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初二)

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初二)
初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初二)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问题是创新性问题之一,此类题综合性强,难题较大,在历年中考试题中多以压轴题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很强的选拔性。综合中考的复习规律,分类讨论的知识点有三大类:

1.代数类:代数有绝对值、方程及根的定义,函数的定义以及点(坐标未给定)所在象限等.

2.几何类:几何有各种图形的位置关系,未明确对应关系的全等或相似的可能对应情况等.

3.综合类:代数与几何类分类情况的综合运用.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4)以性质、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为标准分类的题型.

题型1.考查数学概念及定义的分类

规律提示:熟练掌握数学中的概念及定义,其中以绝对值、方程及根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尤为重要,必须明确讨论

对象及原因,进而确定其存在的条件和标准。

例题1.方程560x x x ?-+=的最大根与最小根的积为______.

例题2.解关于x 的方程:ax - 1= x

例题3.试解关于x 的方程111=--x )

x (

例题4.

=+=-+-a 349332无解,求x x ax x

例题5.已知四个数:10、10、x 、8,它们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相等,则x=___________

题型2:考查字母的取值情况或范围的分类.

规律提示:此类问题通常在函数中体现颇多,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

条件及范围.

例题1.已知2225,7x y x y +=+=,则x y -的值等于_______.

例题2.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4A D cm =,∠A =60°,BD ⊥AD ,一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

1cm 的速度沿A B C →→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 作直线PM ,使PM ⊥AD.

(1)当点P 运动2秒时,设直线PM 与AD 相交于点E ,求△APE 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也从A出发沿A B C

→→的路线运动,

且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

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0≤t≤10),

直线PM与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①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②(附加题)求S的最大值.

题型3.考查图形的位置关系或形状的分类.

规律提示: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

例题1.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22

-+AB的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

A.2B.C.2D.不能确定

例题2.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为3和4,那么第三边长为

例题3.已知x,y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满足,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__

例题4.如图,△ABC中,AB=AC=5,BC=6,点P从A出发,沿AB以每秒1cm的速度

向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C以相同速度向C运动,问,当运动几

秒后,△PBQ为直角三角形?

例题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边上的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

12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例题6.三角形一边长AB为13cm,另一边AC为15cm,BC上的高为12cm,求此三角形的面积。

例题7.在下图三角形的边上找出一点,使得该点与三角形的两顶点构成等腰三角

形,这样的点共有几个分别画出相应的图形。

例题8.在劳技课上,老师请同学们在一张长为17cm,宽16cm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腰长为10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两个顶点在长方形上的边上)请你帮助同学们计算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题型4.考查图形的对应关系可能情况的分类

规律提示: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例题1.一条绳子对折后成右图A、B, A.B上一点C,且有BC=2AC,将其从C点剪断,得到的线段中最长的一段为40cm,请问这条绳子的长度为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 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采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 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 到“边”(面的边缘)。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 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 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 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学生来 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 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 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 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 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 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 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画出 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1 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6). 展示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标: 注意信号灯的标记停车场禁止吸烟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因式分解复习

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教案

二、课前演练 1 ?计算(x+2)2的结果为/+□ x+4,则“□”中的数为( ) A.—2 B. 2 C ? - 4 D ? 4 1 2 ?分解因式:-a3+a 2b-? 2 3. 计算:2000 —1999 X 2001= . 4. 十字相乘法 (1)分解因式:X2-6X+8= (2)分解因式:2a2-a-6= . 三、例题分析 例1分解因式: 2 2,/、 /~/、2 2 2、2, 22 (1) mn(m- n)-4mn(n-m); (2) (x+y)+64-16(x+y); (3) (x +y ) -4 x y ; 练习.长沙中考基础 (1)(2016年长沙)分解因式:x2y-4y= (2)(2014长沙)分解因式:a2-4b2= . (3)(2013 长沙)分解因式:x2+2x+1= . 长沙中考因式分解拓广 (2015年?长沙25题)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不妨将横坐标,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之为“中国结”。(1)求函数y = 3x 2的图像上所有“中国结”的坐标 k ⑵求函数y =一(k工0, k为常数)的图像上有且只有两个“中国结”,试求出常数k的值与 X 相应“中国结”的坐标. ⑶若二次函数y =(k2-3k 2)x2(2k2-4k 1)x k2-k(k 为常数) 的图像与x轴相交得到两个不同的“中国结”,试问该函数的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中(含边界),一共包含有多少个“中国结”? 因式分解:(k2-3k+2)x2+(2k2-4k+1)x+k2-k

