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
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文章目录*一、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 1. 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 2. 消渴症有什么症状3. 消渴症怎么治疗*二、消渴症吃什么好*三、消渴症不能吃什么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1、中医的消渴是什么意思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
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
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正如《医学纲目。
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
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2、消渴症有什么症状 2.1、疲劳无力:由于患上消渴症胰岛素会减少,而且血糖不能进入细胞,这样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疲劳无力的情况。
2.2、容易感染:由于消渴症患者营养不良,而且免疫功能受到影响,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很容易出现受到各种炎症感染。
2.3、皮肤感觉异常:消渴症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出现并发症,因此神经障碍就会导致患者四肢末梢出现异常,像有针刺感或者瘙痒等等。
2.4、视力性功能障碍:消渴症会造成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因此视力会减退严重的会失明。
性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有的还会出现排尿困难。
3、消渴症怎么治疗 3.1、对症治疗:消渴症有多种分型,主要是气阴两虚,这类患者主要是津液不足出现烦躁口渴喝得多而且口干舌燥。
消渴(中医)
病机转化(消渴变证或称并发证):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
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 迷、死亡。
禀赋不足
瘀血阻滞
3.治法 4.方药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熟地——活 血化瘀,祛瘀生新 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疏肝行气宽胸 牛膝——入血分,引血下行
瘀血阻滞
临床辨识: 淤血阻滞之证在消渴中很少单独出现,常并 见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型之 中,需结合前述各方,视证型轻重而化5.临床应用 (1)可参考应用消渴方(上消),玉女煎(中消)
消渴方:天花粉、黄连 、生地黄、藕汁 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川牛膝 (2)燥热内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加黄连、大黄 (3)津伤耗竭,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可加生地黄、二冬
津伤躁热
临床辨识: 临床统计证实,该型主要见于糖尿病早期, 病程<5年,年龄常<50岁,合并症最少,血 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增高,血糖增高显著。
1.辨证依据 (1)主症: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 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 (2)兼症: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 或月经不调; (3)舌象:舌淡苔白而干 (4)脉象:脉沉细无力
四、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2.辩证分析: 命门火衰,固摄失权——多尿,混如脂膏, 甚则饮一溲一; 阳虚内寒——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 肾阳虚衰 卫气失固——自汗 脾失温煦——五更泄泻 水失温化——水肿尿少; 真阴衰竭,外窍失养——耳轮干枯。
消渴
定义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
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消渴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他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些相似之处,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证主要在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消渴病机特点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三者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
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
2、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式微之候。
亦有初起即兼有气虚或阳虚者,多与患者素体阳虚气馁有关,临床上虽属少见,但不应忽略。
3、阴虚炽热,常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发肺痨。
肾阴亏虚,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麻、耳聋。
炽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
阴虚炽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
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成水肿。
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症。
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重。
此外,消渴发病与血瘀有关。
阴虚炽热,是消渴血瘀的主要原因。
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可导致血瘀。
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
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一、中医消渴是什么意思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
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
