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1、同义连用

双音词形成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了同义 临时连用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组合没有固 定的形式,古人对同义单音节词常加区别。
名词+名词



①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 ②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郑玄注《周礼*地官》,朋,同门曰朋,友:同志曰友。)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本义,也就只是文献语言能够证明的最初 意义。

纲 1、网上的总绳 若网在纲,有条有紊。(《尚书盘庚上》) 2、事物的总要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 3、国家的法纪 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
(二)、探求词的本义依据

(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 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2)词义的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 的。
“窮”和“貧”在今天是同義詞,但古代 “窮”是 指的仕途坎坷不順,是與“達”相對的一個 詞。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 别。


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會決定它與別的詞的 同義關係, 例如,頁92舉到的“禾”,泛指與“穀” 同義,特指與“粟”同義,“稻”泛指與 “米”同義,特指卻是“糯米”。
2、偶辞偏指、偏义复词

由上面连用现象同时产生还有一种特殊的 语用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语素 组成,其中一个语素在本来意义成为该复 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注意

上古这种偏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体现 一类:缓急、得失、休祲、长短、利害 另一类:面目、风雨、国家、市朝、车马、 园圃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

“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

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

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

也有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但是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朝:朝见 引申 朝拜 朝廷 朝向 朝,本义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

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

《说文》:“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詩》曰:‘塞向墐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郭锡良古代汉语通论打印版

郭锡良古代汉语通论打印版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古代汉语第一册术语通论整理

术语整理术语01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

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

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

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通论(十一)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

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来”是使远人来)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

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

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C、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汉语第一册通论

古汉语第一册通论

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董腫講紙尾……
部首和筆畫
《說文解字》創部首檢字法,有540部首。後來
《康熙字典》合併214部。
編碼
四角號碼行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說文解字
訓經南許 詁無召慎 學雙陵( 家許(約 。叔今公 重河元 」南 ,省 著郾 名城年 的)) 經人, 學,東 家「漢 和五汝 58-147
《古文字類編》
高明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精裝一冊。 方便初學的古文字工具書,全書分古文字、合體文 字和徽號文字三編。 第一編收單字3056個,各字頭下分作四欄列:1.商 周甲骨文,2.商周金文,3.春秋戰國石刻、竹簡、 載書、符節、璽印、陶器及泉貨等文字,4.秦篆,注 明出處和時代。 收字精審,僅收已識、初學必須掌握的字,不收待 問、異體字。時代明確,每字可看清前後演變的軌 跡。 按自創古文字部首順序編錄,無部首表。
《漢語大詞典》

漫不經心地
《經籍籑詁》
[清]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雷 塘菴主,儀征(今屬江蘇)人。組織數十位學者 合作編撰的《經籍籑詁》是匯集唐代及更早的古 書注解的字典,按平水韻分106卷。 專訓字義,不解字形,不注字音。各字下分別古 文異體,分義項羅列舊注或字書、詞書中的解釋。 義項按本義或聲訓、引申義、假借義排列,又以 經、史、子、集為序,均注明出處。各書重見或 相似者不避。兩漢碑碣及古人姓字,均列在最後。 《補遺》均低一格列於本字條下。 “本書採輯,雜出衆手,傳寫亦已數 過,訛舛之處,或亦不免。”(阮元 《經籍籑詁凡例》)
《辭海》(1979版)
《辭海》“芋”、“芴”字條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
卷,1990年出齊8卷。 新定200部首。楷書字頭54678,注重形、音、義、 證及其源流演變。 楷書字頭下收有代表性的甲、金、篆、隸等形體。 字下用“三段標音”(今音、中古反切和聲韵調、 上古韵部)。 常用字、常用義外,還考釋僻字、僻義及複音詞的 語素。多義字一般依次列本義、引申義、通假義。 數、量、代、副及其它虛詞注出詞性。 義項欠概括。 繁簡混排,釋文和現代例證用簡化字, 古代書證等用繁體字。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整理)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整理)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单元词义&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五)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判断句,也字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三)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未测四)(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二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二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有这样一些词:它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也可以是有的。

该:上古和中古只当“完备”讲,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

”抢:抢(qiǎng),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 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找:找(zhǎo),《集韵》里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不相同。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在“迥别”上,有“怕”,解释为“恬淡”,读bò,和今天的“泊”相同。

在“微殊”上,“止”当“脚趾头”讲,与“脚”不同。

劝:《左传成公二年》的时候,“以劝事君者”的“劝”是“勉励”讲,因为在上古”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

至于当”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是汉魏以后很晚才有的。

给《战国策˙齐策》的”孟尝君使人给其事用“的“给”不能当“给予”讲,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给”这个意义。

再: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

“再”和“复”的区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本上是可靠的。

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古代的词义,就必须依靠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

《辞源》、《辞海》在字义的解释上比较慎重。

但是词义具有时代的差别问题,所以我们字阅读时不仅要去查阅字典和文字学专著,还需要有自己科学的方法。

大一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册总结

大一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册总结

大一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册总结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是指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体系。

古代汉语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工具,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工具。

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发展经历了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阶段,直到明朝晚期。

(接上)二、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以主谓宾为主,即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通常位于句子的最前面,谓语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春风吹又生”这句诗中,“春风”为主语,“吹”为谓语,“又生”为宾语。

古代汉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补结构、主谓状结构、主谓状补结构等,这些语法结构的使用使古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接上)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形式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多音节词较少。

这与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形结构有关。

2. 从内容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以表现具体事物和感受为主,如“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等等。

3. 从文化内涵上看,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到人们的思想、哲理、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仁义礼智信”等词汇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接上)四、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主要表现在音韵变化、词汇变化和语法变化等方面。

