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内瘘血管“搭桥”治疗肱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合集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预防及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预防及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7-23T15:37:54.1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张淑华[导读]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张淑华(黄石市普仁医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形成因素、预防及护理措施,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方法对我科50例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均使用左右前臂内瘘,穿刺方法为绳梯式和定点穿刺,透析后止血方法均采用指压加弹力绷带环扎法等。

结果我科50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动脉瘤,其中内瘘口2例,穿刺部3例,内瘘口及穿刺部1例。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2.0%。

结论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形成与使用内瘘的时机、穿刺方法及医护人员穿刺技术、透析后止血方法、持续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静脉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提高护理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动脉瘤的发生,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23-02 动静脉内瘘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来说就是一条“生命线”,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晚期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血管通路[1]。

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具有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重要的血管通路,特别是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2]。

它可引起血栓形成,继发感染,甚至可引起内瘘破裂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正确预防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实施合理的护理,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对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我科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50例,糖尿病肾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损害8例,狼疮肾2例,原因不明10例。

阜外医院姚焰等报告,超声引导处理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成功率高

阜外医院姚焰等报告,超声引导处理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成功率高

阜外医院姚焰等报告,超声引导处理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成功率高心脏介入手术越来越多,但股动脉穿刺相关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也愈发常见,但外科手术已渐成昨日黄花,无创人工压迫累坏医生还成功率不高,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虽成功率高却可能引起动脉血栓栓塞等,怎么处理更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陈刚等对该院7年病例总结分析发现,对这类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成功率为96.3%,且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

研究显示,在27例介入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中,24例一次抽吸压迫成功;2例首次抽吸压迫后瘤体未完全闭塞,二次抽吸压迫后成功;1例患者因合并动静脉瘘,抽吸压迫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腔未完全闭合,但瘤体较压迫前明显缩小。

其中10例因冠心病或房颤需抗凝和(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者,治疗均成功。

心房颤动患者抽吸前,停用1次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全程不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仅需穿刺前停用1次低分子肝素。

在抽吸12 h后,超声证实假性动脉瘤闭合后,即可恢复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治疗。

具体操作方面,研究者首先利用超声定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体、瘤体颈部和供应动脉位置,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18号穿刺针连接20 ml注射器,穿刺进入瘤体中心并且抽吸瘤体内血液,同时由助手采用人工方法压迫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颈部和瘤体,阻断供应动脉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之间的交通,直到瘤体内积存的血液完全抽吸干净为止。

然后再次超声探查,瘤体内无活动性血流即可。

撤出18号穿刺针,继续压迫15 min,注意观察。

之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嘱患者平卧12 h,保持患侧下肢平直。

术后24 h和1个月均复查下肢血管超声。

该研究共纳入2007-1至2013-05 间27例发生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女性13例。

平均年龄(53.5±11.4)岁。

来源:陈刚,郑黎晖,吴灵敏,等.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170-173.。

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520·空国膻鱼笪痘盘盍!Q!i生!!旦!!旦笠!鲞箜!!塑坚地!』曼!堡!翌!!堕塑!:堕!!.!!:!!堕:∑!!:!:堕!:!!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徐建望李萌【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患者男,16岁。

2005年2月18日住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入院前两个月因头部轻微外伤,行头部CT、MRI检查,证实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见图1。

体格检查: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行三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巨大梭形动脉瘤,豆纹动脉由动脉瘤远端发出,见图2。

又行球囊闭塞试验,见图3。

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40min时,患者头痛,伴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解除闭塞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

闭塞时单光子射出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显像(SPECT·rCBF)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两侧脑血流比值(R/L)=0.88]及基底核区(R/L=0.69)脑血流灌注减低,见图4。

图1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1a头部CT检查lbMRI(T2加权像)检查图2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梭形动脉瘤,M1分支由动脉瘤远端发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图3球囊闭塞右侧颈内动脉末端,避开后交通动脉,造影(正位)显示右侧M1、A1段及其分支不显影,脉络膜前动脉代偿供应右侧基底核区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病例报告·图4球囊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后的SPECT图像,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R/L=0.88)及基底核区(PdL=0.69)血流灌注减低2005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利用大隐静脉移植,对患者行右侧颈外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

