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第三阶段: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 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仍然维持到抗战 结束
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大陆方面:在80年代以前,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正面战场地位和作用的 分析简单化、片面化。对国民政府军队作战的 实际情况未作全面的叙述和评价,给人造成正 面战场只是消极应战,并且是一败涂地、罪债 累累的形象。 台湾方面: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过高,对敌后战 场则是一笔抹杀。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二者缺一不 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
为什么说两个战场是统一的,其理由是:



1、两个战场的统一性是建立在中日民族矛盾和以 国共和作为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 一方面,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是以中日民族矛盾 为前提的,这就构成了两个战场统一的政治基础 和组织基础。只要中日民族矛盾没有解决,国共 两党、两个战场之间的摩擦,就保持在一定限度 之内。 另一方面,从中国战场的构成来看,两个战场互 为存在条件,缺少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
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 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因国共双 方的斗争日益尖锐,双方的军队在战斗 和战役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 还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 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 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 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 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 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 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 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 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 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 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 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 “大扫荡”。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所进行的抗战是正面战场,也是主要战场,并且,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共产党所进行的游击战是敌后战场,也就是次要战场,它的作用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同时也发挥了自身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作战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原因是,当时日军将国民党军队作为唯一有对抗力的军队进行打击,这一点由日军兵力布置就可看出。

这里有一点我要反驳,有人片面地批评国民党军队在初期的抗战中失败是其消极抗战的原因,我只想向大家呈现以下事实:第一、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无论从军事装备、士兵军事作战素养、以及物质给予等方面都远远的优于我们。

尽管这样国民党军队仍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并且,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例如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第二、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在组织积极抗战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北方的高校实施南迁,对沿海、长江流域等地的民间工业实施优惠、便利政策,并帮助其内迁。

宋美龄还积极筹款,对难民(尤其是儿童)实行转移、救助,其中,就河南省便转移、救助难民四百多万。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1945年,经过中国各个阶层广大民众14年的浴血奋战,抗取得了日战争终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存在着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并存,在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一种“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毛泽东语)的关系,这是中国能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坚持持久抗战的根本条件。

而在敌后战场开展的全民性的、大规模的人民战争,则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全面抗战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团结各阶级、各民族发动起来的。

两党合作要求军事上相互配合。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力,在正面战场上经历了多次大会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迷梦;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以大无畏气概,向敌后进军,以至深入到敌人心脏地区,收复被敌人控制的大片失地,并在敌后迅速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

两个战场各自相对独立地对日作战,形成对敌人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日寇处于腹背受敌、顾此失彼的困境。

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到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陷为止,这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全民团结、抗击强敌的轰轰烈烈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抗战处于战争初期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一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其军事优势,向华北和华东地区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进攻,企图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以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为此,日本陆军几乎倾巢出动,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6学术观点: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6学术观点: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问题
所谓“敌后战场”,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

而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当指日军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

在这一战场上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所谓“正面战场”,是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

关于这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传统观点认为,作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持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游击战略,实行人民战争,不断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抗击了多数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来,如下观点得到不少人认同: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其总体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

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多年来注重于其矛盾与对立方面。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其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两个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割裂与对立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军队先后在华北、 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政府 在全国人民的推动下,被迫实行抗战。 这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成为抗 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国民党的军队 也是牵制日军的主力。经过淞沪会战、 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国民 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歼灭日军45万余,迫 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对于粉碎日本 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战略阴谋,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忻口会战中的敌后战场
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内长城防线,企图 集中兵力在忻口与敌决战之际,毛泽东于 10月6日致电周恩来(在太原)、朱德和彭 德怀,指示八路军要在敌之侧翼和后方积 极打击与牵制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 忻口会战的战役分工,也明确提出八路军 的主要任务是“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 来援之敌”。据此,八路军总部从10月上 旬开始,连续发出十几封电报,指挥所属 部队积极配合正面守军作战。
我军在反“扫荡”中抓获的日军 和缴获的大量武器
冀中军区第17团一部在定安公路 北敌占区,据村落杀敌,反击敌 人的“扫荡”
虽然抗战后期正面战场表现较为消极, 但是总体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 一方,日本侵略者就会得到喘息机会。 这两大战场的互相配合谱写了中华民 族全民抗日的壮丽篇章。
忻口会战中的正面战场
忻口会战是保卫太原的关键战役,受到蒋 介石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他给在忻 州城内的忻口会战总指挥卫立煌打电话, 令其严守忻口防线,规定:“军、师长 均须上火线,违者处以死刑!”国民党 军队英勇抗战,奋力杀敌,虽然阻挡住 了日军进攻的步伐,但由于实力悬殊, 自身损失也极其惨重,牺牲了多位将军, 有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第五十四师 师长刘家骐少将、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 珍少将、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少将等。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抗战分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国民党部队也有转入敌后战场的,但就其主体而言,则支撑着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

