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着色剂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第四章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复习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书P126)2. 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200~800nm)有吸收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一般包括双键、羰基、醛基、羧基和硝基等。

3. 助色团: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P128)4.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Al2O3)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适用于各种粉状食品、小吃食品、胶姆糖、糖果(尤其与二氧化钛配成悬浮液后的涂层或片状糖果)和各种压片食品。

5.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但是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6. 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调稳定性或色素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

包括的指标有: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还原性,耐紫外线(日光)性,耐盐性和耐细菌性。

7.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8.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二、单选题1. 合成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下列色素中化学结构不是偶氮类的是( B )A. 苋菜红B. 赤藓红C. 胭脂红D. 柠檬黄2. 食用合成色素中,只有我国许可使用的染料是( C )。

A. 胭脂红B.诱惑红C. 新红D. 赤藓红3. 下列色素中,哪个属于天然等同色素( D )A. 苋菜红B. 类胡萝卜素C. 胡萝卜素D. β-胡萝卜素4. 根据食用天然色素的来源分,不属于植物色素的是( A )A. 类胡萝卜素B. 胡萝卜素C. 叶绿素D. 花青素5. 食用天然色素根据结构分类,属于异戊二烯类衍生物的色素是( D )A. 叶绿素B. 花黄素C. 红曲色素D. 类胡萝卜素6. 下列颜色中,哪一个不是基本色( B )A. 红B. 绿C. 蓝D. 黄7.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菌丝产生的色素,含有6种不同的成分,其中不包括( C )A. 红色色素2种B.黄色色素2种C. 橙色色素2种D.紫色色素2种8. 不溶于冷水的色素是( A )A. 姜黄素B. 栀子黄C. 菊黄素D. 柠檬黄9. 我国未许可使用的焦糖色素是( B )A.Ⅰ普通焦糖B.Ⅱ苛性亚硫酸盐焦糖C. Ⅲ氨法焦糖D. Ⅳ亚硫酸铵焦糖10.在我国,下列漂白剂中不可作为面粉漂白剂使用的是( C )A.过氧化苯甲酰B. 溴酸钾C. 亚硫酸钠D. 偶氮甲酰胺11. 由于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而被不少国家禁用的漂白剂是( D )A. SO2B. 过氧化苯甲酰C. 偶氮甲酰胺D. 溴酸钾12. SO2具有强还原性,可使果蔬褪色,但是对( A )漂白效果较差。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PPT课件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PPT课件
2种:β -胡萝卜素(β –carotene)、叶绿素铜钠 (sodium copper chlorophyllin) ( ) 。
.
17
(3) 合成(我国有20种):
包括:食用染料(food dyes)和相应的色淀 (dye lakes)。
食用染料有(11种): 苋菜红(amaranth)、胭
饮料(beverage)
罐头(canned food)
.
8
* 咖啡色:给人以风味独特浓郁的 感觉,咖啡、巧克力、饮料、糕点、 啤酒及茶叶等常用。
咖啡
巧克力
饮料
啤酒
.
糕点
9
二、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它
所吸收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区以外,那么这种
物质看起来是白色的;如果它所吸收的光的
波长在可见区域(400~800nm),那么,它
所显示出的颜色,即为被反射光的颜色,即
吸收光的互补色。例如,物质选择地吸收绿
色光,它显现的颜色则为紫色。P84 表4-1
.
10
着色剂分子中既含有生色团, 又含有助色团,它们通过共轭使 着色剂可吸收可见光而呈现不同 的颜色( )。
.
11
生色团(color-producing groups) :使物质在紫外光、可见光区具有吸 收的基团就叫生色团,也叫生色基、 发色团、 发色基。
.
13
如:共轭多烯类化合物的吸收光波长与共 轭双键的关系如下:
名称
吸收波长
颜色
C-C
乙烷
135
无色
CH=CH
乙烯
185
无色
(CH=CH)2 丁二烯
(CH=CH)3 己三烯 (CH=CH)4 二甲基辛四烯 (CH=CH)5 维生素A (CH=CH)8 二氢胡萝卜素 (CH=CH)11 番茄红素 (CH=CH)15 去氢番茄红素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 氧蒽类色素耐氧化性比较强,而偶氮类色素或其他 色素一般比较弱。
17
5.耐还原性
• 可受到还原作用而褪色,可发生在发酵食品加工过 程,或由于微生物作用而引起,也可由金属容器( 铁铝等)与酸的反应或金属容器与食盐的电位差引 起。
• 抗坏血酸与亚硫酸盐具有还原作用。 • 氧蒽类色素稳定,靛蓝及偶氮类色素不稳定。
(一)溶解性 1、溶剂:水、醇(特别是乙醇和甘油)以及植物油 2、温度:对水溶性着色剂的溶解度影响很大。 3、水的pH值及食盐等盐类也对溶解性有影响。 4、水的硬度高则易变成难溶解的色淀。
12
(二)染着性
• 一种是使之在液体或酱状的食品基质中溶解,混合 成分散状态,
• 另一种是染着在食品的表面,要求对基质有一定的 染着性,希望能染着在蛋白质、淀粉以及其他糖类 等上面。
10
• 合成着色剂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 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等优点,但其 安全性差。
• 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性较高,着色色调比较自然等 优点,而且一些品种还具有维生素活性(如β-胡罗 卜素)但也有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容易 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调等缺点。
11
三、食用合成着色剂的性质及其应用
20
四、常用食用天然着色剂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优点 1.安全性较高; 2.不但具有着色作用,且具有增强人体营养、保健等
功效;
3.色调较为自然; 4.对pH变化十分敏感,如花青素在酸性时呈红色,中
性时呈紫色,碱性呈蓝色。
21
(二)缺点
1. 较难溶解,不易染着均匀; 2.染着性较差,某些食用天然着色剂甚至与食品原料
23
(三)食用天然着色剂的类型
1.水溶性天然着色剂 2.油溶性天然着色剂 3.乳浊型天然着色剂 4. 固体粉末型天然着色剂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ppt课件



