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三力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分类全面梳理

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分类全面梳理

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分类全面梳理按照题目的要求,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与分类进行全面梳理,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知识。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力可以使物体静止保持静止,也可以使物体运动保持运动。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力。

常见的接触力有支持力、摩擦力、弹力等。

- 支持力:物体受到支撑物的作用力,垂直向上的力称为支持力。

例如,书放在桌子上时,书受到桌面支持力的作用,使其不会下沉。

- 摩擦力:物体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上相互滑动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例如,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会产生摩擦力,使得物体受到阻碍。

- 弹力: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有关。

例如,弹簧被压缩时会产生弹力,使得物体产生回弹的作用。

2.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但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

常见的非接触力有重力和电磁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有关,与地球的质量和物体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例如,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时,受到的重力会使其加速下降。

- 电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包括引力、斥力和磁力等。

例如,两个带电物体之间会有相互引力或斥力的作用,同样地,磁体之间也会有相互作用的磁力。

3. 引力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的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物体具有重量。

4.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例如,潜水时,身体受到的浮力可以使人浮在水面上。

5. 引力和弹力的合力当一个物体既受到引力又受到弹力时,两者合起来称为引力和弹力的合力。

根据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初一物理重要知识归纳力的三大基本性质总结

初一物理重要知识归纳力的三大基本性质总结

初一物理重要知识归纳力的三大基本性质总结初一物理重要知识归纳:力的三大基本性质总结力是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它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量。

在初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到了力的三大基本性质,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下面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衡量力大小的尺度,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大小由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压强或者牵拉大小决定。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变形程度或者对称性的改变来确定。

物体上的力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传递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非接触力则是物体之间远距离传递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二、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指的是力从哪个方向作用于物体,力的方向可以是垂直、水平或者组合方向。

在描述力的方向时,我们通常使用箭头或者正负号来表示。

箭头指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正负号则表示力的方向,正方向通常取为右或上方向。

在力的相互作用中,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相等而相反的。

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向右的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即向左。

三、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指的是力从物体上的哪个位置作用于物体。

一个力可以作用在物体的不同部位,不同的作用点可能对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用手推一个箱子,我们可以选择推箱子的不同位置,比如中心或边缘。

不同的作用点会导致箱子的运动方式和轨迹不同。

因此,在力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力的作用点对物体的影响。

总结:力的三大基本性质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力在物体上的效果。

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变形的程度或者受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指明了力的作用方向,力的作用点决定了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规律。

通过对力的三大基本性质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物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支,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的力学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等;根据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 重力: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试图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程度有关。

5.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合力;同样,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7.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8.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 = ma \]。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9. 运动的描述: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

10. 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11.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

-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形变程度有关。

1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三物理力学的基础框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备战高考物理考点一遍过专题05力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

备战高考物理考点一遍过专题05力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

专题05 力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一、力1.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安培力等。

(2)按作用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浮力、回复力等。

(3)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3.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弹力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

2.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4.弹力的大小、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①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三力平衡的概念

三力平衡的概念

三力平衡的概念咱们今儿个来唠唠三力平衡这档子事儿。

你看啊,这世界上很多东西啊,就像被几只手拉扯着,还能稳稳当当的,这就是三力平衡。

啥叫三力平衡呢?就好比你和两个小伙伴一起拔河,三个人都使着劲儿,绳子却一动不动,这就是一种平衡状态。

这三股力量相互制约,谁也不能把谁给拉跑喽。

咱先从生活里找个例子。

就说那晾衣架吧,挂在一根绳子上。

这晾衣架的重力就像是一个往下拽的力量,绳子两边的拉力就像是两个往两边拉的力量。

这三个力就达到了一种平衡,晾衣架就稳稳地挂在那儿,也不掉下来。

你要是把其中一个力给变了,比如说绳子一边突然松了,那这平衡就没了,晾衣架就该晃悠或者掉下来了。

这就像咱们过日子,有时候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还有自己内心追求梦想的压力,这三股力量要是能平衡好了,咱这日子过得就顺风顺水。

