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

合集下载

高考前偏僻成语

高考前偏僻成语

生僻成语高考前最后一遍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信若尾生--《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翠纶桂饵,反以失鱼”指华而不实者必然事与愿违。

“画荻丸熊”称赞母教有方。

“陆通歌凤”为避世隐居的典故。

“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

化鴟爲鳳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

“问羊知马”谓从旁推究,得以明白事情真相。

“马愿如羊”为官吏从政清廉之典“痴鼠拖薑”:比喻不聪明的人自找麻烦。

姜桂之性: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

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耿直。

“敬姜犹绩”为富贵而不忘根本的典实。

“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冯驩弹鋏”为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之典。

冯子无鱼:比喻怀才不遇。

“谢家轻絮”:作咏柳咏雪的典实。

謝郎著帽谓不拘礼数。

谢家宝树: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牛衣对泣: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

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

比喻诗歌意境超脱。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

齐东野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哀哀父母:指与父母生离死别的悲哀。

案牍劳形:形容公事繁忙。

暗香疏影:只指梅花布衣之交总角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缘悭一面:悭,缺少。

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

噬脐莫及: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心劳日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多用作贬词。

洞幽烛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遇人不淑:原意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

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

精金美玉: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借箸代筹: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水乳交融:比喻意气相投,感情融洽。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

多指人的死亡。

(三长两短)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

文止戈为武赋第五段赏析【南宋】刘克庄骈体文

文止戈为武赋第五段赏析【南宋】刘克庄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文止戈为武赋
第五段
南宋 刘克庄
作品赏析
•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 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 (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 的武力,威慑诸侯。
作品赏析
•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 十二年》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 在位。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 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 想基本相符。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 灭武所为。
奥涿鹿而後兵凶战危,廼知孫呉之書傳,未矣!蒼史以 偏傍,盡之上古,造書以代結绳之政。
……………………………………………………… ………………………………………………………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 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 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康熙 字典·止部》也有“楚子曰止戈为武”的内容。

武在文言文翻译

武在文言文翻译

夫武者,国之重器,民之保障也。

自古至今,凡有国家,必有武备。

武备者,所以安邦定国,御侮止暴也。

今欲论武在文言文之翻译,须先明其意,而后方能得其真谛。

武,古文作“武”,从止从戈,会意。

止,止息也;戈,兵器也。

止戈为武,意即以武力止息战争,以武安天下。

武,又有勇敢、刚毅之意。

在文言文中,武字多用于形容武士、武将、武德等。

以下列举几例武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 武王伐纣,天下归心。

译:武王征伐纣王,天下百姓都归心武王。

2. 武林高手,出神入化。

译:武术高手,技艺高超,出神入化。

3. 武德高尚,威震四方。

译:武德高尚,威名远播,震动四方。

4. 武林大会,英雄聚会。

译:武林盛会,英雄豪杰齐聚一堂。

5. 武艺超群,无人能敌。

译:武艺高强,无人能够匹敌。

6. 武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武侯诸葛亮,勤勤恳恳,竭尽全力,直至生命终结。

7. 武林秘籍,千古绝学。

译:武林秘籍,千古绝世之学。

8. 武则天,女中丈夫,治国安邦。

译:武则天,女中豪杰,治理国家,安定邦国。

9. 武松打虎,勇猛无比。

译:武松打死老虎,勇猛无比。

10. 武则天立无字碑,千古之谜。

译:武则天树立无字碑,成为千古之谜。

综上所述,武在文言文中的翻译,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才能准确表达。

武字在文言文中,不仅代表武力,还包含勇敢、刚毅、武德等多重含义。

在翻译时,应注重传达其内在精神,使读者领略到武之真谛。

讲武——兵器传说

讲武——兵器传说

讲武——兵器传说武,从字形上来,从止,从戈。

“止”为“趾”的古字,即脚趾,引申为足;戈乃一种兵器,春秋战国是其黄金时期。

术的繁体为“術”,“术”在“行”中,行者,道也,术本指大路,所以武术即武道,中国的武术与日本的武士道是相通的。

有人说“止戈为武”(许慎老先生也这么认为),如果按此解释,那么谁有本事制止武力、战事谁就武功高强,显然,很多时候凭口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原始人而言,牙齿的两个用途分别是吃饭和打架。

