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51.3%,其中农村地区略高,为51.7%。

《2020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调研报告》统计,大约有50%的农村老人处于空巢状态。

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将高达90%,预计将有超过2亿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显著高于城市。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留守老年人数量超过1亿。

老龄化与数字化相伴而生,相向而行。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养老产业、医疗领域,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同时要看到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

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发展带来斯的增长点。

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医疗需求及对于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的需求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虽然老年人口的增多会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但是老年人并不是“负担”,而是一座“金矿”;不是“人口负债”,而是“人口红利”。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升级,互联网市场下沉,依托数字技术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发展银发产业,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其他消货群体有显著区别。

首先,饮食方面,老年人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对保健食品和营养品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其次,医养护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对医疗保健、日常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老年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交、尊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体育健身、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社交活动等;最后,老年人对家居用品和辅助器具的需求也与年轻人有显著区别,例如老花镜、助听器、按摩椅等。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含答案)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中的对称对称既然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地位,哲学家和科学家很自然会想广泛地加以运用。

1595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开普勒就曾经想用一些几何的对称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直径的比例。

他希望在一个球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面放一个内接的正三角体,希望用这些正多面体的大小比例来解释太阳系各行星轨道的大小比例。

我们知道许多早期用到科学上的对称原理,并没有很大的成果,可是它们说明了科学家很早就对对称发生兴趣了。

对称在科学界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始于19世纪。

发展到近代,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观念是晶体学、分子学、原子学、原子核物理学、化学、粒子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的中心观念。

近年来,对称更变成了决定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中心思想。

(所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思就是力量,质点跟质点之间的力量。

)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对称观念对20世纪物理学的作用。

我准备分下列几节来讨论:①、②、“群"与对称、守恒定律与对称、宇称守恒与左右对称、规范对称。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未来的发展。

①1871年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题为《物理量的数学分类》的文章。

麦克斯韦以及比他更早的一个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哈密顿,了解到物理里面所讲的量不止一种,有的叫作标量,有的叫作向量。

标量没有方向,向量除了大小外,还有方向。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因为今天物理学常用的一些观念,这篇文章已经非常清楚地用一些几何图像表示了出来。

比如麦克斯韦称为“内向”的观念,今天我们常把这个量叫作“散度"(即向外发散的程度),这是一个重要观念。

另一个重要的观念叫作“旋度”。

这些观念的引进都有赖哈密顿跟麦克斯韦的努力。

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麦克斯韦把电学跟磁学的基本公式写了下来。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一、(每题3分,共18分)1.1.下列词语中相同的字读音全不同...的一组是:A.疟.子疟.疾牲畜.畜.生B.殷.切殷.红伺.机伺.候C.监.督监.生供给.给.予D.逮.捕逮.住勒.令勒.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A.虫豸诚惶诚恐赦然茕茕孓立B.幽壑伶牙利齿心扉横槊赋诗C.口呐无涯之戚嗥叫周公吐哺D.口啤杯盘狼藉蛊惑沧海一粟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包括苏联,东欧(东欧不能算很发达),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一二亿人口。

D.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们——————要对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

②王相看着满桌的酒菜,虽然饥肠辘辘,但是因为刚做完手术,所以无福————————。

③——————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备受重视。

A、不但/还消受由于/因而B、不但/还享受因为/从而C、不单/也消受由于/因而D、不单/也享受因为/从而5、下列熟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乐此不疲。

B、古语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台独”危害绝中华民族的利益,决不会有出路。

C、个间因由在于美国因其强大、日本则因其狭隘,从来不愿意实践“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之类的箴言对待中国的完全统一。

D、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力度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借机出国外逃,真可谓是与时俱进。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安徽省A10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图1),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将之称为“贯木拱”桥,因其桥拱的主要部分由两套拱骨系统组成(图2),第一套木拱拱骨为三根长木,做梯形布置,另一套木拱拱骨为长木两根、短木两根,做尖拱关布置。

