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四、 文学作 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一)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之 历 史 差 异 在 上文我 们介 绍 了中西文 学史 的发展 历程 , 我
■基金 项 目 : 西 华大 学外 国语 言学 及应 用语 言学重 点 学科 成果 ( X Z D 1 9 0 7 — 0 9 ) 。
从文 学作 品看 中西 方文 化差 异
◎廖 莉
( 西华大学外 国语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3 9 )
电影《 小 时代》 和《 了不起 的盖茨比》 都获得 了高 票房的成绩 , 两部 电影 皆改编于 同名小说 , 受到 了不 同阶层 人们的追捧 。两部 作品分别来源 于 中国和 美 国, 体现 了不 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 内涵。文学作品是 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不同地域 的文学作 品反 映了 地 域文化的差异 ,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 品体 现 了不 同 阶段的人 类历史 和文明。
差异。
在 当代 , 我国的文学作 品创作数量 非常 多, 但质 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 代社 会的物欲膨胀 , 拜金主 义意识强 烈, 很多作家难 以静 下心来 , 脱离现 实的名 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 , 写作 内容商业化 , 将文学创作 变成 了一种职 业 , 而不是发 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 , 8 0后作家 郭 敬明, 备受 9 O后 的年轻人 追捧 , 同时也遭 到很 多人 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 由郭敬 明指导 的电影 《 小 时 代》 的上映和其高票房 的收入 , 引得众人对 当今的快 餐文化进行 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 , 文学成就 也是硕果 累累 ,不 同时期 的文学作 品体现 了不 同时 代的文化 。因此 , 可 以说 文学作 品就是 历史 的体 现 、 文 化 的体 现 。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作品中西⽂化的差异2019-08-06⼀、从“弑⽗情节”到“弑⽗情结”我们先来看看情结原型:古希腊忒拜神话中有这样⼀个预⾔,底⽐斯王在某⽇醉酒后与伊俄卡斯忒的⼀夜交合,导致了⼀个新⽣⼉的降⽣,刚出⽣的婴⼉被抛到喀泰戎的荒⼭中。
牧⽺⼈发现了这位双脚受伤肿胀的婴⼉,管他叫他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没有⼦嗣的邻国国王波⾥玻斯做养⼦。
长⼤后,俄狄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受到拥戴,被推选为国王,并娶得伊俄卡斯忒⼥王为妻。
多年后他才发现:在特尔斐神庙争⽃中杀掉的那个狭路相逢者,正是他的亲⽣⽗亲,⽽所娶之妻则是⾃⼰的母亲,由于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娶母”的⼤罪,瘟疫和饥荒降临⼈间。
俄狄浦斯诅咒⾃⼰的眼睛竟看到这样⼀幅景象,便⽤胸针刺瞎双眼,放弃王位和家庭,万念俱灰,浪迹天涯……公元前431年,雅典悲剧⼤师索福克勒斯根据这⼀神话传说,创作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成为西⽅深⼊⼈⼼的悲剧英雄。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理学的⾓度,将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神话中许多弑⽗情节加以提炼并转化,他试图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揭⽰⼈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些本能性的冲动,将⽂学现象归结为⼼理学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童通过⽗母呵护⾃⼰的过程中,⽽得到满⾜,恋⽗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阶段产⽣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了⼀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的所有物,⽽把⽗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并想取代⽗亲在⽗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孩也以为母亲⼲扰了⾃⼰对⽗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弗洛伊德的⼼理学语境下,“弑⽗情节”演变成“弑⽗情结”,⽂学⼈物形象转换成⼼理学图像。
但弗洛伊德仅仅完成了从病理⼼理学⾓度分析“弑⽗情结”的起源,并将其定位于⼈类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
“把⼼灵作为⼼理学研究对象”的19世纪瑞⼠⼼理学家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灵或⼈格结构是由意识(⾃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所构成。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
从《西游记》《魔戒》看中西文化艺术差别【摘要】在《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作品中,中西文化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到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西游记》注重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角色;而《魔戒》则以宏大的史诗叙事和复杂的角色关系为特点,展现了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使得中西文化艺术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了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西游记》, 《魔戒》, 中西文化艺术差异, 叙事风格, 角色塑造, 宗教文化, 意识形态, 民族情感, 碰撞与融合, 创作风格, 多样性, 丰富性。
1. 引言1.1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中西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领域中两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中西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中,中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角色塑造、宗教文化体现、意识形态反映、民族情感表达等方面。
中西文化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叙事中常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处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抗力量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情感描写和哲理的表达,强调人物内心的抉择和成长。
中西文化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角色常常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个性,更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权力的斗争。
而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群体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底蕴,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
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反映了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比较《西游记》和《魔戒》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中西文化艺术的不同之处。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中西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学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传承。
首先,中西文化在文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文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手法,崇尚诗画之美,雅俗共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深度表达。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以人物形象和情节为主线,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其次,中西文化在主题和价值观上也有区别。
