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2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26人民版PPT课件

怀纳谏的优良品质。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提示 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提示 出现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提示 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三、贞观之治(627-649年)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①吸收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②唐太宗雄才大略,重视人才
2)客观上: 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 动力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 经济
虚心纳谏: 魏征
善于用人: 房谋杜断
政治清明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 是他的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 洽。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1.任用少数民族为官;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 3.采取和亲政策;
(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 4.在民族地区建立了府州,以少数民族领袖为 官。(“羁縻”政策)
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
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可知,唐太宗认为欲使百姓不失农时,君主必须清静无为,
与民休息,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史料二中,唐太宗因听魏征进谏,导致爱鹞死于怀中,说明其具有虚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2019年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又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从帝王政治的视角出发,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鼓励直言。

(2)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多年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__唐太宗课件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__唐太宗课件人民版选修4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教材问题解答 教师用书独具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举兵反隋 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在 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 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1234
解析
答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 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 欲也。” 材料二 上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猜忌异 类……四夷可使如一家。”——《资治通鉴》
1234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 以说明。 答案 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要 以民为本。史实: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解析 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从材料二判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答案 团结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要从材料信息出发,得出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思维点拨
史论要旨
知识图示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一 贞观之治
史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①今所任用,必 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②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 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 史料二 ①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②人之行能, 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 肖则欲推诸壑。③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④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 朝,未尝黜责一人。⑤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
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
唐 律
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 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 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Biblioteka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而后和"—武力征服、设机构、册封、和亲)
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
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杰出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推动灭了突统厥,一开多辟疆民土族国家的发 展,经开济创上了:“发展贞农观业之生治产”,减的轻局徭面役,赋税。 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6)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 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 ⑶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⑸形成唐文化圈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 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人民版】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概要

【人民版】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概要
人——唐太宗
首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J 基础知识 ICHU ZHISHI
Z 重点难点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2.统一全国 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薜举、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等集团,于 624 年统一全国。
-4-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贞观政要》
互动探究(1)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最终出现了
史料中的情况? (2)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著名的治世,据此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唐
太宗? 提示:(1)广招人才,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戒奢勤俭,注重民族团结等。
(2)唐太宗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但这些德治未能贯穿始终,唐太宗在晚年,渐趋奢华。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开明的民族政策 (1)表现: ①安抚册封: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 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②唐蕃联姻: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 ①巩固边疆: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 ②国威远播: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③唐太宗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8-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首页
探究点一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J 基础知识 ICHU ZHISHI
Z 重点难点 HONGDIAN NANDIAN
S 随堂练习 UITANG LIANXI
●史料导入●
贞观年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唐太宗的文、修建学校、科举制度的发展等,展示唐太宗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对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4.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专题一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专题一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 (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 利可汗投降, 颉利可汗 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进攻 吐谷浑 ;642年,
唐军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返回
3.开明的民族政策
(1)表现: 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 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 顺州都督 ,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 文成公主 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 ①巩固了 西北 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
返回
[探究]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 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 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析] 第(1)问注意题目要求,语言一定要精炼,
不可拖泥带水。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 (3)问主要应从正面进行评价。
返回
[探究升华]
பைடு நூலகம்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
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提示:存百姓(或以民为本)。
返回
返回
一、“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用贤能,加强中央集权,使
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识记基础知识 理解核心要点
专 题 一
第 二 课
把握热点考向
应 用 创 新 演 练
基础随堂巩固 知能综合提升
返回
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 二 课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专题一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而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难点: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知识不够系统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皇帝是谁?(唐太宗引入)讲授: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学生自学了解)(1)劝父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唐王朝(2)平定割据政权:①平定薛举父子②击溃刘武周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二、杀兄逼父夺位登基(学生自学了解)玄武门之变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三、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学生自学后归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表现1)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慎用刑法,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化重为轻,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2)经济1.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2.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3.劝课农桑,不夺农时:4.设置义仓,救灾备荒;5.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6.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一第二节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共15张PPT) (1)

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一第二节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共15张PPT) (1)