• 6、食品着色方法
• (1)基料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加 入到所需着色的软态或液态食品中,搅 拌均匀。 • (2)表面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用 涂刷方法使食品着色。 • (3)浸渍着色法:色素溶解后,将食 品浸渍到该溶液中进行着色,有时需加 热,注意染色温度和pH。
• 7.食品着色原则:食品的着色应遵循“真实、 自然”的原则。 • 特别是天然原料的食品和模拟天然原料的 食品在着色和调色中应避免追求鲜艳的颜 色而违背“真实、自然”的颜色。过于鲜 艳的颜色往往给消费者以“食品中色素超 标,不真实,不自然”的印象。
• 红葡萄酒选用紫红色
2.色彩的调配
三原色的搭配

人工合成着色剂的调配比例,见表

(实例)人工合成色素调配配方 一些自然界存在的颜色,按每1000kg浆料用量的颜色搭配
使用,见右表:
4.1.4 食品着色剂的使用
• • • • • • 1.吸光值与色价 2.溶解性 3.染着性 4.坚牢度 5.变色 6.使用方法
4.2.2 人工合成着色剂的研究进展
• 聚合着色剂 • 优点:实际吸收率低,几乎为零 • 稳定,对光热及食品加工过程稳定 • 着色强度适当 • 良好的机能好使用性质 • 可均匀配制并产生诱人的色调 • 成本低
第四章食品着 色剂
生理学上的其它作用
•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这些色泽除了给人以视觉
享受外,更主要的是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
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 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褪色或变色,有
的食物本身颜色比较浅,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或为模拟天然食
品) ,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剂按来源分为两类:天然着色剂与合成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第四章着色剂和护色剂解析

食品添加剂第四章着色剂和护色剂解析

食用色素可分为天然物( 天然提取和生物合成) 和人工化学合成色素两大类。在德国,合成色 素的使用量是天然色素的两倍,但在日本,合 成色素的使用量不到天然色素的1/10。
近年来,国外正致力于的发展聚合物合成色素 的开发,这种聚合色素相对分子量30000到 130000,这种色素在生理上不活跃,并经同位 素标记证实几乎完全不会吸收,摄入人体内由 肠道排出,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适用多种 食品着色。
§1着色剂概述 一、着色剂的分类
常用的食品色素按来源分两类:天然色素与合 成色素。
天然色素来自生物机体,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 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 有机与无机色素,主要是指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 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有机色素。
§1着色剂概述
/nm 400 ~ 450
450 ~ 480 480 ~ 490 490 ~ 500 500 ~ 560 560 ~ 580 580 ~ 610 610 ~ 650 650 ~ 76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发色团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 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一、着色剂的分类
按溶解特性,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目前使用的合成着色剂 均为水溶性(!!!)。我国允许生产色淀,以改变它们的 剂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铝色淀(××铝色淀)。
食用色淀是一类水/油不溶性合成着色剂,它是有相应的水 溶性色素吸附于氧化铝水合物基质上,经色淀化而制得的。
国外食用铝色淀除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外,绝大多数用 于无毒油漆、涂料、装饰材料、印刷材料、玩具材料、食品 包装材料等。

