、选 择 教 学 方法 ,进 行 有 的放 矢 的 教学 是 有 帮助 的 。高 一教 师 可 以依据 课 标 、 “ 路漫 漫 其 修远 兮 ,吾 将 上 下而 求 索 。 ” 以上 是笔 者 对 初 高 中历 史 教 学衔 接 问题 的探 究 还 是 浅层 次 的 ,今
自然 忘 记 。 因此 学 生历 史 基础 知识 薄 弱 ,缺 乏 高 中 新教 习 技 巧 的 点拨 非 常重 要 。比如 研 究 问题 要 论 从 史 出, 史
材预 设 的基 础 知识 ,一 些常 识性 的 东西根 本不 知道 。 论 结合 ; 比如 原 因分 析 法 ,要 关 注 分析 的角 度 ,可 从 政
要 关注 。指 导 学 生上 课 时做 到眼 、 脑 、手 、 口并用 , 既 2 引 导 学 生 掌握 一 般 历 史 学 习 方 法 。 高 一 新 生对 )
识的衔接 和过渡 , 认为所讲 内容非常基 础 , 生在 初中肯 定 本 环 节 。新 教 材信 息 量 大 , 呈现 方 式 多样 ,有 文字 、 图 学 已经掌握 了 孰知学生根 本就不知道 , , 教学双方都很 困惑。
高中历史衔接初中教案怎么写

高中历史衔接初中教案怎么写
教案标题:古代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掌握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历史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关键事件和人物。
难点: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 利用地图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带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
1. 分组学习,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 同学进行分组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整理出丝绸之路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三步:探究
1. 引导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古代世界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2. 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西方和东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第四步:总结
1.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观点,提醒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对今天的世界有何影响,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
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基于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探讨

统编教科书的编写完全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 初中依据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 版)》,高中依据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初中课程标准中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课 程内容表述为:“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 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 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 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1] 高中课程标准中没 有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而是概 括性的描述:“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 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 具体地看,初中课
学生学史
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基于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探讨
◎◎ 李佳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19 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
目前我国对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 历史三科的教科书编写采取了国定制,使教科书编 写成为了一项国家事权。其中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 科书的使用在 2019 年基本覆盖了全国,高中统编 历史教科书于 2019 年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 山东、海南、辽宁等六个省市试用。在此之前,我 国历史教科书编写实行的是审定制,在审定制下, 各省各地区初高中自行选取版本不同的教科书。在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合、初高中衔接 不易等问题。随着统编教科书的使用,这些问题会 逐渐得以解决。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连串新的问 题,尤其高中历史教学会出现一些必须关注的新问 题。下文将基于统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试分 析如何处理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2020年第06期 69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发布时间:2022-05-20T06:32:58.26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3期7批次作者:张晓祥[导读]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张晓祥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福建泉州 362000【内容摘要】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教学衔接、适应、认识高一历史课不好上,这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高一历史是一门容易被忽视的学科。
当前各中学高一年级大都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中学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出”,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变“门槛”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方法与实践

考试 考 什 么” 的学 习模 式 。 由于知 识 简单 ,对 知识 的要求 在 了解 和 堂讨 论培 养学 生 的思 维 。在历 史 教学 中 ,创设 讨 论 的情 景 ,鼓励 学 记忆 的层 面 上 的成 分 比较 多 ,那种 “ 动 记忆 ” 的学 习方 法在 初 中 生争 论 ,教 师及 时点 拨 ,可 以使 问题 在讨 论 中解 决 ,知识 在 讨论 中 被 历 史的 学 习 中还是 很有 成 效 的 。但 是 ,高 中教 材 内容 多 ,课 时 紧 , 丰 富增 长 ,又可 使学 生 分析 、综 合 、比较 、概括 能 力得 到训 练 和提
一
新 教材 体 现 了最新 的科 研 成果 ,教学 内容 更 加具 体而 有 系统 。它
2整合教村,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 网络 .
采 用 “ 块 ”加 “ 题 ” 的形式 展 现课 程 内容 ,避 免与 初 中历 史课 模 专
新课 程标 准下 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不再是 历史教学 的惟一依
历 史 就 怕 ,越怕 就 越难 ,越难 越怕 。初 中生依 赖性 较强 ,更 多 的习 历 史 信 息 的能 力 ;分 析 、综 合 、 比较 、归 纳 、概括 历 史 事 实 的能
惯 于 教 师传 授知 识 ,他 们普 遍 养成 了 “ 师教 什么 ,学 生 学什 么 , 教
力 ;运用 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以历史知识为载体 ,运用课
Hale Waihona Puke 要求,于是 “ 历史容易学 ,此无他 ,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 的欲望。通过制造悬念澈发学生的兴趣。设茸暴疑, 能集中学隼的 生 所 接受 上 述 这些 造成 刚上高 一 的学 生历 史 知识 不是 很完 整 ,没 有效注意 , 让他们 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对探究 的过
历史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