制止武力只能用武力,即以暴制暴,所以用“止戈为武”来解释“武”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武,从止,从戈;趾代指人,戈代指兵器,一个持有兵器的人便很有武力。

那么再来看几个跟打架有关的字,戰鬥伐擊,战,从车,从戈,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车战,兵器以戈为主,车和戈都是武器,鬥则是像两个手各持兵器在打架,这几个字都离不开武器的使用。

工具的使用促使了人类的进化,也让人跟动物之间渐行渐远。

戈是一种兵器,兵器是一种工具,所以讲武必讲兵器。

《孙子兵法》里讲到:“兵者,诡道也。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武术,师父说武术就是骗人,怎么忽悠对手,忽悠的我想打他哪里就打他哪里,本派通备门里就有“巧诈引斗”的说法,就是引诱对手,使之上钩。

武力即暴力,武术即暴力之道,有些事情必须靠暴力来解决,没道理可讲。

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其实正是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真谛,以无法为有法,武术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对手于死地,哪怕你用牙齿都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的武术只存在于战场上,战场上人人都是以命相搏。

当然了,人类是有文化的,不能像禽兽一样打打杀杀,于是武德就产生了,当然这是后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武”字本身就含“戈”,自然就跟兵器不分家。

兵,从斤,从廾(gǒng)。

斤者,斧也;廾,像两手之形,故兵为两手持“斤”之形,戈、斧皆兵器也,兵器才是武术的源头,拳脚是后来的事情。

《论语》中孔子嗤笑子路“暴虎冯河”,即徒手搏虎、徒步过河,连孔子都觉得打仗一定要用兵器才像样,赤手空拳跟人打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情。

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

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芜崧①(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摘要] 有人认为,《左传·宣公12年》中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笔者则认为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以追求一种武德。

“止戈为武”体现的是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并重。

[关键词] 止戈为武,和平思想,武德季素彩先生在《“道可道,非常道”——试论“俗说文解字”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谈到“俗说文解字”时说:“这种辩证法(按:指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饱经春秋战国战乱之苦的仓颉们,早就有所领悟,并归结为一个‘武’字,用俗说文解字做了科学、精辟、简明的表述:‘止戈为武’(《左传·宣公12年》),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

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过和平生活了。

《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2003、2《汉字文化》17页)季先生对“止戈为武”的解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先动(干)戈,再止戈”即“以动(干)戈(武力)为手段,达到止戈(平息战乱后,不再使用武器,过上和平的生活)的目的”。

与季先生观点相同的,还有以下一些著作: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

”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第二册):“春秋时人因赋予以哲学意义,所谓‘战以止战’,亦犹‘刑期无刑’、‘杀以止杀’之意,而造字之初固未必能了此。

”(中华书局1981年)孙钧锡《汉字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意思是用武力止息干戈(战争),保卫和平。

”有些成语词典注解“止戈为武”虽没有明确地注明“使用武器(武力)”,但从文字表述可以看出还是在强调“使用武器(武力)”:西北师院编的《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楚庄王根据‘武’字是‘止’和‘戈’两字合成的,从而认为消灭暴乱,永远停止动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止戈为武”说

“止戈为武”说
, 、
.
止戈为武


…夫武

禁暴

歇兵
、 ,
止戈

之形
.
.
一 般 人 已很难
, ,
( 收藏兵器 )
和众
, “
保大 ( 常保 强 大 )

定 功 ( 最后胜利 )