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复习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书P126)2. 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200~800nm)有吸收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一般包括双键、羰基、醛基、羧基和硝基等。

3. 助色团: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P128)4.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Al2O3)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适用于各种粉状食品、小吃食品、胶姆糖、糖果(尤其与二氧化钛配成悬浮液后的涂层或片状糖果)和各种压片食品。

5.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但是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6. 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调稳定性或色素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

包括的指标有: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还原性,耐紫外线(日光)性,耐盐性和耐细菌性。

7.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8.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二、单选题1. 合成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下列色素中化学结构不是偶氮类的是( B )A. 苋菜红B. 赤藓红C. 胭脂红D. 柠檬黄2. 食用合成色素中,只有我国许可使用的染料是( C )。

A. 胭脂红B.诱惑红C. 新红D. 赤藓红3. 下列色素中,哪个属于天然等同色素( D )A. 苋菜红B. 类胡萝卜素C. 胡萝卜素D. β-胡萝卜素4. 根据食用天然色素的来源分,不属于植物色素的是( A )A. 类胡萝卜素B. 胡萝卜素C. 叶绿素D. 花青素5. 食用天然色素根据结构分类,属于异戊二烯类衍生物的色素是( D )A. 叶绿素B. 花黄素C. 红曲色素D. 类胡萝卜素6. 下列颜色中,哪一个不是基本色( B )A. 红B. 绿C. 蓝D. 黄7.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菌丝产生的色素,含有6种不同的成分,其中不包括( C )A. 红色色素2种B.黄色色素2种C. 橙色色素2种D.紫色色素2种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食品添加剂第四章着色剂和护色剂解析

食品添加剂第四章着色剂和护色剂解析
单色光复合光光的互补单色光复合光光的互补单一波长的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单一波长的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nm 400 ~ 450
450 ~ 480 480 ~ 490 490 ~ 500 500 ~ 560 560 ~ 580 580 ~ 610 610 ~ 650 650 ~ 76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发色团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吸收峰的 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键。
二、着色剂的基本要求
1.安全性
ADI值愈大,表示毒性愈小。
天然不等于无毒。某些天然色素ADI值较小,并 不比人工合成色素安全。
▪ 不少天然色素的毒性资料比较少,未能制订ADI 值。就是说,它们的毒性还不甚清楚。
▪ 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苋菜红与赤藓红 ADI值较小,其他几种ADI值均在2.5mg/kg(bw)以上, 在一定使用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第四章 着色剂(COLORANT)和 护色剂(COLOUR FIXATIVES)
食品着色剂,是指使食品赋予 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功能分类代码: 08
CNS: 08.0◇◇ 合成
08.1◇◇ 天然
据粗略统计,我国食用着色剂产量约28000吨, 其中化学合成着色剂年产量约3000吨,天然色 素年产量约为25000吨;我国的红曲红、功能 红曲、辣椒红、焦糖色、栀子黄、叶黄素等均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功能分类代码: 08
CNS: 08.0◇◇ 合成

08.1◇◇
天然
4.1.1 色彩与食品
• 食品的色彩,给人以味道的联想,一种食品, 尤其是一种新型食品,在色彩上能否吸引人, 给人以美味感,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该产品 的销路和评价。 • 1 红色 给人以味浓成熟、好吃的感觉,而 且它比较鲜艳,引人注目,是人们所喜欢的 一种色彩,能刺激人的购买欲。
ADI为0~7.5mg /(kg体重)。
掺柠檬黄的玉
米面馒头
HO
5、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


NaO3 S
N N
CNS:08.006
性 状 橙色颗粒或粉末,耐光、耐热性(205℃)强, 易吸湿。 易溶于水(6.9%,0 ℃),0.1%水溶液呈橙黄色; 溶于甘油、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SO 3 Na
易溶解,易调色 大多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其化学结构属偶氮化合物, 可在体内代谢生成β—萘胺和α—氨基-1-1萘酚,这两 种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 (三)结论
特点 种类
安全 高 差
色域 窄 宽
稳定 差 好
着色 好 差
拼色 差 易
成本 高 低
天然 合成
4.3.3
几种人工合成着色剂
1.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


