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对比鉴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官窑对比鉴定

卞柔靓编辑

南宋官窑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说。备受后世藏家青睐。

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分。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以厚胎厚釉和厚胎薄釉为主。有香灰胎、深灰色胎、紫色胎,黑色胎等。釉色以粉青、米黄色为主,郊坛下官窑以薄胎厚釉为主,黑胎或灰褐胎为特征,釉色以粉青、米黄,翠绿为主。

以下选择几件(私人藏品),有南宋早期、晚期的官窑。用对比的方式供大家赏析。(南宋官窑瓷器的鉴赏,可以从窑口、器形、釉光、釉色、底足、流水纹,乳浊釉等18个方面鉴定。)详细的尺寸、釉面描写在百度文库南宋官窑A、南宋官窑B、南宋官窑C、南宋官窑D、南宋官窑E《南宋为何有两大官窑口》里有解释。也可以通过上面的QQ邮箱留言,同藏家了解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在鉴定学里有三种方法:科学法、经验法、对比法。

今天我们就来用对比法:区分南宋官窑两大窑口,慢慢就会发现两大窑口不同处。我们现在从底足来区分:

从以上图片看:南宋修内司“厚胎”、南宋郊坛下“薄胎”,分得清清楚楚。我们再来看器物的正面,会有什么发现:

从以上图片分开看:发现三种不同现象,厚胎与薄胎、流水纹与乳浊釉、底足修足与不修足之分。我们来看一组碎瓷片:它们是不起眼的碎瓷片,没有完整器物优美的造型,正是他们残破的断面,让人直观看到胎体的颜色,釉层厚度,胎釉结合的情况。成为研究官窑的标本,是鉴赏家眼的瑰宝。浙江省龙泉市有位资深藏家说个几句话(不愿透露姓名),鉴定南宋官窑:碎瓷片是最好的老师,碎瓷片是最好的鉴定家,对比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

南宋官窑讲的是紫口铁足,金线冰裂纹之说。何为紫口:官窑胎质坚硬,瓷器口沿尖窄,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粉青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翠绿口沿处胎骨略显澄黄色。此为宋官窑瓷器一绝。

底足对比法:

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详见以下图片,修内司官窑早期花钵,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郊坛下官窑,用的是一种石灰碱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动,早

期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造成废品,详见早期翠绿樽式炉(早期常用环列六齿支钉烧制,三足上都有烧焦痕)。到晚期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沿釉薄处露胎处显“灰紫色”,“橙黄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处呈“黑褐色”,”乌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花口洗,葵花洗圈足都有一层很薄的青釉护胎汁,即是同样的配方,色釉的厚薄。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烧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别。资深藏家说得对: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多看底足。

何为金线冰裂纹:(开片对比法)

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特征:就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比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开片,修内司窑开大片时有时会把胎也拉裂,详见以下放大图

片。图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釉面开片密布,杂而不乱。有出窑时开片,有保存时浅开片,也有新开片。片纹中的颜色应该是黑胎中(紫金土中含铁量高)铁分子氧化而成。从修内司窑花钵和花口洗和花口碗的胎裂上可以证明,颜色是从紫金土上泛出来的。有些书上讲:颜色是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署入颜色水中渗进而成。这种说法是新仿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有一种:纹路一样、颜色一样、没有深浅、新裂纹之说。现代釉面开片可以仿,但修内司厚胎被釉面拉裂开,这种自然现象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

水波纹和乳浊釉对比法:官窑似鱼油,这句话一点不夸张,从以上图片看釉层中“攒聚“着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还有长、短、新、老、自然开片,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

石灰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现在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南宋郊坛下“钧窑”

南宋郊坛下本意是为朝廷生产前朝钧窑。有以下几个论点能证明:

(有对比就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研究,有研究就有论点。)

郊坛下官窑用的是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时不易流釉,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的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氧,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翠绿釉,所以在早期的器物上只能看到青釉中的磷、酸、钙、镁和其他化学微量元素在煅烧时釉中沸腾,釉面泛出蛋白石一样乳白色的效果,就是北宋钧台“官钧”窑常出现的珍珠点,沉积、结晶釉、呈乳浊状、白色晶体。到晚期的器物上厚釉层中又多了一种矿物质:石英,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和冰似玉的美感。(有些专家把有石英矿物质的器物归到龙泉窑)。釉面上有宋代五大名窑:北宋钧台“官钧”窑、才会出现的现象:“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珍品的必备条件。现代钧瓷上的蚯蚓走泥纹是人工造的,只有五成像),它的形成是一种二液分相釉的现象,总之呈现雾蒙蒙的白色晶体,有动感而无流感。有的似“蚯蚓走泥纹”,有的似雨后小虫掉到泥土上的纹,有的似彩带飘飞在釉面上的纹路。

结论语

1、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不是批量生产出口,产品一定从精、少、美为主,不可能用两座窑口生产同一个品种。

2、在南宋经济稳定的的情况下,不可能不生产前朝的产品。汝窑和钧窑,古人评价修内司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汝窑中的香灰胎在修内司窑里就出现过,因此推测修内司窑必定有汝窑工匠。

3、北宋民钧窑和官钧窑都有乳浊釉现象,但有“蚯蚓走泥纹”现象的只有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后人称官钧窑“蚯蚓走泥纹”是当时烧造的缺陷,也是后人无法仿制的地方,在郊坛下官窑上从早期的乳浊釉到晚期工艺配方改进,都有乳浊釉现象,但“蚯蚓走泥纹”到晚期时已很少了,有的似“蚯蚓走泥纹”,又有的似彩带飘飞的釉面上,底足上青釉也是北宋官钧窑现象,钧窑底足呈现芝麻酱釉,南宋官窑呈现铁褐色,北宋胎是浅灰色,南宋官窑是紫金土(紫金土的含铁量高,所以两种底足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

4、从南宋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器上的乳浊釉的演变过程来看,当时,必有钧窑工匠参与烧制,而用氧化铜作为窑变釉的把桩师傅没有南下,在当时其配方以及相关的工艺都是保密的,不为外人所知,(古人云:三年能成一个秀才,但十年成不了一个把桩师傅这句行话)。所以,在南宋140多年的历史中,龙泉窑系的窑口有300多处,(有人说:580多处窑口),有的是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几代人在退休后传给子女的,所以就出现了用瓷土、釉色、拉胚、配方都不相同的情况。

5、“靖康之变”之后,因为当时仓皇南奔,铜礼器都留在旧部,只好用瓷器代替。两大窑口都有仿青铜器造行瓷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