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合集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非洲猪瘟疫情一旦爆发,会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洲猪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希望能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粘膜苍白、眼结膜充血、便秘或腹泻、发抖、步态异常、倦怠无力、瘙痒和出现皮肤溃疡等。

在高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群的致死率很高,可以达到100%,而在亚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的致死率约为50%左右。

二、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诊断非洲猪瘟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首选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可通过检测猪血、猪脾、猪肾、猪淋巴结等组织和分泌物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抗原进行诊断。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也可以诊断非洲猪瘟。

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病例诊断。

三、非洲猪瘟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非洲猪瘟的药物。

一旦猪患上非洲猪瘟,往往是病即死亡,因此预防非洲猪瘟的爆发更为重要。

在疫情暴发之前,猪场应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在加强猪舍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检疫。

还可使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或重组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

在疫情暴发之后,应采取隔离和扑杀的措施,避免非洲猪瘟传播。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首先要对猪场进行严密管控,建立猪场的卫生隔离圈。

对于非洲猪瘟高发地区应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比如封锁疫区、禁止活猪和猪产品交易等。

要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

对于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集中处理、消毒和安全掩埋等。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

猪瘟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感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一、猪瘟的常见症状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病猪体液或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猪瘟的常见症状:1. 发热:病猪会出现高热,通常可达40℃以上。

2. 消化系统症状:患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3. 呼吸系统症状:感染猪瘟病毒的猪,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呼吸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体表会出现瘀点、瘀斑、红斑、紫癜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可能表现为抽搐、共济失调、颈椎折叠等神经系统异常。

二、预防措施为了遏制猪瘟的传播和保护猪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隔离病猪、控制人员、车辆和设备的进出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2. 强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存在猪瘟的疫苗,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

3. 严格监控疫情: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4. 限制动物交通:尽量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控制野猪和家猪之间的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5. 提高员工防控意识:培训养殖场工作人员,加强对病猪症状的认识,教育员工遵守卫生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6. 合理处理猪尸体:正确处理猪尸体和排泄物是预防猪瘟传播的重要一环,确保安全的处理方式,例如焚烧、埋葬或高温消毒等。

三、结语猪瘟作为一种高度感染性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了解猪瘟的常见症状,对于及时发现患病猪并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接种疫苗、严格监测疫情、限制动物交通、提高员工防控意识以及合理处理猪尸体等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减少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临床症状

猪瘟的临床症状: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败血症,白血球减少,小血管变性引起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塞等变化。

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猪瘟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

(一)、急性型:病猪表现呆滞,呈弓背、怕冷、低头垂尾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明显(41℃-42℃),高温常稽留至垂死,才急剧下降。

有的猪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脓性结膜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先便秘,后腹泻,偶见带血带脓;全身皮肤重点部位(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少毛部位)出血、发绀非常明显;母猪流产。

病程7-10天,病死率为70%-80%,如发生在哺乳仔猪,最大特点为神经症状、运动障碍、转圈、死前角弓反张、抽搐。

最急性猪瘟常缺乏明显病变。

1、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

2、脾脏边缘性梗死。

3、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

4、肾脏针尖大的出血斑,以皮质表面常见,外观呈火鸡蛋样。

5、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出血点或出血斑。

(二)、慢性型:主要见于幼龄猪,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口腔黏膜上伪膜明显,还出现溃疡,猪衰弱,出血处出现坏死。

慢性型猪瘟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如果不死亡出现僵猪。

慢性猪瘟出血和梗死变化不明显,但回肠未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

(三)、迟发性猪瘟: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常见猪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各年龄、品种、任何季节都可流行,传染性极强,是对目前养猪业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

1、症状:一般为高热稽留,体温高达40℃以上,病程短则1天,长者达21-30天。

初期猪群仅有一头至数头发病,经1周左右同群相继发病,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

急性死亡的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

亚急性和慢性死亡的则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眼角处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特别是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

脾脏中部梗死,回盲部有规则性纽扣状溃疡。

针尖状出血是各器官的典型症状。

有时可见扁桃体溃疡,舌、唇、齿龈结膜有时也可看到溃疡。

2、防治:坚持自繁自养,搞好预防工作,仔猪在出生后21日龄进行首免,普通猪瘟细胞苗4头份/头;60日龄进行二免,宜用猪瘟组织苗4头份/头;对受威胁猪场仔猪可在出生后进行超前免疫,猪瘟组织苗2头份/头,1.5小时后再吃初乳;对于外购仔猪应1周内进行猪瘟免疫,1月后做二免;对于母猪应于每次产后21天与仔猪同时防疫4头份/头;公猪每年春秋两季两次防疫。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用猪瘟高免血清配合抗生素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不高,建议淘汰病猪。