要是有一个力突然变得特别大,那咱这生活可能就像那失去平衡的晾衣架一样,乱了套。

再说说那公园里的跷跷板。

要是两边的重量正好合适,跷跷板就平平稳稳的,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三力平衡。

这里面有两边人的重力,还有中间那个支点给的支撑力。

要是一边来个大胖子,另一边是个小瘦子,这平衡就没了。

这和咱们交朋友有点像。

你和两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像这三力平衡。

如果对一个朋友太好,对另一个朋友太冷淡,这关系可能就不平衡了,最后可能就出问题了。

所以啊,咱们得像对待跷跷板一样,尽量让这三股力量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呢,三力平衡是有它的规则的。

这三个力啊,可以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

你可以把力想象成箭头,三个箭头连起来,正好能围成一个圈儿。

这就好像是三个人手拉手,谁也跑不了,紧紧地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团体。

这又让我想到团队合作。

在一个团队里,有负责领导指挥的,有负责具体干活的,还有负责协调沟通的。

这三股力量要是配合得好,这个团队就像三力平衡的物体一样,稳稳当当,能够高效地运转。

要是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说负责协调的人不干事儿了,那就像三角形缺了一条边,整个团队可能就乱了。

三力平衡知识点总结

三力平衡知识点总结

三力平衡知识点总结
1. 三力平衡的基本概念
在静力学中,三力平衡是指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时,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物体
保持静止的状态。

这里的三个力可以是任意方向的力,只要它们的合力为零,就可以达到
三力平衡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三力平衡一般是指物体受到三个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时
的平衡状态。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考虑受力物体的重量、支持力和其他外力的平衡关系。

2. 三力平衡的相关原理
三力平衡的相关原理主要涉及到受力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原理。

在静力学中,受力
物体的平衡条件可以表述为:受力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为零,受力物体的力矩合力
为零,受力物体的平衡条件为力的合成原理。

这些原理是三力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

3. 三力平衡的应用
三力平衡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物体的受力分析、结构设计、力学计算等方面。

在物体
的受力分析中,三力平衡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物体受力的平衡状态和受力分布情况,从而为
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基础。

在结构设计中,三力平衡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并进行相关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在力学计算中,三力平衡可以提供受力物体的相关参数和
计算公式,为力学问题的求解提供依据。

通过对三力平衡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和应用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概念在静力学中
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

对于学习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专业人
士来说,掌握三力平衡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
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概念。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是必考的内容,因此掌握好力学知识点对于取得良好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点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基本概念在物理力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变化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受到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而非接触力有电磁力、引力等。

二、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重力1. 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的公式为:Fg = mg,其中Fg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3. 重力与物体所在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无关。

四、摩擦力1.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并相互滑动或者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它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2.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没有相对滑动的情况下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3.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相互压力之间的乘积有关。

五、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弹簧弹力: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2. 载荷与张力:当物体被绳索或者线条悬挂时,张力是绳子或者线条对物体的拉力,其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 斜面运动:斜坡是一个常见的运动实例,应用牛顿定律和三角函数可以计算物体在斜坡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

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

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初三年级的物理课程是学生接触物理科学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和掌握基本物理概念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梳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力学部分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需要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3.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会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

5. 压强: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与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6.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热学部分1. 温度: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2. 热量: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3.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称为热膨胀和冷缩。

4.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电学部分1. 电荷:物体带电后,其表面或内部的电子数量发生变化,称为电荷。

2.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

3. 电压:电压是推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电势差的表现。

4. 电阻: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与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5.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V/R。

光学部分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沿原路返回,称为反射。

3.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5. 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6. 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7.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净外力的方向相同。

8.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9. 动量守恒定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10.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11. 功和能:功是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12.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不会改变功的大小。

13. 压强:力与作用面积的比值,表示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

14. 浮力: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

15.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

力学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解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掌握力学知识。