且分为上中下三消证。
上消者口干舌燥,渴而多饮,是心肺有热,当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消多食,是脾胃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下消中医谓饮多尿多,是为肾虚。
当用《金匮》肾气丸主之。
临床经验认为,始得之消渴,确有实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尚可用之。
病久之男性下消患者,肾气丸亦可用之。
然现代医学之治糖尿病之药颇多,中成药也用之普遍。
故临证之时,初患病未服药者,渴饮证状较明显者,辨证易,治之亦不难。
惟所诊之患者,多为久服西药,中成药以控制症状者多见,停药则发。
故渴饮证状不显,辨证难,用药亦难。
故治此证,当以护补津液为大法,津液充足,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消渴何来。
*二、为何会患消渴症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发生的重要因素。
阴精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病发生的基本病理。
1、饮食不节,积热伤津: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2、情志失调,郁火伤阴: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3、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五脏虚羸,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至津亏液竭而发为消渴。
4、房劳过度,肾精亏损:素体阴虚,复因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消渴名词解释
消渴名词解释消渴是一种中医学术语,也称为“消渴症”。
消渴在中医学中属于证候范畴,是指由于气虚和津液亏少,导致体内未能正常调节水液代谢,出现严重渴饮、多尿和口干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消渴症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虚弱或气化功能减弱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生。
消渴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便秘和口干等症状。
病程发展较长,一般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
消渴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消渴的病因与先天禀赋有关。
体质差、先天气虚或津液亏损的人更容易患上消渴。
2.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水果过多或偏食容易造成消渴。
3. 生活作息不规律。
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大,容易伤及脾胃,引起消渴。
4. 病后虚损。
病后体质虚弱,身体能量消耗较大,容易导致津液亏损。
5. 慢性病引起的消渴。
如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引发消渴。
中医对消渴的治疗通常采用调理气血、补益脏腑、恢复津液功能的方法。
具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滋阴养津、补益气血的中药方剂,例如冬瓜薏米汤、加味逍遥散等,以帮助恢复体内津液的代谢功能。
中医调理方面,主要包括养生调理、饮食调理和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养生调理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等。
饮食调理主要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高糖食品,增加摄入蔬菜水果,保持体内水分供应充足。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暴饮暴食、吃零食过多等。
总结来说,消渴是一种中医学术语,指的是由于气虚和津液亏少导致的水液代谢失调,出现严重渴饮、多尿和口干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恢复津液代谢功能和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消渴是什么意思
消渴是什么意思
一、消渴是什么意思 1. 消渴具体是什么意思2. 消渴中的内热消渴又是什么 3. 中医中消渴又是怎么定义的二、消渴的症状是什么三、消渴症要怎么护理
消渴是什么意思
1、消渴具体是什么意思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现在临床研究表明,消渴是一种复合病因综合征,临床上典型的三消症状仅占消渴患者的20%左右,大多数患者三多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仅因其合并症就诊,依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等检查结果方才确诊。
因此,三消辨证的方法已不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
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
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其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2、消渴中的内热消渴又是什么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嗜食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致其升降失司,运化失健,实热蕴积于内,消谷耗津,津液不得四布,脏腑经络皆失濡养而发为内热消渴。
长期精神刺激、抑郁不遂,或焦虑紧张,五志过极,则气机郁结,郁火内生,暗耗津液,上灼肺胃之津,下烁肝肾之液,发为消渴。
房室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津液,阴虚火旺,上灼肺胃,则既见肾虚,又见肺燥、胃热诸症,发为消渴。
3、中医中消渴又是怎么定义的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
且分为上中。
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and checking it out!)消渴中医经典条文解释一、消渴病概述消渴病的定义与分类: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亏损,导致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的分类,消渴病可以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口渴、消瘦、多尿等症状的不同表现。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