四、巩固练习 1. 若实数x、y、z满足(X —z)2—4( x - -V 6/h 日( 、y)( y z) =0,则下列式子定成立的是() A. x+y+z=O B.x+y-2 z=0 C. y+z-2 x=0 D. z+x-2 y=0 2. 因式分解: “八 3 八2 ⑴ a —6a b+ 9ab; ⑵2 3 介2 2 “c、, “ x -8 x y+8xy ;(3)-4( 2 2 x-2 y) +9( x+y); 3. (2015大庆)已知a、b 、c是厶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3+ab 2 2 3 2 2 + bc =b +a b+ac , 判断△ ABC的形状. 五、作业: 全效 教 学 后 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 初二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 【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七年级上册教案目录 .......................................................................................................................................... I I 1.1 正数和负数(1) (1) 1.1 正数和负数(2) (2) 1.2.1 有理数 (4) 1.2.2 数轴 (6) 1.2.3 相反数 (7) 1.2.4 绝对值 (8)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10) 1.3.1 有理数的加法(2) (11) 1.3.1 有理数的加法(3) (13)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15)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16) 1.4.1 有理数的乘法(3) (18)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19) 2.1 从算式到方程 (23)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26)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27)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 (29)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二) (31)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 (33)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四) (34)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36)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 (38) 七年级下教案目录 (42) 5.1相交线 (44) 5.2.1 平行线 (48)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49)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51) 5.3平行线的性质(一) (55) 5.3平行线性质(二) (57) II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同步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同步练习题 第18章《勾股定理》 课堂练习(1) 导入:如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你分别计算图1、图2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并观察正方形A、B、C的三个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 图1中: 图2中: 结论: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 勾股定理再证明: 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围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请你利用 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探究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个长m 2.2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 3,宽m 内通过?说明理由.

练习:1.在ABC Rt ?中,?=∠90C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和c ⑴若2=a ,4=b ,则c = ; 斜边上的高为 . ⑵若3=b ,4=c ,则a = . 斜边上的高为 . ⑶若 3=b a ,且102=c ,则a = ,_______=b .斜边上的高为 . ⑷若2 1=c b ,且33=a ,则c = ,_______=b .斜边上的高为 . 2.正方形的边长为3,则此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 . 3.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4,则此正方形的边长为 . 4.有一个边长为50dm 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去盖住这个洞口,求圆的直径至少多长(结果保留整数) 勾股定理 强化练习(1) 一.选择题 1.如图,正方形A 的面积为16,正方形B 的面积为9,则正方形C 的面积为( ) A .7 B .25 C . 12.5 D .144 2.如上图,正方形C 的面积为16,正方形B 的面积为9,则正方形A 的面 积为( ) A .7 B .25 C . 12.5 D .144 3.若ABC Rt ?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 和4cm ,则斜边长为( ) A .2cm B .7cm C .5cm D .12cm 4.在ABC Rt ?中,?=∠90A ,cm a 13=,cm b 5=,则c 为( ) A .194 B .12 C .8 D .18 5.如图,在ABC ?中,边AC 的长为( ) A .1 B .21 C .3281 D .9 6.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另一边长为( ) A .7 B .5 C .7 D .7或5 二.填空题: 7.在ABC Rt ?中,已知两直角边长为6和8,则斜边长为 . 8.如图1,在ABC ?中,边AC 的长为 . 9.如图2,在ABC ?中,边AB 的长为 . 10.在ABC ?中,12=AB ,3:4:=BC AC , 则AC = .

最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年11 月16 日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 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3.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0 k>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三、例题讲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关于x、y的一次函数()12 y m x =--的图象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三、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0) y kx k k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4.一次函数21 y x =-的图象大致是()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 y x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6、如图,直线l上有一动点P(x, y),则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7、已知f (x)为一次函数。若f (-3)>0且f (-1)=0,判断下列四个式子, 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A) f (0)<0 (B) f (2)>0 (C) f (-2)<0 (D) f (3)>f (-2)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 ,与(21),,则这个一次函数y随x的增大而. O x y O x y O x y y x O A.B.C.D.

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教案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 ②-x2-y2 ③4-9x2 ④ (x+y)2-(x-y)2 ⑤ 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 -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 -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 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 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 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word版本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 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拔高题型

八年级数学(上)周末辅导资料 一、知识点梳理: 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变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2、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即ma+mb+mc=m(a+b+c);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b a b a b a -+=-22; 完全平方公式:222b ab a ++=()2b a +和)(b a b ab a -=+-2222 (3)十字相乘法:对于二次三项式2x Px q ++,若能找到两个数a 、b ,使,, a b p a b q +=???=? 则就有22()()()x Px q x a b x ab x a x b ++=+++=++. 注:若q 为正,则a ,b 同号;若q 为负,则a ,b 异号; 二、典型例题: (1)如果2592++kx 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的值是( ) A 、 15 B 、 ±5 C 、 30 D ± 30 (2)若215(3)()x mx x x n --=++ 则m=_____,n=______。 (3)计算 29982+2998×4+4= 。 (4)若442-+x x 的值为0,则51232-+x x 的值是________。 例2:分解因式: 22288a axy a y x -+ 4a 2(x -y )+9b 2(y -x ) 例3:已知a –b = 1 ,2522=+b a 求ab 和a+b 的值。

