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平等,信息授受以一对一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语言不仅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应的背景信息。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接收者反应不同。
②不能不便使用声音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信息。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2、姿态的传播功能:
姿态符号又称“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
①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加强语言的力量。
②补充语言。语言表达不充分时起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说明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等。
④控制语言。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许多场合,体态语言比动作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悲痛时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表主要现在:
①社会价值与规范制约着自我表达效果的达成。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②个性展示要在社会价值规范的范畴内。展示个性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可见,自我表达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大众传播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1、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
大众报纸的出现时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①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C后半叶和20C初。
②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③意义: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新闻纸”,二是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2、电报电影与大众传播
电报诞生于19C三四十年代,虽然它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并推动了通讯社的诞生。
电影出现于19C末,一开始就属于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二战后,电影很快发展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融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大规模产业。
广播于20C20年代开始商业化进程,成为大众化传媒,二战后,随着半导体技术发展,收音机趋于小型化、便捷化,价格也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便利媒介。
3、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发展
①特性: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提供新闻和信息,也提供文化和娱乐。
②发展:a.数字压缩→多频道化;b.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多样、传输质量高;c.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双向性和互动性;d.卫星传输技术→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
4、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
(1)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传播介质“比特”,传输速率接近实时②物质内容的海量性,信息提供和内容接触都呈现大容量的特点③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信息形态包括文、图、声、影、动等几乎所有符号形式,可实现同在一文本中融合④信息检索的便利性,网络数据库功能和超链接技术,可快捷搜索相关内容加以对照,利用多元化信息资源加以有效处理⑤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受双方的互动表现在时间上实时互动,空间和数量上大面积互动⑥传播范围的全球性,互联网连着全世界,可简捷方便接触多样化的各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传播与合作交流。
(2)互联网传播的革命意义
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还在于它正在推动传统大众传播的转型。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互联网6个特点面前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传统大众传媒待解决的课题。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C.H.库利(《社会组织》)
①布莱士: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的三种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三种功能:a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功能;b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功能;c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②塔尔德:报刊对社会的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由“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能公正冷静地思考公共事件。只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是把分散的公众连接起来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无限扩大,社会将进入以“流行和革新”为主的时代。
③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时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些意识与媒介相联系。对大众报刊的营利主义感到不满,但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扩大了人际交流与沟通及各国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代表: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等
背景:
1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为少数人操纵的工具。
2二战中,德意日侵略势力利用大众传播煽动名族仇恨进行全民法西斯战争动员的事实,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
3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招致不少学者丢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
代表人物及观点
①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众的神经负功能。
②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大众媒介作为“营利企业”和“宣传机构”,使大众淹没于表层信息,丧失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类似于“心理暴力”。
③格林: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上述两种观点,在当代传播学研究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在网络媒体讨论中的“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及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单向性批评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痕迹。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征的期待的基础上。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会使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形成“真正观点的自由市场”;还有认为,电子投票系统为全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提供可能,带来普遍民主的社会。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