病机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亏损,导致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消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口渴表现为口干舌燥、饮水不止;多饮表现为喝水量明显增加;多尿表现为尿频、尿量增多;消瘦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乏力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此外,消渴病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下肢水肿等。
二、中医经典条文解析中医经典条文解析:《黄帝内经》关于消渴病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被认为是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引起的。
其病因与病机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肺燥胃热,肾虚阴亏等。
对于消渴病的诊断与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观察尿液的颜色、口感、身体症状等方法。
治疗上,强调了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和针灸等综合治疗措施。
《伤寒杂病论》关于消渴病的论述:《伤寒杂病论》对消渴病进行了证候分类,将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上消表现为口渴、多饮、尿频;中消表现为消谷善饥、大便干燥;下消表现为小便频数、腰膝酸软。
消渴中医名词解释
消渴中医名词解释
消渴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一种病症,即尿频、多饮、多食等症状的后遗症。
消渴主要与肾脏功能失调、体内津液损伤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属于“消渴饮”范畴,分为虚渴和实渴两类。
虚渴主要是指肾阴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病症,多见于长期慢性病、体弱多病者。
虚渴的特点是尿频、口渴、多饮、多食,但尿量较多且颜色淡,口干咽燥,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弱。
实渴则是指肾阳虚、体内津液受损等引起的病症,多见于长期疾病、过度劳累者。
实渴的特点是尿频、口渴、多食,且尿量较多但颜色浓,口干咽燥,舌质红,脉数而细。
消渴的治疗在中医中主要采用滋养肾阴、疏利水道、补充津液的方法,具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辨证施治原则来确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拔罐等。
同时,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适量饮水、少吃辛辣食物等。
中医内科学资料—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细目一:概述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1.消渴的概念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指出: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他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消渴的常见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理转化: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细目三:诊断消渴的诊断要点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消渴的辨证要点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口渴、多尿、多食、消瘦和疲乏无力。
根据中医学理论,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治疗上需要调理整体,应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方法。
以下为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资料。
1.辨体质消渴病患者多具有阴虚体质,易出现口渴、咽干、盗汗、潮热、头晕等症状。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以滋养阴液、调整机体平衡为主。
2.辨症状消渴病的症状可分上、中、下三消。
上消症状为口渴、咽干、尿频,治疗宜用滋阴润燥方法,如天花粉、山药、沙参等;中消症状为食欲亢进、饥饿感明显,治疗宜用清热泻火方法,如黄连、黄芩、栀子等;下消症状为尿多、腰酸乏力,治疗宜用补肾固涩方法,如山茱萸、熟地黄、覆盆子等。
3.辨病位消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肺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喘息等症状;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多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位进行治疗,如润肺、健脾、补肾等。
4.辨分期消渴病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伴有疲乏无力等症状;中期表现为食欲亢进,食后腹胀,伴有头晕等症状;晚期表现为身体消瘦明显,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期进行辨证论治,如初期以养阴清热为主,中期以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补肾固涩为主。
5.辨兼症消渴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失眠、便秘等。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同时关注这些兼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失眠患者可采用养心安神方法,如酸枣仁、夜交藤等草药或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便秘患者可采用润肠通便方法,如决明子、火麻仁等草药或麻仁润肠丸等中成药。
6.辨舌脉象舌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渴病患者的舌质多红,舌苔多黄或少苔,脉象多细数或弦细。
消渴的中医护理
消渴的中医护理日期:目录•消渴的概述•消渴的中医护理原则•消渴的中医护理方法•消渴的日常中医护理•消渴中医护理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总结与展望消渴的概述消渴,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等症状。
定义口渴多饮,食量增加但体形日渐消瘦,尿量增多,伴有疲乏无力,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主要表现消渴的定义和表现体质虚弱,阴液不足,易感受外邪,导致消渴发生。