见形知义

,
但武 和 文的 区 别依然判若 径渭 绝 不 相 从这个 意义 上 讲 武
,
丰财者也

他把


释解 为制止

.
这 完全 是有 声语言 的 力量
去 武 式
下 多
就 是 有力的证 明

,
明 白了
:


,

的含义
,

止戈
为武 就可 得到 合理 的解释 了 威武 是征伐 王
,
戈是武器的代表 表示 整个 字的含义 就
.
,
止是足 趾 的 象形

,
表示行进


楷万
,
行石
.
征战

.
乃 是 勇武的象征
” ,
《春 秋繁露
,
楚庄
.
》说
武者 伐也
,
倒 是 一 语 中的 字 一 直是勇武 且可 泛指 武功
四方 )
。 ”
以 观示
,
武艺 功
,
~
都是有文 必有武 讲 武习 文
再如 文官武将 能文能武
. ,
他认为 既 然克敌 胜国
,
.
,

必示子孙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九:武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九:武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九:武
《说文》“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段注:武,迹也。

此武
之别一義也。

楚庄王这个对武的主观解释赋予了“武”字较多的反战和正义的色彩。

客观的中性的解释不是止息干戈和防止战争,因为它的初文里并没有标示战争的对象。

见甲骨文“武”如下图:
在甲骨文中,止这个字是有方向性的。

三个脚趾所指向的就是前进的方向。

所以甲骨文的武字,从足从戈。

从字面上看是一只脚正在奔向武器(戈)。

《春秋元命苞》:“武者。

伐也。

”朱芳圃释卜辞武:“戈,兵器;止,足趾,所以行走,象挥戈前进也。

”所以武的本义是武装自己的意思,至于武装以后,可以是对外发动战争(讨伐),也可以是为保卫自己和敌人作战。

这两个意义都不是武的本义,只能是引申义。

我们常说北方为玄武,这个所谓玄武的本义就是黑色的武装,是龟壳的一种借代用法。

如果按照许慎的注解,“止戈为武”,那么这个武字就应该是一个会意字,但是在甲骨文里,它阐述了一件事:奔向武器,应该是一个会意(指事)字。

殷商有一个王谥号叫做武丁的,这个商王在执政期间曾經發動過很多次戰爭。

據《竹書紀年》記載,武丁先後發動了伐鬼方并攻克鬼方,滅大彭和征豕韋的戰爭。

武丁死後殷商人給他的諡號是武和丁。

這就說明在殷商甲骨文時期“武”的本義並非以戈止武,而是發動戰爭。

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

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

【吴松老师科研成果展示】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作者:不详阅读:490 次时间:2007-5-26来源:长江大学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网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芜崧[摘要]:有人认为,《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这恐怕是一种误解;“止戈为武”实则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以追求一种武德。

“止戈为武”体现的是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并重。

[关键词]:止戈为武;和平思想;武德季素彩先生在《“道可道,非常道”———试论“俗说文解字”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谈到“俗说文解字”时说:“这种辩证法(按:指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饱经春秋战国战乱之苦的仓颉们,早就有所领悟,并归结为一个‘武’字,用俗说文解字做了科学、精辟、简明的表述:‘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

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过和平生活了。

《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①,故止戈为武。

’”季先生对“止戈为武”的解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先动(干)戈,再止戈”,即“以动(干)戈(武力)为手段,达到止戈(平息战乱后,不再使用武器,过上和平的生活)的目的”。

与季先生观点相同的,还有以下一些著作: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

”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第二册):“春秋时人因赋予以哲学意义,所谓‘战以止战’,亦犹‘刑期无刑’、‘杀以止杀’之意,而造字之初固未必能了此。

”孙钧锡《汉字通论》:“意思是用武力止息干戈(战争),保卫和平。

”有些成语词典注解“止戈为武”虽没有明确地注明“使用武器(武力)”,但从文字表述可以看出还是在强调“使用武器(武力)”。

西北师院编的《汉语成语词典》:“楚庄王根据‘武’字是‘止’和‘戈’两字合成的,从而认为消灭暴乱,永远停止动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止戈为武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止戈为武的典故

