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卖炭翁》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卖炭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师:进入初中以来,同学们在课本上接触到了几位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老人: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坚持不懈的愚公。
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吧!(板书作者课题)师:《卖炭翁》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这是一首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
二、教学过程:眼中有事、心中有情1.活动一:同学们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将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
2.活动二:小组推选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点评或提出疑问。
同学们要注意“裳”“辗”“敕”“系”等字的读音。
3.下面同学们来听一下有关《卖炭翁》的范读视频,学习一下停顿和节奏,并思考:这首诗在句式与用韵上与以往读过的诗有什么不同?(经学生回答、交流后)4.活动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同桌合作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抓住细节,将故事讲述完整。
同学们要注意“伐薪烧炭、十指黑、衣正单、一尺雪、辗冰辙、充炭直”等复述中的关键词语,认真地感受这则故事。
1.古代的文学作品总是“即事抒情”,诗人白居易在描绘“卖炭翁”这一形象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这种情感?(学生回答、交流、探究)2.诗人是如何来展现其“可怜”的?(1)活动一: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圈点勾画出文中描写卖炭翁的具体语句和关键句,品味其“可怜之处”。
关键句1:满面尘灰烟灰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生:对卖炭翁的外貌进行描写,且用颜色词的鲜明对比,展现其生活贫苦和烧炭艰辛。
两鬓白发“苍苍”,可见其年事已高;“十指黑”反映出老翁终日烧炭劳作;“满面尘灰”表现身体条件堪忧。
关键句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生:采用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对卖炭翁进行心理描写并揭示卖炭的原因,仅仅是解决衣食问题,愿望非常卑微。
这句话也揭示出卖炭翁的心理非常矛盾,身上明明衣正单,却还希望天寒能多卖些炭,这是底层小人物极其卑微的生存境态。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苦难。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卖炭翁》。
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4)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5)让学生分组讨论:卖炭翁的生活是怎样的?他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6)教师总结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强调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课堂练习 (1)让学生背诵诗歌。
(2)让学生模仿卖炭翁的口吻,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
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把诗歌读给家长听。
(2)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1. 2. 3. 1. 2. 1. 2. 3. 4. 1. 2. 3. 4. 5.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理解了诗歌的主题。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卖炭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为生民立命——《卖炭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分析诗歌中宫使形象;2.细读探究,明主旨,悟诗人情怀;【学习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读懂社会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学习要求:(1)声情并茂的诵读第二层(后8句)(2)读注释。
(3)思考终极命题:他们是谁?从哪里来?所为何来?你看到一群什么样的人?明确:●宫使——翩翩,轻快●宫廷——文书,专横●交易——叱、驱、系,掠夺小结:宫使形象专横跋扈、肆意掠夺、蛮不讲理。
2.【写作背景】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3.【链接材料】节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农民)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买花》(田舍翁)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缭绫》(女工之劳)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宦官)思考: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社会之伤——一个压榨剥削弱者的社会【白居易的讽喻诗】(待定)讽谕诗有170多首,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作。
它们或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或从诗歌美刺的角度,聚焦普通百姓,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提出的系列的看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卖炭翁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卖炭翁》,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理解诗中表达的独特情感和哲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卖炭翁》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掌握诗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1. 《卖炭翁》的诗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社会状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他们了解的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知识。
讲解诗文:1. 教师对《卖炭翁》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时代背景。
2. 教师对诗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逐一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比较不同诗人和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以卖炭翁的角度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让学生陈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想发展。
这个教案设计的是以《卖炭翁》为主题的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并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拓展延伸。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首。
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
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
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
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卖炭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将jing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理解情感】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明确: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_________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_________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_________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
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余映潮[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
(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
(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
(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对比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析]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卖炭翁课堂实录一等奖
卖炭翁课堂实录一等奖卖炭翁课堂实录教学目的(课件出示):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一.导入:今天咱们来研究XXX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XXX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XXX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XX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讲价之高低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实在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XXX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派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取。