二、伪狂犬病该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

笔者发现本病在有些地区有流行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1、症状:1-3日龄仔猪都很正常,第4天就发现有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其内容物为黄色,遇到声音刺激,兴奋和鸣叫,有的病猪后腿抬起呈“鹅步式”。

有的以神经症状为主,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角弓反张,仰头歪颈,有的呆立不动,头触地或头抵墙,死亡率很高。

母猪则可能出现厌食、便秘或结膜炎,很少死亡。

有的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木乃伊或流产,所产弱仔一般2-3天内死亡。

2、防治:预防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近年来,血清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治引言: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探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病因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病毒科,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猪是本病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症状1. 高热:病猪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2. 消化道症状:病猪食欲减退,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 呼吸道症状:病猪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4. 皮肤症状:病猪出现皮肤发红、溃烂、水肿等症状。

5. 神经系统症状:病猪出现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病猪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共同饮水、吃同一饲料等。

2. 空气传播:病猪呼吸道排出的病毒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健康猪只。

3.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车辆等传播给健康猪只。

四、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2. 严格检疫隔离: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在确保无病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到正常饲养场。

3. 饲料卫生控制:饲料是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应加强饲料消毒,使用高质量的饲料。

4. 疫苗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在猪只免疫期间提供保护。

5. 临床治疗:对发病猪只要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等,以减轻病情和提高生存率。

结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猪肉产业的传染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控制饲料卫生、进行疫苗预防和及时的临床治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保障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到你。

猪瘟的症状发病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1、急性型猪瘟①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②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

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

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

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

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

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2、慢性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

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3、温和型猪瘟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2020年第10期产出4~6头仔猪时,开始全体产仔母猪补充能量合剂,以期达到尽快产完的目的。

建议怀孕前期大圈饲养,增加运动力,为产仔打下基础。

母猪妊娠后子宫逐渐增大,韧带也随之逐渐拉长,并慢慢挤占胃肠道空间使其偏移;当母猪产完后子宫体松弛下来,恢复如初也需要一个过程;长期被挤占的胃肠空间瞬间得到缓解;这时带仔较多的母猪,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来补充仔猪的营养需求,而规模化猪场产房大多采用定时饲喂法,根据母猪带仔多少来确定饲料投放量的方法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普遍的作法是无论大小统一饲喂量,所以带仔多的母猪往往得不得充分的饲料来源,每当开始饲喂时,这些饥饿的母猪就显得格外激动,往往扭转致死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应对策略:产后2~3d 母猪逐渐开始采食,5~7d 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量,母猪自身需要采食2kg 饲料,每生一头仔猪母猪需要增加0.5kg 饲料,以此类推,可以少添勤添逐渐增加。

随着仔猪快速生长,尤其是产后2周,母猪采食量明显增多,每天饲喂前细心观察采食和饮水,只要细心耐心观察,及时护理,产后扭转发生的几率就会较大程度地避免,但梭菌除外。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动物疫病,其由猪瘟病毒引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

现阶段,猪瘟暴发的原因有很多,一旦病毒蔓延就会让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猪瘟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科学防控措施,供参考。

1临床症状大多数养猪场暴发的猪瘟病毒都是急性型,此型猪瘟的潜伏期是1~3d 。

其临床症状为体温骤升至40℃以上,畏寒、嗜睡、过量饮水。

一些病猪还可能存在眼结膜炎症。

在猪瘟病毒感染前期,通常会出现便秘,在后期转化为腹泻等。

同时,病猪的皮肤,如耳后、四肢等部位会出现出血点。

一些病猪在感染猪瘟以后会出现神经性病症,严重时会昏迷不醒,出现炎症,如肺炎等症状。

此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其临床症状为体温忽上忽下,不再饮食,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形体消瘦,时常陷入昏迷状态。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对于猪群的生产和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当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及时进行辨识和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希望可以帮助猪农和兽医快速识别和应对疫情。

一、发病症状1.高烧:病猪体温可高达41℃,且持续时间较长。

2.呼吸困难:猪出现呼吸急促、喘气等症状。

3.精神沉郁: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活动力下降。

4.皮肤瘙痒:病猪皮肤出现瘙痒、疹子等症状。

5.肠胃症状:病猪出现呕吐、泻肚等肠胃症状。

二、死亡情况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病原性和传染性,疫情发生后往往会有大量的猪死亡,尤其是幼猪和年轻猪。

病猪死亡后可出现以下情况:1.棉絮状肺变:病猪肺部出现严重的炎症和水肿,肺组织呈现棉絮状。

2.淋巴组织增大:病猪的淋巴结会明显增大。

3.肠胃溃疡:病猪的肠胃出现明显的溃疡和出血。

4.瘀斑:病猪身体各部位出现大量的瘀斑和瘀点。

三、传染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1.直接接触: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病毒的猪可通过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等直接将病毒传递给健康猪。