王珪
与房玄龄等人共同主持政务,太宗赞他精于识别评鉴
李靖 讨突厥和吐谷渾有功。
虞世南 太宗曾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
李勣 每次率軍征战,遇敌时随机应变,行动合乎事机
马周 善于陈情奏事,每一动议没有不切中要旨
经济组
材料二: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 五钱,其尤贱处,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 人以食为命。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 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 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 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 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2007.8
唐太宗名片
基本信息 姓名:李世民
年龄:51 职业:皇帝 出生地:京兆武功 长居地:长安(今西 安) 谥号:文 庙号:太宗 年号:贞观 陵寝:昭陵
社会关系
人生感悟
父亲:唐高祖李渊 最得意:开创贞观 之治
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最失意:诸子争位
同母兄弟:3人
最痛心:杀兄屠弟
同母姐妹:1人
最不幸:贤妻早逝
谢谢
2007.8
——《贞观政要》卷一
分组探究: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政治组
材料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 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 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 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 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 知而寝默。”
------ 张广达、王小甫著《天涯若比邻》
思考:唐太宗在对外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三、朝简暮奢 损少益多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3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33人民版PPT课件
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功大过小”
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 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 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 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 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
•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 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 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 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 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 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 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 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 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 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 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 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 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 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 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 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 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 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 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 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 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 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 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 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 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 不治身亡。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9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97人民版PPT课件

贞观君臣论治
《贞观政要·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 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
“凡事皆须务本,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以不失时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 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 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 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 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 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秦叔宝、 李靖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 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 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 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 历史作用
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 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 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
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 国力强盛,边疆巩固。
❖ 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 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 刘邦)(根本原因)
❖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重要因素)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件: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规范解答】
第(1)问提取材料“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
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的信息,从人 数、部门、职权等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隋炀帝暴虐,臣下 钳口,卒令不闻其过”的信息从君、臣两个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的御 史制度、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 怨滞”的信息,从决策、监察制度、个人等角度作答。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③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 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 C.起用杜如晦 B.提拔房玄龄 D.重用魏征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 影响。
【解析】
探究点 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 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 史料中唐太宗反对 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奢华,提倡节俭,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 并对“王公以下” 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 的生活做出具体规 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定。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 无饥寒之弊。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件 人民版选修4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 (1)唐朝政策调整:隋因暴政速亡,使唐初统治 者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2)唐太宗个人作用: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 图治,兢兢业业是重要因素。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基 础。 (4)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 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 体 现 : 戒 奢 侈 ; 轻 徭 薄 赋;兴修水利等。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李唐王朝崛起于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李世民通过玄武 门之变夺取帝位,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注重纳谏、用贤为国 力强盛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讲 课堂讲义
1.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提示: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既有战争又有和平相处, 其方式包括征服、册封、设机构、和亲等。具体特点表现为: (1)唐朝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 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成边疆的开发,也促成了唐朝边疆的 扩大。 (5)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2.唐政权建立:618年5月,李渊在__长__安___即皇帝位,定 国号唐。李渊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3.统一全国 (1)消灭割据集团:从 617年到 620年先后消灭了薛举集 团、刘武周集团、_王__世__充__集团和窦建德集团。 (2)统一全国:__6_2_4___年,实现全国统一。
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
2.击破东、西突厥 (1)出击东突厥:629年,李世民派大将__李__靖___、李责力 等出击东突厥。 (2)击破西突厥:642年,唐军击溃_西__突__厥__先锋部队,不 久,西突厥被唐军灭掉。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8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89人民版PPT课件

史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③文治武 功,千古罕有。
(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史 料简述理由。
提示 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 政,但未能贯彻始终。
探究 “贞观之治”
史料一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
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①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
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
乎?
——唐太宗言论节选
史依料据解史读料由一史,料概一括可唐知太,宗唐的太宗治认国为思欲想使。百姓不失农
时,君主必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即实行休养生息
探究点 评价唐太宗 史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 (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 “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1)依据史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 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措施: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注 重民族团结等。
政与策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 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 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1)巩固边疆: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 (2)国威远播: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 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3)唐太宗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被漠南、漠 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3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230人民版PPT课件
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
——以唐太宗为例
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618—907年)
兴起 发展 鼎盛 衰落 灭亡