术中将大隐静脉分别与大脑中动脉M2段及颈外动脉端一侧吻合。

开放吻合后,大隐静脉及M2远端血管充盈搏动良好,于M1段远、近端各放置动脉瘤夹1枚,行动脉瘤孤立术。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
O l3例患者 长期 口服阿 司匹林 10m 。 .m ; 4 0 23 患者 因 素 . 本 组 4例 维 持 性 血 液 透 析 患 者 有
臂 肱 动脉 7例 , 动脉 3例 。其 中男 性 7例 , 性 3 桡 女
例, 年龄 3 ~ 1岁 。1 患者 中 , 25 O例 慢性 肾小 球 肾炎终
透 析 用 动静 脉 内瘘 难 以建 立 或 内瘘 血 流 量 不 足 , 而
21 操 作 因素 医 源性 操 作 是 引 起 动 脉 瘤 形 成 的 . 主要 因素¨。部 分尿 毒 症 血液 透 析 患者 因透析 用 动 】 静 脉 瘘难 以建 立 或 内瘘血 流量 不 足 ,选择 表 浅 的动 脉 , 腕 部桡 动脉 或足 背 动脉 反复 穿刺 使用 , 易诱 如 容
拔 针 后压 迫时 间 等 , 成假 性 动脉 瘤 。 形
22 抗凝 药物使 用 患者 长期 使用抗血 小板药物 , . 加
11 一般 资料 19 . 9 8年 1月一2 0 0 8年 1 我 院 血 月 液净 化 中心 因穿 刺外周 动 脉形 成假 性动 脉 瘤 的尿 毒 症维 持性 血液 透 析患者 1 0例 , 发生 率 为 56 . %。均 因
能是 医源 性操 作 引起 的不 良反 应 。在 肱动 脉 和桡 动 脉 固定点 反 复穿 刺 , 使 患者疼 痛感 减 轻 , 能 避免 血管
脉 由于伴 行 的血 管 、 经较 多, 位置 较 深, 容易 掌 神 其 不
握进 针方 向, 刺 时 容 易殃 及 周 围 组 织, 穿 引起 假 性 动 脉瘤 (su o n uym) 成 。 pe d a e rs 形 假性 动 脉瘤 是穿 刺后 较 为严 重 的并发 症 。笔 者分 析 了我科 采用 直 接 动脉 穿

1例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对策

1例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对策

肘 窝 部 4 .%可 见 到 浅筋 膜 中粗 大 的 肘 正 中 静脉 从 肱 25
动 脉 前 方 交 叉 而 过 , 部 位 前 后 层 次 关 系 为 : 肤 及 皮 下 组 此 皮
烈, 可见 1e Ic 皮下 血肿 微 高于皮 肤 , 士立 刻 拔针 , mx m 护 用
自制 的 双 层 纱 布 折 叠 卷 曲 的 长 约 30c , 径 约 15c 圆 柱 . m 直 . m 状 沙 柱 压 迫 止 血 并 用 弹 力 止 血 带 包 扎 4h 另 选 大 隐 静 脉 作 。
成形 术 , 中见肱 动脉 有 一针 眼样 渗血 。术 后注 意观 察局 部 术
皮 肤 及 颜 色 变 化 、 无 搏 动 感 、 无 血 管 杂 音 , 肢 皮 肤 的 有 有 患 色 、 、 的变化 , 搏搏 动情况及 绷带有无 移位 、 懈 。1 温 觉 脉 松 0月
假 性 动 脉 瘤 是 动 脉 创 伤 之 后 较 严 重 的并 发 症 , 内 有 报 国
22 维持 性 血 透 患 者 血 管 特 殊 性 .
为 回路 ,左 上肢 动 静 脉 内瘘 为 出路 , :Q开 始血 液 透 析 , 72 低 分 子肝素 首剂 用量 40 0I 0 U。护 士 3 i 观察 穿刺 点 , 0r n后 a 未 见 穿 刺 部 位 血 肿 增 大 . 部 肤 色 正 常 。 :0患 者 脉 搏 8 J n 局 92 9 ̄ mi 、
间及 内瘘 护理 .20 1: 0患者 自行 回家 。1 : 60 0患者 通过 电话 求 助, 自诉 左上 臂肿 大 、 疼痛 . 不能 移 动 。护士 计患 者立 刻来 院 诊 治 , i 患 者赶 到 医院 , 5r n后 a 表情 紧张 , 其左 上 臂穿 刺 部 位

1例高位内瘘病人套扎尸体血管术后感染出血的护理

1例高位内瘘病人套扎尸体血管术后感染出血的护理

1例高位内瘘病人套扎尸体血管术后感染出血的护理作者:胡丽君叶慧娟胡毅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关键词】高位内瘘;尸体血管;术后感染;出血;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95-02随着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逐年增多,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从事血液透析工作的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深静脉插管有较多并发症,有时透析充分性受影响,一般情况下医生都会给患者制作永久性血管内瘘通路,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正常透析的生命线[1],具有安全、有效、感染机会少、使用期限长、血栓发生率低的特点,从而成为目前最好的血管通道。

经典部位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途径,但若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选择上臂建立动静脉内瘘(亦称高位动静脉内瘘),使透析治疗顺利进行。

高位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较前臂动静脉内瘘高;且上臂内瘘因回心血量较大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暂压迫瘘口可使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好转,用手术方法缩小瘘口,心力衰竭症状可消失。

为了减小对血管的损伤,临床上可采用尸体血管(套扎瘘口的手术方法,但术后感染机率大。

2011年6月28日,本院收治一例高位动静脉瘘血流量过大手术干预后,切口感染出血的病例,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29岁,已婚未育。

