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荷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11.1电荷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现在,我们来进行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的现象。请大家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电击。实验结束后,我们来分享一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7.总结与反思(5分钟)
8.作业布置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下节课我们会进行分享和讨论。
-库仑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静电现象的实验解释: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力的作用和静电场的分布。
教学方法与策略
-讲授法:用于阐述电荷和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库仑定律的原理。
-实验法:设计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现象的日常生活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
1.电荷和摩擦起电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3.思考静电现象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和潜力。
七、作业布置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2.复习电荷和摩擦起电的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1.电荷的基本概念
1.电子转移:不同材料之间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物体带电的本质:物体带电是因为它失去了或获得了电子。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库仑定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库仑定律的计算公式: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k为库仑常数,Q1和Q2分别为两个电荷的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摩擦起电》的科学教案

《摩擦起电》的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原理。
2.教学难点:电荷的移动与电场力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尺、布、纸屑、玻璃棒、丝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摩擦起电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新课讲解(1)讲解摩擦起电现象:当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电荷的转移,从而使物体带电。
(2)讲解电荷:电荷是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3)讲解电荷的移动: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3.实验演示(1)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气球会吸附在黑板上;将塑料尺在布上摩擦,尺子会吸引纸屑。
(2)演示电荷的移动:将玻璃棒用丝绸摩擦,使玻璃棒带电,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引过去。
4.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摩擦起电的原因。
(2)讨论电荷的移动与电场力的作用。
5.巩固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起电现象。
(2)让学生解释电荷的移动与电场力的关系。
6.课堂小结(2)强调电荷的移动与电场力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1.复习摩擦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2.观察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延伸1.介绍静电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2.探讨静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静电防护、静电灾害等。
八、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静电实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邀请专家进行静电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摩擦起电原理及现象的掌握程度。
电荷摩擦起电-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电荷摩擦起电-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带电的基本原理及常见带电现象;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了解电荷摩擦起电的基本过程;4.掌握电荷量的量纲和计量单位;5.能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荷带电实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难点:电荷摩擦起电的机理及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Part1 知识点讲解1.介绍常见的电荷带电现象,如摩擦带电、接触带电、电离带电等,并对物体带电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2.讲解电荷守恒定律,重点讲解电荷守恒的原理及运用;3.研究电荷摩擦起电的基本过程,并结合实验进行演示;4.介绍电荷量的量纲和计量单位,重点强调对电荷量的计算和转化方法;5.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电荷带电的实际运用应用。
Part2 重要实验本节课将通过简单实验研究电荷摩擦起电的基本过程。
1. 实验原理在摩擦的作用下,物体表面产生电荷,如果两个带有电荷的物体靠近或接触,则它们之间会存在电力作用。
2. 实验装置•一个塑料棒;•一个羊毛布。
3. 实验步骤1.将羊毛布和塑料棒放在同一地点;2.用手握住羊毛布,用另一只手反复擦拭塑料棒,直到塑料棒受到带电,电荷表现为塑料棒上出现静电;3.将带电塑料棒靠近未带电物体,如纸屑、头发等,观察带电塑料棒对其产生的电力是否能够使其发生运动。
Part3 课堂小结1.知道物体带电的基本原理及常见带电现象;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了解电荷摩擦起电的基本过程;4.掌握电荷量的量纲和计量单位;5.能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荷带电实例。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和实验的结合,让学生跟随玩具实验,感受摩擦带电这样的物理现象。
实验地操作过程是本节课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们在实验中会对摩擦起电这样的物理现象有更深入更真实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操作。
11.1《电荷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鲁科版五四制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电荷摩擦起电》教学设计鲁科版五四制九年级物理上册概念”。
但要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摩擦起电的实质,形成科学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2.能力发展程度: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探究能力,但分析归纳、应用创新等综合研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什么是摩擦起电、物质的微观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两种电荷【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由秋冬时节穿脱毛衣噼里啪啦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电是从哪里来的。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是摩擦起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引轻小纸屑,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摩擦起电”。
【物质的微观结构】配套练习1.小君用纸巾摩擦玻璃棒,发现玻璃棒带正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玻璃棒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纸弱B.玻璃棒带了正电,是因为得到了带正电的质子C.在摩擦过程中,纸巾得到了质子D.玻璃棒带电是因为创造了电荷2.在如图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作为证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证据的是()A.挤出空气后的吸盘牢牢吸在桌面上 B.削平的铅柱在挤压后吸在一起C.摩擦过的气球吸引小纸片 D.水流对乒乓球有吸引力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因与空气发生了______而带电。
在飞行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摩擦,飞机机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是通过 ______的方式改变了机体的内能。
4.下表是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石棉玻璃云母化纤毛皮铅绢(1)由上表中可知云母在玻璃的后边,所以云母与玻璃棒摩擦后云母带_____电。
(2)云母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毛皮______(选填“强”或“弱”)。
(3)由表中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毛皮和绢摩擦后两者的带电情况。
参考答案:1.A【详解】A.小君用纸巾摩擦玻璃棒,发现玻璃棒带正电,说明玻璃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纸弱,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正确;B.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发生转移的是电子而不是质子;C.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电子的转移,纸巾得到了电子,故C错误;。
《电荷,摩擦起电》优秀教学设计

