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版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版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版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笔算乘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一个因数中间有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一个因数末尾有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一、口算乘法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用表内乘法计算。

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

②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相同,即先用整百数百位上的数、整千数千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

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整百数前面的数与一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在积的开端添上相应个数的。

1二、笔算乘法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名数(不进位)的笔算办法。

难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

相同数位对齐把一名数写在多位数的上面,与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个位对齐一位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不进位)上的数的笔算办法确定好积的位置一名数与多位数哪一名上的数相乘,就在横线下对着哪一位写积2、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算理。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再从个位乘起,哪一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名进几。

23、估算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与一名数相乘得出估算值,估算时,应用“≈”连接。

4、一个因数中间有的乘法重点:一个因数中间有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一个因数中间有的乘法的算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

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2.依据儿童心理学有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理论,直观演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结构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特点。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加深其印象,验证操作结果,也便于比较。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倍的概念1.定义:“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份。

例如,A是B的3倍,即A有3个B 那么多。

2.标准量:在比较两个数量时,作为比较基准的数称为“标准量”(或“一倍数”)。

3.比较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数称为 “比较量”(或 “多倍数”)。

二、倍的计算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用除法计算。

例如,求72是8的几倍,列式为72 ÷8 = 9,即72是8的9倍。

注意:倍数关系不带单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使用乘法计算。

例如,求5的7倍是多少,列式为5 ×7 = 35。

3.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使用乘加或乘减计算。

例如,求比4的6倍多10的数是多少,列式为4 ×6 + 10 = 34;求比6的9倍少12的数是多少,列式为6 ×9 - 12 = 32。

三、实际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解“倍”的概念,能够解决与“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计算某个数量的几倍是多少等。

2.情境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倍”的含义,如通过实物操作、图形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四、其他相关知识点1.钟表知识:钟面上有3根针: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钟 (即1小时);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圈是60秒(即1分钟)。

时间的进率:1时=60分,1分=60秒。

2.解决问题策略:从条件想起: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解题步骤: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导未知条件。

列式计算或画图辅助理解:通过列式计算或画图来辅助解题过程。

总结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是 “倍”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和应用。

学生需要掌握倍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技巧,并能够解决与倍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小报上册第五单元

三年级数学小报上册第五单元

三年级数学小报上册第五单元
一、认识分数
分数是数学中用于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读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二、分数的比较与计算
比较分数的大小是分数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了解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以及如何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三、认识小数
小数是一种十进制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读写小数,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四、小数的比较与计算
比较小数的大小也是小数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小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了解如何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

五、认识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是指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这四种运算,了解它们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计算时间等,来巩固我们的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常见错题集:第5单元.面积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常见错题集:第5单元.面积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常见错题集:第5单元.面积第5单元面积(周长)本单元知识点分析:①.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面积——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及平方毫米(mm2))②.“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③.面积单位换算a、不但要知道、理解“大化小”: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也要知道、理解“小化大”: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引申关系: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厘米=1平方米)b、面积单位换算中单位采用“汉字”还是“符号”:课本上和同步练习上都采用“汉字”,口算题卡上采用“符号”。

建议刚开始采用“汉字”较好,熟悉后、大量的题采用“符号”较为合适。

c、学习面积单位的同时也要复习“长度单位”及其换算,二者的应用也要同时进行。

主要关注两个:1分米=10厘米(10厘米=1分米),1米=10分米(10分米=1米)。

以及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1千米=1000米(1000米=1千米),在此可不关注。

引申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④.“拼图形”问题,拼的图形的“周长”变短(小),但拼的图形的“面积”不变。

⑤.面积、周长的“极值”问题。

这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但课本上的确有这样的题,而且还不少。

a、面积一定时,两边长越接近,则周长越短(小);通俗的说,越接近正方形,周长越短,越长方形、越“扁”,周长越长。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混合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 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四边形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3.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全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两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2)三位数乘一个不为0的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积不一定有0。

(5)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所以积的末尾一定有0。

【至少有这么多个零】(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乘以倍数;倍数关系一定要看清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7)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乘后面两个数的乘积。

如:150×3×2=150×6(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变大用乘法,变小用除法,求倍数也是用除法”】(9)“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1)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

(2)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3)称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4)常用的秤有电子秤、盘秤、台秤、体重秤、天平……(4)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5)1克大约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6)几种常见物品的质量——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50克;1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7)1千克=1000克。

(8)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不超过5克为宜。

(9)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

(10)一定要看清单位,是以克为单位还是以千克为单位,单位不一样一定要换算单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变换》单元备课主讲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变换》单元备课主讲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变换》单元备课主讲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

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是:借助路线图确定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

(三)前后联系: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且了解了绘制地图时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绘制的。

本单元继续学习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是今后继续学习“用角度表示方向的知识基础。

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结合“凤凰村路线图”,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

2. 能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行走线路。

3.能结合生活实例,比如:开关抽屉、方向盘的转动等现象,感受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 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在观察、解决实际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二)拔高目标1.学习方向以后,学会看城市公交等路线图、地图,能独立绘制简单的路线草图或建筑方位图。