历史学科初高中知识点衔接清单初高中历史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原来因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问题,致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于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当时学生表现为:历史线索不清晰,历史解读能力弱等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严重脱节问题得以弥补,却发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为了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有必要做好初高中学习的有效衔接。
衔接点立足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主干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一课或一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或知识提纲,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
如果学生长期实践,必然内化成其自身的一种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教学中每节课教师依据教学实际,适当的,分层次的落实核心素养,不求全面,但求有效,以便为学生高中学习做好铺垫。
3、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学习历史知识。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学生的归纳整合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提炼中心句等,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解读能力。
以满足后续高中学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史观看待历史。
初中教学过程中,适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新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使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认知历史。
6、突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初中阶段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具有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作者:盖志敏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12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
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
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1.教材内容的编排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
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
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
高中教材的编排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不同:从课标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
而高中要求则更多是对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分析1.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1)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点、线、面
摘要为了让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课题组经过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借鉴历史衔接教学的学术成果,通过案例示范,展现“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易操作、可推广的衔接教学范式,帮助教师解决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衔接思路;衔接点;衔接线;衔接面
由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各种教科书编写体例、叙述方式和内容设置不同等,使得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尤其是刚升到高一的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为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困难与问题,课题组成员围绕“基于案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通过案例示范研究,以“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知识接口、衔接链条和衔接层面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范式。
课题组选取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为衔接教学示例进行研究。
该课在高中只
安排1课,最多用2课时来讲述,而初中教材却安排了10课,最少用10课时。
如何将初中八年级有关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课程内容与高中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相衔接,首先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初中历
史教材内容,了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要求,明确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想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并选择恰当方式加以呈现。
一、找准衔接点
找准衔接点是进行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并由此服务于课堂教学。
这就需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比照研究,以明确二者的具体内容与不同要求,并对衔接内容、要求加以“定位”:明确它们中哪些已经在初中教
学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解决,哪些还需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加强,以考虑在哪些方面进行衔接。
例:课程标准比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是:
与该课内容对应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是:
将该课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照研究,我们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有
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容描述,大都停留在了解相关“史实与故事”的要求层面上。
如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重庆谈判、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和要求,本课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在“描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和具体过程,使学生对它们产生一定印象。
此外,“史实”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阶段已作要求,高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相关史实要求所用的关键词则是“概述”。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概述”或“略讲”本课相关的史实内容,而以放在后面的“认识”要求为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上都有的知识点称为“自然”衔接点。
但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或教材)中较为薄弱,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或教材)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搭建“人工”衔接点。
具体做法如下。
“自然”衔接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这可在初中历史
课程标准(或教材)中寻找,结合高中教材加以衔接,显得自然顺畅;找出这些衔接点的史实后,通过学生复述、转述等将其进行概述和归并,达到衔接目的。
“人工”衔接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进行“人工”搭建。
教师
要在概述史实之后,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实的比较来得出这一伟大意义。
“人工”搭建需要教师的引导、加工、
创新等,这在衔接过程中最有价值。
因此,教师可依据衔接点,考虑将初中课文中尚未学习的、较为薄弱的、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课堂衔接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需根据不同校情、学情对初中已经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取舍。
概述或略讲更应当讲究方法,既要激活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归纳、理解和提升。
二、理好衔接线
找到衔接点,知道何处需要衔接,这只是衔接的起点。
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衔接教学,除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内容外,还需参照初中教材目录,将分散在初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梳理、整合,理出衔接线,使初中通史与高中专题的教材体例有机糅合,设计出该课教学的新课目。
例:教材课目对照――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与该课内容对应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实验版):
(说明:由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教材尚未编写出来,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的实验版教材进行衔接说明,但衔接思路相同)
通过对照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这一课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个单元共10课,其内容相当丰富,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以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或初中教材知识体系)为参照,能便捷地为该课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衔接线。
下表就是根据衔接线重新设计的高中教材这一课的新课目:
这种设计能将初中教材重大史实和阶段性的特征都展
现在新课目中,在新课目后面标明时间段,更能将1921―1949年的大事无缝衔接起来。
特别是将高中课目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分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2个目,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的要求。
因此,在理出衔接线时,教师既要考虑到高中的教学实际,整合初中历史知识,克服初中教材中较多的细目和内容;也要通过初、高中教材课目的对照,理清教学衔接线索,将
高中重历史专题、初中重历史时序两种编写体例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历史知识,以克服高中专题式编写的跳跃。
三、搭建衔接面
在找准衔接点、理出衔接线后,接着就要根据教材的叙述内容确定并搭建衔接面。
衔接面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初、高中教材都叙述较多的内容;第二层,初中教材叙述较多,高中教材叙述较少;第三层,初中教材叙述较少,高中教材叙述较多。
第四层,初、高中教材都叙述较少的内容。
根据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叙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衔接面和相应的衔接过程。
如下表所示:
(说明:与表格对应的该课初中教材内容,取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在搭建衔接面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衔接面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衔接过程。
要明确对时间的分配、方式的选用、内容的取舍、衔接的侧重点等,使初、高中历史知识得以相互补充,让高中学生在拥有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真正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达到衔接的目的。
总之,本课内容较多,衔接难度较大,但通过“找准衔接点、理好衔接线、搭建衔接面”的衔接思路,既可形成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实现本课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将其推广,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
个较为固定的知识接口、衔接链条和衔接层面,形成一套能复制、易操作和可推广的初、高中衔接教学范式。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③曹大伟、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2013年。
④朱汉国,马世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