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课堂小结
1、本节知识树:
2、方法:
检测反馈
一、基础题: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就是现象。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验电器的原理: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只有___种电荷。正电荷:指被_____摩擦过的_____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____摩擦过的_____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
4.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其单位是________。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________,它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5.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和核外电子组成的,_______带正电,_______带负电。
6.____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____________。金属靠_________导电。
7.摩擦为什么会使物体带电?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各自带什么样的电?
2、________________叫电荷量,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
3、有如下物体: 纯水 钨丝 陶瓷 人体 大地 空气 橡胶 硫酸铜溶液。其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属于绝缘体的有_________
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静电现象探究:摩擦起电教案设计

静电现象探究:摩擦起电教案设计摩擦起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
2.掌握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
3.探究摩擦起电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学会利用知识控制摩擦起电。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静电现象及其实验现象,摩擦起电的原理和规律,利用知识控制摩擦起电。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展示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摩擦物体后会发生摩擦起电现象,使物体带上一定的电荷。
2.理论探究(30分钟)(1)静电现象及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静电实验,比如用人造丝在玻璃杆上反复擦拭,然后将人造丝靠近小纸片,发现小纸片被吸引到人造丝上。
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摩擦起电的原理和规律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在两物体之间摩擦时,其表面上的电子会转移,其中一个物体会带有负电荷,另一个则带有正电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橡皮棒分别与不同材料(如羊毛布,棉布等)摩擦,观察橡皮棒的带电情况。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究摩擦起电的规律,例如:木材摩擦玻璃带正电,棉布摩擦玻璃带负电等。
(3)利用知识控制摩擦起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来制作摩擦起电器,例如:利用气球与头发摩擦制造电蓄电,或利用摩擦起电机构制造静电发电机。
3.实验探究(60分钟)实验一:摩擦物带电实验过程:将橡皮棒分别与玻璃棒、毛巾、头发等物体进行摩擦,并将橡皮棒的另一头靠近电荷计观察读数。
实验结果:不同的摩擦物体产生的电荷可能为正电,也可能为负电。
实验二:制作静电发电机实验过程:将老鼠轮下面的圆管由细到壮依此排列好,再用角铁把它们固定起来,用橡皮圈或塑料薄膜等材料覆盖在圆管两端,当转动老鼠轮时,圆管与覆盖材料之间串联的电容会充电、放电,不断重复,从而使导线中产生电流,就产生了电,这样导线中的静电能够转化成为电能。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探究了摩擦起电实验的规律和摩擦起电机制。
电荷 摩擦起电-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电荷摩擦起电-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的本质,知道带电体与不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物体摩擦起电的原理、条件和方法;3.理解电荷的守恒性质;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1.电荷的本质,带电和不带电体相互作用;2.摩擦起电的原理、条件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电荷的守恒性质;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内容:1.电荷电荷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它能够使带电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场,是电场的基本源。
电荷的量是用库仑(C)作单位来度量的,两个带点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电荷量和距离的函数。
2.带电体的相互作用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它们周围产生的电场所引起的。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3.物体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当两种不同材料的表面摩擦时,它们之间原来处于电中性状态的分子和离子会产生移动,在另一物体表面留下电子,导致这种物体带有负电荷,而在自己所在物体表面留下离子从而使其带正电荷。
如橡皮和毛发摩擦,摩擦后橡皮带负电,毛发带正电。
4.物体摩擦起电的条件物体摩擦起电的条件如下:1.两种不同物质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就越易受到摩擦作用;2.来自于两种不同物质的表面原子、分子、离子库仑力越大,就越易发生相互作用;3.物体表面的固体颗粒、气体分子越少,越易形成电荷分布不均致电荷积累。
5.物体摩擦起电的方法实验室中物体摩擦起电方法如下:1.橡皮带负电:用橡皮与毛巾进行反复摩擦,橡皮便带负电;2.冰棒带负电:将冰块用力搓,然后将其带有水滴的面对物体搓擦,就可使冰棒带负电;3.带东西电感应法:将带有负电的物品放在离所摆放物品很近的地方,就可以使所摆放的物品带负电。
6.电荷的守恒性质对于任何一个系统,在任何过程中,系统中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五、教学策略1.PPT讲解:通过课件讲解,更加直观地呈现物理概念,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2.拓展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物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3.实验操作: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摩擦起电教案三篇