2.在观察感受方向的过程中,体会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平移和旋转地知识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感受数学美。

3.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字的读法和写法:复习数字1-1000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整百数和整十数。

2. 加法和减法运算:复习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退位。

3. 数列与数模式:复习根据规律填写数字和图形的数列和数模式,并能够继续数列和
数模式。

4. 倍数与约数:复习认识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并能够寻找给定数的倍数和约数。

5. 两位数的排序:复习两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包括升序和降序排列。

6. 十进制的认识:复习十进制的概念,了解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7. 分数的认识:复习分数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义,认识几分之几的形式。

8. 质数和合数:复习认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够辨别一个数是否为质数或合数。

9. 金钱的认识:复习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和用法,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10. 时间的认识:复习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能够读取和表示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复习内容。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
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相等。
(√)
3.比一比。(在 里填上“>”“<”或“=”)
200平方分米 <20平方米
3平方分米 2>00平方厘米
9000平方厘米 <9平方米
5平方米 =500平方分米
4.右图所示的十字绣作品长80厘米,宽60厘米。
(1)这幅作品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60×80=4800(平方厘米) 4800平方厘米=48平方分米
16×9=144(平方米)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1.你会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吗?除了“轻松预习”里介绍的 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小组里交流一下。
2.画一个长方形,请你的同桌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它的面积 。
1.填一填。
(1)小明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板量方桌桌面的面积。沿着长要摆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0分米,它的面积是180平方
分米。
(× )
(2)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 ( √ )
(3)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等。
(×)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60平方厘米
64平方厘米
3.学校会议室地面的长是16米,宽是9米,要在地面上铺满 地毯,需要多大面积的地毯?
3.教室一扇窗户的长是25分米,宽是20分米。 (1)求窗户的面积。
25×20=500(平方分米)
(2)如果在窗户的四周贴上一条彩带,那么这条彩带长多少 分米?
(25+20)×2=90(分米)
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我们可以先估计物 体表面的长和宽,再利用面积公式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二是借 助其他已经知道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在需要测量的物体表面动 手摆一摆,用摆的图形的个数去乘摆的图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 你想测量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1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西-+-东);2、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速算绝招:(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第三单元:统计(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总数量 = 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 = 总数量 / 平均数第四单元:年、月、日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解析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后培优)(1)

【解析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课后培优)(1)

一、选择题1.一块长方形的玻璃,长是10分米,宽是6分米,如果长和宽都减少2分米,则面积减少()平方分米。

A. 32B. 4C. 28D. 18C解析:C【解析】【解答】解:2×10+2×6-2×2=28平方分米,所以面积减少28平方分米。

故答案为:C。

【分析】减少的面积=长减少的长度×宽+宽减少的长度×长-长减少的长度×宽减少的长度,据此作答即可。

2.你的手掌大约是1()A. 公顷B. 平方米C. 平方分米C解析:C【解析】【解答】解:手掌大约是1平方分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面积单位的学习,手掌面积一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

3.把一个长10米,宽8米,高6米的长方体分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少增加()平方米。

A. 160B. 96C. 120D. 88B解析:B【解析】【解答】解:6×8×2=96,所以表面积之和最少增加96平方米。

故答案为:B。

【分析】观察这个正方体的面,只有宽×高这个面的面积最小,因为切成两个长方体,就要增加2个长方形面,所以表面积之和最少要增加的面积=宽×高×2。

4.一个长方形长9分米,宽比长少3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 36B. 12C. 54D. 49C解析:C【解析】【解答】解:9×(9-3)=9×6=54(平方分米)故答案为:C。

【分析】长方形面积=长×宽,先求出宽,再计算面积即可。

5.下面()单位不是用来度量面积大小的。

A. 平方厘米B. 千米C. d㎡B解析:B【解析】【解答】A、平方厘米是度量面积大小的;B、千米是度量长度的;C、dm²是度量面积的。

故答案为:B【分析】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较大的面积单位还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6.一张课桌的面积是45()。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知识点】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快的是(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顺时针走1平方小时是(1)小时;分针走1格需要(5)分钟,分针走1格需要(1)分钟;秒针走一格需要(5)秒,秒针走一格需要(1)秒。

4.时针走1格,分针刚好走(1)圈,分针走1圈就是(60)分钟,就是(1)小时。

时针转一圈,分针转12圈。

5.分针走1格,秒针刚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是(1)分。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成直角的时间是:(3点整)和(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小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练习题】一、填空。

1、1小时=()分,1分=()秒2、180分=()时,120秒=()分3、1时30分=()分,1分55秒=()秒4、80分=()时()分,160秒=()分()秒5、利民超市上午9:00营业,晚上8:00关门。

这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小时。

6、时针指在4时多,分针指向5,这时是()时()分。

7、6时半,这时时针指在()上,分针指在()上。

8.上完一节课要40()分,加上()分就是一个小时。

9.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表示时间为();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时,表示()。