两年前诊断肾结核、尿毒症开始规律血透,期间患者多次在当地医院行前臂内瘘术,均未成功,2010年8月行左上臂正中静脉与肱动脉的内瘘成形术,恢复良好,4周后使用内瘘透析,因经济原因,每周两次血透,每次4小时。

2011年5月中旬,出现内瘘血管瘤状膨出,且日趋严重,动脉血流量达2500ml/min,爬二楼可出现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

采用血管缝合器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一例

采用血管缝合器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一例
介入放射学 杂志 2 1 0 1年 8月第 2 0卷第 8期
JItret do 0 1 V 1 O N . evn il 1 , 0. , 08 n Ra 2 2
症 , 能 与栓 塞 时 尽 量 超 选 择 子 宫 动脉 插 管 , 视 可 透 下 缓 慢 注 射 栓 塞 剂 避 免栓 塞剂 反 流 等 细 致 的手 术
【 e o d 】 ad m n ot nuym; ai oyi evn o a; e uaeu l uedvc K yw rs b o iM arca ers rd lg tret nl pr t os o r eie i o n i c n cs
腹 主 动 脉 瘤 腔 内 修 复 术 ( E AR 常 规 采 用 双 侧 股 动 脉 TV ) 切 开 途 径 置 入 。 我 们 采 用 血 管 缝 合 器 顺 利 完 成 1 复 杂 型 例 T V R, 报 道 如 下 。 EA 现
C N Y n ,Z NG Qn- .D pr e tfIt vni a R do g ,N nagH si l otenMeia HE o g E i l e at n o e e tn l a ioy a n opt ,Suhr d l ge m nr o l f a c
Toa e c tn o se d v s u a b o n la r c a e r s e ar n a erp r Z in b tlp r u a e u n o ac lra d mia o t n u ym r p i :o ec s e o t HA0 Ja —o, i
[ ] 吴 卫平 ,李 8
选.急诊双侧子宫 动脉栓塞治疗 难治性 产后大 萍 ,等. 重度产后出血患者行血管性介

血液透析中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中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中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改进人造血管内瘘的护理措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方法:总结7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情况。

结果:1例因人造血管表面皮肤破溃出血,造成内瘘闭塞;2例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内瘘恢复正常;4例使用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做好内瘘的护理和宣教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护理对7例使用pte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内瘘使用及并发症的处理情况,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人造血管内瘘前均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现自体通路已无法使用。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5例。

人工内瘘位置:左前臂4例,右前臂3例。

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小时,血流量240~300ml/分,采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

材料和手术方式:应用聚四氟乙烯(ptee)人造血管:长度30cm,内径5mm。

在前上臂对肘正中或贵要静脉、肱动脉、u型侧吻合。

ptee人造血管是生物医学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于穿刺等优点。

应用及护理首次穿刺时间:一般在植入后2~3周,周围组织逐步长入ptee管的外壁,可增加管的附着性。

有报道研究,人造血管术后使用时间应在局部消肿后2~3周,6~8周成熟,过早使用易出现移植物压缩、吻合口狭窄、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1]。

因此术后2周有明显血肿的应在术后6~8周穿刺人造血管为宜。

穿刺方法:消毒直径为穿刺点周围8cm左右。

穿刺点选择动脉针离吻合口3~4cm处。

动脉与静脉间距10cm,两个穿刺点距离0.5~1cm。

切忌定点穿刺。

避免在u型绊处穿刺。

动静脉均取向心方向穿刺,以减少血液再循环率及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延长其使用寿命。

穿刺前摸清血管走行、深浅:穿刺时牢记人造血管的特殊性(无再生能力、价格昂贵、寿命有限);避免刺穿血管壁,力求一针见血。

当有阻力时,稍用力穿刺过人造血管壁,此时突破感明显,可见回血。

当骨科医生遇到假性动脉瘤,只能这么治!

当骨科医生遇到假性动脉瘤,只能这么治!

当骨科医生遇到假性动脉瘤,只能这么治!本文主要介绍四肢假性动脉瘤的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对假性动脉瘤有个充分的认识,避免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尤其是骨科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假性动脉瘤,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基本概述图1 假性动脉瘤的来源动脉称为载瘤动脉,最靠近载瘤动脉的假腔为近端腔,最远离载瘤动脉的假腔为远端腔;载瘤动脉与瘤腔之间的通道为瘤颈部。

病因:(1)先天性;(2)与其他疾病相关(如Ehlers-Danlos综合征,真菌性动脉瘤,川崎病,骨软骨瘤,结节性多动脉炎,Menkes病,Behçet病等);(3)创伤性:包括锐性创伤和钝性创伤,各种锐性血管损伤,如刀刺伤、枪弹伤、锐器刺伤、爆炸伤、骨折断端刺伤等;(4)医源性原因(如手术操作误伤动脉,血管造影,血液透析,动脉穿刺,介入穿刺伤);医源性损伤是肢体PSA的主要病因之一,占所有PSA的47.4%-52.9%;(5)吸毒人员药物滥用。