中文文学常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儒家理念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和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作品通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不公等主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文学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比较。
中文文学多以韵文为主,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和谐,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
而西方文学则多以散文和戏剧形式为主,注重故事的叙述和角色的刻画。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翻译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堂吉诃德》、《小王子》等都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通过翻译和改编得以传播到西方世界。
此外,中西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将其传承给后代。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在成为当下的趋势。
一些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西文化在文学视角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学形式、主题和价值观上。
然而,中西文化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从文学作品谈中英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谈中英文化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中西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在一系列的交流过程中,文化冲突事件屡见不鲜。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和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而英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显得很有代表性。
与此同时,英语又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国家遍布全世界,正是由于此,中英文化的差异近年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关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都很多,有不同的切入点,而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还具有艺术意义,所以这一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式。
中英两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学历史,也产生了很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涵盖了两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所以对两国文化的体现和展示可谓淋漓尽致,这也给从文学作品来分析两国文化的差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大致上截取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一、个人隐私方面的差异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个人隐私方面有着十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体现点,并和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对整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封建国家强调忠孝礼仪、忠君忠国,因而,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个人隐私这样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
英国则相反,其君主专制时间不长,且议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的实行有很长的时间,在英国最早的《大宪法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不可侵犯,所以在这方面中英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涉及到他人收入、婚配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话和事件等为载体体现。
比如在《茶馆》中,王妈就经常说:“他二爷,给李娃相的那个小媳妇中不中啊?”而老张和老王在聊天时也经常谈论双方儿子的收入,老王就曾说过,“老张头,你那儿子现在可是吃皇粮扛枪靶子的主了,咱家那个败家的一月那点散碎银子可比不得你家的现大洋哦。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文学设备、价值观以及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与互补。
一、主题中国文学注重表达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意识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大多与国家命运、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紧密相关。
其中,国家命运类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描述了帝国衰落与兴起的故事,强调天命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而家庭观念类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家》则探讨了家庭关系的纠葛、亲情的力量。
而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注重个人的抒情、自由等主题,如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归来故事,探讨了追求自由和控制命运的主题。
到了现代,西方文学也逐渐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
二、文学设备中国文学倾向于用诗人的语言去象征和抒发情感,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若以情感为基点,中国文学则注重通过美感的传递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于剧情和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细节和语言的描绘。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人物的对白和个人独白,展示了矛盾的内心、命运的无奈以及智慧的探讨。
同时,西方文学也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创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价值观中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礼义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与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多关注自由、平等、个人追求等价值观。
例如,《美国的全民底层》中描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人权的争取,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西方文学也注重探索个体的心理和身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恐怖。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因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文学创作、审美观念、文艺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方思维方式注重整体与群体,西方思维方式注重个体与个性。
在文学创作中,中方重视描述旁白,接受客观存在,西方则重视描绘情感,在刻画人物时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另外,中方的思维方式注重理性思考、文化传承、兼收并蓄,而西方则更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文化多元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它们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理解和表现上。
中方文学注重透过表象直接描绘实物,如《红楼梦》所言:“运用笔墨,从而致富。
”而西方则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注重个体主观性和内在体验的表述,如笑话、小说、电影等表现方式更多元化、有趣化。
中方文学注重表现面、情节,而西方更会强调独特的表达方式、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如莎士比亚、雨果等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优美深刻的哲理性表述。
三、文学差异中西方文学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上,中方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而西方则注重探索新的文化思想和新的题材。