止戈为武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止戈为武的典故

止戈为武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止戈为武的典故本文导读:【发音】zhǐ gē wéi wǔ【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

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

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性质】褒义词【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同义词】止戈之武【近义词】止戈散马、止戈兴仁2成语出处编辑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典故】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

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

……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

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止戈为武——精选推荐

止戈为武——精选推荐

止戈为武折叠编辑本段来源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

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

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名称】止戈为武[2]【发音】zhǐ gē wéi wǔ【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

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

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典故】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

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

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
武,甲骨文字形①,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把戈,下面是一只脚,人持戈前进,表示要动武了。

甲骨文字形②,上面的“戈”形和下面的脚更富有动感。

《说文解字》:“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戢[jí]是收藏兵器。

楚庄王的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紧接着这句话,楚庄王又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个以武力求和平的人,但他的解释“止戈为武”却与“武”字的本义不符,“止”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只脚,因此“武”的本义恰恰是动武打仗。

“武”的本义为持戈前进,因此“武”又引申为度量单位,古时候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国语》:“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意思是眼睛看到的不过只有三尺、六尺的尺寸之地而已,“步武”用来比喻很短的距离。

“武”又引申为足迹之意,《诗经·下武》中有“绳其祖武”的诗句,意思是遵循祖先的足迹。

在唐代之前,科举制度都是选拨文官,到了武则天时期,开始增加了武举。

也是从唐代开始,始有武庙,唐代至元代,武庙供奉的是姜太公,后来也供奉包括张良、韩信、诸葛亮在内的历代良将。

明清时同时供奉关羽,关帝庙即武庙;民国时期合祀关羽和岳飞,因此关帝庙和岳飞庙都称武庙。

止戈为武什么意思

止戈为武什么意思

止戈为武什么意思
止戈为武的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这不是你所知道的。

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例子】只有发展国力,达到一定实力,才能实现止戈为武。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止戈散马、止戈之武、止戈兴仁
【反义词】励兵秣马
扩展资料
1、止戈为武的近义词
止戈散马
【解释】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各自回家安居乐业。

【例子】战争结束了,止戈散马,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2、止戈为武的反义词
励兵秣马
【解释】励:磨利;兵:兵器;秣:喂。

磨好兵器,喂饱马匹。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

"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例子】天下诸雄励兵秣马,虽都不肯轻启战端,但小规模的兵力试探从未断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准备战斗。

写作素材:楚庄王止戈为武(最新)

写作素材:楚庄王止戈为武(最新)

写作素材:楚庄王止戈为武(最新)楚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邦国,其先世出于祝融。

据《国语·郑语》记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所谓火正,即是司火之官。

在远古时代,火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甚至将火视为人类文明起源的象征。

因此,司火之官一方面执掌天文,一方面也管理民间的生产活动。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名曰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陆终这六个儿子的后裔形成了八个氏族,就是所谓的“祝融八姓”,其中最小的儿子季连就是后来楚国的先祖。

楚的先民本居住于中原一带,但由于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被迫向南迁徙。

从今河南新郑一带一路南下,到达荆山以北的今湖北丹阳一带。

楚人与这里的土著杂居,文化习俗也逐渐为当地少数民族所濡染甚至同化,由此被北方的中原国家视为蛮夷。

进入春秋时代,周王室权威式微,南方的楚国开始强大。

强大起来的楚国自称为王,不再尊奉周天子的王权,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灭亡了周围的很多小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汉阳诸姬是西周末年为了遏制南方的楚人在汉水以北分封的一系列姬姓诸侯,而如今他们都被楚国灭掉了。

楚国的扩张势头一路向北,但被齐桓公、晋文公两位霸主相继打败。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楚国的命运交到了这位不足20岁的少年君王手中。

问鼎中原据《左传·宣公三年》所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楚国军队前往讨伐陆浑之戎。