• 6、食品着色方法
• (1)基料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加 入到所需着色的软态或液态食品中,搅 拌均匀。 • (2)表面着色法:将色素溶解后,用 涂刷方法使食品着色。 • (3)浸渍着色法:色素溶解后,将食 品浸渍到该溶液中进行着色,有时需加 热,注意染色温度和pH。
• 7.食品着色原则:食品的着色应遵循“真实、 自然”的原则。 • 特别是天然原料的食品和模拟天然原料的 食品在着色和调色中应避免追求鲜艳的颜 色而违背“真实、自然”的颜色。过于鲜 艳的颜色往往给消费者以“食品中色素超 标,不真实,不自然”的印象。

第四章 食品着色剂

第四章 食品着色剂

第三节
天然食用色素
①植物色素: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 胡萝卜的橙红色(胡萝卜素),草酶、 苹果的红色(花青素)等;
按来源分为 ②动物色素:如牛肉、猪肉的红色
色素(血红素),虾、蟹的表皮颜 色(类胡萝卜素)等;
③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
按化学结构分为:
①吡咯衍生物 ;如叶绿素、血红素和胆素。
②多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
第三节 着色剂

食品的色泽是人们评价食品感官质量的一个重 要因素,是人们辨别食品优劣、产生喜厌的先 导,也是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食品的色 感好,对增进食欲也有很大作用。
• 同时,食品天然的颜色,还反映其一定的营养 成分。 • 科学配比各种含不同色素的食品是食物多样化 的有效措施之一,能保证合理的营养需要。 • 但是,在加工中,天然色素不稳定,极易变色 或褪色,因此,为了改善食品外观,就需要用 着色剂。
三、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射线组成的,肉眼能 见到的光,其波长在400~800nm之间。在此区域 内的光,叫做可见光。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 长的光,如果物质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 域以外,那么这种物质是无色的。
如果物质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以内的某些波 长的光,那么这种物质就会有不同的颜色,其颜 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颜色(即被 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

黄色

给人以芳香成熟、可口、食欲大 增的感觉,还给人以味道清淡的 感觉。 橙色是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 给人以强烈的甘甜成熟、醇美 的感觉。

橙色


绿色和蓝色

给人以新鲜、清爽的感觉, 可用于酒类、饮料中,但又 给人以生、凉、酸的感觉, 不宜用于点心、糕饼、罐头。

食品添加剂04 食用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04 食用着色剂
一、花色素苷
(一)萝卜红 (二)葡萄皮色 (三)红米红
(四)越桔红
(七)桑椹红
(五)黑豆红
(六)玫瑰茄红
二、黄酮类
(一)高粱红 (三)菊花黄 (二)红花黄 (四)黑加仑红
(五)沙棘黄
(六)可可色素
三、类胡萝卜素
(一)β-胡萝卜素
(三)栀子篮
(二)栀子黄
(四)玉米黄
(五)辣椒红
四、酮类
(一)姜黄和姜黄素 (二)红曲米和红曲红



最好在煮沸后,温度开始下降,二氧化硫含量达到最低点时,加入浓缩色素
溶液,使用溶解度高、色彩鲜明的色素较理想。

罐头食品:选用耐热,耐果酸色素。利用赤鲜红遇酸沉淀性能着色樱桃罐头, 这样色素不会渗入到罐头溶液中
食品着色剂


1、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其应用?
2、常用的天然着色剂-胡萝卜素 、辣椒红、姜黄)

水溶性(苋菜红 、胭脂红、赤藓红 、柠檬黄 )


按结构分:
合成色素分为:偶氮类色素、非偶氮类色素、色淀、聚合色
素等

天然色素分为:吡咯类色素(叶绿素、红血素等)、多烯类
(类胡箩卜素)、酚类(花青素、儿茶素、花黄素等)、醌酮类 (红曲色素、姜黄素、虫胶色素等)、其他
合成色素(artificial color)

合成着色剂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列
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 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8种。 合成色素存在形式:可溶性粉末、预制溶液、易溶 性颗粒、膏体、胶体或固体条块等。最常见的形式
第四章 食品着色剂

(完整word版)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完整word版)食品添加剂习题第四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第四章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复习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书P126)2. 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200~800nm)有吸收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一般包括双键、羰基、醛基、羧基和硝基等。

3. 助色团: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P128)4.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Al2O3)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适用于各种粉状食品、小吃食品、胶姆糖、糖果(尤其与二氧化钛配成悬浮液后的涂层或片状糖果)和各种压片食品。

