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应用
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
![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0a818cec3a87c24028c414.png)
2012年8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ugust2012 第16期总第266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6T o tal N o.266浅述遥感技术在地质构造解译方面的应用陈洪义(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一○八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在论述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遥感地质构造解译的概念,并对地质构造影像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地质构造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提取技术;地质构造解译;阿拉克湖 中图分类号:P627(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6—0049—021 信息提取技术理论遥感构造分析是以现代构造地质理论为基础,以影像构造地质信息为依据进行区域构造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基本特点是能够从表层到深部、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信息到多学科信息对区域构造进行综合分析。
遥感地质解译是运用遥感图像研究地质问题的常规方法。
遥感地质解译的内容很多,其中对构造信息的解译最为成功,也最受重视。
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线性、环形和块形的特征,它们在遥感图像上多以特定的色调、形态、图形结构、水系展布、地貌组合等影像特征得以显示。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可以突出有关信息,并根据相应的地学理论、结合野外验证、综合其他相关地学信息,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解译地质现象,分析区域地质特征,预测成矿有利区域,最终获取遥感影像综合解译成果信息。
2 信息特征提取的方法笔者研究区域是阿拉克湖及其周围地区。
此地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所管辖。
本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跨越了巴颜喀拉——阿尼玛卿——东昆仑多旋回裂拼演化的复合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及现代地貌水系。
研究区由于地质构造具有代表性,深受学者们研究。
最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本测区东邻的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不是一个简单的俯冲碰撞增生过程,而是一个具多旋回复杂演化历史的造山带,经历过多旋回的洋陆转化,从而造就了研究区非史密斯地层广布(见图1所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a8331649ce2f0066f53322c7.png)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方法及技术路线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工作用到的主要解译方法是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
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主要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法。
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集合临近像元为对象用来识别感兴趣的光谱要素,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的空间,纹理,光谱信息来分割和分类的特点,以高精度的分类结果或者矢量输出。
它主要分成两部分过程:影像对象构建和对象的分类。
影像对象构建主要用了影像分割技术,常用分割方法包括基于多尺度的、基于灰度的、纹理的、基于知识的及基于分水岭的等分割算法。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第一步是确定对象和类。
这里所说的对象是对数据及其处理方式的抽象,它反映了系统保存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信息的能力。
人机交互解译法是基于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单纯的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遥感解译方法,它能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时间特性。
遥感解译是在已经精确几何校正的数字图像上进行,在识别种类地物,判别其特性时,随时处理图像,增强或改善信号,放大或缩小,并可随时测得各部位的光谱特性及几何数据。
主要有直译法、追索法、类比法及综合分析法4种,在实际解译过程中要进行4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17d15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5.png)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等探测装置获取地球表面特征信息的一种手段。
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对于地质勘探、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遥感影像的解译方法和处理流程,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一、解译方法1.目视解译法目视解译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之一。
通过肉眼观察遥感影像的色彩和纹理等特征来识别地物。
对于经验丰富的解译员来说,目视解译法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解译结果。
然而,由于人眼的主观因素和解译员的经验水平不同,目视解译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2.计算机辅助解译法计算机辅助解译法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图像处理、分类、目标检测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和识别地物。
计算机辅助解译法具有时间效率高、结果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使得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更为高效和精确。
二、处理流程1.遥感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预处理是将原始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去噪和增强等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常用的遥感影像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校正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大气校正(去除大气光对影像的影响)、几何校正(纠正图像的畸变和扭曲)、噪声去除和影像增强等。
2.遥感影像分类遥感影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影像的像素根据其反射率、纹理和几何结构等特征进行分类,以获得各类地物或地物类型的分布和面积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分类、基于规则的分类、基于统计学的分类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等。
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由于其较好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成为当前遥感影像分类的主流方法。
3.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根据已经分类好的遥感影像,对不同地物进行解译,以获得地物的具体信息和分布。