发生机制:假性动脉瘤多是由创伤等因素造成动脉壁全层或部分破裂,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由于动脉血液不断冲击机化血肿使动脉破口与血肿相通,有持续性动脉血流经破口流进-流出,剪力不断削弱机化血肿使其扩张,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最后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随着时间推移,在载瘤动脉血流持续的压力冲击下,假性动脉瘤囊壁不断扩张、增大,最终可能再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1.局部搏动性包块2.扪及震颤3.闻及连续性杂音4.压迫动脉瘤体近端肿块可缩小,搏动、震颤及杂音等均减轻或消失5.瘤内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可导致远端动脉栓塞6.继发感染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典型的感染表现。

7.瘤体增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压迫淋巴管和静脉时产生淋巴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肢体水肿;-压迫神经,可以出现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压迫肌肉,可以出现局部肌肉坏死;8.瘤体破裂,可导致局部血肿、出血性休克和死亡。

1例巨大肱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

1例巨大肱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

排 尿困难 , 局部水肿 明显及行 走 困难 。肛 周脓肿 为肛 门周 围出现的肿块 , 局部红肿剧痛 , 坠胀不适 , 伴有直肠刺激症状。 对 于本病 , 西医应及时选用抗生素治疗 , 中医采用清热解 毒 方法 , 口服或外用 中药汤剂治 疗。该疾病应 在早期 积极 护
理, 消肿散结 , 清热利 湿解 毒 , 防止脓肿形成继而溃破 , 达到 治
2 . 1 . 1 病 情现察
严 密观 察病情 变化 , 观察 患者 的面 部表
患者 , 男, 2 6岁 , 因慢性 肾小球 肾炎致慢性 肾功能衰 竭终
情、 意识 、 瞳孔 、 生命 体征 以皮 肤温度 、 色泽、 湿度, 眉头 紧蹙 ,
末期 , 行维持性 血液 透 析治 疗 5年 3个 月 , 2次/ 周, 4 h / 次。 2 0 1 2年 1 1月 2 3日突发左上臂迅速肿胀 , 伴 剧烈疼痛 , 即入住 我 院, 查体 : T 3 6 . 3  ̄ C, P 1 0 0 ̄/ m i n , R 2 2次/ m i n , B P 1 9 0 / 1 0 5 m mH g , 1 5 mi n后 B P 1 3 0 / 8 5 m m Hg , 神志清楚 , 表情痛苦 , 面色 晦 暗, 体质消瘦 , 肘上 1 0 e m周径 : 右侧 2 3 c m, 左侧 3 6 e m, 左
问诊 、 体检及辅助检查 , 及时在臂丛麻醉下行左侧动脉瘤破裂 口修补术加血肿清除术 。术后予血液透析 、 切 口换药 、 对症支
持等治疗 , 住院4 7 d痊愈 出院。
2 围 手术 期 护 理 2 . 1 术前护理
醉下行左侧动脉瘤破裂 口修补术加 血肿 清除术 , 现将 围手术
期护理报道如下 。 1 病 例 介 绍

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3-04T17:17:4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8期供稿作者:陈英[导读] 区域穿刺,穿刺点在一个小区域内反复穿刺,主要应用于血管不明显的病人,可使整条血管扩张[2]。

陈英(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人民医院 223400)【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306-02 【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方法:本院从2008年9月到2012年9月共对13例CFR患者实行了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术,并对这些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结果13例病人内瘘均在术后3-4周开始应用,血流量均能达到250ML以上,一年后内瘘通畅率100%,穿刺成功率高,鲜有血肿发生,除一例发生假性动脉瘤外,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护理得当不易发生并发症,对其他血管通路失败者,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是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内瘘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顺利血液透析的关键,当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去功能后,高位动静脉内瘘是主要选择之一,高位动静脉内瘘常用的配对有肱动脉-贵要静脉;肱动脉-头静脉;肱动脉-肘正中静脉。

吻合方法有侧侧吻合;端侧吻合;端端吻合[1]。

我院从2008年9月到2012年9月对13例因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者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侧侧吻合建立血管通路,在临床应用中,对应用效果及护理进行了观察总结,现在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涟水县人民医院)共为13例患者建立了肱动脉-肘正中动静脉内瘘,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0-60,平均年龄42。

全部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需长期透析维持生命,其中慢性肾炎8例,高血压肾病4例,糖尿病1例,优先选择病人原先前臂瘘失败侧肢体,因该侧肘正中静脉因以前前臂内瘘建立已经扩张动脉化,有利于术中吻合并术后尽早使用。

血液透析穿刺致假性动脉瘤内科保守治疗一例

血液透析穿刺致假性动脉瘤内科保守治疗一例

血液透析穿刺致假性动脉瘤内科保守治疗一例作者:蒋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关键词】血液透析穿刺;假性动脉瘤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诊断: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于2011年8月行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术后恢复可,内瘘震颤强,予2011年11月开始维持性血透治疗。

在2012年5月21日行血透治疗时,穿刺左肘部内侧血管作静脉回路,当时静脉压偏高,在220mmhg左右,该患者平时血透静脉压在80-100mmhg,但患者无明显疼痛、回血处肿块出现等情况。

