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PPT
合集下载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制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小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课件
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16张PPT
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 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建立监司, 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 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元: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 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 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 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 军功只适合战争状态,也无法 代表执政能力。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它的
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与荐举相比有二大变化:一、察举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长官手中;二有固定时
间、区域和名额;适应了汉代大一统局面。
过程:
考察
荐用
常科
察孝廉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 廉勤政。
岁举,有
科
人数规定、 具体标准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1.秦汉时期的考核:上计制
⑴每年末,各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盗贼情况汇集郡国,制成计簿给中央。 ⑵御史审核以防造假。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 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 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 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建立监司, 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 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元: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 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 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 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 军功只适合战争状态,也无法 代表执政能力。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它的
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与荐举相比有二大变化:一、察举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长官手中;二有固定时
间、区域和名额;适应了汉代大一统局面。
过程:
考察
荐用
常科
察孝廉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 廉勤政。
岁举,有
科
人数规定、 具体标准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1.秦汉时期的考核:上计制
⑴每年末,各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盗贼情况汇集郡国,制成计簿给中央。 ⑵御史审核以防造假。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 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 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察举制正式确立。产生了以察举制为主的多种选官制度。
1、察举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终止于魏晋南北朝)
汉代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 定荐举的科目 (孝廉、茂才、 察廉、光禄四行、 贤良方正、贤良 文学、明经、明 法、至孝、有道、 敦厚、尤异、治 剧、勇猛知兵法、
明阴阳灾异)
丞相、 诸侯王、 公卿和 郡国守 相按科 目的要 求进行 考察和
秦:
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军功、保举、吏道、通法、征士、客 等。秦始皇接受 “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①保举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是荐举制的发展,即“举其显,复 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 ②吏道即由“吏”(狭义的“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 “佐”、“史”之类)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 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 ③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④客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拜为主持国政的相,一种是先拜为客卿 再升为正卿或相,即“客卿制度”。始于秦惠王,兴于秦始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一、世官制时代(夏商建立,西周鼎盛,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周: 1.世卿世禄制:夏,商由于“亲贵合一”,“大人世及以礼”的世卿世禄原则的存
在,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选官制度。西周时期,在官吏选择上突出了宗法制的原则, 实行的主要仍是世卿世禄制。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 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
东汉时,由于察举制的弊端不断涌现,因而作出了不少重要的 改革;其中察举的有关科目在人数上时有变化。这些变化主要 是各郡按人口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荐举名额。另外东汉察 举制度中,对被举者的年龄,普遍偏高,但在不同时期、不同 科目中,有不同的规定。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下诏规定:「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举」,规定举孝廉必须在40 岁以上。但又规定:「其有茂才异行,不拘此例」,就是对有 特殊才干者,可以放宽限制。
2.征辟制度:
● 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又称征召;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 “辟”,也称辟署、辟除、辟召、辟用等。源于战国国君官吏招贤纳士。汉 得以发展,汉代被征召的人才(征君),可以和上计的官员一起进京,沿途 地方官负责迎送,有时还用公家的车马直接迎进朝廷。以后各代,也有君主 根据政局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一些比较尊荣的人士入朝做官,或专门 指名征召某人来任职。从此入仕的人虽不多,但这些人往往对当时的政治产 生一定的影响。如唐代的李泌,明代的宋濂和刘基,清代的范文程和冯铨。
2.选贡士制: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
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
3.特例:伊尹等
春秋战国:“明贤”任能思想萌芽发展,选官制度有了一系列的创 举。
1.荐举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上层士人大量流入民间,教育开始普及。
此外,新兴的统治者为了提升实力,不再按照血统来册封官员,而是根据能力授 官封爵。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选官制度——荐举制。主要包括制度荐 举、自荐和他人荐举。
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 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 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 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 公车司马署)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 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 造
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 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 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
恩荫:京官四吕、外官三品、军官二品以上,可送一子入国子监学习, 或根据其父的级别授予一定的官阶或职务。
难荫:对因在战争阵亡、公差殉职以及病故于任所的官吏,准许一子入 国子监学习,或酌情授予官职。 特荫:是从功臣后裔或前世名人后代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官衔或职务。
二、察举时代(秦、西汉前期产生确立,西汉后期、东汉规范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时期)
③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
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私人荐举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 例子:
鲍叔牙向齐桓公荐管仲。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 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
2.军功制:春秋战国,战事不断,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战争,各国 的国君开始启用具有相当军事能力的人才担任高级的军事统帅,此 即为军功制。
3.招贤养士: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一些重要大臣常以“招贤”的 形式人开延聘和招揽人才。燕昭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齐威王广招稷下学士。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 申君,养士3000余人。
4、荫袭制
荫袭是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起源于春秋 战国时期,它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在中国古代长期保留这种选官 方式。荫袭制与世袭制有根本的区别。世袭制是继承父兄原有的官职。 而荫袭的子弟不是荫袭父兄的原有官职,而是只得到比原有官职低下的 职务,甚至只任虚衔职称,或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汉代时,除皇室宗 亲世袭王侯之外,吏二千石以上视事三年,得任(荫)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后来发展到荫及家人,既不限制视事三年,又不完全限制官秩,退 休的官僚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荫袭制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时有三 种形式:恩荫、难荫、特荫。
①制度荐举:
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 战国时,地方官 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 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②自荐:
游说、上书君主或凭一己之长自荐。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商鞅,吴起等。西汉对这 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 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 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用。东汉时,自 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 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 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 成为狭窄的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