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XXX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广泛为人们了解。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一:《《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爱辉区西岗子中心学校曲云燕教学目标1.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诗句朗读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3.反复吟咏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品析、诵读、积累诗句。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简单了解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炭“字木炭的原意是木材经过特殊烧制而形成的燃料。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炭有关的古诗———《卖炭翁》。
理解题目的意思。
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几首诗,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师生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们非常熟悉他的——师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师生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的诗,今天我们学的《卖炭翁》仍然是一首叙事诗。
二、理解诗意1.这卖炭翁到底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插图自己解决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共同补充。
4.互换角色,巩固诗意。
三、品读诗句,领悟情感1.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当时社会动荡,制度腐败,统治者任意欺压人民,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
一日,诗人在市场南门外行走,看见了一位卖炭翁。
这位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衣着单薄,在风中瑟瑟发抖。
诗人看到了这一幕,心中激愤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卖炭翁》。
请齐读课题! 朗读这首诗。
2.在诗人笔下,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从诗中的那个词能看出来?诗人用生动的诗句描写出了老人的可怜,让人为之动容,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一处你认为最能体现老人可怜的诗句,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卖炭翁教学设计板书精选3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板书篇7【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
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
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三、分析鉴赏诗歌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说读课《卖炭翁》(余映潮).doc
说读课《卖炭翁》(余映潮)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的内容,正确认识古代社会。
2.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二、课型与课时:说读课,一节。
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正音,读注释。
2.想象课文中的各个“镜头”,准备说一段描述的话。
四、课文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卖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第一层着力写卖炭翁劳动的勤苦。
第二层重点写卖炭翁遭受宫市掠夺之苦。
(或第一层概括介绍生活,第二层详说某天遭遇。
)五、教学设计导入(2分钟):1.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简介时代背景。
3.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个教学板块:动口朗读,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地读起来,同学们要动口。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老师纠正读音中的误处。
2.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二遍。
3.老师指出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字词需要认读、掌握:薪鬓碾辙翩敕叱绢系直何所可怜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个教学板块:动心朗读,互说译文。
(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理解性的语言表达训练”。
同学们在这种“大家都来说”的学习环境中受到了感染,为后来学习步骤中的“说”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1.学生各自读课文。
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
什么是“动心”,就是“动脑”,就是在朗读中想一想,每个句子是写什么的呢,有什么表达作用呢?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杂然地翻译文句。
3.同学们分组活动,互相译说课文。
4.教师检查学生活动的学习效果,请学生口头翻译几个难句。
如:“夜来城外一尺雪”“宫使驱将惜不得”等。
第三个教学板块:动情朗读,析说文句。
(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分析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将要进人理文中描写的表达次。
) 1.学课文要情文内快慢,充分表达自 己的情感。
2以单位句子的表达行重点,学文句。
示范: 翁,炭南山中。
写人物,写了炭的地程,点明炭的来之不易。
3.学生思考交言,如: 卖炭翁,炭南山中。
《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字词,如“翁”、“炭”、“寒”、“瘦”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卖炭翁》的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卖炭翁》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翁”、“炭”、“寒”、“瘦”等。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教育(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之情。
(2)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6.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并回答:卖炭翁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还要卖炭?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六、板书设计《卖炭翁》作者:白居易1.生字词2.课文内容3.思想感情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卖炭翁》的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卖炭翁》,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卖炭翁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等,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如农民在田间耕种、工匠在作坊劳作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2)提问:在古代,像这样辛勤劳动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他们又会遭遇怎样的困境?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卖炭翁》,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歌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薪”“辗”“辙”“敕”“系”等字词的含义。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故事,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4、分析形象(1)思考: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和艰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困苦和矛盾心理。
5、探究主题(1)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卖炭翁的遭遇,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通过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成果与宫使的微薄赏赐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设计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读。
(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
(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
(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者:把、称、回、叱,系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
[评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
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
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
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
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