中方的传统文学如《诗经》、《楚辞》等,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品中贯穿着民间习俗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另外,近现代中文文学作品也大量涵盖了政治、社会议题、文学批评等众多领域。
而西方文学则不断创新思想、内容、结构、技巧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深刻的人性思考,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罗曼康滋和巴尔扎克等作家,以及近代的卡夫卡、卢梭等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结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反映,中方文化重视集体利益和群体认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和个性发展。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东方人在美国》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差异作品,《东方人在美国》通过讲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生活中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以该作品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在其中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方面,《东方人在美国》描绘了主人公与美国同学之间的沟通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教师,而在美国,个人独立和平等的观念更加强烈。
这导致主人公在与美国同学交流时,常常感到难以融入。
例如,主人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美国同学则更倾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使得主人公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了许多误会和困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东方人在美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面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困惑和适应过程。
中国人习惯于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加偏爱快餐和西式烹饪。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对于美国的食物常常感到不适应,甚至因为饮食问题而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教育观念方面,《东方人在美国》也展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层面。
中国文化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而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主人公在美国学习期间,常常感到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他发现在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注重考试成绩和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主人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和挣扎。
《东方人在美国》还通过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展示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爱情往往被视为一种责任和承诺,而在美国,个人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观念更加强烈。
主人公在与美国女友相处时,发现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期望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通过这一情节,《东方人在美国》呈现了中美文化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
古典文学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对比分析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无论是东方的中国古典文学,还是西方的欧洲古典文学,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古典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结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叙事结构对比在古典文学中,叙事结构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通常采用的是线性叙事结构,即故事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情节相对清晰。
例如《红楼梦》以宝玉入贾府为开端,然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家族纷争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叙事结构则较为复杂,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织不同的故事线来展现多个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通过多条故事线展示了主角的思想冲突、复仇行动以及家庭纷争等多个层面。
二、主题内容对比中西方古典文学的主题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典文学常常着重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家族、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的历险故事,既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又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文学则更注重描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希腊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展现了英雄的荣誉、勇气以及面对命运的抗争。
同样,莎士比亚的剧作也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通过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类的悲欢离合。
三、艺术表达对比古典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写作,以扩展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容花草景物时,常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以表达林黛玉内心复杂的情感。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常常运用寓言、隐喻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以增强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常常使用夸张的比喻和双关语,以增添喜剧和戏剧效果,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中,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人物形象西方文化中,人物形象往往更加注重独立性和个性化。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常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等人物,都是极具自我特点的形象,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与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更加注重群像性和集体性。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虽然也是有独特性格的,但他们更多的是代表了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注重独特性和个人行为,中国文学作品中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和群体性,这也与中西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不同重视有关。
情感表达中西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情感往往更加直白和坦诚。
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常常是轻松自如的,不会被过多的约束和拘禁。
相比之下,《红楼梦》中的情感表达就显得更加委婉和含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更加保守和内敛,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也与中西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不同看待有关。