血透结束后回血正常。

护士按压2分钟后嘱患者按压,患者按压后回家,肘部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但患者未重视,至2012.5.24患者再次来院血透,肿块在直径5cm左右,触及有波动感;听诊可及吹风样杂音;影响肘关节活动,无明显疼痛。

予血管B超:左前臂所示处探及范围3.6*2.0cm无回声包块,界清,与其旁一动脉相通,宽约0.2cm。

CDFI内见血流信号,并可测得其动脉频谱。

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建议手术治疗。

因解剖位置复杂(关节附近),动脉瘤仍处于急性期,可能需人造血管进行动脉修补等原因,费用较高,手术较复杂。

患者考虑再三后要求先内科保守治疗,①予止血带局部压迫,压迫强度以远端内瘘及桡动脉可触及搏动,患者不会出现肢端肿胀感、颜色发绀、麻木等情况为宜。

②停止该侧内瘘穿刺,予临时血透置管维持血透。

经12小时治疗后,患者肿块未见增大,触及无波动感,后予护腕带局部加压并保护动脉瘤,加压强度同止血带强度,1月后予B超:左前臂所示处探及范围3.8*2.2cm无回声包块,界清,内回声不均,可探及增强的分割带及云雾状低回声,CDFI 内未见血流信号。

该动脉瘤已机化。

予喜疗妥瘤体皮肤外涂,3/日,约半月后患者肿块基本消失。

恢复左侧动静脉内瘘穿刺。

2 讨论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可靠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具有方便、安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重要的血管通路,特别是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穿刺与护理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穿刺与护理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穿刺与护理对于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

然而,有些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身血管内瘘,不得不另外建立血管通路。

人造血管的应用解决了自身血管缺陷难以造瘘带来的困难,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命质量。

我院自2009年~2012年对5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378次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5例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32~65岁,其中原发病为糖尿病3例,高血压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透析2-3次∕周,4h∕次,血流量240~280ml∕min。

人造血管类型,“U”型人造内瘘4例,“J”型2例。

内瘘使用时间6~20个月。

1.2人造血管内瘘手术方法选择一侧前臂(一般为非优势侧),在动脉及静脉处各做一个切口,将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动脉端与自体血管动脉端行端侧吻合,再将人造血管静脉端与已分离好的自体血管静脉端行端端吻合。

“J”型人造血管动脉端在远心端,“U”型人造血管与肱动脉、头静脉吻合时,动脉端在内侧;肱动脉与肱正中或贵要静脉吻合时,为延长有效性血管通路,动脉端则在外侧。

2 结果本科首例患者使用7个月后发生交通意外死亡。

1例患者选择12周后穿刺,此期内瘘已基本成熟,红肿消退,穿刺血管显露,血流充足。

但因病人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的时间和方式不当等原因,内瘘在使用6个月后血栓形成而行取栓术,但未成功。

1例患者因血红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血液黏稠度高在使用5个月后发生内瘘栓塞,立即行溶栓术,术后使用至今情况良好。

其余2例术后6-8周开始穿刺至今良好。

3 人造血管内瘘穿刺与护理3.1穿刺时机的选择一般术后3—4周肿胀消退,新的内膜逐渐形成,过早使用易使移植血管压缩吻合口狭窄、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

因此一般选择术后6-8周穿刺人造血管为宜[1]。

目前3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透析的患者,没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内瘘功能良好,延长了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动静脉内瘘穿刺误伤肱动脉致巨大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对策

动静脉内瘘穿刺误伤肱动脉致巨大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对策

动 静 脉 内瘘 是维 持性 血 液 透 析 病 人 首 选 的 血 管 通 路 。 内瘘
穿刺一般安 全 , l 艋床 上 出现 假 性 动 脉 瘤 并 发 症 较 少 , 其 发 生 大 多 是 因 为 直 接 穿 刺 动 脉 所 致 。本 例 为 穿 刺 肘 部 贵 要 静 脉 时 误 穿 肱
参考文献 :
[ 1 ] 吴健. 无 创 正压 通 气 临床 应 用 和 研 究 进 展 - J ] . 国外 医 学 : 麻 醉 学 与
复苏分册, 2 0 0 2 , 2 3 ( 6 ) : 3 6 6—3 8 9 .
霉素眼膏敷贴 , 或用红霉素 、 百多邦软膏 , 注意保持局部清 洁 , 定
可短时间内提高专科护士 的业务水 平 , 而 有 据 可 依 的 护 理 方 法
动 静 脉 内瘘 穿 刺 误 伤 肱 动 脉 致 巨大假 性 动 脉瘤 原 因分 析及 对 策
陈晓芳, 周 才胜 , 李六 生
关键词 : 动 静 脉 内瘘 ; 巨大 假 性 动 脉 瘤 ; 对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3 . 6
时换药 , 防止继发感染 。 4 . 2 . 4 误 吸的护理 ①上机前嘱病人不要吃得过饱 , 使 用 无 创 通气时间在饭后 0 . 5 h ~1 . 0 h , 病 人取 坐 位 或 3 O 。 ~4 5 。 半 卧位 , 使头 、 颈、 肩 在 同一 平 面 上 , 头 稍 向 后 仰 ] 。这 个 体 位 有 利 于 横 隔下 降 , 以最大限度增加潮气量 , 并 可 以 防 止 呕 吐 和 误 吸 。② 间 隙期 鼓 励 病 人 主 动 咳 嗽 排 痰 , 指 导 病 人 有 效 咳嗽 , 即二 步 法 将 痰 咳 出” ] , 首 先 行 深 呼 吸 4次 或 5次 , 再深 吸气后保持 张 口, 然 后 轻 咳一 下 将 痰 咳 至 咽 部 , 再 迅 速 将 痰 咳 出 。 护士 协 助 排痰 , 方 法 包括肺部 叩击、 体位引流排痰 、 电动吸引器吸痰 。