陆浑之戎是戎族部落的一支,原居于瓜州(今陕西秦岭西端及陇山一带),秦国强大以后,他们被秦穆公驱赶到陆浑(今河南宜阳南)一带,因而被称为陆浑之戎。

陆浑之戎当然无法与楚国军队抗衡,很快就被打败了。

然而,楚国军队在取得胜利后,并没有班师回国,而是在楚庄王的带领下,直抵洛水之滨,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洛阳城下,显示出楚庄王夺取中原政权的雄心。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

止戈为武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晋国为了救援被楚国围困的郑国,派出以苟林父为首的军队前去与楚国作战。

晋国大军刚刚到达黄河边,郑国因抵挡不住楚国的围攻而投降了。

此时,晋国内部出现了分歧。

以中军主帅苟林父为首的一部分将领认为应撤军回国,避开楚国锋芒;以中军副帅先毅为首的一部分将领认为应维护晋国霸主地位,与楚国交战。

苟林父约束不住先毅,先毅单独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

苟林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恐怕要吃败仗;退,就等于把先毅送进虎口,一时不知如何处置。

司马韩厥说:“先毅如果失败,主帅您的过失就大了。

既损失了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止戈为武
成语拼音:zhǐ gē wéi wǔ
成语解释: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成语例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

”。

楚庄王止戈为武

楚庄王止戈为武

楚庄王止戈为武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王,他在位时,正值春秋时期战国的动荡时期,楚国正处在和周边国家争霸的局面上。

楚庄王自幼就喜爱武功,对武器战争十分着迷,对他来说,战争就像是一场游戏,他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证楚国的统治地位和国家的安全。

而这种观念也促使他推行了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武装政策,这些政策使得楚国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和发展,同时也给楚国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后果。

那么,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政策又是怎样影响了楚国呢?楚庄王在军事上加大了投入,大力扩充兵力、加强对武器的研究和制造。

他向技术娴熟的中原邻国学习,并吸引了大批战士和技术人才,大大增加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楚国实施了一系列战争计划,与周边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在短时间内,楚国取得了不少的胜利,扩大了国土,扩张了国力。

与此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政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扩大军事力量和频繁的战争对楚国的财政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军费开支相当庞大,加上国内的饥荒等问题,使得楚国的物资供给日益变得紧张,国家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频繁的战争不仅影响了楚国的农业和商业生产,也使得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加剧了楚国的内部矛盾,使得楚国的社会秩序变得更加不稳定。

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政策还导致了楚国外交上的孤立。

一些周边的国家开始排斥并敌视楚国,而与楚国曾有密切关系的邻国也开始对楚国采取了敌对态度。

楚国的外交关系由此遭受到了严重打击,使得楚国在国际上变得十分孤立。

这种孤立状态无疑是对楚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力量,一度扩大了国土和国力,但也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楚国的内部和外交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决策上,单纯依靠武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全是不可取的,而需要更加全面的战略规划。

这对楚庄王的统治和楚国的发展,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楚庄王止戈为武

楚庄王止戈为武

楚庄王止戈为武楚庄王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远见的君王,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非常重视武器的生产和发展,几乎每年都要大量的投入财力和人力,在武器的研发生产上下功夫。

然而在他执政的后期,他慢慢地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武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和平、友善和团结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加繁荣强大。

楚庄王思考了很长时间,决定停止战火,转换国家方针,积极地推行和平发展的政策。

他发布了一道国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限制了武器的生产和发展,鼓励各地的官员和百姓们推行和平发展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和谐的环境慢慢成为了楚国的主旋律。

过了一段时间,楚庄王发现,随着和平的推行,楚国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良好,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同时,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增多,楚国的国际形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楚庄王非常高兴,对于自己的决策感到万分的满意。

可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环境后,楚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变得不太稳定。

这时,楚庄王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平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前提,但只有经济的繁荣和强大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楚庄王再次思考,决定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引导农民扩大耕地面积,鼓励人民发现新的科技和商业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发展,楚国的经济逐渐得到了强劲的增长,并且不断跳跃。