1. 音韵变化是古代汉语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例如,“明”字原读“men”,后来读为“min”。

2. 词汇变化主要指古代汉语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郁郁”原指悲伤郁结,后来演变为形容植物蓬勃生长的意思。

3. 语法变化主要指古代汉语中一些语法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

(接上)五、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法:1.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因为古代汉语大部分采用汉字进行表达。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z古代汉语-通论1文字

幻灯片37一,“六书”理论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之间存有联系。

《左·宣十二》:“夫文,止戈为武。

”——《左·昭元》:“于文,皿虫为蛊。

”——《韩·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由此总结出汉字结构的六种规则,称“六书”。

幻灯片38“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东汉学者的“六书”名称: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名称、次序各有不同,但均源出古文家刘歆,意义并无区别。

清以后学者多取“许名班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中许慎作出了定义。

幻灯片40二,汉字结构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画物体,笔画随其外形屈折婉转,叫“象形”,比如“日、月”二字。

“诘诎”借作“折屈”,即屈折。

日:月:幻灯片41●象形字结构模式:●(1)整体象形●描画事物的整体形象。

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山”小篆作,《说文》:“山,……有石而高,象形。

”甲骨文作。

●“又”小篆作,《说文》:“又,手也,象形,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行”小篆作,象交叉路口。

甲骨文作。

《说文》“从彳、亍”,误。

“衣”小篆作,象上衣。

甲骨文作。

《说文》“象覆二人之形”,误。

“率”小篆作,《说文》:“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

”甲骨文作,无下柄。

整体象形字描画物体轮廓,也叫“轮廓字”。

幻灯片43(2)半体象形描画事物的局部形象。

分析为:象形、象××(之形)。

“牛”小篆作,象牛头。

甲骨文作。

“車”小篆作,象轮、轴和车厢,车之局部。

甲骨文作,象整车。

“子”小篆作,甲骨文作、,象囟门,仅头顶局部,象小儿全体。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
• “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 所在
指事·純粹指事的抽象符號
(三)會意
•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 誼,通義。撝,通“麾”。指撝,意之所指。
➢會意的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 號相互構成一種聯係來表達某种意義。
➢會意字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定义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
,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 在後的叫“今字”。
• 二、形成的原因 ➢適應社會不斷發展需要而產生新字 ➢保存在字典中的已經衰亡的字 ➢上古漢字“兼職”情況多,後代不斷分化
三、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说文》:“水中可居为州。 ”
古漢語通論
第一講 漢字的構造及書體的演變
本講綱要
• 漢字結構分析的基本理論“六書”說 • “六書”(重点是前四書)的具體介紹 • 漢字書體的演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一 、漢字結構分析和“六書”說
(一)漢字結構分析的依據和意義
• “永字八法”:點、拐、竖、勾、横、撇 、斜撇、捺
• “結構法”: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 ……
前四書是造字之法,後二書并不能產生新字
二 六書的介紹
(一)象形
•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字的特點: ➢ 是以圖畫為基礎 ➢ 象形字的符號性明顯 ➢ 和語言里的詞發生聯繫,有一定讀音
(二)指事
•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 “視而可識”是
➢彳、辵chuò、足、走 如:征和 ➢言、口、欠(为张口输气) 訢和欣
(五)轉注
•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语整理术语01古代汉语:清代前期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文言:与白话相对,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人类的发音方法、语音感知的生理过程等的是语音学。

研究词汇项目、词汇意义、词语演变的是词汇学;按传统语法,形态学和造句学合起来就是语法学。

研究词项与概念及指称对象的关系,揣摩各种词义的异同、正反、上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

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史(汉语史的分期)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汉语语音史分为先秦(-前206)、汉(前206-公元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中唐(581-836)、晚唐五代(836-960)、宋(960-1279)、元(1279-1368)、明清(1368-1911)、现代(1911-),共九个阶段。

我们认为大致西周以前为远古期,这个阶段的汉语如果已经独立,就为原始汉语;周秦两汉为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结构的首尾部分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着复辅音声母和比较复杂的韵尾形式;魏晋六朝隋初唐为中古前期,中古前期音复辅音声母中的通音已经演变为音节的介音,韵尾部分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成分从伴随状况上升为以音高(平仄)和音长(舒促)为特点的区别特征,标准语的字音以“CMMVE”五音段音节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相配的结构模式已经形成;中唐五代为中古后期,字音结构跟中古前期相同,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随着全浊声母的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分化,声韵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宋元明清为近代期,汉语各方言的现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经大体形成,标准语字音的音节结构定形为“CMVE”四音段模式,大量的音位发生合流和分化,声母和韵尾的类型减少,全浊音声母逐渐和清声母合流,入声韵尾也逐渐弱化,声调因而开始合并简化,字音结构也随之简化。

汉语史语料学(古代文献概况)传世文献中土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意指古代文籍与熟悉遗闻旧事的所谓“贤人”。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佛典出土文献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

出土文献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出土”,从内容上看,它和传世文献的分类是一致的。

而“时过境迁”,“出土”的特征一旦消失,它也就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

比如说《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最早都是出土文献,但现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我们很少说他们是在进行出土文献研究。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被视为出土文献的,以后可能也就都成为一般文献了。

汉文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

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

辑佚、辨伪、古籍整理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

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古籍整理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

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术语02繁体字: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国共内战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字。

简化字:简化字,又称简体字。

广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古今流传下来的俗体字与笔画较少的异体字。

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其对于简化字的称呼为简体字;以及建国后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其对于简化字与未被简化的字合称为规范汉字。

简体字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

经: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

细分为:道经、儒经与佛经。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

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1]之一。

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

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谷梁传:《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

古代汉民族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

《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

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编年史:编年体史书。

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