5.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但是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6. 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调稳定性或色素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

包括的指标有: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还原性,耐紫外线(日光)性,耐盐性和耐细菌性。

7.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8.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二、单选题1. 合成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下列色素中化学结构不是偶氮类的是( B )A. 苋菜红B. 赤藓红C. 胭脂红D. 柠檬黄2. 食用合成色素中,只有我国许可使用的染料是( C )。

A. 胭脂红B.诱惑红C. 新红D. 赤藓红3. 下列色素中,哪个属于天然等同色素( D )A. 苋菜红B. 类胡萝卜素C. 胡萝卜素D. β-胡萝卜素4. 根据食用天然色素的来源分,不属于植物色素的是( A )A. 类胡萝卜素B. 胡萝卜素C. 叶绿素D. 花青素5. 食用天然色素根据结构分类,属于异戊二烯类衍生物的色素是( D )A. 叶绿素B. 花黄素C. 红曲色素D. 类胡萝卜素6. 下列颜色中,哪一个不是基本色( B )A. 红B. 绿C. 蓝D. 黄7.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菌丝产生的色素,含有6种不同的成分,其中不包括( C )A. 红色色素2种B.黄色色素2种C. 橙色色素2种D.紫色色素2种8. 不溶于冷水的色素是( A )A. 姜黄素B. 栀子黄C. 菊黄素D. 柠檬黄9. 我国未许可使用的焦糖色素是( B )A.Ⅰ普通焦糖B.Ⅱ苛性亚硫酸盐焦糖C. Ⅲ氨法焦糖D. Ⅳ亚硫酸铵焦糖10.在我国,下列漂白剂中不可作为面粉漂白剂使用的是( C )A.过氧化苯甲酰B. 溴酸钾C. 亚硫酸钠D. 偶氮甲酰胺11. 由于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而被不少国家禁用的漂白剂是( D )B. 过氧化苯甲酰C. 偶氮甲酰胺D. 溴酸钾A. SO2具有强还原性,可使果蔬褪色,但是对( A )漂白效果较差。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和美国等不准将苋菜红用于儿童食品
使用范围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注意事项

(1)采用玻璃、搪瓷、不锈钢等耐腐蚀的清洁器具。

(2)所用水必须是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以避免钙离子的
存在引起着色剂沉淀。采用自来水时,必须去钙、镁及煮沸 赶气、冷却后使用。

采用稀溶液比浓溶液好,可避免不溶的着色剂存在。 溶解性低,先用少量冷水打浆后,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沸
• 红葡萄酒选用紫红色
2.色彩的调配
三原色的搭配