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楚国,发现这里的商业环境和经济表现十分出色。

最终,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并成为了一个繁荣和富强的国家。

楚庄王的行动和眼光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领袖,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止四字成语

止四字成语

止四字成语止暴禁非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

制止种种坏事。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止谈风月止:只,仅。

只谈风、月等景物。

隐指莫谈国事。

止于至善止:达到;至:最,极。

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止沸益薪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

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止戈兴仁止:停止。

仁:仁政。

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止渴思梅犹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亦作“止渴望梅”。

止渴望梅犹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同“止渴思梅”。

官止神行举止不凡举止自若举止大方禁止令行举止娴雅举止失措举止言谈坎止流行山止川行知止不殆知止不辱止于至善止渴望梅止戈兴仁止戈散马止沸益薪止戈为武止谈风月止暴禁非止循资序止戈之武止渴饮鸩止足之戒抽薪止沸吉祥止止绝薪止火漫无止境说梅止渴扇火止沸射像止啼叹观止矣探观止矣投膏止火为山止篑望梅止渴学无止境心如止水以杀止杀永无止境以刑止刑一噎止餐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以汤止沸扬汤止沸饮鸩止渴纵风止燎禁暴止乱生功止过不随以止到此为止高山仰止规行矩止吉祥止止戛然而止流行坎止令行禁止靡所底止浅尝辄止如丘而止适可而止望门投止欲言又止言谈举止伊何底止知足知止苟且行止死而后止中道而止止的成语:适可而止、浅尝辄止、戛然而止、饮鸩止渴、叹为观止、望梅止渴、永无止境、心如止水、令行禁止、学无止境、举止大方、知足知止、纵风止燎、止戈为武、止谈风月、戞然而止、止于至善、止渴之梅、止戈兴仁、绝薪止火、不随以止、靡所底止、以火止沸、止戈散马、死而后止、欲言又止、以煎止燔、投膏止火、举止娴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止结尾什么四字成语

止结尾什么四字成语

止结尾什么四字成语止暴禁非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

制止种种坏事。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

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止谈风月止:只,仅。

只谈风、月等景物。

隐指莫谈国事。

止于至善止:达到;至:最,极。

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止沸益薪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

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止戈兴仁止:停止。

仁:仁政。

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止渴思梅犹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亦作“止渴望梅”。

止渴望梅犹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同“止渴思梅”。

浅尝辄止、适可而止、戛然而止、叹为观止、令行禁止、树欲静而风不止、鱼轩莅止、死而后止、维民所止、不随以止、靡所底止、如丘而止、中道而止、到此为止、吉祥止止、知足知止、窃金不止、欲言又止、戞然而止、言行举止、景行行止、欲吐辄止、望门投止、流行坎止、伊何底止止的成语:适可而止、浅尝辄止、戛然而止、饮鸩止渴、叹为观止、望梅止渴、永无止境、心如止水、令行禁止、学无止境、举止大方、知足知止、止戈为武、止谈风月、戞然而止、止于至善、止渴之梅、止戈兴仁、绝薪止火、不随以止、靡所底止、以火止沸、止戈散马、死而后止、欲言又止、以煎止燔、投膏止火、举止娴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松老师科研成果展示】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作者:不详阅读:490 次时间:2007-5-26来源:长江大学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网也说“止戈为武”的释义芜崧[摘要]:有人认为,《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这恐怕是一种误解;“止戈为武”实则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以追求一种武德。

“止戈为武”体现的是和平的思想,而不是战争与和平并重。

[关键词]:止戈为武;和平思想;武德季素彩先生在《“道可道,非常道”———试论“俗说文解字”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谈到“俗说文解字”时说:“这种辩证法(按:指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饱经春秋战国战乱之苦的仓颉们,早就有所领悟,并归结为一个‘武’字,用俗说文解字做了科学、精辟、简明的表述:‘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