价值观念中西文化之间在价值观念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个人自由和尊严往往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人们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却更加注重礼仪和道德,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规范和约束的。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物,他们的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准则都与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息息相关。
中西文化之间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反映。
结语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它们体现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它们在文学内容、风格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这两种文学的独特之处。
一、文学内容对比中国文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文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诗经》等,描绘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这些作品多以警示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核心。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等,强调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
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人性的复杂性。
二、文学风格对比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的运用,借助于象征、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深层次上体会作品的美感。
诗歌创作方面,中国文学以古体诗和近体诗最为突出,注重字词的音韵和韵律。
而西方文学的风格则更加直接和现实,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角色形象的刻画。
西方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冲突冲突。
三、价值观对比中国文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倡导和谐、优雅、中庸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追求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
西方文学充斥着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如美国的"美国梦"。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内容、风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西方文学注重个人意识和心理描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学认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文学作品赏析
◎张晓晖
( 辽 宁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 辽宁 鞍山 1 1 4 0 5 1 )
随着 时代 的发展与进步 ,中西文化 的融合越来 越多 , 这也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使 中 国文化形成一定 的发展 态势 ,也 为其 未来的发展提
供 了 一 种 指 导 性 的 方 向 。 通 过 对 中西 文 化 差 异 的研 究与分析 ,不仅可 以对 中西文化之 间的融 合发展 总
己美好的追求。这两 则神 话故事都是人 们与 自然相 争的 内容 ,通过拟人 的手 法表达 了人类 一种坚持不 懈、 激 昂向上的思想情感。在《 山海经》 中还有许 多神 话故事 ,它们都体现 出一 种人与 自然 之间抗 争的不
屈不挠 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无限 向往 。这 种朴素的思 想观念也正是 中国早 期文学的基本 观念 。随着 《 诗 经》 的出现 , 文学作 品对 于人类 的伦理道 德等方面 的 思考才真正形成 。《 诗经》 中所 出现 的许 多文学作 品 都发挥 了自我的思考评 - y 0 功能 ,将社会 生活 中的各 种现状进行 了揭示与批 判 ,其 中也对人们 在各个方 面所经历的苦难都真 实地 描述 出来 ,这也 更凸显 出 文学的责任以及对于时代 的思考 。 最早期的 中国神话 大多通过 以物言 志的方式来
持不懈的精神 。再如《 夸父逐 日》 , 故 事讲述 的是上古 时期 , 神人 夸父追 赶太 阳 , 最 后被 太阳烤 死的事情 , 这则神话故事给人 以丰富的想象和 深刻的启迪。人 们对于其 中的人物都 有各 自的理解 ,但 它的意义就 在于人们可 以通过 它去认 识这个世界 ,从而实现 自
结出一定的规律 , 同时对于历史 的回顾 、 未来的发展 都有 非常重大 的影 响。 文学是 民族的文化瑰 宝 ,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文 化背 景及社会 生活 的最 真实的再现 。中西方之 间文 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学 方面 ,这也是 中西文化融合 最 关 键 的 地 方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的 发 展 受 西 方 文 学 的 影响较多 ,无论是 内容还 是形式都存在 西为 中用 的 状况 , 但是 , 中国文学并 不是 将西方文学 完全 地借鉴 过来 ,而是在思想及价值 审美等方面提 出了 自我 的
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
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学创作在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并从主题、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题的差异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主题差异。
在中国文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传统的中国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
这种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如《红楼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草木》中对农民生活的描述。
而在西方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
西方文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
例如,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的情节。
此外,中外文化差异还导致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同。
中国文学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活着》中对家庭和社会的批判。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的成长,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二、风格的差异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中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风格差异。
中国文学的风格往往更加含蓄和隐晦。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句诗中,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浪花象征着人生的瞬间,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英雄逝去的感慨。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直接和明确。
西方文学强调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对话,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对话来展现故事和思想。
例如,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社会的偏见和人性的弱点。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二者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主题、创作手法、价值观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关注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自然美、人性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追求,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
例如,《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西方文学常涉及对道德、哲学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个体情感的强调。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二、创作手法与风格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技巧的运用,注重对韵律和修辞的探求。