2.间接接触: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车辆等间接传播。

3.昆虫叮咬:某些昆虫如壁虱、蚊子等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4.食品传播:病毒可通过肉制品等食品传播给人。

四、预防措施1.隔离:疫情发生后应当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2.移除病死猪体:病死猪体应尽快移除,防止其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3.消毒:对于经过病毒接触的环境、饲料、器具等应当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4.加强管理:加强猪场的管理,避免疫情的扩散。

5.强化检疫:对新引进的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健康。

以上是非洲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养猪人员和兽医及早预防和控制疫情,保障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性极强,造成的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猪的养殖业。

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研究和防治该疾病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主要通过飞腾昆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物、粪便、肉类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一旦发病,疫情蔓延迅速,易造成大规模猪只的死亡。

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非洲大陆、欧洲、亚洲等地区。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急性型猪瘟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精神萎靡、呕吐、腹泻、起初粪便正常,随后变成者血便、黑便或水样便;猪体表现呼吸急促、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瘀点或瘀斑。

病程短,患病的猪常在短时间内死亡。

2.亚急性型猪瘟亚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主要为高热、厌食、猪体状态不佳、发病率较高。

病程比急性型猪瘟略长,患病的猪多数也在短时间内死亡。

3.慢性型猪瘟慢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比较隐匿,主要表现为猪体消瘦、厌食、长期发烧、呼吸困难以及皮肤和黏膜出血等,此类疾病多数病猪虽存活,但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等有着严重影响。

三、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1.病变主要分布在淋巴组织中,如肠系膜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脾脏等处,呈増大、淋巴组织坏死、软化等特征。

2.肝、脾和肺组织可出现出血斑点,甚至呈现明显的出血充血状态。

3.消化道内可见出血、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

4.其他病变包括肺部出血、皮下出血、心脏和肾脏充血等。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饲养管理方面养殖场要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做好消毒工作;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良好,适时进行清洁消毒;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隔离等处理。

2.疫苗防控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是非常重要的。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瘟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过程。

猪瘟临床症状表现
(l)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摄氏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2)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摄氏度~42摄氏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3)慢性型病情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猪瘟的病理变化过程
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胧粘膜、心外膜、胸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的出血点或血斑。

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如麻雀蛋),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盲瓣口、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猪瘟的防治方法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主要是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猪,可用抗血清治疗。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接触传染的猪科动物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反复爆发和传播迅速,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

非洲猪瘟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动物传染病,其传染性、致病性和毒力非常强,一旦发生,常常导致猪群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影响猪肉生产和养猪业的发展。

1. 流行特点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传染性极强,能感染所有年龄的猪。

该病毒对幼猪的致死率更高,而对成年猪也能引起高病死率。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期较长,对病毒敏感的猪只要接触到污染物或患病猪,就容易感染该病毒。

非洲猪瘟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它可以通过气溶胶、血液、食物、饲料、水等途径传播,导致猪只相继感染。

2.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等。

患病的猪体温常常在40℃以上,食欲减退,猪只不愿进食,精神沉郁,表现出抑郁的状态。

患病猪的呼吸急促,鼻涕减少,皮肤发红,有时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3. 剖检变化非洲猪瘟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体温、呼吸、心脏、肝脏和脾脏等方面。

患病猪的体温常常在40℃以上,表现为发热状态;呼吸急促是另一个常见的剖检变化,患病猪的呼吸常常急促而不规律,有时还表现出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心脏一般无明显的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和心肌病变;肝脏在非洲猪瘟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但在慢性病例中常常表现为脾脏肿大,质地增硬和颜色变深。

4.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监测、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强化兽医卫生监管、规范猪场管理和对疫苗研发的推进。

要加强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及时了解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猪舍的通风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对猪场进行隔离,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避免交叉感染。

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猪瘟最简单的辨认方法
猪瘟,也被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猪类疾病,对养
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早辨认猪瘟的发病征兆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以下是最简单的猪瘟辨认方法,供参考:
1. 观察猪只的呼吸状况:猪瘟病毒会导致猪只呼吸急促、喘气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如果观察到猪只的呼吸异常或出现以上症状,需要警惕猪瘟的可能性。

2. 检查猪只的食欲和精神状态:猪瘟通常会导致猪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缺
乏活力等症状。

如果猪只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和行动迟缓,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患上了猪瘟。

3. 观察猪只是否有发热症状:猪瘟常引起猪只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通过
测量猪只的体温,如果超过39℃,可能表示猪只受到了猪瘟病毒的感染。