关于摩擦起电教案三篇摩擦起电教案篇1活动目标:1.对摩擦起电感爱好,了解关于静电的简约知识。
2.能正确记录自己的发觉并表达自己的认识。
3.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胜利和欢乐。
活动预备:1.每组1盘小纸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笔、塑料尺、塑料吸管、铅笔、勺子,记录单人手一份。
3.蝴蝶、花假设干。
活动过程:一、老师出示小纸片,引导幼儿争论。
1.老师:老师的盒子里有很多的小纸屑,这里还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块布,假如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纸屑,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2.幼儿沟通猜想,老师归纳幼儿的看法。
二、老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老师:刚才小伙伴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究竟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2.争论沟通:你发觉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吸上来后事什么样子的?3.老师:除了塑料勺子,老师这里还预备了几种东西,你来猜猜看哪些东西用布摩擦后也能吸气小纸屑。
①认识记录卡上的标记。
②猜一猜:这些东西摩擦后也能把纸屑吸起来吗?③假如可以的话打勾,不行就打叉4.幼儿猜想记录。
5.操作验证。
三、老师引导幼儿沟通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1.老师:小伙伴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沟通: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纸屑?幼儿思索争论〔相互争论〕师小结: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
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简单产生静电。
活动延伸:在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摩擦起电教案篇2活动目标:1、对探究自然事物感爱好。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试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预备: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1、“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爱好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
初中关于摩擦起电的教案

初中关于摩擦起电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
2. 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 电荷的认识与分类。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塑料梳子、丝绸、毛皮、橡胶棒、碎纸屑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
二、概念建立1. 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实验: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塑料尺去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碎纸屑被塑料梳子或塑料尺吸引起来了,为什么?教师总结: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2. 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问: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教师总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师强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并记录摩擦起电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掌握了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摩擦起电教案

摩擦起电教案有关摩擦起电教案四篇摩擦起电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摩擦起电》大班教案