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有各自的独立作战,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形成,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为辅。

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地位下降,敌后战场作用凸显,在华北等沦陷区敌后战场为主战场,在中日战线交界处正面战场仍然主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

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时间里,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了7任。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的宝贵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的战争,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这场捍卫中华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处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北而南而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此外,日军还占有珠江三角洲、厦门等地区。

1939年到1940年,日军又将其占领线由九江延伸到南昌,由武汉延伸到宜昌;在华南又占领了海南岛和广西沿海部分地区。

粗略计算,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的占领线所阻隔,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敌人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战略上的配合;第二,日军占领线与正面战场相对峙,这条对峙线也就是正面战场的作战线,正面部队的作战都在这条线附近进行,因而在靠近正面战场作战线地区担任游击的敌后部队也可以和正面战场作一些近距离的战役上的配合。

下面先就正面战场谈谈我的看法。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华东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后撤几千公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是制定“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方针时所估计到了的,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同时在部队伤亡方面,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伤亡320多万人,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肯定与赞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面战场,国民党空军与海军以及美国、苏联两国的空军支持,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这是不争的事实。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面战场,是指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和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悲壮的战役。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京最终沦陷,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依然可歌可泣。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配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将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由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中失利。

敌后战场,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国民党片面执行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失利以致正面战场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局面。

共产党建立了敌后战场,以陕甘宁边区为指挥中枢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坚持人民战争路线,联合全中国人民抗日。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抗战初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怎样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为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9.18事变,东三省沦陷。

此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别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得人心的政策。

而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是什么关系?

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是什么关系?

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战场的同时并存,是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那么,具体来说,两个战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鉴于历史的原因,国共两党都拥有军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军队关系在战场上的反映。

毋庸讳言,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始终局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

由于中日矛盾一直是主要矛盾,两个战场各自的主要任务也都是对日作战,因此两个战场“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互为依存关系,始终占着主导地位。

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在军事上相互合作。

在出现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的情况下,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战场之间“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之上。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需要以共产党为主开辟的敌后战场,因为没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牵制和对日军战略要地的袭扰,对日军交通补给线的破坏,日军将以更加优势的兵力及武器投入正面战场,正面战场很难支撑下去。

反之,敌后战场也需要正面战场,因为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协同上。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始终以各种军事斗争方式不断支援正面战场的作战,防止其崩溃。

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战中不断壮大,本身就对日军起到了战略牵制作用。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日军自始至终不得不分出相当大兵力用于后方守备,这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屡遭失败,但始终支撑着正面战场,且淞沪、武汉、太原、忻口、台儿庄等战役也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客观上支援了敌后战场。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尽管国共两党不断发生摩擦,但从总体上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是相互支持的。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

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事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现在从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学家把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划分为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国难当头,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总是或集中或分散的把两个战场的理论转达给我们。

作为教师理解两个战场的理论以及真实存在没有问题,关键是学生。

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只要两个战场理论一出台,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都是打日本的战场,怎么会出来两个?”“敌后是什么意思?是敌人的背后,还是战场的背后,指躲起来不参加抗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来英勇顽强,勇挑重担,为什么不去正面对敌,而要跑到后方?”学生的这些疑问确是初中历史这部分教材教学的难点,也恰好是教师处理好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只有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突破“两个战场”这个难点。

一、敌后战场的概念对于正面战场的概念,同学们的理解一般没有问题。

而“敌后战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敌后战场是指在被日军已经占领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战场,由共产党领导,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击日伪军。

所谓敌后,我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是“沦陷给敌人以后”。

这是抗战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军事落后,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夹击日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本形式,抗日的战场被分配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体现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即使正面抗战失利,中国人民也不会甘心亡国而放弃斗争。

存在两个抗日的战场是历史的必然。

二、共产党军队主要担任敌后作战的原因共产党军队担任敌后抗战任务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实力弱小,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就采取了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术。

由于一段时间采用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红军被迫长征。

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主力分散于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边远农村,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都由国民党严密控制。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需要、互相协助、二者缺一不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二、第一阶段:从抗日爆发到武汉失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开。

而敌后战场的开辟,从战略上也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两个战场不仅在战略上实行了比较紧密的配合,双方的军队在战斗和战役中也进行过许多配合三、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春。