体质因素长期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全身,反而下注膀胱,出现多尿、口渴等症状。
饮食不节长期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消烁肺胃阴津,导致消渴发生。
情志失调消渴的病因病机望神色、形态,消渴患者多面色无华,形体消瘦。
望诊闻诊问诊听声音、嗅气味,消渴患者语音低微,口渴时口中少津,气味异常。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发展及病因。
030201切诊:通过脉诊判断病情,消渴患者脉象多细数无力。
在了解消渴的定义、表现、病因病机和中医诊断方法后,我们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服务,帮助患者缓解消渴症状,恢复健康。
同时,加强患者对消渴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环节。
消渴的中医护理原则调理阴阳,保持平衡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消渴病人应保持阴阳平衡,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导致阴阳失调的因素。
中医护理注重通过调理作息、饮食、运动等方面,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有节、心情平和等。
消渴病与肾虚有关,中医护理注重养生护肾,滋阴清热。
养生护肾可通过食疗、药疗、针灸等方式实现。
如食用枸杞、黑芝麻、山药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物,或服用中药如六味地黄丸等。
滋阴清热可采用中药泡水饮用,如菊花、金银花、绿茶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的作用。
养生护肾,滋阴清热同时,根据消渴病人的具体症状,可选择相应的食疗方案。
如肺热型消渴病人可多食用梨、藕、百合等清肺热的食物,胃热型消渴病人可多食用苦瓜、黄瓜、冬瓜等清胃热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
• 2.善后调撮 • (1)控制主食,根据休息、轻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 每天每公斤体重热量应在125.5~167.4KJ(30~ 40kcal),主要控制主食,每天主食成人大约5两,油 脂食物也不能撮入过多,配以豆类、瘦肉、鸡蛋,多 食蔬菜。 • (2)运动:基础治疗。 • (3)忌辛热温燥之品。 • (4)保持心情愉快。 • (5)戒烟酒、浓茶、咖啡。 • (6)起居有规律。
肺消 膈消上消来自消中中消2.《金匮要略》
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专篇讨论。 重视消渴病“胃热”病机的同时,更论及厥阴 消渴、肾虚消渴。 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创立了白虎加人参汤、 肾气丸等消渴病名方。
二、沿革
3《诸病源候论》
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并提出了运动 疗法,“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肾虚肺燥胃热俱现- 消渴
消渴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 积热湿热 食 不 节 痰热伤阴 禀 赋 阴虚偏盛 不 足 劳 劳神伤阴 欲 过 度 房劳伤精 情 气郁 志 失 调 化火伤阴 阴 虚 燥 热 肾 虚 下 消 胃 热 中 消 燥热 伤阴耗气 病久入络 血脉瘀滞 肺失滋养 肺 燥 上 消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血瘀 营阴被灼 蕴毒成脓 痰瘀阻滞脑络 脾肾阳虚 水湿潴留 瘀滞肢体 肺痨 不能上 承耳目 白内障 雀目 耳聋 疮疖痈疽
并发症的治疗
5. 肢体麻木(末梢神经炎):
气阴两虚,精血亏耗,肢体经脉失养 机理:神经细胞内高糖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 髓鞘蛋白糖基化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等。 在基础治疗之上,要注意养血活血,疏通经络,常 用四物汤,鸡血藤、络石藤、威灵仙、穿山甲、 白芥子等。 (四藤一仙汤:鸡血藤30,钩藤15, 络石藤15,海风藤15,威灵仙15)
(二)病机 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
消渴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不典型症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近代医家张锡纯继承张洁古、李东垣、喻昌、
李用粹益气健脾治疗消渴病之论,认为三消 实为脾虚,气阴不足,创玉液汤名方。 施今墨也提出滋阴清热应与益气健脾相结合
二、沿革
7.现代医家补充“瘀血为患”。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瘀证与无血瘀证
的比例为1.93:1,血液粘度升高比率达90%,广 泛存在微循环障碍。血瘀证明显加重胰岛素抵 抗。 淤血阻滞之证在消渴中很少单独出现,常并 见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型之 中。
(一)辨证要点
消渴病各期标本虚实示意图
病期 早期 早中期 中晚期 晚期
本虚 燥热标实证 燥热标实证 阴虚本虚证 阴损及阳 标实 与阴虚本虚 为主、或为 本虚证为主 为主 证主次 证互见 常为阴阳两 气阴两虚 虚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健脾益气 滋补肾阴 温补肾阳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多饮、多尿或尿甜, 多大便干
气郁化火,阴虚火旺
多食易饥,疲乏消瘦 性急易怒、突眼、颈 部一侧或两侧有肿大, 或有心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主症特点 上消 中消 下消 多饮口渴症状突出 多食易饥症状突出 多尿症状突出 病机特点 肺燥 胃热 肾虚
(一)辨证要点
2.辨标本
Diagnosis
1.三多一少主症为依据: 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20/d),尿量增加 (3000~10000ml/d),夜尿增多。 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常感疲乏无力。
消瘦——日久,甚至早期。
Diagnosis
2.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部分患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常以胸痹心痛、中 风、雀目、疮痈、水肿、关格、肺痨为首发症状;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 脱危象。 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参考。
中医内科学
消渴病的中医诊治
临邑县中医院 姜传文
导 学
主要内容
介绍消渴的基本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 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和临证要点。
