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化石——保护的意义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活化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是古老
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 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 迁,仍存活至今,所以,它们对科学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此外,它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医学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3年前,它是长江中的望族,是渔民最常见的鱼类之一。它的 兄弟、长江三大鲟鱼之首——白鲟也在长江游曳,而达氏鲟成群结 队,数量庞大。如今,这个长江鲟鱼家族已死气沉沉,体型最大的 白鲟早已消失,野生达氏鲟很多年无人见到,中华鲟也传来噩耗。 2014年11月,媒体报道称科研机构对中华鲟自然产卵情况进行监测 首次未见长江野生中华鲟产卵迹象,或将灭绝
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 中华鲟体型修长,体纺锤形,头尖,头顶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横裂。口前 吻腹有2对须。体被5列骨质化硬鳞,背部1列,体侧及腹侧各2列。尾鳍为歪形尾, 上叶长,下叶短。它们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 条横裂, 口能够自由伸缩。 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 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 为18枚左右。
严峻的形势——人类的手笔
“在葛洲坝工程截流的那一刻起,中华鲟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调查过后,科研机构并不敢贸然对外发布这一消息。他们怀疑自己是否错误估 算了中华鲟的产卵时间,或是中华鲟改变了产卵位置。谨慎起见,2013年12月底,
四家科研机构通过新华社发布了一则简短的消息 早上个世纪70年代,葛洲坝对中华鲟的保护已引起一场旷世讨论。曾担任生态 影响论证小组组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说,当时的争议 是尖锐的, 观点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修建鱼道, 让中华鲟通过鱼道进入金沙江产卵; 一派主张人工繁殖中华鲟,通过增殖放流增加种群规模。反对修建鱼道一方认为, 身庞体重的中华鲟要想跳过20米的水头进入大坝上游几乎不可能,而支持修建鱼道 者认为,中华鲟不能完成洄游将是非常冒险的事。 这一争论和最后决策几乎划定了未来中华鲟的生存轨迹。 1982年,争论告一段落。当年10月28日,科研人员在一些以鱼卵为食的铜鱼体 内发现了大量的中华鲟鱼卵,11月2日,这些鱼卵孵化出中华鲟鱼苗,证实葛洲坝下 具备中华鲟产卵的水文地质条件。当时,葛洲坝水利工程已经截流一年零10个月。 既然坝下中华鲟可以产卵,最终的决策偏向了后者。论证结果报请中央批准,最终 决定保护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为主,辅助增殖放流。 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说,对于保护自然繁殖和增殖放流两项任 务,当时政府并未设置具体指标。一个重大的决策缺乏约束机制,这也是后来中华 鲟的境况与设想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 1982年9月,洄游到长江的中华鲟到达宜昌境内,被拦截在葛洲坝之下。几千只 中华鲟在坝下江水中翻腾、徘徊、聚集,规模浩大。为了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 有的中华鲟甚至在大坝撞得头破血流。在湖北宜昌、荆州江段中华鲟随处可见,而 在宜昌古老背、荆州李埠镇、江陵县、石首市新厂镇等捕鱼场,上千尾中华鲟死于 渔网,并在市场售卖。仅仅1981年,长江中华鲟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仅存1163尾。 1982年11月,这是葛洲坝截流后的第二个初冬,科研人员发现中华鲟已经开始 大规模产卵。过去,中华鲟在1000多公里的金沙江繁殖,如今它们挤在了5公里的江 段,大量鱼卵堆积在一起,堆成了小山。中华鲟的鱼卵占自身体重的1/4,一尾200 公斤的雌性中华鲟可产下50公斤的鱼卵,占总量一半的500尾雌性中华鲟则可产下 2.5吨重的鱼卵。 新产卵场形成后,产卵场面积缩小为0.5平方公里,是大坝建成前 的1/20。由于鱼卵过于集中,其他鱼类肆意享受着轻易得来的美味,鱼卵受到的敌 害更为严重,而且,在高密度挤压下,鱼卵缺氧,成活率降低。 到1995年前后,这 些在葛洲坝下游出生的中华鲟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经发育成熟,它们再次回到长江 繁衍后代。直到那个时候,科研机构才开始意识到中华鲟这个种群正走向衰败。 另一方面,寄予众望的人工增殖放流并不给力。从1984年至1998年,负责增 殖放流的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华鲟所”)每年放流中华鲟 的数量从6000尾增加到54万尾。在1996年之前,国内对增殖放流的效果并没有科学 的评价。在1996年到1998年,科研机构对1995年投放的2万尾中华鲟幼鱼进行监测, 他们发现,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只占幼鱼总量的1.7%-3%。从 事多年人工增殖研究的危起伟表示,人工增殖放流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规模贡献率 低,中华鲟物种仍然依靠自然繁殖。2000年以后,中华鲟研究所放流中华鲟的规模 已大大降低。
这是最后的野生中华鲟?
