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式建筑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式建筑起源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式建筑特点
巴洛克时代代表了17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最终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有巴黎凡尔塞宫,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巴洛克风格,也体现拥有雄厚财力的统治者好大喜功,唯我独尊的浮夸作风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长110米、宽68米,长方形的广场中,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
圆明园复原图
胜利广场
洛可可式建筑--克里斯钦堡宫
时间: 克里斯钦堡宫最早建于1773-1775年间。当时的克里斯钦六世国王为了享乐,将旧王宫(哥本哈根宫)夷为平地,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显赫、华丽、舒适的新宫。由于此宫是克里斯钦六世国王的寝宫,故名克里斯钦堡宫。
克里斯钦堡宫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纤巧繁琐,白灰色调。宫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非常豪华,房间采用大理石或者木制地板。墙上挂着厚厚的挂毯或者油画。所有的房间都装饰着水晶吊灯、镜子、法国家具和各种艺术品。宫堡的后院修建了一所王家驯马场,马场两边盖有两排具有中世纪建筑特色的边房。马场出口处的左右两边还建起两座洛可可式的穹形石亭。石亭两侧建有楼房,与驯马场的边房相连。两座石亭之间为车马道,道端和一座大理石桥相接。
1794年,一场大火将这座豪华的宫殿毁于一旦,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都付之一炬。仅驯马场的设施及马道两边的边房得以幸免。菲特烈六世登基后,于1803年开始重建,至1828年竣工。当时丹麦的著名雕刻家托瓦尔森专为王宫雕刻了一些石像。1829年,在宫堡左翼又新建了宫廷教堂。1884年,克里斯钦堡第二次被大火所毁,仅留下了驯马场设施和宫廷教堂。至今,在两座穹形石亭上,仍留有火焚的残迹。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间,丹麦数次重修克里斯钦堡,最近的一次
翻修始于1907年。当时经过公开竞赛,丹麦建筑师托弗尔德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并根据他的方案重新修整了克里斯钦堡。
自1849年起,克里斯钦堡宫开始用作国会场所。现在的克里斯钦堡宫是丹麦议会所在地,因此也称为议会大厦。此处,首相办公室、女王接受觐见用的大厅、丹麦最高法院都设在宫内,丹麦政府各部大臣在此也设有一间办公室。现在克里斯钦堡中一部分是丹麦皇家迎宾室。顾名思义,丹麦皇家迎宾室是丹麦的皇族成员用来进行接待活动用的。在这些房间中,女王接见各国驻丹麦大使、在新年时接受皇家新年致词并在此会见来访的重要外国领导人。皇家迎宾室的装修非常豪华讲究,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其中包括许多20世纪初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皇家迎宾室分为许多小房间,包括巨人厅、国王阶梯、皇冠室、弗雷德里克室、悬挂着巨型挂毯的大厅、皇家宴会厅及女王私人藏书馆等。
晚期巴洛克艺术又被称作洛可可艺术(Rococo),在十八世纪取代了古典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Rococo)于十七世纪末期首先出现在德国、奥地利和波西米亚(Bohême)。这种艺术形式注重感观美。与十七世纪所推崇系统性、组织性的巴洛克艺术(Baroque)相比较,洛可可艺术(Rococo)的表现结构更为灵活、自由,装饰手法亦更加丰富、充满激情。在城堡、教堂里和喷泉周围,随处都可以看见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壁画、廊道、装饰性建筑或寓意深刻的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在维也纳(Vienne)、伦敦(Londres)、德累斯顿(Dresde)、都灵(T urin)、德国南部和波西米亚(la Boh ême)都得到了大胆、淋漓尽致地应用。晚期的巴洛克艺术极度追求视觉上的美感,由萨勒维(Salvi)设计建造的罗马特雷维喷泉(T revi)(1732—1762)、万维特里(Vanvitelli)在那不勒斯(Naples)附近卡塞塔(Caserte)设计建造的楼梯(1751—1758)都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波尔多(证券广场(place de la Bourse))、南锡(Nancy)(斯坦尼斯瓦夫广场(place Stanislas))都是集建筑艺术之大观的地方。在奥地利,费舍.冯.埃尔拉赫(Fischer von Erlach)和希尔德布兰特(Lucas von Hildebrandt)都以其新颖古怪的建筑理念而闻名,艺术造诣不相上下。在巴伐利亚(Bavière),乡村的修道院都以小天使雕像作为装饰。阿当兄弟(Adam)在慕尼黑(Munich)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在波西米亚(Boh ême)、摩尔达维(Moldavie)和德国南部,星罗棋布的分部着洛可可式教堂。维斯(Wies)教堂的墙壁,白色底色与厚厚的镀金层形成强烈反差,使人产生墙壁随时会倾泻而出的错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美洲移民对巴洛克富丽堂皇的建筑修饰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法国,曼沙特(Mansart)的弟子们则开始研究私人宅第的内部装饰。在圣日耳曼镇(Saint-Germain)、马莱地区(le Marais),装饰奢华富丽的宅第处处可见。朗布伊埃地区(Rambouillet)生产的木雕也是洛可可艺术形式的完美代表,令人拍案叫绝!
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教堂建筑。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按此要求而在教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以加强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垂直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不仅以肋弓拱顶和尖形拱门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圆形拱顶和拱门,以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轻盈纤巧的飞扶壁和玲珑剔透的雕塑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笨重厚实的石头护墙、呆板僵硬的平直结构和单调朴素的气氛,而且还有教堂门楣中心的浮雕群像雕刻艺术,以及门券里和立柱上的圣母、基督及圣徒立像。在哥特建筑中这些雕刻作品屡见不鲜,巴黎圣母院正西面中门上的《最后审判》群雕和夏特大教堂正门的《众圣徒》圆柱体雕刻群像,特色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以人物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来表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