概 述
一、概念 二、沿革 三、讨论范围
一、概念:
消
善消水谷,多食易饥; 消烁,燥热伤阴; 消耗,消耗气血,致人虚损。
口渴多饮。
渴
渴利
口渴多饮,小便频多。
转归预后
积极治疗
消渴病 合理用药 治 疗 不 积 极 用 药 不 合 理 胸痹心痛 水肿胀满 慢性并发症 中风眩晕 肢体麻痹 多种并发症 内障眼病 神昏厥脱 急性并发症 失治 致盲 致死 致死 致残 病情稳定
喘嗽淋浊 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 疖肿疮痈 合理用药
[并发症的治疗]
证候表现尚多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有:气阴两虚、心血亏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水湿泛滥、热毒 壅积等。 宜标本兼顾,在上述证候辨治的基础上,根据并 发症的不同特点予以治疗
肺热津伤
胃热炽盛
烦渴多饮,口 主症 干舌燥,尿频 量多
尿频量多,混 浊如脂膏,或 多食易饥,口 食与便溏并见, 尿甜,腰膝酸 渴尿多,形体 或饮食减少, 软,乏力,头 消瘦,大便干 精神不振,四 晕耳鸣,口干 燥 肢乏力,体瘦 唇燥,皮肤干 燥,瘙痒 舌苔黄 脉滑实有力 清胃泻火 养阴增液 玉女煎加减 舌质淡红苔白 而干,脉弱 益气健脾 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 舌红苔少 脉细数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三、讨论范围
消渴病与西医的糖尿病(diabetes) 基本一致。
西医学的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 因有多尿、烦渴等类似症状,也可参考 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禀赋不足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 虚体质最易罹患
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消谷耗液- 消渴 肝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消渴
本虚证 气虚 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 标实证 肺胃燥热、胃肠结热、 肝胆郁热、脾胃湿热 气机郁滞、血脉瘀滞、 痰湿阻滞、热毒壅滞
(一)辨证要点
3.辨本病与并发症
临床表现 本病 并发症 下消 发生先后
多饮、多食、多尿、疲 本病一般先见,但有 乏少力、消瘦 时本病可不典型 眩晕、头痛、中风、痿 并发症一般继发于本 痹、胸痹心痛、水肿、 病,但有时也可是本 内障眼病、或有肺痨、 病首发症状 疮痈、外阴瘙痒
Diagnosis
3.辅助检查为确诊手段: 1999年WHO最新标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既可确诊为糖 尿病 ①糖尿病症状+2次FPG(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ml); ②糖尿病症状+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ml), 或OGTT 2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 ③无糖尿病症状,除需要FPG≥7.0mmol/L+OGTT 2h≥11.1mmol/L(或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外, 还需要一次FPG≥7.0mmol/L或OGTT2h≥11.1mmol/L。
一、概念:
定义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 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
名称 消证、渴证、渴利、消瘅
二、沿革
1.《内经》对消渴详有论述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 主要病机:胃肠热结、 耗伤阴津
病因: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
分类:消瘅、肺消、 膈消、消中。
消瘅
因热而致的消渴
(三)证治分类
上消
肺热津伤证 病机 胃热炽盛证
中消
气阴亏虚证 气阴不足 脾失健运 口渴引饮,能 肾阴亏虚证 肾阴亏虚 肾失固摄
下消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 肾阳衰微 小便频数,混 浊如膏,甚饮 一溲一,面容 憔悴,耳轮干 枯,腰膝酸软, 四肢欠温,畏 寒肢冷,阳痿 或月经不调 舌苔淡白而干 脉沉细无力 滋阴温阳 补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
瘀血阻滞
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瘀证与无血瘀证 的比例为1.93:1,血液粘度升高比率达90%,广泛存 在微循环障碍。血瘀证明显加重胰岛素抵抗。 可以说,血脉瘀滞也是消渴的一个基本病理, 故常需要加用一些活血化瘀药:
丹参、蒲黄、三七、郁金、桃仁、红花等。
瘀血阻滞
• 临床报道: 1.活血化瘀、通腑泻浊法的中药降脂片(水蛭、桃 仁、生地等),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素抵抗指数,中医症候改善率达84.3%。 2.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188例,总有效率达80%。 3.血栓通注射液,改善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
舌脉 治法 方药
舌边尖红,苔 薄黄,脉洪数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消渴方
消渴方
消渴方加减-清热降火,生津止渴 常用药: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 养阴增液 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加减: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 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参芪苓,天花粉、葛、麦、乌梅、甘草 二冬汤-参,二冬、花粉、黄芩、知母
并发症的治疗
1.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 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 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加减; 2.疮毒痈疽:治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方用五味 消毒饮; 3.肺痨、水肿、中风、胸痹心痛:见有关章节论治。
并发症的治疗
4. 脱疽(糖尿病足):阴伤气耗、阴寒下注,经脉 阻滞所致。 治疗宜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破 血通络之品。如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路 路通、地龙、穿山甲等。 急性期也可见热毒壅盛,可用仙方活命饮,四妙 勇安汤。 还可配合外用药,如三黄汤,生肌玉红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