10、钟面上短的针是()针,较长的针是()针。

转动快的针是()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时、分、秒)1.小明做一道数学口试题大约需要3()的时间。

2、一个人每天要睡8()。

3、莉莉跳100下绳子用了30()。

4、体育老师绕操场跑一圈要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的知识点整理1、认识周长和面积(1)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学过的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常用的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d㎡)、平方米(㎡)。

常用的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注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可以让孩子摸一摸周围的物体的表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有所感知。

(4)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周长是长度,面积是表面的大小。

(可让孩子从单位思考周长的单位和面积单位能比较么?就犹如你自身的体重能和你的身高可以比较么?)2、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1)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2)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3)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4)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表面)、1平方分米(可用手比一比)、1平方米(黑板的三分之一)。

(5)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首先看是由大单位换到小单位还是小单位换到大单位。

如果由小大,则在后面去掉0);如果由大小,则在后面加0。

(注意先看进率,再加或去掉0,加0或去0的个数和进率后面0的个数一致。

)3、背熟公式(1)周长公式: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②长=周长÷2-宽③长=(周长-宽×2)÷2④宽=周长÷2-长⑤宽=(周长-长×2)÷2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⑦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面积公式:①长方形的面积=长×宽②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③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④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⑤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知识点面积和面积单位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面积单位进率和土地面积单位:1.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有(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建筑面积“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国家面积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2.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①进率100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 100 公顷②进率100001公顷= 10000平方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厘米③进率10000001平方千米= 1000000平方米④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线和角知识点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线和角知识点

第五单元线和角单元知识点2、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就得到一条直线。

3、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4、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5、角的组成: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它的两条边都是射线,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要区别于小于号)6、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的度数就越大。

在放大镜下看角,角的度数不变。

7、数角(或数线段):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先数单个的,再数组合的。

8、度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1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9、量角:量角时要做到“点点重合,线边重合”。

要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把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线的度数,就是角的度数。

即①点对点②线对边③读数要看另一边(0°刻度线在右读内圈、0°刻度线在左读最外圈) 10、画角的方法:①先画一条射线作角的一条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的端点重合, 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②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0°刻度线在右看内圈刻度线、0°刻度线在左看外圈刻度线)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另一条边;标上角的符号及度数。

11、平角、周角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从开始旋转到恰好成一条直线时行程的角叫作平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作周角。

平角: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

周角:角的两边重合,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四个直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带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带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例: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6倍,香蕉有多少个?(2)桃有15个,桃的数量是苹果的数量的多少倍?解答:(1)5×6=30(个)答:香蕉有30个。

(2)15÷5=3答:桃的数量是苹果的数量的3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练习题1、2的3倍是();5的4倍是()。

2、()的3倍是18;3的()倍是12。

3、5×6=(),表示()个()相加是();还表示()的()倍是()。

4、4的6倍是()个(),算式是()。

5、5个3可以说成()的()倍;7的3倍可以说成()个()。

6、△是○的3倍,△有()个。

7、4×7读作( )。

它表示( )个( )是多少,也表示( )的 7倍是 ( )8、9的3倍是(),9是()的3倍9、做一套校服用3米布,有27米布,能做()套校服?10、一个厂房有两排机器,一排8台,另一排9台,一共有()台机器?11、列式计算(1)7的8倍是几?(2)4的9倍是多少?(3)3的9倍是几?(4)4个5是多少?(5)8个4是多少?(6)6和2相乘是几?(7)5个9相加是几?12、小汽车准乘5人,大客车准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7倍,大客车准乘多少人?13、妈妈买了6斤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5倍,妈妈买了多少斤梨?14、一朵花有5片花瓣,3朵花有多少片花瓣?15、一件衣服有4个扣子,7件衣服有多少个扣子?16、小红有5支铅笔,小明的铅笔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有多少支铅笔?17、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小明和小亮看同样的书,小明看了7页,小亮看的页数是小明的5倍,?列算式: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小学处于学习数学的黄金阶段,为了丰富大家的数学知识,本文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只需注意在估算时,要先根据四舍五入法分别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使其变成整十整百数后,再估算。

2、再书写估算结果时,不要忘了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写几个0。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速算绝招:
(A)6020=『』,把6020看作60乘2,得120,20是2的10倍,再将得数扩大10倍得1200,心算过程是602=120,2的后面有一个0,积120后面加一个0,得1200。

(B)估算时,把一个两位数看成是整十数进行估算,如3940,把39看成40,4040=1600,3940~1600。

5130=『』,估算过程是5030=1500,5130~1500。

(C)3511+『』,把35乘10得350,再用351=35,350+35=385,心算过程是:3511=350+35=385,又如4311=430+43=473。

(D)2319=『』,把19看作20来乘,多乘龙1个23,再减去23,心算过程是:2320-23=460-23=437,如4521=『』,把21
看作20来乘,少乘1个45,再加上45,4520+45=900+45=945。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E)3415=『』,把3410后再加345,因为345=3410 / 2=340 / 2=170,所以3415的心算过程是:340+340 / 2=340+170=51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相关信息:
2019年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统计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