三、强化训练: 1、已知x +y =6,xy =4,则x 2y +xy 2的值为 . 2、观察图形,根据图形面积的关系,不需要连其他的线,便可以得到一个用来分解因式的公式,这个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因式: (2a -b )2-(a +b )2 -3ma 3+6ma 2-3ma a 2(m -n )+b 2(n -m ) 4416n m - (8)4224817216b b a a +- 4、已知:a=2999,b=2995,求655222-+-+-b a b ab a 的值。 5、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 ? ??-??? ??-??? ??-??? ??-??? ??-2222211......511411311211n 6,已知a 为任意整数,且()22 13a a -+的值总可以被n 整除(n 为自然数,且n 不等于1),则n 的值为 。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练习题

因式分解巩固与提高 一、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a 2-b 2= ; 平方差结构特点: (1)多项式的项数有 项; (2)多项式的两项的符号 ; (3) 多项式的两项能写成 的形式。 2、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公式:(1)a 2+2ab+b 2= ; (2) a 2-2ab+b 2= . 完全平方式的特点: (1)、必须是 项式; (2)、有两个 的“项”; (3)、有这两平方“项”底数积的 或 。 二、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多项式,能用平分差公式分解的是( ) A .-x 2-4y 2 B .9 x 2+4y 2 C .-x 2+4y 2 D .x 2+(-2y )2 2、化简33)(x x -?的结果是( ) A 、6x - B 、6x C 、5x D 、5x -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a b a b a 2)(222++=+ B 、222)(b a b a -=- C 、6)2)(3(2+=++x x x D 、22))((n m n m n m +-=+-+ 4、2 3616x k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的值为( ) A .48 B .24 C .-48 D .±48 5、已知a 、b 是△ABC 的的两边,且a 2+b 2=2ab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不确定 6、下列四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的是( ) A 、22y xy x ++ B 、222y xy x -- C 、22424n mn m ++ D 、224 1b ab a ++ 7、把(a+b )2 +4(a+b)+4分解因式得( ) A 、(a+b+1)2 B 、(a+b-1)2 C 、(a+b+2)2 D 、(a+b-2)2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及课时安排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及课时安排 一、数与代数: 有理数(19)、整式的加减(8)、一元一次方程(18)、平面直角坐标系(7)二元一次方程组(1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实数(8)、一次函数(17)、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3)、分式(14)、反比例函数(8)、二次根式(9)、一元二次方程(13)、二次函数(12)、锐角三角函数(12) 总共182课时。试题所占分值:110*(182/(182+135+39))=56.2分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认识初步(16)、相交线与平行线(14)、三角形(8)、全等三角形(11)、轴对称(13)、勾股定理(8)、四边形(16)、旋转(8)、圆(17)、相似(13)、投影与视图(11) 总共135课时,试题所占分值:110*(135/(182+135+39))=41.7分 三、概率与统计: 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数据的分析(15)、概率初步(15)、

总共39课时,试题所占分值12.1分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3有理数的加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有理数的乘方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角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5.1.2垂线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5.3.2命题、定理5.4平移教学活动小结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阅读与思考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活动小结 第七章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7.1.3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2三角形的外角阅读与思考7.3多变形及其内角和阅读与思考7.4课题学习镶嵌教学活动小结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阅读与思考*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教学活动小结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阅读与思考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验与探究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阅读与思考教学活动小结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数学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因式分解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已知y my ++216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 A .8 B .4 C .±8 D .±4 2.下列多项式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 .x x --269 B .a a -+21632 C .x xy y -+2224 D .a a -+2441 3.下列各式属于正确分解因式的是( ) A .x x +=+221412() B .a a a --=--22693() C . m m m +-=-2214412() D .x xy y x y ++=+222() 4.把x x y y -+42242分解因式,结果是( ) A .x y -4() B . x y -224 () C .()() x y x y ??+-??2 D.x y x y +-22()() 二、填空题 5.已知 x xy k -+296是完全平方式,则k 的值是________. 6.________a b a b ++=-22292535()() 7.______________x xy -++ =-22 44()() . 8.已知a a ++=2144925 ,则a 的值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 9.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a a ++21025 ②m mn n -+22 1236 ③xy x y x y -+32232 ④ x y x y +-22222416()