正面战场仍然坚持作战,但战略作用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

因国共双方的斗争日益尖锐,双方的军队在战斗减少,但两个战场战略配合关系紧密四、第三阶段: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仍然维持到抗战结束。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与地位的分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中华名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开始共同抗日在当时国民党军队,拥有着大部份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主要进行正规作战;而共产党军队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4万多人,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主要进行游击战。

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在抗战初期,可是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是积极抗战的。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名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共歼灭日军45万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但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采取消极对敌,积极反共的态度,使得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七、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抗日的主战场。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的战争,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这场捍卫中华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处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北而南而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此外,日军还占有珠江三角洲、厦门等地区。

1939年到1940年,日军又将其占领线由九江延伸到南昌,由武汉延伸到宜昌;在华南又占领了海南岛和广西沿海部分地区。

粗略计算,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的占领线所阻隔,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敌人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战略上的配合;第二,日军占领线与正面战场相对峙,这条对峙线也就是正面战场的作战线,正面部队的作战都在这条线附近进行,因而在靠近正面战场作战线地区担任游击的敌后部队也可以和正面战场作一些近距离的战役上的配合。

下面先就正面战场谈谈我的看法。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华东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后撤几千公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是制定“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方针时所估计到了的,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同时在部队伤亡方面,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伤亡320多万人,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肯定与赞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正面战场,国民党空军与海军以及美国、苏联两国的空军支持,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正确认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淞沪会 战
正面战场中的英雄
• 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民族,在正面 战场英勇作战而捐躯的军人不知其数。 • 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如赵登禹赵登禹、 佟麟阁、张自忠、郝梦麟、刘家麒等等。
张自忠
赵登禹
敌后战场
• 敌后战场:即中共领导的敌战 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执 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劢员全名 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后抗日 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的胜利。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 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斱,延安市 中共中央所在地 •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 队和华北抗日联军所创造的。 它从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友 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 1941年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 上升为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战 的中流砥柱为赢得抗日战争的 彻底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叱贡 献
抗日正面战场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是比较积极的,但除了 台儿庄战役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结束 了。 •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 主观原因: • 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 第二,战略指导斱针失误。 • 第三,派系林立,各为已谋。
地位及作用
作用 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对日本的侵略组织了抵抗 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解放区战场的压力 • 国民党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幵以大国身仹参加了一系 列国际会议 • 地位 • 重要的战场和抗日力量 • • • •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正面战场不敌后战场的区别
一 抗战路线丌同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
二 依靠的武装力量丌同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依靠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共产党依靠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北平
大同
天津
平型关
平 型 关 地 形
平型关遗址
概况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平型关 林彪115师 歼灭日军1000多人
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 影响 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林彪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 后,八路军和新 四军挺进敌后, 先后建立晋察冀、 晋绥、晋冀豫、 山东、苏南、陕 甘宁等抗日根据 地。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概念
一般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指由国民党领导的武装 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兵团阵地会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华日 军主力部队军事进攻进行正面防御作战或展开展开战略攻势的军 事战场 。从作战区域上来讲,正面战场主要分布于国民政府统治 区域内,由国民党最高统治当局根据战争需要划成若干战区,分 别由各战区所配备的国民政府正规军担负对日作战。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 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 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 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 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破袭战
麻雀战
3.巩固抗日根据地
政治上:
薛岳
武汉会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战役 特点
1938年6月——10月 武汉及武汉外围地区 蒋介石 万家岭大捷等
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重,创抗 战以来规模之最 意义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 针彻底破灭。
七 七 事 变 后 日 本 加 紧 侵 略 中 国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需要、互相协助、二者缺一不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二、第一阶段:从抗日爆发到武汉失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开。

而敌后战场的开辟,从战略上也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两个战场不仅在战略上实行了比较紧密的配合,双方的军队在战斗和战役中也进行过许多配合三、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春。

正面战场仍然坚持作战,但战略作用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

因国共双方的斗争日益尖锐,双方的军队在战斗减少,但两个战场战略配合关系紧密四、第三阶段: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仍然维持到抗战结束。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与地位的分析: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中华名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开始共同抗日在当时国民党军队,拥有着大部份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主要进行正规作战;而共产党军队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4万多人,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主要进行游击战。

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在抗战初期,可是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是积极抗战的。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名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共歼灭日军45万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但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采取消极对敌,积极反共的态度,使得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七、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抗日的主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至。

1938年底,八路军共作战1 500余次,歼灭日军5.1万人,缴枪1.2万余支,收复了大片国土,八路军也壮大到15.6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在华中,新四军各部集中完毕后分头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场。

至1938年底,新四军共作战280余次,歼敌3 800余人,初步建立了苏南、皖南和皖中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也发展到2.5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重要力量。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日本被迫放弃“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准备长期作战。