诗词作品常采用押韵和平仄的方式表达,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深远的特点。
散文则注重文字的丰富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发。
例如,《论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文学则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
诗歌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押韵、隐喻和象征等,以表达深层次的观念和情感。
小说则着重于情节的发展和复杂角色的刻画,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闻名。
三、价值观与世界观中国古代文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团结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文学中常常表达出对孝道、忠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中国文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
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氛围。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强调个体的价值观和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中常涉及对自由、人权和个人解放等问题的关注,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阅读题答案
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阅读题答案①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被遏止。
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
之所以出现“神”,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
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② 于是,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
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
③ 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无能为力,出海无功而返。
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同自然抗争,向自然宣战,正如文中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④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严竣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明的冲动和很强的征服欲。
⑤ 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
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
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老人与海》是典 型的个人 努力奋斗 的作品 ,突 出个 体意识 、强 调个人价值作用的 西方社会文化。虽然在任何一个 社会 中人不可 能独 立存在 ,但在这部作品 中,老人独 自一 人禁 受住孤独 、饥饿 、疼 痛等 等一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 ,终 得平 安。在个人角度 来 看 ,老人 的行为是成功的 ,他成功的打败 了鲨鱼 ,平安而返 ,但对 于 周 围人来说 ,他以多 目不得收获 ,而长时间的 出海最终 带 回来的 也不 过是鱼骨头 ,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 意义上来讲无疑 是 失败 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 的袭 击时 ,老人的辛苦就 注 定是徒劳的 了。但是老人坚决 、勇敢地斗争着 ,老人本 身并 不认为 这 种行为是失败 、愚蠢的 ,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 梦到狮子 的描 述 中得到提示 。显然狮子作 为力与 勇的代 表 ,它在小 说 中的不断 出现 , 构成 了一种寓意 十分 明确 的象 征 :象征着 老人 追求 力与 勇的搏 击 精 神 。作品 中那一位老人 、一片海域 、一条大鱼 、一群鲨鱼 的有机联 系 和 冲突 ,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 了充分 的揭示 ,这无 疑是对 的
2 0 1 3 年 ・ 4 月 ・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等 从 文 学来自 品看 中 西 方文 化 差 异
韩 冰 ( 沈 阳师 范大学 沈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本就存在着诸 多的不 同之 处 ,今 年来翻译著作 的不断增 多,人 们越 来越 清晰 的 了解到 西方 的文学作品,对 中 西的 文化差异也越 来越重视。在不 同的文学作品 中,文化的差异体现的尤为突 出。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心理差异 价值观差异 中西文化不 同在社会各个领域 中都 有体现 ,近年来 ,随着文学 翻 译 的数量不断增多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 品中的体现便成 为人们津津乐 道的话题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 ,中西方文化 本就有着不 同的起源与 发展途径 。从文学角度来看西方文化 的成熟 于歌德 和康 德。而中 国文 化始于夏商 ,在先秦时期 已趋 于成熟 ,儒 家的产 生与发 展便是 例证 。 但随后却进入漫长 的守成阶段 ,具有 巨大的稳定性和 连续 性。如果说 西方文化是从不务实际而好幻想的孩童 时代 ,步入讲求实 际而热爱科 学的成熟形态 ;而 中国文化 自古 就务 实际 而少 幻想 ,可以说 是 少年 老成 。
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以下是一些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1. 《红楼梦》(中国):-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
2. 《呼啸山庄》(美国,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小说,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情感纠葛描写,反映了19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浪漫情感。
3. 《活着》(中国,作者:余华):-余华的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历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变迁。
4.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对盖茨比的描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财富、地位和美国梦的追逐,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空虚。
5. 《平凡的世界》(中国,作者:路遥):-这部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面临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6. 《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国,作者:哈珀·李):-这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通过对少女斯卡特和她父亲阿蒂库斯的生活描写,涉及了美国南方的种族和阶级问题,以及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7. 《白鹿原》(中国,作者:陈忠实):-这部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各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巨大变革,涉及了封建社会、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独特性。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文化是由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习俗决定的。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学作品是人们传达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文化差异和交流的描写与反映,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1.文化差异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化差异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经常导致人们在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等方面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服人”,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权利。