希望这份总结能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三力第二节 力的示意图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三力第二节 力的示意图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
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
体,支持力等于重力
支持的物体
题目给定
沿绳子(手)的方向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
体,压力等于重力
压物体
作用点
重心,规则物体
在几何中心
在接触面上
在接触点上
在接触面上
续表
大小
浮力
摩擦力
方向
题目给定或等于重力
竖直向上
受力平衡时等于前面所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
请在图中画出力的力臂。
[答案]
6.(2023·江苏苏州)如图,用直棒提升重物,画出图示位置所用最小力 和阻力
的力臂 。
C )
A.
B.
C.
D.
【满分笔记】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臂和力的作用线是垂直的,
不能重合,且力臂是从支点出发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例3 图甲所示的是一台金属切割机。小王师傅用该机切割点下方的钢管时,用力
压点,机器部分可绕点转动。请在图乙中画出:
(1)杠杆静止在此位置时,作用在点的阻力
体的接触点上,不要移到重心上。
考点2 杠杆的力臂和最小力
解杠杆类试题时一定要先画出杠杆的五要素,所以解杠杆类试题一定要会画力
臂,这也是学考作图中必考的一个考点。很多同学不能理解“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
画垂线”,总是标错力臂,所以这是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加强训练。
考点加油站
1.杠杆五要素中的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如撬棒把石头撬动,动力是
标出垂足与支点间的距离,这就是动力臂。(口诀:一找点,二画线,三标垂线段)
4.画最小力的方法:①找到支点;②找到杠杆上离支点最远的点或题目指定

初中物理三种常见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三种常见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三种常见力知识点总结归纳常见力是指在物理学中经常遇到的、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力。

在初中物理中,有三种常见力,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一、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简单来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重力的作用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特例,即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作用。

2.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3.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与地球的表面垂直。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我们走路时,地球对我们的引力使我们脚着地,保持平衡。

当我们扔东西时,地球的引力使物体落地。

此外,重力还是物体下落的原因,也是建筑物和桥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弹力弹力是指物体被压缩或拉伸后产生的力。

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恢复形状的力就是弹力。

弹力的特点如下:1.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状的变化方向相反。

2.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变化量成正比,即压缩或拉伸的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弹簧的弹力使得我们可以弹奏乐器,弹簧门承受外力后可以自动关闭等等。

三、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的阻碍力。

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的,阻碍了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摩擦力的特点如下:1.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的方向相反。

2.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应用。

例如,我们走路时,地面对我们的摩擦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平衡。

摩擦力还可以使车辆行驶,防止滑倒等等。

总结: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三种常见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是物体形状变化后的恢复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的阻碍力。

初中物理总复习三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总复习三力的概念.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 上(同体),二力大小相等(等值), 方向相反(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共线)。
3.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四、惯性定律
1.历史回顾 亚里士多德:只有力的作用才 能使物体保持运动。 伽 利 略:根据“斜面实验” 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 顿:力是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相互的!
3.力的测量 1)国际单位:牛顿(N),简称:牛 2)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原理: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 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使用:不能超过测量范围;测量前 先调零。
4.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 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大 小:用线段的长度、标度表示; 方 向:用箭头表示; 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二)力的合成
1.合力:一个力的作用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完全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大小:同向相加F=F1+F2 反向相减F=|F1-F2| 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三)二力平衡 1.平衡力: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两个力。
初中物理总复习三
力的概念
惠安三中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受力物 体单独存在; ※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由运动到静止、改变速度大 小、改变运动方向…… 2)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使物体 发生形变)
2.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 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3.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

九年级物理3大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物理3大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物理3大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其中有三个知识点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这三大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一大知识点: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及计算:力是引起物体产生位移或形变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速度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A,其中F表示作用力的大小,A表示作用力作用的面积。

第二大知识点:光的传播和成像1. 光的传播方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2. 光的成像规律:根据光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折射规律来解释光的成像原理。

3. 光的透镜: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来产生和控制光学成像的器件,常见的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

第三大知识点:电路与电磁1. 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的移动形成的,电流的计算公式为I=Q/t,其中I表示电流的大小,Q表示通过导体截面积的电荷量,t表示时间。

2. 电阻与电阻率: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阻碍作用,电阻的计算公式为R=V/I,其中R表示电阻的大小,V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物质电阻性质的一个物理量。

3. 电磁感应:当磁场相对于电路变化时,会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这三大知识点是九年级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决相关的例题和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九年级物理学习的三大知识点:力和压强、光的传播和成像、电路与电磁,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

