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棱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张宏亮

实验目的

1.要求掌握光的干涉的有关原理和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

2.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简称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图1所示。它可看成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所组成,故名双棱镜。当一个单色缝光源垂直入射时,通过上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1和S′2两个虚光源。与杨氏实验中的两个小孔形成的干涉一样,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就可看到干涉条纹。

图1

其中,d是两虚光源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是光的波长。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就可直接从该测微目镜中读出条纹间距△x值,D为几十厘米,可直接量出,因而只要设法测出d,即可从上式算出光的波长,即

△ , =△xd/D(1)

测量d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二次成像法”,如图2所示,即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ƒ的凸透镜L,当D>4ƒ时,可移动L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分别读出两虚光源像的

图2 二次成像光路

间距d1和d2,则由几何光学可知:

d=(2)

实验装置

图为测微目

实验内容

1.观察双棱镜的干涉现象

1.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包括条纹间距、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2.转动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包括条纹间距、

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3.将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分别遮住一半时干涉条纹如何变化?为什么?

2.观察二次成像时的放大像和缩小像

1.改变测微目镜和狭缝的间距使得能看到狭缝的放大像和缩小像(测微目镜

和狭缝的间距和透镜焦距有何关系?)。

2.转动双棱镜、透镜会对所成的放大像、缩小像产生什么影响?

3.测量钠灯黄光的波长(测量过程当中双棱镜位置不能改变,为什么?)

实验记录

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光源、狭缝、双棱镜不动,移动测微目镜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将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从较小(10.00cm左右)逐渐变大时,开始竖直条纹的间距随着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两者距离增大到30.00cm以上时,开始出现水平条纹,并且继续增大两者距离时水平条纹逐渐变清晰,竖直条纹变得

不清晰。整个过程中,竖直条纹的数目不发生明显变化,亮度变弱。

2.把测微目镜固定在45cm处,光源、狭缝的位置也固定不动,改变双棱镜位置时

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双棱镜与测微目镜间的距离增大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条纹的数目先是增大然

后再减小,亮度变暗。

3.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改变狭缝的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当狭缝与双棱镜的距离变大时,条纹的间距变小,条纹数目增多,亮度增加。

4.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固定狭缝于10.00cm处,改变光源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条纹的形状、间距都不发生变化,只是条纹的亮度发生变化。

转动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测微目镜、光缝、光源不动,转动双棱镜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在中间某一角度条纹最清晰,亮度最大,相对于这一角度增大还是减小条纹都

变模糊,亮度也减小。

2.测微目镜、双棱镜、光源不动,转动光缝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在中间某一角度条纹最清晰,亮度最大,相对于这一角度增大还是减小条纹都

变模糊,亮度也减小。

将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分别遮住一半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住狭缝的一半时,干涉条纹变暗,但其数目、间距、清晰度都不变。

2.遮住双棱镜的一半时,干涉条纹消失。

3.遮住测微目镜的一半时,视野大小减半,条纹数目、间距、亮度、清晰度等均

不变。

二次成像法测d的值

呈缩小像时两个像的位置分别为:

d11=3.854mm d12=4.720mm

呈放大像时两个像的位置分别为:

d21=2.890mm d22=4.926mm

读数显微镜的位置为:84.70cm

狭缝的位置为:2.75cm

测量钠灯黄光的波长

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仪器

干涉衍射实验装置钠灯光源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由实验数据得到:

d 1=d

12

-d

11

=0.866mm

d 2=d

22

-d

21

=2.036mm

因此 d==1.328mm

用逐差法计算干涉条纹间距得到:△x=0.365mm D=84.70cm-2.75cm=81.95cm

根据公式λ=△x·d/D计算得λ=591nm

u

A

(x)=8.864*10-4mm

u

B2

(x)=2.3094*10-3mm

u(x)=2.466*10-3mm

u(D)=0.1528mm

u(d)=0.0021mm

u(λ)=5nm

因此λ=(591+5)nm

实验结论

钠灯黄光的波长为λ=(591+5)nm

实验分析与讨论

1.误差分析:

查阅资料得知钠灯黄光波长为589.0nm和589.6nm

测量时干涉条纹有一定宽度,准线很细,在测量同一干涉条纹时。准线的位置先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且测微目镜的视野亮度很暗,每次的准线位置都不尽相同,这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d和x的测量都存在这一问题。

对于这种误差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实验仪器的系统误差主要有刻度尺的误差和螺距误差。

测量方法本身也存在误差,因为虚光源与狭缝并不在光具坐的同一位置,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与基座中心刻度并不严格重合。

这些都会产生误差。

2.实验现象的分析:

1.钠灯光源的位置对于以狭缝为始端的线光源而言,只是改变了光源的强度,并没有改变光源的其他性质,因此只有干涉条纹的亮度发生变化,其他均未发生变化。

2.如下图,光源S向上移动,交叠区会向下移动,反之亦然,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