藩安 藩唐



镇史 镇末



割之 灭起



据乱 唐义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你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 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
用人原则 德才兼备
客观:
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
消极:
(1)后期奢靡之风严重, (2)晚期大兴土木工程,劳民伤财 (3)多次征战百姓受灾。
贞观后期,隋亡的教训逐渐远去;唐太宗进取心减退。
五:功过评述
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 初步基础。 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 政权的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 盛时期。 3、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文化呈现开放多 元的色彩。
(2)与西突厥的战争。 目的:打通中原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商道。 635年派李靖出兵吐谷浑,并与642年出击西突厥收复天山 南麓,最后灭掉西突厥
(3)意义:巩固边防。扩大版图,是唐朝成为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与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使唐与吐蕃亲如一家。促进民族融合。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联系导学案探究一) 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 措 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辖; 施 实行册封制度; 实行和亲制度。
观赏历史遗迹后,你觉得 唐太宗是个怎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的影视作品代表
长 安
“九天咸阊歌阖《开破宫阵殿乐,》万,国共衣赏冠太拜平冕人旒”























辚 辚
自四从海贵皇主风和被亲,后千,年一德半水胡清风似汉家
红 艳

职贡图
新 。
昭陵六骏
❖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 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战争中骑乘作战 的六匹骏马。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 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 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 艰难。
文德治国,三教并存
皇榜(金榜)
唐朝科举考试考场 科举考生看榜图
怎么考?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
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
均须帖经。
类似今天填空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
经书原文回答
类似今天简答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类似今天论述
他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 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 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 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 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 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 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 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 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心“存百姓”,休养生息
《贞观政要·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 ”。 “贞观初,太宗谓侍 臣曰:为君之道,必须 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 奉其身,犹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 。
贞观元年,关中大饥,斗米值绢一匹,二 年天下蝗,三年大水,太宗勤而抚之,民虽东 西就食,未尝磋怨。
及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 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 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 取给于道路焉。
❖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 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 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 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 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 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 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 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1.功 ❖ 一代明君.
❖ 颁布一系列措施使唐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任人唯贤,勇于纳谏—,形成贞观之治,为 开元盛世打下基础.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和《贞观纪要》为后 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书法
❖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贞
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 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 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 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 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 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 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 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 少之又少。
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
骗子的“延年之药”,结
果使病情恶化。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
晚年渐趋奢靡, 享年51岁
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 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晚年的“糊涂”
❖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 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 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二、开创盛世—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B. 雄才大略 2)客观上: A.隋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其创造 了条件
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 主要动力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共23年
阅读子目二、三归纳贞观之 治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 民族、对外关系方面有何表现?
奢侈腐败 荒淫无度
思考:李世民在唐朝创建的过程中扮演
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作用?
(1)劝父起兵,协助建立李家王朝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2)平定割据政权,巩固新生政权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①平定薛举父子 ②击溃刘武周 ③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2、李世民登基
1)玄武门之变,袭杀亲兄 2)逼父退位,治世随呈










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 画像,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 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 晦,还有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 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 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 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2.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 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 北)人,以敢于直言著称。
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功大过小”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 历史作用
❖ 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 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 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 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 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 意义?
唐太宗一改自古以来贵中华、 贱夷狄的观念,对少数民族一视同 仁,所以也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的爱 戴,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可汗”是西北各少数民族部落对 君主的称呼,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就是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 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 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施政 结果
思想:逞私欲 --大兴 土木 经济:赋役繁重 政治:严刑酷法 文化:焚书坑儒
暴政 二世而亡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夺位登基
⑴唐的建立
唐 高

李渊:617年

晋阳(太原东南)起兵

乱世反隋
→ 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624年
扫平群雄,统一全国
隋炀帝暴行
大兴土木 役民无度 三征高丽 民怨沸腾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
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 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 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 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 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 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 法。”
以德化民,慎用刑法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 修改律条 慎重死刑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 一一于法”。
严肃法令 官员守法 唐 律 残 片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 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 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交往密切,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开明的君主 开放的时代
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对外交流--兼收并蓄
(三)、唐太宗晚年的骄奢
❖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唐太宗得了“风疾”,烦
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
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
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
❖2、过: ❖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滋生。
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类似今天作文
华夷一体,民族团结

回纥

突厥
吐蕃
南诏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 是他的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 洽。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1.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 3. 和亲政策;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政治 法律
三省六部制 虚心纳谏,选贤与能
慎用刑法,颁行《唐律》
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文化
发展科举制
扩大统治基础,培养人才
经济
均田制;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民族 民族平等
对外关系 开放,兼收并蓄
复苏唐初经济
促进民族融合 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结论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对外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用人的特点
1、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 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 子。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 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 所以用为宰相(“房谋杜断”)。而戴胄则相反, 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 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 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