两套系统互相错开并排搭设,各套系统以端头抵紧,两套系统结合,形成稳定的木拱结构。

虹桥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入选成为《清明上河图》主题表现的中心部分。

它以薄薄的拱体,使一座偌大的木桥显得轻盈苗条。

桥头培土压拱,形成了桥面平缓的反向曲线,使桥身波浪起伏,倍增观瞻。

桥端两侧矗立华表木柱,配以精致敦实的石台岸,衬托着圆弧形的拱身,突出了整个建筑立面。

桥檐封以飞边,犹如拔上了鲜明的裙带;横骨端部的戏水兽面板点缀着桥的正面,给人以朴实、端庄的印象。

桥前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关于华表白鹤,杜甫诗有“裹震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之句。

桥身“饰以丹艧”,丹艧属赤石脂类,朱色,为油漆颜料。

丹艧刷饰,是昔时营造建筑惯用的重要防腐术,又是作为装饰的一项传统手法。

宋代梁洽《梓材赋》有“上栋下宇资丹腹之余饰”之词,部昂《前题》也有“明其章于木,必须其丹漆”的句子。

虹桥的实例,表明了我国这项传统技术措施,不仅适用于静载的营造建筑,而且在经受活载的敞露于大气的桥工建筑中同样有成效。

飞边封檐和兽面横板,全有防止雨水浸蚀拱身的效用。

涂饰的漆料,受桥面蔽荫,故能长期发挥其防腐作用。

虹桥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美和统一,体现了昔时建筑工匠深湛的艺术造诣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摘编自王英钦《汴水虹桥营建技艺探究》等)材料二:宋代张择端的旷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因其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结构而声名显赫。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

这是懦夫讲的话。

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

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

意象的选择与运用,往往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感悟。

意象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大类。

自然意象主要包括山水、花鸟、日月星辰等,它们通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宇宙的敬畏。

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广袤无垠的沙漠风光和壮丽的夕阳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人文意象则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它们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例如,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通过对公瑾(周瑜)这一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意象的组合与叠加,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境。

诗人通过巧妙地组合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多个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只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与思想无关。

B. 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分类是绝对的,不能相互交叉。

C. 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能够创造出更丰富深刻的意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

D.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只有自然意象,没有人文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然后分别从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与叠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潍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

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

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

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

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

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

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

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

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高三语文月考卷

高三语文月考卷

高三语文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也要看到,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认同,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一些人缺乏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盲目崇洋,导致国内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外国文化产品。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B.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C.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D. 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主张“全盘西化”,这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本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再分析当前我国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含答案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含答案

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

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

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

书法以玄黑的独特线条——墨韵,展示作品的多形态之美。

一幅作品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形成不同的审美风貌,不宜完全一样。

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对气韵境界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

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练,或委曲含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

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之境。

气与韵相依而彰,气是韵的本体,韵是气的表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语文考试的备考多背书是必须的,此外还要多做语文试卷,这有利于记忆考点和积累知识。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一、选...语文考试的备考多背书是必须的,此外还要多做语文试卷,这有利于记忆考点和积累知识。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月考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湛蓝 / 斟酌崛起 / 倔脾气提防 / 醍醐灌顶B.跻身 / 犄角女红 / 彩虹桥沟壑 / 豁然开朗C.毛坯 / 胚芽蒜苔 / 跆拳道拙劣 / 咄咄逼人D.劲敌 / 浸渍咆哮 / 酵母菌着陆 / 着手成春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建筑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审美对象,一旦出现,谁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须年年看、天天看。

这对很多市民来说构成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适应,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则构成一种顺向或逆向的审美教育。

结果,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便水涨船高,或泥沙俱下。

A.出现B.逆向C.水涨船高D.泥沙俱下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③②⑤④①⑥B.③⑥⑤①②④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④③②①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德基□更以宽化之②潍不偿驴,□辞也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A.①则②乃③而B.①乃②何③以C.①则②何③以D.①乃②何③而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3分)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3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3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2)子曰: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4)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起源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日出,中午晴空,傍晚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常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可没听见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与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关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能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孜孜以求,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佳处,就如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我们只要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仅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2题答在答卷上,13题在答题卡上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