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过和平生活了。

《说文·戈部》:‘[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①,故止戈为武。

’”季先生对“止戈为武”的解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先动(干)戈,再止戈”,即“以动(干)戈(武力)为手段,达到止戈(平息战乱后,不再使用武器,过上和平的生活)的目的”。

与季先生观点相同的,还有以下一些著作: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

”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第二册):“春秋时人因赋予以哲学意义,所谓‘战以止战’,亦犹‘刑期无刑’、‘杀以止杀’之意,而造字之初固未必能了此。

”孙钧锡《汉字通论》:“意思是用武力止息干戈(战争),保卫和平。

”有些成语词典注解“止戈为武”虽没有明确地注明“使用武器(武力)”,但从文字表述可以看出还是在强调“使用武器(武力)”。

西北师院编的《汉语成语词典》:“楚庄王根据‘武’字是‘止’和‘戈’两字合成的,从而认为消灭暴乱,永远停止动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意思是平定暴乱,使干戈平息下来,才是真正的武功。

”《中国成语大辞典》:“谓消灭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武’字从‘止’从‘戈’。

意为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古汉语大词典》:“谓平定暴乱,止息兵戈,方是真正的武功。

”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止’、‘戈’两个字合成一个‘武’字,意指平定暴乱,使干戈平息下来,才是真正的武功。

”刘万国、侯文富主编的《中华成语大词典》:“指平定叛乱,止息兵伐,才算是真正的武功。

”上述词典所引第一书证均为楚庄王的“止戈为武”。

那么,《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楚庄王说“止戈为武”究竟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还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以追求一种武德/美德)?首先,《说文解字》在“戈”部注解“武”时,没有直接作注,只引了楚庄王的“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话语。

然这段话并非原话,原话以及有关的背景是这样的:丙辰,楚重至于,遂次于衡雍。

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

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

……夫(21第27卷第5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7No·5 2004年10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Oct.2004)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①、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

”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从楚庄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庄王是很强调“化干戈为玉帛”的,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应适可而止,得胜便收藏兵器,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看重使用武力。

他是把止息干戈当做一种美德来追求的。

他明确指出:“武有七德,我无一焉……武非吾功也。

”他虽然赞同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但他同时又主张惩办罪魁祸首,不搞大面积的杀戮;尤其是楚庄王打了胜仗后没有继续对晋国使用武力,而是罢兵回国,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些,都体现了楚庄王的“仁德”思想。

可见,楚庄王说的“止戈为武”并非是在“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得胜之后再收藏武器)”,而是指“停止使用武器(武力)(放对方一条生路,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

也就是说,在楚庄王看来,停止对晋军使用武器(武力)(使晋国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德。

其次,有些词典和《左传》的注解也可证明楚庄王的“止戈为武”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武器)。

朱祖延主编的《汉语成语辞海》的释义是:“止与戈两个字组武。

指不动武力而平息暴乱,才算真正的武功。

”(按:朱先生修正了1985年主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中的说法)张林川主编、朱祖延审订的《中华成语全典》的注解与此完全相同。

《现代成语巨典》:“指能制止征战,才能算真正有武功。

”台湾《中文大辞典》:“合止戈二字为武字。

故武字之本义为能息止干戈乃为武。

”王守谦译注的《左传选译注》:“武字的真正意义是止息干戈,而不是穷兵黩武。

”《汉语词典》:“谓能止天下之干戈,乃为武。

”其三,按季先生等学者的解释来理解“止戈为武”这条成语,便是“以动(干)戈为手段,达到止戈(平息暴乱)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武功”。

这不合常理,因为这太普遍,太容易了。

相反,不靠武力(诸如和谈、劝降)夺取战争的胜利才算真本事,才显得可贵。

因为“真正”一词强调的是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

如果某一场战争使用武力可以获胜,不使用武力(诸如采取和谈、劝降的方式)也可以获胜,那么,只有后者才算得上真正的武功。

停止使用武力(武器),无非是避免战争涂炭更多的生灵,给敌我双方造成更多的人畜伤亡或财产损失,这是仁德的体现,与我国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合拍的。