人工合成着色剂的调配比例,见表

(实例)人工合成色素调配配方 一些自然界存在的颜色,按每1000kg浆料用量的颜色搭配
使用,见右表:
4.1.4 食品着色剂的使用
• • • • • • 1.吸光值与色价 2.溶解性 3.染着性 4.坚牢度 5.变色 6.使用方法
4.1.2 着色剂的分类
• 1、按来源: • 着色剂按来源分为两类:天然着色剂与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来自生物机体,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 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动物色素(血红素、虾、蟹皮类、)
• •
植物色素(绿、红、紫、胡萝卜素) 微生物(红曲素)
人工合成着色剂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 有机与无机色素,主要是指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 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有机色素。
4.1.4
1、吸光值与色价
食品着色剂的使用
色价即100毫升溶液中含有1克着色剂,光程为1 厘米时的吸光值,用E1cm1%表示。 色价越高染色力越强。 2、溶解性 (1)是油溶性还是水溶性 (2)着色剂的溶解度。受温度、pH、含盐量的影响 3、染着性 用食品着色剂对食品着色时,要注意着色剂对 上色部分的染着性质,即易不易染色,易不易脱色。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色淀(dye lakes): 色淀是指由水溶性合成 色淀( 色淀是指由水溶性合成 是指 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 通常为氧化铝,所以又叫铝色淀) 所以又叫铝色淀 (通常为氧化铝 所以又叫铝色淀) 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 。 In English: Dye lakes are aluminum salts of the corresponding food dyes, extended on a substratum of alumina hydrate (√ ).
酮类衍生物(ketone derivatives): 酮类衍生物 : 如红曲红(monascus red)、姜黄素 如红曲红 、 (curcumin) 醌类衍生物(quinone derivatives): 醌类衍生物( : 如紫胶红(lac dye red)、胭脂虫红 如紫胶红 、 (carmines) 其他( 其他(others):甜菜红 :甜菜红(beet red)、焦 、 糖(caramel)
着色剂的特点 着色剂的特点(attributes of colorants) 的特点 使用着色剂注意事项 使用着色剂注意事项(attentions to 着色剂注意事项 colorant use) 和使用方法( 调色 和使用方法 mixing and 护色剂) using methods of colorants) (护色剂 护色剂
(3)按溶解性分类 (√ ) ) 分 为 : 水 溶 性 色 素 ( water-soluble colorants) 和油溶性色素(oil-soluble colorants) 和油溶性色素( 合成色素都为水溶性,色淀不溶于水。 合成色素都为水溶性,色淀不溶于水。 天然色素有的为水溶性,有的为油溶性。 天然色素有的为水溶性,有的为油溶性。 如:焦糖色素(caramel) 为水溶性, β-胡 焦糖色素( 为水溶性, 胡 萝卜素不溶于水,溶于油脂。 萝卜素不溶于水,溶于油脂。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第四章-食品着色剂
需处理
第二节 食用合成着色剂
一、苋菜红
• 又名蓝光酸性红,化学名称: 1-( 4-磺基-1萘偶氮)-2-萘酚-3、6二磺酸的三 钠盐。
苋菜红
1. 性状与性能:为紫红色均匀粉未,无臭、 0.01% 水溶液呈玫瑰红色。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不溶 于油脂。耐光、耐热、耐盐、耐酸,对柠檬酸、 酒石酸等稳定,遇碱则变成暗红色,与铜铁等金 属接触易褪色。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于在发 酵食品及还原性物质的食品中使用。
3、水的pH值及食盐等盐类也对溶解性有影响。
4、水的硬度高则易变成难溶解的色淀。
(二)染着性
• 一种是使之在液体或酱状的食品基质中溶解,混 合成分散状态,
• 另一种是染着在食品的表面,要求对基质有一定 的染着性,希望能染着在蛋白质、淀粉以及其他 糖类等上面。
• 不同染着色剂的染着性不同。
(三)坚牢度
蓝靛果红和焦糖着色剂进行调配产生的天然着色 剂可用于具有花生黄油风味的食品的着色。
甜菜红和焦糖色进行适当的调配,可产生各种天
• 天然着色剂在使用时,可采用一些保护措施 • 使用天然着色剂要考虑安全性、溶解性、染着性、
坚牢度等 • 加工装置选用稳定材料 • 加工用水及原材料中所含有的氯及其他化学物质
• 人工合成色素在酸性强的水溶液中,可能形成色 素酸沉淀或引起变色。靛蓝的耐酸性较弱,而柠 檬黄、日落黄的耐酸性较强。
3.耐碱性
• 一般食品的pH大多在酸性范围内,但对使用碱性 膨松剂的糕点类,要考虑着色剂耐碱性问题。
• 柠檬黄耐碱性较强而胭脂红则较弱。
4.耐氧化性
• 耐氧化性与自然氧化、氧化酶的影响、含游离氯 或残存次氯酸钠的用水、共存的重金属离子等有 关。
• 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性较高,着色色调比较自然 等优点,而且一些品种还具有维生素活性(如β 胡罗卜素)但也有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 、容易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调等缺点。