误穿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一例的分析与总结

误穿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一例的分析与总结

误穿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一例的分析与总结血液透析作为一种肾脏替代疗法,是维持肾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

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通路模式。

不同穿刺方法对AVF并发症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误穿肱动脉分析总结鲜有报道。

我院自2013年开展血液透析治疗以来发生误穿患者肱动脉一例,因后期护理不到位导致患者重建AVF,现将教训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基本资料患者,女性,42岁。

因慢性肾炎,肾衰竭透析治疗2年,透析频率为2次/周,血管通路为右上肢AVF。

1.2 发生经过责任护士选择患者右上肢肘正中静脉作为静脉穿刺点,穿刺失败,局部稍隆起,患者自述轻度疼痛。

护士长更换穿刺针,选择其右上肢头静脉进行穿刺,穿刺顺利,血流量240ml/min开始透析治疗。

考虑到两个穿刺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拔出失败的穿刺针用弹力绷带压迫会影响血流量而造成机器报警,增加患者精神压力,故未予拔针。

1.3 护理过程透析治疗2.5h后患者局部疼痛,责任护士拔出失败的穿刺针手指按压止血30min后用纱球压迫弹力绷带固定,完成4h治疗安全下机。

30min后患者上臂疼痛加剧,局部肿、硬,皮肤发亮,前臂无异常,内瘘猫颤良好。

护士对其采取局部冰块冷敷,遵照医嘱20%甘露醇150ml静滴,留院观察。

患者自述有出血感,护士用纱球压迫两个针眼,弹力绷带固定,右上肢置高于心脏水平,涂抹喜辽妥软膏,继续局部冷敷24h。

7h后患者述疼痛减轻,给予逐渐减压直至不用弹力绷带。

24h后局部避开针眼间断热敷,热敷30min、休息2h,间期贴敷土豆片、涂抹喜辽妥。

次日患者自感症状减轻,AVF猫颤良好,自动出院。

第四日、第七日患者常规透析,右上肢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局部皮肤颜色青转淡黄。

第十一日患者右上臂肿胀加重,原因不清。

护士选择静脉穿刺点在左前臂,动脉穿刺点在瘘口上4cm处,穿刺顺利,流量佳。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及预防措施探讨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及预防措施探讨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及预防措施探讨作者:谢小萍陈洁邢小珍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6期摘要:通过一例血液透析患者正中静脉穿刺误伤肱动脉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护理差错分析,加强临床解剖知识的学习,提高穿刺技术,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穿刺的综合护理,以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静脉穿刺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创伤之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并且随着瘤体的增大可出现血管破裂、压迫周围神经、血栓栓塞、皮下组织坏死等不良后果。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1986年成立27年来出现首例静脉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余,慢性病容,贫血貌,颜面无水肿,于2012年12月9日13:00透析前:T 36.8℃,P 74次/分,BP 160/90mmhg,按常规皮肤消毒下行右上肢肘部正中静脉穿刺时出现1.3cm×1.3cm皮下血肿,护士立即拔针后,用盐袋加压按压,冰敷。

在对侧上肢行静脉直穿完成血液透析,17:30患者透析终止后上臂有肿胀,自行回家,半小时后打开包扎纱布,晚20:00肿胀加剧,疼痛不适来院,立即用硫酸镁湿敷,症状好转后出院观察。

两天后患者来院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述:夜间疼痛难忍,难以入睡。

查体:T 38.8℃,P 96次/分,R 25次/分,BP 180/95mmhg,痛苦面容,右上臂明显肿大,触摸有明显发热感,不能移动伸直,整个上臂僵硬。

按静脉渗漏,皮下血肿处理后,继续血液透析治疗(动脉用内瘘,静脉在对侧上肢作直穿),透析中患者疼痛急剧加重,表情紧张,无法忍受,右上肢穿刺部位血肿进行性增大,触诊肘部15cm× 10cm肿块,质硬伴有波动感。