从这一点说,把“武”理解为“武德”更贴切。

这也切合古代军事家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楚庄王在楚晋之战中,没有听从潘党的话(“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而是罢兵回国,不能不说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其四,谓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在强调使用武力(武器)(等战争胜利后再收藏武器),是对“武”字造字之初的意义(本义)的科学阐释,不是所谓“俗说文解字”,这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楚庄王是把“武”之构件“止戈”之“止”理解为“停止、止息、制止”的。

“武”之本义,应理解为“征伐、动武、威武”。

对此,专家早有定论。

于省吾《释武》是这样解释的:“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

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

”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武’……下面的‘止’不是停止、制止,而是‘趾’,即足,夸张其足,表示行走。

全字像人荷戈而行,以此表示‘武’的概念。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武’字的意符‘止’,它的形象代表脚步的前进方向,并不是从字义上来表示停止。

许慎在解释‘武’字时引用了春秋以后流传的‘止戈为武’的说法,把‘止’理解为制止,这是不符合‘武’字的造字意图的。

”其五,春秋以后说“止戈为武”多指“停止使用武力”或“不再使用武力”,例如:(1)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锐,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也。

”(2)《花月痕》47回:“止戈为武,穷寇莫追。

”(3)《北齐书·樊逊传》:“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

”(4)《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牛马……斯亦止戈之武焉。

”例(1)说的是即使“将士勇锐,力有余”也不使用武力而“取之”;(2)说“穷寇莫追”,是想放对方一马,自然是在强调“停止使用武力是一种武德”;(3)的“振旅而还”,也表明是不再打仗了;(4)的“止戈之武”说的是武臣退下来,由文臣来治理国家,并把武器收藏起22来。

也有说“止戈为武”是指先用武力制止暴乱再停止动武的。

如:(5)《汉书·武五子传赞》:“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

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

”今人也大都是把“止戈为武”理解为“停止使用武力(武器)”或“不用武力也能取胜”的。

(6)武现在的解释是谈武字的真谛,可以诠释为武的最高境界是“止戈为武”,不必动武就能胜的意思。

(委外市集·甲骨文的乐趣)由此可见,季先生认为楚庄王说“止戈为武”是“强调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然后再收藏武器)”,这恐怕误解了楚庄王的话。

既然如此,季先生认为“武”(“止戈为武”)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便站不住了。

他把这种辩证法通俗地解释为“用武力解除敌人的武装。

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过和平生活了”,即以战争为手段达到和平的目的。

这显然强调的是“战争”与“和平”并重。

这是受王力、杨伯峻等大家的观点的影响所致。

我们觉得“止戈为武”强调的应是“(维护)和平”的思想或精神。

需要补充的是,对“止戈为武”的释义,也有持“二元论”的:《成语词典》:“本指平定暴乱,止息干戈,才算是真正的武功。

后亦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以下词典:《古今汉语成语词典》,颜毓书主编的《万条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历史事件卷》。

上述词典中的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第一种观点[以动(干)戈为手段达到止戈之目的,才是真正的武功]与季先生的看法完全相同。

我们觉得“止戈为武”从楚庄王起都是指的后一种观点,即“停止或不使用武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或使敌人屈服),才算得上有真正的武德(武功)”。

注释:①“定功”:《汉语大词典》注为:“建立功业。

《汉高祖功臣颂》:‘奋戈东城,禽项定功。

’”(卷三1361页)明明“戢兵”在前,“定功”在后,许慎为什么概括为“定功戢兵”?我们以为许慎是为了更合理地,更方便地解释“武”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便停止使用武器”(许慎是把“戢兵”当做“止戈”来理解的)———“止戈为武”;如说成“戢兵定功”(平息了战乱,建立了功业),便不好解释“止戈为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