2.1《常见三力》

2.1《常见三力》

第二章《相互作用》2.1《常见三力》(2课时) 第1课时《基本知识》【考点预习】: ㈠力的概念: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⒉力的性质:⑴物质性;⑵相互性;⑶独立性;⑷矢量性; ⒊表示方法与三要素:力是____量(填“矢”或“标”);⑴力可以用一根______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是按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_________;⑵在分析力学问题时,若只需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 ⑶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称为力的三要素; ⒋力的分类:⑴按性质分(体现力的性质和根源):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力、核力;⑵按效果分(体现力的效果和方式):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回复力; ⑶按作用方式分: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⑷按研究对象分:内力和外力;⑸按做功特点分:保守力和非保守力; ⒌力的效果:⑴改变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用________来描述。

只要物体的________变化了,不管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⑵改变物体形变: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⒍力的测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力的大小; ㈡常见三力:㈢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⒈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⒉重力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地球表面附近的表现;⒊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范围只有约____________m,即原子核的大小;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起作用;【重点难点】:[例题1]:下列关于重力和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落向地球时,物体受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的重力;B.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C.重力的反作用力就是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D.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E.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几何中心重合;F.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例题2]:如图(2.1-1)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则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为多少?图(2.1-1)[例题3]: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木块A和木块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有如图(2.1-2)所示的两种装置。

物理-三力平衡

物理-三力平衡

模型记忆——弹力(杆)
模型记忆——弹力(支持力) 摩擦力
支持力:作用在接触点处,方向沿接触面公法线,指向受力物体 摩擦力:有支持力 方向你看着办(阻碍运动)
FN
FN
FN
例1:如图所示,用细绳AO、BO、CO悬挂一重为G 基础 的电灯P,BO水平,AO与水平方向成60 °角,求细
绳AO、BO所受拉力的大小 。
A.保持不变; B.先变大后变小;
P
C.逐渐减小; D.逐渐增大。
TG
θ
解: △PAB∽△GBF GF T PA AB PB

AQ B
G
特殊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
三力平衡总结
(动)力学问题一般思路 找对象 看运动——平衡 分析力——一重二弹三摩擦 定方法——三力+平衡
力组成三角形 判断力的变与不变 微动变力,判断变化趋势 极限操作,确认有无特殊情况 根据几何关系求出大小 根据几何关系变化判断变化趋势
➢整体法与隔离法
F =-F’
具体问题——三力平衡
(动)力学问题一般思路
什么叫平衡?
找对象
看运动——平衡
分析力——一重二弹三摩擦 定方法
为什么是三力?
——物体静止 ——物体缓慢运动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三角形的稳定性
模型记忆——弹力(绳,弹簧)
绳子(细绳、轻绳):沿绳子方向拉力 作用在接触点,方向沿绳索背离物体 弹簧(轻):沿弹簧方向拉力、或压力 (注意位移(拉伸)) 杆件: 一般沿杆件方向(注意位移(旋转))
T mg 3 mg
2cos 3
T θ
T θ
θ

θ
B
T
等效转化
θ
θ

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物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学科,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掌握好物理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梳理的一些中考物理重要知识点。

一、力学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这就是力使物体发生了形变;踢球时,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这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例如,乘车时突然刹车,人会向前倾,这就是由于惯性。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些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在同一直线上。

4、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 /S ,其中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P =ρgh ,其中ρ 表示液体的密度,g 是重力加速度,h 是液体的深度。

5、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计算公式为:F 浮=ρ 液 gV 排。

浮力的应用有轮船、潜水艇、气球等。

二、热学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2、物态变化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包括蒸发和沸腾,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柳州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归纳

柳州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归纳

柳州初中物理概念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柳州初中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基础概念。

本文将对柳州初中物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体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运动的三要素运动是物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系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运动的三要素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了力的作用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公式为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光的传播与光学1. 光的传播路径光是从光源发出,然后经由直线传播,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

2. 镜子的反射平面镜的反射规律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镜面上的法线上的夹角相等。

3. 凸透镜与凹透镜凸透镜会使平行光线汇聚到一点上,称为焦点,凹透镜会使平行光线发散。

透镜常用于成像、眼镜等领域。

4. 颜色与光的三原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红、绿、蓝,通过不同程度的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5. 光的折射光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按照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及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三、电流电压与电阻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通过导体单位时间内的流动量,其大小和方向由电子的流动方向决定。

单位是安培(A)。

2. 电压与电势差电压(电势差)是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变化。

单位是伏特(V)。

3.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阻是材料抵抗电流流动的特性,单位是欧姆(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