立即终止透析,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肘部可见瘤腔4cm×3cm,瘤腔内血流缓慢,呈涡流,收缩期血液从来源动脉进入瘤腔内,舒张期则瘤腔内血液通过瘤颈部返回来源动脉,来回往复,红蓝相间,诊断为右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老年 女性 肥胖
收缩压增高
PSA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部位、大小及发生速度。

部位:最常发生于股动脉,其次为髂动脉远端。桡动 脉PSA约占总数的2%,甲状颈动脉干PSA罕见 主要表现:局部疼痛、搏动性肿块、血管杂音、贫血、 患肢无力及神经功能障碍 可与AVF并发,或并发感染和栓塞。合并感染时可能 有相应的脓毒性栓子栓塞的临床表现


PSA的诊断

动脉穿刺史
局部出现搏动性肿块 血管杂音和/或震颤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有确诊价值
– 超声波显示在穿刺部位存在血管外假腔并有管道 与动脉相通
– Doppler检查可显示典型来回性血流信号。

动脉造影、CT及MRA仅用于诊断或治疗有 困难的病例
PSA的后果

血流的冲击使瘤壁容易破裂、瘤体不断扩大 瘤内血流缓慢时则可形成血栓并向动脉及其 远端释放 压迫临近的神经血管结构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 显著失血
– 物理方法


冠脉造影的血管并发症为0.24-0.46%
– Heart Disease(6th Edition) Braunwald
PSA的主要原因

穿刺部位偏低 压迫止血不当 动脉导管或鞘管的型号过大(≥8F)


反复穿刺
球囊导管回抽不充分时拔出损伤动脉
术中及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术后过早活动
发生PSA患者的临床特征
PSA的治疗——纤维蛋白胶合剂




英国的Matson报道了经皮注射纤维蛋白胶合剂治 疗28例股动脉PSA。前20例至少有一次采用UGCR 法治疗失败或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方法:采用球囊扩张封堵PSA颈部,在超声指引下 经皮注射纤维蛋白胶合剂至瘤腔中,在注射后保 持球囊扩张15min。后8例在无球囊保护下经皮直 接注射 效果:前20例中有16例与随后的8例均一次注射封 堵成功(85.7%) 缺陷:2例分别注射了2、3次失败而行外科处理, 1例形成局部蜂窝组织炎

移植内瘘失功后直接穿刺吻合口继续维持血液透析

移植内瘘失功后直接穿刺吻合口继续维持血液透析

表1 1 3例移植 内瘘失功后直接穿刺 吻合 口情 况
弃的 G V A F予吻合 口移植血管残端 直接 穿刺作 动脉端引血 , 回 者 , 因桡 动脉过细无法行瘘 口穿刺 , 穿刺成 功。肱动 脉 4例 2例 血 端选大隐静脉 建立 体外循 环行 H D治疗 , 使用 2年 余 , 得 血 流量大 , 取 管腔 内压 力 高 , 直接 穿 刺并 发 症多 J压 迫 止血 困 , 约需 6~ J 7h8。肱动脉 和股 动脉 应作 为 HD穿 刺禁 忌 。 L 满意效果 。游励红等 报 道经堵塞 的移植 血 管穿 刺进入 肱动 难 , 直接穿刺肱 动脉行 H D治疗导致 血管 相关性 并发 症 脉吻合 口进行透析 , 能有 效地解 决 MH D患者 的血管 通路 。另 由此可见 ,
护理 3 K/ 测定及评 估 l sK/ = 一I[ 后血尿 素/ tv _ p tv n透 透前
自体动静脉 内瘘是血 液透析 ( ) HD 最常用 的血管通路 。对
于多次直接动静脉 内瘘失败或 自体表浅静脉条 件差 、 甚至 缺如 血尿素 一 .0 00 8×治疗时 间]+[ 3 5×透后血尿素/ 4— . 透前血尿 的血透患者 , 人造 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 内瘘是最 好的选择 。 目 素] ( × 透后体重 一 透前体重 )透后 体重 。治疗时间单 位 :。 / h 前, 国内许 多大 中型医 院 已广 泛开 展 。移 植动 静脉 内瘘 ( a r t gf 4 血 标本的 留取 透前 抽血 : 始透 析前从 静 脉端 内瘘 开 at oeo s iua G V ) r f vnu s l, A F 最常 见 的并 发症 有 内瘘 血栓 形成 、 穿刺针处空 针直接抽血 。透后抽血 : 定超滤速度为 0, e i ff 设 减慢血 狭 窄等 。尽管溶栓 、oat F gr y导管取栓术治疗 G V A F血栓效果 较 流速度至 5 lm n 维持 1 , 0m / i, 0S 停止 血泵 , 2 于 0 S内从 动 脉端 好, G V 但 A F术后 1 年的失功率仍然接近 5 % 。20 0 0 4年 7月 ~ 2 1 年 7月 , 院共行 G V 9例 , 中血栓 形成致 内瘘 失功 01 我 A F4 其 GV A F失功后的患者 直接 穿刺 吻合 口移植 血 管残 端继 续进 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内瘘血管“搭桥”治疗肱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摘要: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有效通路,然而内瘘穿刺不当可影响患者内瘘使用寿命,甚至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并常引起患肢功能障碍[1]。

