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一、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二、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三、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3、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学习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生活和先进科学技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出发,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对教师的需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的科学课程教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为课程的归宿,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2、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

教育重点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转向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的教育。

而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为探索小学教师的培养规律,三是具有系统性,较全面地介绍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近代及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文理渗透、开阔眼界、发展思维、培养科技意识。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3、教学要求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铲除头脑中的唯心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克服形而上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充分认识自然事物的和谐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的效果。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责任教师夏洪文一.课程目的与要求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成专、开专、注册视听生)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

二.教材与播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民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一书,并配有石萍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教材。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授课学时:72学时。

主要学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三.各章、节的重、难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自然的探索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3.掌握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1.了解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及其起源和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形态。

2.熟悉自然界的物质,知道物质、大气和水、单质、无机物,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分散系。

3.掌握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生物的类群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1.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掌握运动的表示方法,运动和力,功和能。

2.了解天体的运行。

第四章生命与自然1.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器官、过程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理解以人体为例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均衡的膳食3.熟悉生物的生殖、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

4.熟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5.了解人类的起源。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利用1.掌握地球上资源分为士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掌握地球上的能源,能源及其分类、来自地球上的能源以及地球以外的能源。

3.熟悉能量及其转化,理解氧化作用、机械能、内能、电能及其转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掌握原材料的开发利用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1.区分光和眼,了解光的量度、反射、折射、全反射。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设计自然科学基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系,理解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其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包括物质、能量、生命、地球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原理和定律。

2.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科学家和科学成果,以及当前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技术中的应用:探讨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自然科学原理和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内容系统、难易适中的自然科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前言自然科学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进行的总体设计和具体要求。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探究方法;能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科学仪器和工具。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能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能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能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二、课程内容2.1 生命的奥秘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卫生保健知识。

2.2 物质与能量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常见的能量形式和能量转换原理;了解物质的利用和保护。

2.3 自然现象与规律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了解天气、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4 技术与生活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实施建议3.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课堂表现、期中期末考试等;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3 教材建议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内容丰富、难易适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教材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实验材料、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架。

《自然科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与特殊教育系《自然科学概论(3.生命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45学时(讲授理论38学时,实验6学时,其它实践1学时)先修课程:高中生物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涵盖了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体系。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科学导论是自然科学概论课程的组成体系之一,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专业方向的专业课,它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强调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讨论生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研习生命科学导论在于使学习者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生命科学素养,形成用科学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学习者从事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准备相关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系统地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理论,对于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研习,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技术等有初步的了解。

2、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尽量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关系,认识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要求学生通过生命科学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科学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4、要求进行多媒体教学,能用图和图群表示教学内容,能用概念图总结5、要求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加工等能力。

绪论教学要求: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学科。

生命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收集和积累事实资料,到寻找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相应的理论这么一条发展途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的共性,认识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关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分科结构。

教学内容:一、生命科学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生命科学发展简史与展望三、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四、生命的共性第一章生命的组成基础教学要求:认识生命与非生命元素的同一性;掌握组成生命的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学分:2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片,爆发时的壮观场面,爆发后的悲惨景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降水情况等。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自然科学系理化生教研室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自然科学基础》是一门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课程。

在学科归属上,应属于高等教育基础学科。

该门课程在我校被确定为素质教育课中的核心课程,并列为文科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学课时36学时,计2个学分。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校人文科学系、外语教育系、艺术教育系、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系等专业方向的大专生。

通过《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其背后闪烁着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这个科学的时代能理性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责任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手段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体系。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本课程的内容也将随之而更新,不断调整和增加授课内容,避免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滞后。

鼓励学生关心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在课余时间为老师的授课提供和收集资料,参与该门课程的建设活动,以实现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的目的。

3、全面实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充分发挥课程网站作用。

我校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已上校内教学网,建有在线练习、网上答疑、学习论坛等多条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渠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和引导,解答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并有内容丰富的教学网页,为学生课后的强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和学时安排:选用教材:《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徐丕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本课程讲授按每周2学时安排,一学期共36学时。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文科类大学生的一门通识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文科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态度,提髙科学素质,以适应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要求第一篇绪论第一章自然科学概述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掌握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二章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第二篇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三章物质结构熟悉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知道物质、大气和水、单质、无机物,元素周期律、有机物,以及化学反应。

第四章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形式,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沉和浮的规律,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人耳的听觉机制,光产生的原理和视觉形成机制。

第五章能量及其转化掌握做功原理,各种机械做功的规律;能量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太阳能和能源,了解能源危机;掌握电和磁关系以及应用。

第三篇奇妙的生命世界第六章生物概述了解生命的定义和意义,以及生物存在的共性。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理解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类群。

第八章被子植物的器官了解常见被子植物相关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状。

第九章人体的构造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进一步理解人体的系统性,人体的系统组成。

第十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理解生命的起源,掌握生物进化的原理,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篇地球科学第十一章地球概貌了解地球及其起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超外圈——磁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容圈层、地球的表层;地球的表面形态:海陆分布、海洋的形态、陆地的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十二章地球的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包括土壤、岩石、矿物。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0学时/4学分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开课院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认识并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物体的运动、能量及其变化。

(3)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起源与进化。

(4)认识并掌握被子植物的器官及人体构造的相关知识。

(5)认识并掌握地球概貌、构成,地表的演化,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6)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

(7)认识现在的环境问题,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知识。

(8)了解现在各种高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与职业素养目标】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要求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统一。

四、学时分配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课程学时分配表: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一)课程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

(二)成绩评定(1)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2)平时成绩构成:40%,其中到课率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

(3)期末成绩构成:60%,理论闭卷考试成绩。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准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前言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二、课程定位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本课程强调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提炼出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一致规律,结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同时融合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于上述所构成的有机课程知识体系之始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2、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一些重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切实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掌握认识自然事物客观规律的主要科学方法,培养其科学兴趣与科学态度,进一步巩固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什华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深刻领悟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目的与要求。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案大学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3. 自然科学的基本领域及研究方法4. 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1. 自然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实验性、系统性和普遍性等特点。

2. 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规律。

-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科学假设。

- 理论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自然现象。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列举自然科学的基本领域及研究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自然科学的基本领域及研究方法- 天文学:研究宇宙的结构、演化、组成和现象。

-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生物结构与功能、生物分类等。

- 化学反应: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2. 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医学: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 工程技术: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 环境保护: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学分:2分
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
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
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
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
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
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教师会激,学生乐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图片、动画、声音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学生在欣赏、观察中乐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

例如,在讲述泥石流时,给出泥石流发生地的景观图片,爆发时的壮观场面,爆发后的悲惨景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降水情况等。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环境日宣传漫画“啊!地球出汗了。

”并设计如下疑问:①、漫画中经纬网地球周围被废气
包围着,这些废气从哪里来?②、图中滥伐树木的痕迹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图中经纬网地球表面老人愤怒的面孔和上方的水滴表示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能独立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这样,学生由于成功产生了喜悦,并且得到了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事物的热情。

3.教师善导,学生勤究:教师善导,学生勤究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勤勉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提供的相关信息与资源,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问题进行独立地思考,或在老师和同学的协同下,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的结构,构思解题的思路,共同实现意义的构建过程。

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考核方式从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1、学习素养占20%,包括考勤(随机考勤4次)、按时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布置任务能完成任务加1分/次)、按时完成作业(布置作业4次,能独立完成加1分/次)、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较好1分/次)、学习诚信(无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