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会在11月下旬。自 20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相关科研 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展开监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 中心在2013年12月27日下午结束了联合监测活动。结果显示,2013年仍未发现野生 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这是近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我们从10月31日起就开始进入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进行监测。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刘志刚表示,监测范围为葛洲坝水电站 坝下15公里江段内。 在为期58天的监测中, 尽管几家科研单位综合采用了水下摄影、 水下声呐探测、走访渔民和组织人工观察等多种途径,但始终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 鲟自然产卵。 2014年9月,他们再次调查确认了这一消息。这可能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 华鲟这个长江旗舰生物种群面临灭绝。2014年10月底开始,科研机构已继续对中华 鲟自然产卵情况进行监测,预计监测结果会在2015年1月发布。
“水中熊猫”-中华鲟

们皮肤黝黑油亮,身长3米有余,体重达200公斤。7月盛夏,长江汛
期,江水涌入大海,引诱这群巨型生物进入长江。它们逆流而上,肩负着繁衍后代 的重任,穿越急流、浅滩和峡谷,经过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在长江上游的金沙 江产卵,然后返程回到大海。这就是中华鲟。一种在海洋和江河洄游的巨型鱼类。
名称由来——“寻根之旅”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 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 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 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夏秋两季,成群结队的中华鲟游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 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 左右, 又携带他们旅居外海。 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 在大海里生长, 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 们称它为“中华鲟”。
迫在眉睫的sos
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 致命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已采取保护措施 具体措施 (1)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 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 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
别名及其分布
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它们主 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 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珠江等水域也有发现,
形态特征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的一种。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 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
来自百度文库
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 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北省水产局、 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 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 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 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只靠国家 的力量来保护中华鲟毕竟有限,提升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集中社会的力量来保障中 华鲟的繁殖也是工作的重点。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 后均能自觉放生, 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 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此外,把社会中散乱的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保护协会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我国已经 有了多个针对中华鲟的保护协会。 发动社会力量, 为中华鲟的保护和科研工作募捐。 只有把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中华鲟的保护工作。 提问 大家想一想,我们普通人群应该以什么方式来为保护中华鲟尽份力呢?
最后的稻草:长江升温 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已经发育成熟,并做好了产卵准备,但是水温一直未能 降到他们的“临产温度”——20度以下,它们只能不断等待。产卵场被侵蚀,幼鱼群 体青黄不接,再加上河道航运、沿岸城市开发、环境污染、渔民误捕……在大大小 小的灾难下,2008年,在长江游弋的成年中华鲟只剩下71尾。之后,一直在100条上 下徘徊。危起伟认为,即使只剩下几十条,鲟鱼家族仍然能够延续物种。他说,一 条中华鲟产出几十万粒的鱼卵, 按照百分之几的成活率, 几百尾或上千尾可以成活, 其中有几十条到达长江口,最后长大成熟并进行繁衍的可能还有几条。但是,前提 是中华鲟生存的各个环节不发生改变。 2003年,这一前提也不具备了,因为长江水温发生了变化。 根据专家预测,未来,长江的滞温现象还将更加严重。根据规划,金沙江下游 攀枝花至宜宾河段分四级开发,在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之后,乌东德、白鹤滩等 大型水电站即将启动建设。其中,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超过溪洛渡,仅次于三峡 水电站。之外,在金沙江中上游,还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正在规划和新建。 因而,要让中华鲟自然繁衍,必须改变长江的生态现状。 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鲟为数不多的现有资源将消耗殆尽,而自然繁衍的幼鱼未 能完成种群规模的补充,中华鲟,这个世界最古老的生物种群走向没落,并最终消 失于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