此后,日军减缓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而集中主要兵力保守占领区,“肃清”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抗日力量。

为了适应抗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9一11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战区和敌后,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游击战争,扩大人民武装,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行动方针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此后,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很快进入高潮,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在正太路和其他铁路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交通破坏战,3个半月的时间里共消灭日军2万余人,攻克敌人据点近3000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 502公里,缴枪5 600余支、炮53门和大量军用物资。

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鼓舞了中国人民胜利信心,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

在战役中,八路军伤亡1.7万人。

战役后,日军向华北增兵,开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残酷“扫荡”。

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冀鲁豫五大块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壮大到40万人,华北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中国抗日的主要战场。

在华中,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变得十分复杂,新四军在敌、伪、顽势力的包围中,处境异常困难。

中共中央根据形势提出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并先后派出部分八路军南下协助新四军作战。

华中敌后游击战争逐渐进入高潮。

到1940年底,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伪顽的包围进攻,建立了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拥有1400万人口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也发展到9万余人,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重要力量。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签订公约正式结成轴心国军事同盟,世界法西斯势力进入了最猖獗的时期。

为早日开辟太平洋战场,日本加紧了占领区的“肃正治安”,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同时,由于日军把主要力量放在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军事压力减少,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反共活动也频繁起来。

在日伪顽的夹击下,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从1941年开始,敌后战场的抗战进入了严重困难时期,军队大量减员,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据统计,1941年7月至1942年7月,在严重困难条件下,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14648次,毙伤俘日伪军13.2万人。

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八路军、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日本侵略者没有达到消灭根据地抗日军队的目的。

中国抗日战争由于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而得以继续。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

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意大利政府向同盟国投降;德军在北非失败;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发动反攻。

中国战场的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中国的持久战,尤其是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以极大的消耗,敌我力量对比开始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面转化。

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

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年攻势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攻克敌据点5000多个,解放区面积扩大到61.9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 200余万,军队发展到65万人,民兵发展到168万余人,抗击着当时全部侵华日军56万人中的64%。

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也日暮途穷。

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4—6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会后,人民军队向敌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

8月15日,日本广播天皇《停战诏书》宣布投降。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日伪军作战计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6万余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亿。

同时,人民军队也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共有60余万官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军民的英勇奋战和流血牺牲,对中国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并赢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的,这就决定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并存。

两个战场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它们之间是互存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

正面战场坚持抗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正面战场的坚持创造了条件。

战争中中日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力量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复杂的过程,是从两个战场上开始和完成的。

两个战场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直接影响着全国的政治局势。

因此,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地表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肯定敌后战场对战争的胜利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也不能忽略正面战场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作用。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作战指导计划及战斗序列,决定“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将全国划分成5个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海陆空军大元帅蒋介石兼任,辖平汉、津浦两铁路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辖晋、察、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辖江、浙;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辖闽、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9月改李宗仁),辖山东,总兵力为现役军人170万人、后备军人150万人。

以后,战区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增减,各区司令长官和辖区也有变化。

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历经平津抗战、山西抗战、淞沪会战、平汉津浦铁路沿线作战、武汉会战,担当了正面防御作战的主要任务,起了主体作用。

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正面战场打过几次比较有影响的硬仗和胜仗。

其中,淞沪会战坚持了3个多月,虽然最后失败,却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但是这次失败,中国的首都南京遭到日军占领,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30万南京军民被惨遭屠杀;由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敌1万余人的胜利,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武汉会战,中国投入百万部队,日军参战25万人,战役进行了4个半月,战斗数百次,消灭日军4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虽然没有阻挡住敌人的进攻,但给予敌人以很大消耗。

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评价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这一时期,正面战场有力地抵抗了敌人的进攻。

虽然中国军队损失了近百万,丢掉了将近1/4的国土,但也使日军损失兵力约70万人,财力、物力均遭到极大消耗,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实行的“速战速决”计划被彻底打破,抗日战争顺利地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也暴露出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弱点。

丢失广大土地和损失众多军队,除了敌强我弱这个客观原因外,国民党实行的不动员人民群众、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外,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派系的存在,也严重地削弱了它的战斗力。

在战略方针方面,正面战场的指挥者没有把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以单纯的阵地战与敌人拼消耗,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些也是丧师失地的重要原因。

进入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正面战场敌我态势基本趋于稳定。

但为了摧毁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意志,日军仍然不断对正面战场发动有限的攻势作战。

针对日军的攻势作战,国民政府采取了“有限度攻势与反击”,“极力保持现有状态”的方针,并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发动了对日军的“冬季反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