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六、艾灸疗法灸法时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臵或放臵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一)艾柱灸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柱,臵于施灸部位额点燃而治病的方法。

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

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臵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臵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臵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确保中医艾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规范操作流程,提供操作指导,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利益。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中医艾灸疗法的临床操作,包括艾灸器械的选用和操作方法。

3. 艾灸器械的选用1. 选择符合标准的艾灸器械,确保其质量可靠、无损伤和符合卫生要求。

2. 艾灸器械应具备调节温度和时间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病症需求。

4. 操作流程1. 临床前准备- 患者应充分告知艾灸疗法的适应症、不适应症、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取得其知情同意书。

- 确认患者是否有禁忌症,如孕妇、皮肤损伤、高热、重大器质性疾病等,若有禁忌症则停止使用艾灸疗法。

2. 皮肤准备- 清洁患者的皮肤,确保表面干净和无污染。

- 对于需要艾灸的特定部位,可清除毛发。

3. 艾灸操作- 按照病症要求,在患者身体相应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艾灸操作。

- 艾灸器械的温度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节。

- 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停止艾灸操作。

4. 艾灸后处理- 操作完成后,应检查患者的状态,观察是否出现副作用或并发症。

- 建议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并提供必要的饮食和生活指导,促进艾灸疗法的效果和恢复。

5. 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艾灸疗法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操作经验。

2.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3. 艾灸器械应定期检查、维护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卫生安全。

4.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应谨慎使用艾灸疗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以上是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的简要内容,旨在提供操作指导和规范,确保艾灸疗法的安全有效应用。

具体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专业教材和研究论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灸类疗法天灸技术操作规程

灸类疗法天灸技术操作规程

天灸技术操作规程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操作方法】(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Iffi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额髅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脸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喝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二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操作方法①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

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②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

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③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

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3)注意事项:①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

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②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

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

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操作方法①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灸法一、施术前的准备1.艾绒艾条用干燥的器皿盛放备用;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施术方法(一)艾条灸:1.直接灸(1)化脓灸将艾柱置于皮肤上点燃,使局部皮肤轻度烫伤后产生脓泡,现在少用。

(2)非化脓灸将艾柱置放于皮肤上点燃,达到温热作用不可成泡。

2.间接灸(1)隔盐灸只适用于脐部神阙穴用盐填满脐孔再放上扎空的姜片加上艾柱施灸。

(2)隔蒜灸用独头蒜切片扎空放于一定腧穴部位施灸。

(3)隔姜片灸鲜姜切片扎空放于一定部位的艾炷灸。

(4)铺姜灸火龙灸鲜姜切成绿豆大小的块儿,铺于背腰等部,厚约3cm,将准备好的艾绒放于其上排成一线或三线,点燃等火熄灭温度降下来,反复加艾绒操作3遍,艾绒燃烧时形如长龙故称火龙灸。

(二)艾条灸1.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

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回旋灸。

又称熨热灸。

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1寸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

3.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

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

(三)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三、禁忌症1.对实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用。

2.对颜面部,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于施灸。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中医艾灸疗法的中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2. 疗法操作规范2.1 前期准备- 准备艾草:选择艾草的品质良好、保存完好且无异味的艾草。

- 准备艾灸器具:使用合格的艾灸器具,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

- 准备疗程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包括艾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2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辩证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候。

-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脉搏、舌象、体温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 制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艾灸方案,包括灸治的穴位选择和艾灸的方法和疗程。

2.3 艾灸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好,解开紧身衣物,保持艾灸部位清洁。

-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证候,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 艾灸器具准备:点燃艾条,调整艾灸器具的高度和距离,确保艾灸的温度和强度适宜。

- 进行艾灸:将艾灸器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艾灸治疗。

- 艾灸结束:结束艾灸后,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2.4 安全注意事项- 控制艾灸温度:确保艾灸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和烟熏。

- 遵循卫生原则:使用干净的器具和艾草,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掌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疗效,控制艾灸的时间。

- 注意患者疗效和反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治疗。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患者评估、艾灸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规范操作将确保中医艾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和体验。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1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灸类疗法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

灸类疗法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程【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6)、艾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雷火灸操作规范

雷火灸操作规范

雷火灸操作规范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雷火灸技术[诊疗技术名称]雷火灸[简介]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

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有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作用。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

如下: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禁忌症]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

孕妇及崩漏慎用。

[操作规范]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

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

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

距离皮肤1 厘米。

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

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

距离皮肤3厘米。

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

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常用于消除疲劳、缓解肌肉疼痛和增强免疫力。

下面是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1. 准备工作:选择好质量的艾绒或艾叶,并根据需要将其制成适当的长度和形状,也可以使用已经包装好的艾条。

2. 点燃艾香:用火机或打火机点燃艾香,然后将其吹灭,使其产生烟雾和香气。

3. 准备患者:让患者脱去上衣,并垫上干净的毛巾或纸巾,以免灰尘污染皮肤。

4. 按摩患者:先用温水或热毛巾按摩患者的相应部位,使其放松。

5. 开始艾灸:将点燃的艾香或艾条放在距离皮肤几厘米处,然后缓慢移动,以避免皮肤烫伤。

6. 控制时间和温度:根据需要和患者的耐受能力,控制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和灸痕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约为10-20分钟。

7. 按摩局部:在艾灸结束后,用温水或热毛巾按摩局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代谢产物。

8. 清洁和消毒:将使用过的艾灸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请注意:艾灸应该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下进行,避免使用过多的艾绒或艾叶,以免皮肤烫伤。