《摩擦起电》大班教案教案标题:《摩擦起电》教学内容:探讨物体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基本原理2.观察、实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3.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产生电荷的基本原理难点: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塑料棒、丝绸布、玻璃棒、羊毛布等2.实验记录表3.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摩擦羊毛衣会产生静电?”二、实验一:摩擦产生静电(15分钟)1.老师向学生讲解摩擦产生静电的基本原理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棒摩擦丝绸布,用玻璃棒摩擦羊毛布,记录实验现象3.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三、实验二:比较不同物体的摩擦效果(15分钟)1.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比较塑料棒和丝绸布、玻璃棒和羊毛布之间的摩擦效果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比较结果3.学生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填写实验步骤和总结结果四、实验总结(10分钟)1.老师指导学生总结各组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规律2.学生逐步理解摩擦的原理,以及不同物体之间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五、拓展活动(10分钟)1.学生在课后可以尝试用其他物体进行摩擦实验,看看是否也会产生静电现象2.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摩擦产生静电的规律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总结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摩擦产生静电的理解教学反思:通过这堂《摩擦起电》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了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实验总结和拓展活动,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类似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11.1电荷摩擦起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鲁科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物理

题目:请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
答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原子会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使它们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
例题4:
题目:请解释为什么摩擦起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答案:摩擦起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因为许多日常物品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例如塑料、金属、纸张等。当这些物质相互摩擦时,它们的原子会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使它们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电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电荷摩擦起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电荷和摩擦起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摩擦起电的实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3.用实验现象的图片或插图来说明摩擦起电的实质,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上的《电荷摩擦起电》这节课,我觉得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对于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摩擦起电的实质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九年级物理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教案出示问题自主学习(学科环节)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物体带电。
近端带电荷,远端带电荷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元电荷e7.中和:放在一起的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小组交流合作,尝试练习互动探究(学科环节) 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由细线吊着的轻质小球时,产生了互相吸引的现象,则该小球()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甘落后D.可能带负正电,也可能不带电2、一个物体接触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合拢,后又缓慢张开一定的角度,由此可以判断该物体()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学生归纳本节学习收获,教师补充提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①摩擦起电1e=1.6×10-19 C(学科环节) (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附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认知静电现象,了解摩擦引起静电的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发现电荷转移的规律;3.扩展学生科学知识,开拓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旧毛衣、家养小猫、塑料碗等;2.实验测试电极和电压表;3.老师的课堂讲解PPT。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导学生了解静电学科1.老师出示静电学科资料,介绍其基本概念并指出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电蓄电池充电、门把手的电击等。
步骤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静电现象2.老师的PPT介绍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和常见的物体阴、阳电荷的区别。
3.带领学生通过黏贴磁铁在不同物体上的表现(吸引还是排斥),学生可以自己感受到物体上阴、阳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老师介绍静电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测试用电极、电压表等。
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步骤三:实验操作5.老师为学生演示首个实验操作流程:1.预备实验物品:气球与旧毛衣2.摩擦产生静电电荷3.用电极测量气球上的电荷4.记录测量结果6.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一方面是通过操作观察怎样摩擦不同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静电电荷,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7.老师提问学生进行实验质疑和结果分析,深入了解摩擦实验后产生的问题和现象。
包括但不限于:1.为什么反复用气球和旧毛衣摩擦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2.如何解释“半湿润毛巾”实验中产生的电荷?3.怎样才能控制实验数据的准确性?8.结合实验结果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问题,形成更深刻的学习理解和实验技巧。
步骤五:实验总结和反思9.在实验总结和反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实验可行性的讨论和质疑。
同时鼓励学生纠正自己的失误和错误。
最后,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今日所学习的东西,对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用,为什么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继续学。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摩擦起电实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意想不到的科学之美。
九年级物理上册《摩擦起电》教案、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手抄报或PPT,内容包括:
-摩擦起电的定义和实质。
-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实例及其应用或防治方法。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摩擦起电现象在科技或工业中的应用,并尝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
c.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b.设计电荷相互作用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摩擦起电》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摩擦能产生电荷的现象。
2.理解正负电荷分别吸引和排斥的原理。
3.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4.发掘自然现象,润色大班科学教育。
二、教学内容1.导入:引出摩擦产生电荷的现象。
2.实验:用羊毛与玻璃棒搓产生电荷,然后用电荷吸附物品如小纸片等。
3.总结:小结本次实验得到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出摩擦产生电荷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学生互动:同桌配对,互相讨论问题,并互相汇报问题,老师巡视答疑。
2.实验过程:让学生出任务,用羊毛与玻璃棒搓产生电荷,然后用电荷吸附物品如小纸片等。
•理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玻璃棒与羊毛进行搓揉操作,观察产生电荷的变化。
•实验:学生将已经搓揉好的玻璃棒和羊毛,放到相对位置,用每一个制造的电荷吸入小纸片等物品,并记录实验变化。
•思考: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思考产生电荷的原理,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总结环节:小结本次实验得到的结论。
•联想:教师与同桌合作,学生通过归纳、联想,想到成果生活中其他观察到的类似的物理现象。
•小结: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将产生电荷的原理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做出一份简单总结,报告给老师。
四、课堂练习1.通过白板互动,老师出题,学生查看白板中的问题,回答问题。
2.将课堂练习内容,放置于大班科学学习网页中,供学生自学与复习。
五、生活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在生活中,找出能够继续深入的研究问题,做一份调研报告。
2.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找到相关书籍,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找到的成果分享。
六、教学反思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果良好。
2.教师与学生互动紧密,学生对教学有好的响应。
3.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丰富,让学生多元化学习。
4.本节课程整合科学与探究教育。
《电荷 摩擦起电》 作业设计方案

