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关于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这条标准可以看出,其中的行为动词“举例说明”属于技能的迁移水平层次,“理解”属于知识的理解水平层次,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举出恰当的有关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能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相互作用,通过不同的例子,形象具体的解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迁移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最好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要素及相互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题型,判别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统一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内容可概括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普遍性规律。
整个教材内容是高中部分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前面部分都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最后一章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以本章内容对整本教材具有归纳作用。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生物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2)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表现。
3.知识结构图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节课的内容。
主要针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前几章的内容里,学生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经做详细的学习,这些知识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地理要素的影响。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项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图表、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方面有哪些优势?
3.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
第五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案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解析1 结合实例明白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差不多内涵2 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主干知识的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地理环境由- 、、、、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气的要紧成分是- 、、和氨。
一样认为,大气中的氧要紧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2 生产功能(1)概念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要紧依靠于。
(2)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和,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及。
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3)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的功能。
3平稳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各个要素的进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截了当阻碍相对较小的是-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和。
四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 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差不多的特点.O 2 CO 2 2 和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3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4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 类型和 类型。
相应的- 、 、和- 共同形成了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5 受太阳辐射从 向 递减的阻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过程
3.[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生物对大气的影响:
(2)生物对水的影响:
(3)生物对岩石的影响:
(4)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活动]P86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把握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2.把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3.把握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4.把握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钦查群岛是南美秘鲁的“鸟岛〞,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岸,东南距皮斯科23公里。
由北钦查岛、中钦查岛、南钦查岛3小岛组成。
“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的壮丽景象令人感慨。
有人作过一番估量,在这里的一个小岛上就生活着600多万只海鸟。
有被当地人称为“持枪鸟〞的鲣鸟,还有纤巧细弱的北极燕鸥,各种各样的海鸟种类不一而足。
它们与喜爱大自然的秘鲁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些海鸟每天吃掉的鱼虾多达1000吨。
鸟鸣时,伴随着阵阵海涛声,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
[新课教学]:师:“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这句话应当怎么样解释呢?是不是应当这样说:群岛四周海疆受上升补偿流影响,养分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供应了充分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养分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供应养分物间接为鱼类供应了饵料。
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局部——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淌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转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
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汲取化学元素,转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
生物循环转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
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导入】创设情景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反馈。这种教学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的生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各小组共同完成,如制作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研究报告;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自然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案例背景和现状。运用GIS等工具,结合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3.论文式作业:
围绕“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学生明确论文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随后,提出问题:“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强调自然环境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学会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整体性原理:详细讲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原理。
-案例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以生物和地形要素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整体性的形成。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和生物循环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地形因素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分别形成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变化特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并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东北森林的变化对环境整体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建立变化的,联系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前四章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学生具备了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学习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理论并解释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选取课本和课外实例,结合家乡地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新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自然地理因素?大气,水,地表形态等。
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
自然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区域了。
本章我们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
【导入新课】观看南漳县香水河景观图集,回答1、描述图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2、简要说明这里气候、水、植被和地形的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原理?教师:南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所以山中林木葱茏,常年溪水不断,形成瀑布峡谷等地貌。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绘制地理要素关系图、制作地域分异规律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从地理信息中提取、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设计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环境的规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4.介绍自然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地球运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
5.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地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以下活动:
-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具体பைடு நூலகம்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规律。
-利用多媒体和GIS技术,提供丰富的视觉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
-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利用模拟实验,如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
4.教学评价: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5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所在,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
2.分析和解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整体性的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c.地形:影响气候、水文、生物等。
d.生物:影响气候、水文、地形等。
2.通过实例和图表,展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3.讲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进行分析。
2.小组成员针对案例,从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要素角度,讨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b.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5.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a.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报告等,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地球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和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从而引出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分步骤讲解,突破难点:
a.从气候、水文、地形、生物等要素入手,分别讲解它们在自然环境整体性中的作用。
b.通过图表、实例等形式,展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实践与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反思。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我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环境情境。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如:“请分析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我还将通过讲述地理人物故事、展示地理现象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1.形成基础:热量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3.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1.形成基础:水分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3.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活动]P93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1.形成基础:水热条件2.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活动]P933.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2)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②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4)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4.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1)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2)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4)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5)气候的综合影响: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地形(地势起伏):(1)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3.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水分:沙漠中的绿洲●板书设计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教学反思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南京市第一中学吴佩红【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容有两条:(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活动建议有: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主要知识结构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
二是精选案例,突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三是密切联系实际,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表现: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整体性内因的驱动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1996年颁布实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知识点有所增加,内容更丰富,例如增加了各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例如画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是突出人类活动通过影响一个地理要素而影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例如举例说明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等。
环境教育立足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本质特性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各区域内环境要素之间有<讲解难点> 材料显示藏羚羊的数量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藏羚羊数量增加,其生存环境退化,从而限制其数量的增加。
藏羚羊数量减少,其生存环境优化,利于藏羚羊的存活而使数量上升。
总之,通过生物、大气、水源、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每种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基本稳定。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
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
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
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阐述略)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阐述略)【板书】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湖北省应城市教学研究室易群进【学习目标】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班的李明同学,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近年来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拍下了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照片。
[课件展示]海南岛(热带雨林)、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京八达岭(温带落叶阔叶林)、漠河(寒温带针叶林)、锡林郭勒(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沙漠植被)等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图片略)。
[设置问题]从这些景观图中,你能发现各地自然景观,尤其是植被的差异吗?[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展示的各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现象,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为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唤醒知识与生活积淀。
[承转过渡]不同地区的植被不同,说明其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
事实上,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展示]地球自然景观差异图(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