如果有皮肤敏感或疾病的患者,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艾灸。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准确规范的操作可确保针灸疗效的最大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以下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个人卫生1. 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和无菌手术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双手洁净,勤洗手。

3. 不吸烟、嚼口香糖和咳嗽等不正当行为。

4. 不穿戴大件首饰,如项链、耳环等。

二、仪器设备消毒1. 针灸器械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其他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每次使用前对针头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保持针头的纯净无菌。

三、针灸穴位选择1. 根据病情和疗效需要选择适当的穴位。

2. 必要时对穴位进行标记。

四、针具的使用1. 严格按照穴位选择正确的针具,确保针具的适当长度和直径。

2. 保持针具的完整性,如果发现针具有损坏或变形,应及时更换。

五、穴位的操作1. 针灸师双手应洁净,一手握针,另一手支撑穴位。

2. 针头应垂直插入或斜向插入穴位,快速准确地找到穴位。

3. 不得反复插入或抽出,一次插入为宜。

4. 插针时应避免穿刺血管、神经、脏器等重要组织和部位。

六、针刺的深度和力度1. 针刺的深度应根据疾病的需要,客观实际情况,患者的体质以及年龄进行调整。

2. 针刺的力度须力度适中,要轻柔而均匀,避免针刺过深或过浅。

七、针刺后的处理1. 针插入后,需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剧烈运动。

2. 针灸师需按照医嘱,掌握针留时间和针的拔取。

3. 拔针时需小心迅速,减少疼痛感。

八、术后观察1. 针灸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记录相关的信息。

2. 针灸治疗完成后,对仪器和针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总结: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对于针灸疗效的提高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灸师应遵守操作规范,确保针灸操作安全有效。

及时进行消毒,选择正确的穴位和针具,插针时注意深度和力度,术后观察。

通过规范的操作,能够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质量。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二、操作规程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脐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脐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脐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就是心肾交通得“门户”。

所谓脐疗,就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与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得方法脐疗得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得功效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得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得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得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得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得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得现象,预防与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得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治疗方面:特殊得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脐疗得禁忌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得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就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要特别注意保暖。

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

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

尤其就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得患者,以及老人与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得颜色改变与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

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脐疗得优点1、适应症广脐疗得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概括有: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就是强壮保健得要穴。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操作规范中医艾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叶,将温热的烟熏或直接热敷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以起到调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作用。

然而,正确操作艾灸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中医艾灸操作规范:1.熟悉艾灸理论知识:在进行艾灸操作前,操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了解艾灸的原理、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应用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2.比较环境:艾灸应该在安静、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

避免灰尘、烟雾等影响灸效的因素。

3.准备工作:操作人员应做好手部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以避免感染。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艾叶和艾绒。

4.定位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确定需要进行艾灸的穴位。

操作人员应准确找到穴位的位置,并判断穴位是否适合进行艾灸。

5.温度控制:艾灸的温度应适中,不能过热或过冷。

燃烧艾叶时,应注意火势的大小和控制燃烧时间,以避免烫伤患者。

对于灸具的温度,应使用温度表或手感判断,确保患者能够耐受。

6.灸具使用:艾灸时,可以选择艾绒艾炷、艾条和艾条架等灸具。

操作人员应熟悉各种灸具的使用方法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灸具进行操作。

7.检查患者状况:在进行艾灸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和过敏史等信息。

确保患者没有禁忌症或过敏反应,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8.灸具放置:在艾灸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准确放置灸具在穴位上。

灸具的放置应覆盖穴位,并能够达到适宜的温度和时间。

在灸具放置时,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灸具移动或倾斜,以免影响疗效或烫伤患者。

9.观察和掌握火候:在艾灸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不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肤色变化,掌握火候和疗效。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艾灸,并采取相应措施。

10.注意安全:艾灸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时刻注意操作台稳固,热源的控制,以及灸具和灸盒的注意事项。

避免灼伤操作人员和患者。

11.整理和记录:艾灸结束后,操作人员应整理工具和消毒设备,保持工作场所的卫生。

同时,应记录艾灸的穴位、时间和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便后续跟踪治疗。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二、作用: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三、适应范围: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四、禁忌症: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五、操作过程: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距离皮肤1 厘米.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距离皮肤3厘米.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补、泻手法交叉使用.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②旋转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③啄式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部穴位或部位,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前一后均匀,缓慢地移动六、注意事项:.1、注意休息,慎防风寒.2、饮食均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3、治疗当天用温水沐浴,与帖敷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4、勿穿过紧、不透气的衣服.5、雷火灸后不可以抓贴穴位的皮肤,以免损伤皮肤而感染.6、雷火灸后见皮肤发红、痕痒及其泡等正常现象,若起水泡,可用烫伤膏涂抹患处,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各个挑破,排尽泡液,再涂以络合碘收敛防感染.如须防止局部起泡或发泡过大,可先在局部穴位处涂擦石蜡油或植物油少许,也可适当缩短熏的时间.若皮肤发红或痕痒一般会自行消失,偶见皮肤色素沉着,一般2—3个月可明显减退,若出现其他不适,应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操作方法
①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

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

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②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

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③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

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

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3)注意事项:
①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

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②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

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

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

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操作方法
①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②燃艾: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

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

艾炷燃尽,用浸有生
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

再灸第二壮。

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 1•ml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

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

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时。

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③封护: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

在灸穴上用淡膏药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

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

化脓后,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

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

约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2)主治病症:预防及治疗癌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预防中风、治疗癫痫、溃疡病、脉管炎、瘰疬、痞块等。

(3)注意事项
①敷贴灸疮: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

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敷贴胶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即敷贴胶布。

②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

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