食品添加剂 第四章 着色剂和护色剂

食品添加剂 第四章 着色剂和护色剂

“秀色可餐”
秀色:美女的姿容或自然的美景;餐:吃。形 容女子容貌秀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
典故出处 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 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成语示例 钱钟书《围城》:“我明白了!鲍 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写在前面
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质量的四大要素, 任何食品都与这四个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肠道排出,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适用多种 食品着色。
§1着色剂概述 一、着色剂的
分类
常用的食品色素按来源分两类:天然色素与合 成色素。
天然色素来自生物机体,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 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 有机与无机色素,主要是指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 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有机色素。
2.溶解度(分散性,均匀程度) 3.着色度 (染着性)
4.坚牢度(稳定性)
耐热 耐光 耐酸碱 耐氧化、还原
三、天然与合成着色剂的比较
(一)天然着色剂
[优点] 天然色素多来自动、植物组织,除藤黄外,其余对 人体无毒害,安全性高; 有因的而天兼然有色营素养具强有化生作物用活;性(如β—胡萝卜素、VB2), 天然色素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颜色,着色时色调比 较自然; 有的品种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添加到食品中能给 人带来愉快的感觉。
红曲、辣椒红、焦糖色、栀子黄、叶黄素等均 已打入了国际市场。
当今世界的食用色素消费中,各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也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占到40%,是食用 着色剂消费大国。据美国FDA 公布法定食用着 色剂达5000吨,其中包括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 的色素。
食用色素在最终食品市场的比例: 酒精饮料 29%、宠物食品15%、糖果13%、其他食品用 途12%、甜食粉9%、焙烤食品9%、谷物食品 5%、日常产品5%、香肠制品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毒性: 苋菜红多年来公认其安全性高,并被世界 各国普遍使用。 ADI值为0-0.5mg/Kg ④使用: 山楂制品、樱桃制品、果味型饮料、果汁 型饮料、汽水、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妆、红绿丝、罐头、浓缩果汁、青梅等食 品。
(二)柠檬黄(tartrazine)
• 又称酒石黄,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
无色 淡黄色 橙色 黑紫色
•1个===无色 •2个以上===显色
有些基团,本身的吸收波段在远紫外区,但这些基 团与共轭键或生色基相连接,可使共轭键或生色基 的吸收波移向长波方向而显色,这些基团特称为助 色团(助色基)。 -OH,-OR,-NH2,-NR,-SR,-Cl,-Br 着色剂都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所组成,因此能够呈 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①性状与性能: 焦糖色为暗褐色的液体或固体粉末,有特殊 的甜香气和愉快的焦苦味,但在通常的使用 量时很少表现出来。 易溶于水,1%的水溶液呈清亮的黄褐色。 对光和热稳定性好,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无 明显变化。
②毒性: 普通法焦糖色安全性高,其ADI值不用规定。 ③使用: 我国规定,本品使用的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分 别为:不加铵盐和加铵盐生产焦糖色素均可 用于罐头、糖果、饮料、冰激凌、酱油、醋、 冰棍、雪糕和饼干,并按正常生产需要添加。
3、红曲米和红曲红
又名红曲、赤曲、红米、福米,是将稻米蒸 熟后接种红曲霉发酵制得。 近年来科学研究证明,红曲中的次生代谢产 物中的物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因此越来 越受到重视。
①性状与性能: 红曲红为粉末状,色暗红,带油脂状,无味、 无臭。 溶于热水及酸、碱溶液,对pH值稳定。耐光、 耐热,几乎不受金属离子和氧化还原剂的影 响,但经阳光直射时会退色。 对含蛋白质高的食品染着性好,一旦染着后, 经水洗也不退色。
吸收光波 波长/nm 相应颜色 400 紫 425 蓝青 450 青 490 青绿 510 绿 530 黄绿 550 黄 590 橙黄 640 红 730 紫
互补色
黄绿 黄 橙黄 红 紫 紫 蓝青 青 青绿 绿
物质之所以能吸收可见光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是 因为其分子本身含有某些特殊基团即生色团(生色 基或发色团)
花青苷在酸性时呈红色,pH值<4时颜色较 稳定,在碱性时则呈蓝色。它对光和热都很 敏感。 但苷配基的不同,特别是羟基数和甲氧基数 的不同,所表现出的颜色不同,增加羟基数 可使蓝色增加,而增加甲氧基数会使其红色 增加。 氧和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尤 其是铜、铁等金属离子可加速其降解或变色。
3、色调的选择与拼色
色调选择应该与食品原有色泽相似或与食品 的名称一致。