《电荷摩擦起电》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理解电荷的概念,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2、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摩擦起电相关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概念填空(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电荷和()电荷。
(2)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荷。
2、简答题(1)简述电荷的基本性质。
(2)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实验探究1、实验操作(1)准备材料: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箔片的变化,并记录。
(3)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用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箔片的变化,并记录。
2、实验报告(1)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生活中的摩擦起电1、观察与记录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时的静电、梳子梳头发后的静电等,记录下来。
2、解释现象运用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拓展思考1、思考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摩擦起电现象,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则相对较少,为什么?2、了解静电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危害,提出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完成基础知识巩固部分的填空和简答题,以及实验报告。
2、实践作业进行实验探究和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拓展思考部分的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在班级中展示。
四、作业评价1、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1)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分数。
(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3)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摩擦起电教案8篇

摩擦起电教案8篇摩擦起电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摩擦起电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起电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
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二、帮猫妈妈钓鱼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
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三、结束环节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摩擦起电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设计3:电荷 摩擦起电

电荷摩擦起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电荷及单位。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了解原子结构、电荷从哪里来、金属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参与实验结果讨论,学会主动发言,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养成好问、爱探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六、教学方法实验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两种电荷。
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新课讲解:静电现象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提问: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7.静电的应用和防护
静电喷漆、静电除尘、静电打印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搜集更多的关于静电的应用,下节课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当堂检测:
1. 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A吸引B,A排斥C,C吸引D,若D带负电,那么B将带电。
2. 用带电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时,由于带电体能够___________,所以通草球会被带电体吸引过来,但接触后立即就离开了,这是因为它们都带上电荷,互相_______的缘故。
3.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悬吊着的轻质小通草球时,发现互相吸引。
由此可知在悬吊着的轻质小通草球()
(A)带有正电荷
(B)带有负电荷
(C)不带电荷
(D)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4.图所示,是四个吊在细丝线上的通草球所表现出的情况。
可以断定 _____图中两个通草球一定都带电。
5. 有3个轻质小通草球,任何两个靠近时均相互吸引,则()
(A)3个小球都带正电(B)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另一个小球不带电
(C)两个小球带同种异荷,另一个小球不带电(D)3个小球都带电,其中两个带同种电荷
6. 用尼龙布摩擦过的绝缘体,与带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箔角度变小,那么尼龙布带()
(A)带正电(B)带负电
(C)不带电(D)无法判断
7. 下列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单位是()
(A)瓦特 (B)库仑
(C)焦耳 (D)千克
8. 用尼龙布摩擦过的绝缘体,与带一定电荷量正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箔角度先闭合后张开,那么尼龙布()
(A)带电荷量更多的正电(B)带电荷量更多的负电(C)不带电(D)无法判断
9.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滚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赃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
10、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