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120006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68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
一、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亦是预防医学的桥梁课,其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三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的基础医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要突出“应用性”,与普通中专相比要突出“高等性”,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医护、药学的迅速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
态度。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免疫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地,依托行业,主动适应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临床医学、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社区医师、护师岗位的需求为前提,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课内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在第2学期开出,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教学22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要的免疫基本理论与知识,能正确理解临床常见超敏反应及免疫学诊断、预防及治疗。为从事临床及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 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为后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二)能力目标
1. 应用微生物基本理论与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在诊疗工作过程中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初步卫生宣教、健康指导和预防保健能力。
2. 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知识,能及时正确地申请病原诊断、免疫诊断检测项目,以提高诊断率,对感染性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
3. 建立必备的法制观念,提高规避医疗风险与医患纠纷的职业能力。
4. 掌握微生物免疫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常见病原生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5. 具有微生物、免疫、寄生虫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畏生命、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使其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水准和必备的人文关怀、法制观念及科学理念。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具有医院临床治疗、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必备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习临床相关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奠定基础。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该课程开课时间,宜在学完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后开始。
2.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由于该课为医学基础课,又是传染病、寄生虫病、预防医学的桥梁课。传染病、寄生虫病有地方性特点,因此,部分内容(认知、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含实验课)的取舍,可因地制宜,因条件、生源而定(可
作为选修课,在制定授课计划时,作为机动)。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基本知识、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等必须严守标准。
3.充分利用校内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免疫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基础三部分组成,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内容(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防治等)均涉及到免疫学基础,有其内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渗透,且有规律可循,故教学讲授顺序可拟定为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考虑到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学习能力等条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利教师教、学生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顺序时亦可考虑为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基础或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各论、人体寄生虫。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易懂易学为原则。
5. 根据不同的生源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发挥不同地区来源、类型学生的优势,并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实物标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评定。
3.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理论成绩占70%,实验技能占30%的比例得出该课程的总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占理论成绩的30%)和笔试成绩(占理论成绩的70%),实验技能成绩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和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实验技能成绩的50%)。
(三)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