我中心2011年收治一例因右上臂动静脉内瘘穿刺不当形成假性动脉瘤并
导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

关键词:动静脉;尿毒症;内瘘血管
【中图分类号】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18-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因右上臂内瘘处肿胀、疼痛伴右侧拇示手指麻木、屈伸障碍2周于2011年7月10日入院。

患者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在外院行右上臂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成形术,并应用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

因内瘘处反复穿刺不成功,2周后逐渐出现内瘘处肿胀,伴有疼痛,后呈搏动性疼痛,血压升高时明显加重。

查体:神清,慢性尿毒症面容,消瘦。

左上肢因患小儿麻痹症肌肉萎缩,呈“垂腕、爪形手”畸形,腕部见动静脉内瘘手术瘢痕,内瘘血管已经闭塞。

右上臂肿胀,见瘀斑,内瘘血管通畅。

内瘘外侧可触及约3cm×2cm搏动性包块,压痛明显。

右前臂肌麻痹,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右手桡侧半感觉消失、拇、示指、中指屈曲不能,皮温降低。

右上肢肌电图示右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

彩色超声提示右侧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瘤口直径0.9mm。

入院后经
局部加压包扎、控制血压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瘤体逐渐增大。

遂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正中神经水肿,与瘤体粘连、受压。

松解粘连,切除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切除后肱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困难,遂于肱动脉断端处结扎右侧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将肱动脉近断端与右侧贵要静脉远侧断端行端端吻合。

吻合后右侧上肢远端动脉搏动良好,配合营养神经、理疗等治疗,前臂、桡侧手指感觉恢复,拇指对掌功能恢复,示、中指屈伸功能好转。

2 讨论
建立有效的外周血管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长期血液透析的保证。

而内瘘位置的选择及穿刺技术是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当患者血管条件许可时,首选标准内瘘或鼻咽窝内瘘。

当标准内瘘、鼻咽窝内瘘失败或血管条件差无法在前臂建立内瘘时,常选择在肘窝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临床研究证实其手术成功率高,长期应用无明显并发症[2]。

而该患者由于左侧肢体条件所限,标准内瘘失败,同时右侧腕部标准内瘘也失败。

因此在肘部建立高位内瘘,选择贵要静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

然而,由于贵要静脉的解剖限制,透析时穿刺不便,同时肱动脉压力大,反复穿刺造成出血、血肿,血管壁破坏,形成假性动脉瘤。

该患者诊断后虽行降压、局部压迫等治疗措施,症状一直无根本缓解,最终仍选择手术探查。

术中发现肱动脉瘤体较大,切除瘤体后无法行动脉端端吻合。

考虑患者内瘘血管无法继续使用,遂选择内侧的内瘘静脉作为“搭桥”血管,将内瘘静脉与动脉近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由于穿刺技术、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等因素,增加血液透析通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风险[3,4]。

当血液透析患者因血管条件限制行肘窝高位内瘘手术时,我们认为应首选行头静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利于穿刺及减少透析穿刺所致各种并发症。

而透析所致的假性动脉瘤形成后,可以继发破裂出血、栓塞、感染、肢体缺血或神经受压等, 一旦明确诊断, 应及早手术治疗[5],术式常通常为假性动脉瘤瘤体切除+ 血管重建(动脉破口缝合修补、动脉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等)[6]。

而该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于动静脉内瘘肱动脉吻合口近端,曾考虑放置支架的血管内治疗[7],但考虑费用昂贵及一定的手术并发症未能采用。

我们利用原内瘘血管“搭桥”恢复假性动脉瘤远端动脉血供,既减少了再次切取自体血管或血管移植所造成的创伤,同时缩短远端肢体缺血时间。

因此,当患者假性动脉瘤切除后无法行端端吻合,且内瘘血管无法继续使用时,应用内瘘血管“搭桥”恢复瘤体远端动脉血供,是经济、实用、简便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吕程,晋丽君,蒋恩生,等.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6(2):154-55
[2] 池艳春,杨晓梅,陈曦.肘窝处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3),286-87
[3] 孙红振,王爱民,赵玉民,等. 动脉穿刺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治疗[j]. 刨伤外科杂志, 2004, 6(4):249-250
[4] 李长海, 张希全. 动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原因及治疗对策
探讨.当代医学, 2010, 16(17):271-272
[5] 赵学伟, 张志晖, 黄迅悟.血液透析穿刺致肱动脉假性动
脉瘤临床分析. 中国血液净化, 2005, 6(4):338
[6] 黄洁平, 何建发, 邓行江,等.血液透析所致假性动脉瘤的
显微手术临床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
志,2011,12(4),354-355
[7] shah as, valdes j, charlton-ouw km,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hemodialysis access pseudoaneurysms. j vasc surg. 2012, feb 17. [epub ahead of pri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