10.已知x=-19,y=12,求代数式x xy y ++224129 的值. 11.已知│x -y+1│与x x ++2816互为相反数,求x xy y ++22 2的值. 四、探究题 12.你知道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吗?解题中,若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上,多方位思考、联想、探究,进行整体思考、整体变形,从不同的方面确定解题策略,能使问题迅速获解. 你能用整体的思想方法把下列式子分解因式吗? ①x y x y +-++2 2221()() ②a b a b +-+-241()()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初步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难点是多重符号的化简.“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以外完全相同(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绝对值相同)。不能理解为只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互为。另外,“0的是0”也是定义的一部分。关于“数a的是-a”,应该明确的是-a不一定是正数,a不一定是正数。关于多重符号的化简,如果一个正数前面有偶数个“-”号,可以把“-”号一起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符号后只剩一个“-”号。 二、知识结构 的定义的性质及其判定的应用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互为的概念。 由于教材先讲,后讲绝对值,所以的定义只是形式上的描述,主要通过的几何意义理解的概念。教学中建议,直接给出的几何定义,通过实例了解求一个数的的方法。按着数轴————绝对值的顺序教学,可充分利用数轴使数与形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的相关知识 1.的意义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2019与2019互为。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5与-5是互为。 (3)0的是0。也只有0的是它的本身。 (4)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2.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若表示一个有理数,则的表示为-。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如,+7=7,特别地,+0=0,-0=0。 3.的特性 若互为,则,反之若,则互为。 4.多重符号化简 (1)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是-1的,而-1的为+1,所以。(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 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例如,。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一)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用白纸剪出蜻蜓、房子、飞机等图片让学生欣赏,问:你想学会这种手艺吗?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生:把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黑板上几幅图片(房子、蜻蜓、飞机、风筝),有没有一种平衡美或对称美的感受?同学们知道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剪纸、枫叶、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图形,你能将它们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很快完成。 师:很好!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看书上的图案具有什么特点? 生:是的,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尝试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二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十三章实数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的概念,从而把有理数扩展到实数。教学重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教学关键提示: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教学关键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116分,不及格的学生仅有7人。总体来看,成绩还算不错。七年级尚未出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大功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d18690436.html,,请保留此标记。)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学设想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专题练习:因式分解

专题练习:因式分解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衡阳中考)下列因式分解中正确的个数为( C) ①x3+2xy+x=x(x2+2y); ②x2+4x+4=(x+2)2; ③-x2+y2=(x+y)(x-y). A.3个B.2个C.1个D.0个 2.(广东中考)把x3-9x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D) A.x(x2-9) B.x(x-3)2 C.x(x+3)2D.x(x+3)(x-3) 3.(台湾中考)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个为多项式8x2-10x+2的因式( A) A.2x-2 B.2x+2 C.4x+1 D.4x+2 解析:8x2-10x+2=2(4x2-5x+1)=2(x-1)(4x-1),有因式2(x-1),即2x-2 4.若实数x,y,z满足(x-z)2-4(x-y)(y-z)=0,则下列式子一定成立的是( D) A.x+y+z=0 B.x+y-2z=0 C.y+z-2x=0 D.z+x-2y=0 解析:左边=[(x-y)+(y-z)]2-4(x-y)(y-z)=(x-y)2-2(x-y)(y-z)+(y-z)2=[(x-y)-(y-z)]2,故(x-y)-(y-z)=0,x-2y+z=0 5.(宜宾中考)将代数式x2+6x+2化成(x+p)2+q的形式为( B) A.(x-3)2+11 B.(x+3)2-7 C.(x+3)2-11 D.(x+2)2+4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6.(泸州中考)分解因式:3a2+6a+3=__3(a+1)2__. 7.(潍坊中考)分解因式:2x(x-3)-8=__2(x-4)(x+1)__. 8.(呼和浩特中考)把多项式6xy2-9x2y-y3因式分解,最后结果为__-y(3x-y)2__.9.(宜宾中考)已知P=3xy-8x+1,Q=x-2xy-2,当x≠0时,3P-2Q=7恒成立,则y的值为__2__. 三、解答题(共46分) 10.(15分)分解因式: (1)3x2-3; 3(x+1)(x-1) (2)x2-4x-12; x2-4x-12=x2-4x+4-16=(x-2)2-16=(x-2+4)(x-2-4)=(x+2)(x-6) (3)8(x2-2y2)-x(7x+y)+xy. 8(x2-2y2)-x(7x+y)+xy=8x2-16y2-7x2-xy+xy=x2-16y2=(x+4y)(x-4y) 11.(10分)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2ab=c+2bc,判断△ABC的形状.解:∵a+2ab=c+2bc,∴a-c+2ab-2bc=0,(a-c)+2b(a-c)=0,∴(1+2b)(a -c)=0.∵1+2b≠0,∴a-c=0,a=c,∴△ABC是等腰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