紫 绿
第二节 食品合成着色剂及应用
(一)苋菜红 又名蓝光酸性红, 为水溶性偶氮类着 色剂。
NaO3S N=N OH SO3Na
SO3Na
①性状: 苋菜红为紫红色均匀粉末,无臭,0.01%的水溶液 呈玫瑰红色,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不溶于油脂。 ②性能: 有耐光、耐热、耐盐,耐酸性良好,遇碱变为暗红 色。 不适于在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中使用。 耐细菌性差
第五章 食品着色剂(color)
1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食品着色剂的分类及发色机理 掌握食品着色剂的主要特性、特点及 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及分类 又称食品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一类 食品添加剂
合成染料,用人工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着色剂 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成本低 安全性低 水溶性
③毒性: 本品经动物试验,认为安全性高,为世界各 国普遍许可使用。 ADI0-5mg/kg体重 ④应用: 本品色泽比亮蓝暗,染着性、稳定性、溶解 度也较差,实际应用比亮蓝少。
第三节、食品天然着色剂的应用
国际上已开发的天然着色剂已有100种以上,
其中天然着色剂中使用量最大的是焦糖色素。 花青苷类着色剂是目前食品工业中主要的一类 着色剂,如越橘红、萝卜红、红米红、黑豆红、 玫瑰茄红和桑椹红等。花青苷属多酚类衍生物, 是一类水溶性着色剂,广泛分布于植物中,是 植物花、叶、茎和果实等鲜艳色彩的主要成分。 花青苷是由糖和花青素组成的。
1、黑加仑红
是由黑加仑浆果果渣用水提取、浓缩、喷雾干燥 制得,含多种成分,其主要着色物质为飞燕草色素 和矢车菊色素 ①性状与性能: 深红色粉末,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耐光、耐热性良好。 ②使用: 本品安全性高,我国规定,本品使用范围和最大使 用量:果味型饮料、黑加仑酒、糕点彩妆,按正常 需要使用。
②使用:
我国规定,本品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红 曲米可用于配制酒、糖果、熟肉制品、腐乳 的着色,按正常生产需要添加。现主要用于 腐乳的生产,此外也用于酱菜、糕点、香肠、 火腿等的着色。
2、焦糖色素
又称酱色,是将食品级的糖类物质经高温焦化而成 生产方法
普通法
氨法
亚硫酸铵法
•氨法:普通法中添加氨或者铵盐作催化剂 很少用蔗糖作为原料,因为蔗糖不但成本高,而且 •亚硫酸铵法:普通法中添加亚硫酸铵作催化剂
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后生成焦糖的反应速度不同, 致使焦化过程难以控制,往往使得此法所生产的焦 糖不如淀粉水解产物制成的质量高。
黄酮类着色剂是多酚类衍生物中另一类水溶 性着色剂,同样以糖苷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植 物界。 这类着色剂的稳定性较好,但也受分子中酚 羟基数和结合位置的影响。此外,光、热和 金属离子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类胡萝卜素是异戊二烯衍生物,属于多烯着 色剂。它们广泛分布于生物界,颜色从黄、 橙、红以至紫色都有,不溶于水,可溶于脂 肪溶剂,属于脂溶性着色剂。 类胡萝卜着色剂对pH值较稳定,对热也比较 稳定,但光和氧对它有破坏作用。 酮类、醌类以及其他一些食品着色剂,也有 各自的性质。
①性状: 柠檬黄为橙黄色粉末,无臭,水溶液呈黄色, 溶于甘油。 ②性能: 耐热、盐、光、酸 耐氧化性较差。 遇碱稍变红,还原时退色。 ③毒性: 柠檬黄经长期动物试验表明安全性高,为世 界各国普遍许可使用。
(三)靛 蓝(indigo carmine )
又称酸性靛蓝、磺化靛蓝,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 剂。 ①性状: 蓝色粉末,无臭,0.05%水溶液呈深蓝色。对水的 溶解度较其他合成着色剂低,溶于甘油、丙二醇, 不溶于乙醇与油脂。 ②性能: 对热、光、酸、碱、氧化作用均较敏感 耐盐性也较差,易为细菌分解,还原后褪色 着色力好,常与其他色素配合使用以调色。
三、食品着色剂使用注意事项
1、食品着色剂安全性 从安全性考虑,使用食品天然着色剂,特别 是那些来自食品动、植物组织的天然着色剂 比较好。 天然着色剂也并非绝对安全,有的天然色素 也具有毒性,天然着色剂成分较复杂,提取 过程中其化学结构也可能变化,还有污染的 危险,如溶剂残留。
2、着色剂溶液的配制:
•由水溶性着 色剂沉淀在 允许使用的 不溶性基质 上 •多为氧化铝, 称为铝淀
由动植物、微 生物提取 安全性高,着 色自然 成本高,着色 力弱,稳定性差, 易变质,难调色
二、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某 物质所吸收的光 ,其波长在可见光区以 外,这种物质看起来是白色的; 如果它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 (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呈现一 定的颜色,其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 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
①着色剂粉末直接使用时不方便,在食品中分布不均 匀,可能形成色素斑点,经常需要配置成溶液使用。 ②配制着色剂水溶液所用的水,通常先将水煮沸,冷 却后再用,或者应用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树脂处理 过的水。 ③配制溶液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剩余溶液 保存时应避免日光直射,最好在冷暗处密封保存。 ④配制时,着色剂的称量必须准确。 (5)溶液应该按每次的用量配制,因为配制好的溶液 久置后易析出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