4. 检查猪只的皮肤和粘膜:猪瘟抑制了猪只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皮肤和粘膜
出现异常。

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白、瘀斑、溃疡和出血等。

如发现猪只出现了这些异常症状,需要密切关注猪瘟的可能性。

请注意,如果怀疑猪只患上了猪瘟,应立即与兽医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
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

另外,为了预防猪瘟的传播,养殖场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设施和器具,避免与疫区接触等。

最后,猪瘟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以上是仅供初步辨认的简单方法。


需准确诊断,请依靠专业兽医进行病毒检测和鉴定。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主要通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食物、饲料及器具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年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以仔猪和生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潜伏期一般为3-5天,在饲养场环境和管理不良的情况下,传染速度非常快,导致病害扩散迅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1. 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非洲猪瘟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病猪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表现为深呼吸、精神与神经紧张,有的病猪还会突然出现兴奋状态。

2.高烧、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可达40℃以上,但体表不发热,病猪的呼吸困难,气喘和鼻涕液增多。

3.皮肤暴发、眼结膜充血:病猪的皮肤常常呈现出瞬间暴发、紫斑状、充血和出血等症状。

眼结膜充血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出现。

4.病变扩散、病程加剧:病猪的病变通常扩散至内脏器官,如肝、肾、脾、心脏和肺。

从发病到死亡,病猪的病程通常只有5-7天,最长也不过10天。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非洲猪瘟疫苗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2. 环境清洁:病毒的存在与猪舍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3. 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人群交叉感染和器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总之,非洲猪瘟是严重影响猪肉质量和猪肉产量的疾病,在防疫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中,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和消除非洲猪瘟的病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

pH<3.O或pH>11.O可灭活;对乙醚、氯仿、β-丙烯内脂敏感;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无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

其他动物有抵抗力。

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

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

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

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

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

食欲减退,偶尔呕吐。

嗜睡、挤堆。

呼吸困难,咳嗽。

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

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


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显著。

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黄色稀粪。

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小猪病死率可达100%。

慢性型: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

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

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

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

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

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多年来一些地区散发一种所谓“无名高热”症,经研究证明多为猪瘟。

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

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

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受胎率低、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全身性出血、淤血,尤以(耳根、颈部、胸腹下、四肢内侧)皮肤、淋巴结、喉头、膀胱、肾、回盲处明显。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稍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为猪瘟特征性病变,但一般不常见,仅50%~70%病例出现梗死病变。

常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边出血显著,杂有贫血变化,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多见于颌下、颈部和腹腔淋巴结。

慢性型:主要为坏死性肠炎,一般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面,颜色黑褐,中央凹陷。

通常无出血及炎性病变。

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

仔猪常见胸腺萎缩,肋软骨连接处外生骨疣。

5 诊断
5.1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NPLA)、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鉴定:采病猪器官组织经冰冻切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验,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合免疫荧光或过氧化物酶法检测病毒。

以单克隆抗体确诊鉴定。

血清学试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用于鉴定病原应采扁桃体(最合适的样品)、(咽、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远端回肠、活病畜血液(经EDTA抗凝)。

上述样品置冷藏条件下(但不能冻结)尽快送至实验室。

用于血清学试验应采疑似康复畜、母猪生下的疑似先天感染仔猪及被监测猪的血清样品。

5.3 鉴别诊断
应与非洲猪瘟(临床不能区分,须采样送检)、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沙门氏菌病、猪丹毒、急性型巴氏杆菌病、其他病毒性脑脊髓炎、链球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香豆素中毒等病区别。

6 防治
本病尚无治疗方法。

感染猪须扑杀、动物尸体应销毁。

在猪瘟流行的地区,使用猪瘟弱毒疫苗能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但却不能有效地消灭猪瘟。

在无猪瘟或进行猪瘟根除计划的地区,应禁止使用猪瘟疫苗免疫。

6.1 预防
猪场应贯彻自繁自养的方针,建立种公猪及种母猪血清监督系统和有效的生猪认证及记录系统,并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建立有效的联系,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检疫工作应特别抓住屠宰场和生猪的市场、收购、运输、仓库以及病猪肉品的处理等环节。

泔水等应煮沸消毒后喂猪。

严禁将猪瘟病猪或污染病毒的物品带进猪场。

在猪瘟流行地区可采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免疫接种。

6.2 处理
发生猪瘟的地区或猪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发生疫情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猪数、死亡数、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疫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控制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流动。

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并无害化处理。

严格消毒场地、猪舍、用具;污水、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健康猪一律采用猪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二联苗或三联苗。

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上、下游地区传染情况。

对疫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监督。

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经过1个潜伏期的观察,并经彻底消毒,可报请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解除封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