这种差异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例如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文中描写了荣府和贾府之间的差异,其中表现了南北方文化和文武之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大差异。
同样,在英国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通过描写不同家庭和社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巨大差异。
2.文化交流在文学中的体现文化交流是各种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
例如,印度文学作品《论世》中体现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也表现了宗教和文化信仰之间的分歧。
另外,美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中,则描写了古巴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共同点,以此反映人类共通的价值观。
3.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和交流的意义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交流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在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文学作品也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和误解。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交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加强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和交流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心理差异
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
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
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
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
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
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
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
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
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
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
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
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
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
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
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
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
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
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
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
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
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
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传统
的中国文学中,悲剧的数量鲜少,大都因读者心里需求而转悲剧为团
员的结局。
中国人喜欢看喜剧,圆满成为人们最高的社会理想,因此
中国的剧作家在创作中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改为喜剧,给人以光明和
希望,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人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审美心理,也体现
了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抗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二、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新事物往往是受到质疑甚至压制的,这样的压力
往往来自于那些威权主义者,他们具有话语权,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新事物要在中国生发,就要能够冲破这种大山一样的压制。
传统的价值观影响甚至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
个体意识和集体
意识是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一大差异。
个体意识指这样一种社会
认同: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人,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依赖。
集体意识指另一种社会认同:集体的
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
个人的意志必须
服从集体的共同意志。
在这样一种文化模式中,人们基本上被认为是
相互依存的。
它强调家庭与社区等相关团体内部的责任义务。
这里举
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学作品《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为例。
《老人与海》是典型的个人努力奋斗的作品,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
人价值作用的西方社会文化。
虽然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但在这部作品中,老人独自一人禁受住孤独、饥饿、疼痛等等一
系列的痛苦折磨最终才得以打败鲨鱼,终得平安。
在个人角度来看,
老人的行为是成功的,他成功的打败了鲨鱼,平安而返,但对于周围
人来说,他以多日不得收获,而长时间的出海最终带回来的也不过是
鱼骨头,老人的行动从其行动带来的实际成果意义上来讲无疑是失败的,从那条大马林鱼遭到第一条鲨鱼的袭击时,老人的辛苦就注定是
徒劳的了。
但是老人坚决、勇敢地斗争着,老人本身并不认为这种行
为是失败、愚蠢的,这可以从作品中对老人最后梦到狮子的描述中得
到提示。
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代表,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
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
作
品中那一位老人、一片海域、一条大鱼、一群鲨鱼的有机联系和冲突,使老人的生命张力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无疑是对的唱和。
而《愚公移山》中的“率众挖山”则体现出我国民族强烈的集体意识。
《愚公移山》产生的时代,生产力相当低下,人们采取集体的生活方
式和劳动形式,任何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生活,更谈不上离开集
体去谋求个人发展,实现独立的人生价值,体现独立的人格力量。
后
来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个人和集体产生了分离,当人们开始考虑个人
发展、个人作用的时候,儒教思想深入人心,大一统的政治统治和大
一统的精神文化统治促使我国民族鲜明的集体意识的形成,而《愚公
移山》中的集体意识则被凝固在这种意识发展进程的早期时段里,成
为返观该历史发展进程的参照物。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从内容表达到形式选择,都是在西方文学
的影响下形成的。
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
横向移植。
中国作家有着一种先在的心理结构,这种先在结构既表现
在价值观念方面,又表现在审美情趣方面。
特别是,中国的作家由于
其实用理性精神,其内心情结促使他对中国的现实高度关注,并在自
己的创作中使这种价值敏感强烈地表现出来。
由于这种先在结构的存在,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就必然有一个价值上的重塑过程和审美表
达上的改写过程。
价值重塑是为了与中国的现实有效对接,而审美改
写则是为了使作品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定势。
这种重塑和改写在
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文学上表现得尤
为明显。
在对比了四本中外名著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各
自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文化的一面
镜子,它不仅是文化的反射,也是具体的体现。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