遥感影像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解译和专家解译等方法进行。
同时,遥感影像解译还可以结合地面调查和其他信息,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59fe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f.png)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影像,然后通过解译和分析这些影像,得到地质信息,以便对地球表面的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地质遥感解译主要依靠遥感影像上的地貌特征、岩石特征、地层变化等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地形起伏、河流分布、山脉走向等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岩石类型、岩性变化等岩石特征,可以判断地层的厚度、倾角、断层等地层变化。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地质勘查中,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在矿产资源调查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矿床的地质信息,帮助确定矿床的规模、类型和分布。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解译方法,通过人眼观察遥感影像,根据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解读。
数字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地物的特征和信息。
机器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以自动识别和分类地物。
在地质遥感解译中,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分辨率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显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分辨率越高,可以显示的地物越小。
光谱范围和波段组合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捕捉到的地物的光谱特征,不同的地物在不同的波段上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识别和分类地物。
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研究方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可以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遥感解译的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遥感解译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b1beffaaea998fcd220e4f.png)
一、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2005年以来部署实施了县(市、区)1∶50 000地质灾害较详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6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湖北、广西等省正在开展以孕灾主控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为主的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湖南省进一步推进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深化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形成机理和规律认识,总结成灾模式,开展不同层次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遥感方法对比积极采用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提升调查信息获取效率和精度,促进技术与方法融合,助力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分布发育规律等,初步圈定地表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
选取重点调查区的典型地质灾害体,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或激光雷达等方式,对地质体进行全面的数据获取和三维分析,精细剖析灾害形成机理和发生发展规律,总结成灾模式。
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特点及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应用,善图科技推荐的数据类型如表1。
总体来看,卫星遥感相对无人机航空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价格要低廉,实用性较强,其中,采用国产高分一号开展一般调查区1:50000比例尺的遥感调查,国产高分二号开展重点调查区1:10000比例尺的的遥感调查性价比最高。
新技术方面,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有利于大范围连续跟踪地表微小形变,成果直观,但价格高,解译难度大。
采用激光雷达测量(LiDAR),能有效识别山体损伤和松散堆积体等隐蔽性灾害,但数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
采用无人机航拍越来越普遍,能快速获取清晰度高,大比例尺的地面可见光数据,资料直观,数据处理相对容易,成本高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但低于激光雷达数据。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浅析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2f16a765ce050876321363.png)
节。本次解译工作采用的工作手图为 1 : 1 0 万T M影像 大量 细条状 灰黑 色 的影 纹 , 这些 灰黑 色影纹 大多呈 透 图。工作方法是: 根据不同的岩石 、 地层 、 岩浆岩 、 构造 镜状或细脉状近东西向平行分布 , 条带状纹理发育。 等 地质 影像 特征 , 总结各 地质 单元 的遥感 地 质解译 特 山脊形态多为浑圆状 一 半浑圆状 , 水系不发育。岩I 生 : 主 征, 在此基础 上建立调查 区遥感地质解译 标志 、 布署 解 要为 中 一 厚 层状石英砂 岩 、 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细砂 译路线、 填写解译点影像特征卡片、 总结区域( 1 : 1 0 万) 岩、 大理岩化灰岩 、 硅质岩 以及少量脉状 、 透镜状分布 的 遥感解译特征 , 最后对解译情况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 基I 生 火山岩。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 常为构造接触, 地层 工作原则 : 解译路线布置在实际地质调查路线之间, 遥 间多发育线状影像 , 使得地层多被线状影像分割, 呈条块
成制作的 l : 2 5 万 ̄ i d T M影像陶以及相关的 1 : l O 万T M
像; 其二 是采川荚 陆地_ _ l 星( P M( 5 、 4、 3 ) + E T M 8 ) 假彩 色合 成; l i  ̄ i f
质 解译 ] 一 作 方法 。
2遥感 地质解译 的丁作方 法
填 图种类一致 或基本 吻合 。
( 2 ) 石炭纪 一 早二叠世西金乌兰群碎屑岩组( C P 。 X ) : 主要分 布于乱泉滩 和黑熊 山南一带 , 呈近东西 向带状分
调查 区遥 感影像 岩石 一地层单元 的划分是地质解 布 。由于受 到后期构 造作用 的影响 , T M影像 图中显示 浅灰 色调 为主 , 夹杂 译 填 图的基础 内容 , 也是 解决遥 感 构造分 析 的关键 环 出条块状分 布的特征 。以灰褐色 、
遥感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e7435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b.png)
遥感解译⽅法遥感是遥远感知的意思,“遥”具有空间概念;“感”表⽰信息系统。
即在遥远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得有关该⽬标物的信息。
⼀、遥感图象的基本要素⾊、形、坐标位置是遥感图象的三要素,其中坐标是固定的,⾊、形⼆要素最重要。
⾊(⾊调、⾊别):不同类型遥感图象上的⾊调其物理意义是不相同的,⾊调是区别不同地物的根本因素、但⾊调的影响因素很多,故其变化⼤,稳定性差,在地质解译中,主要是研究地质体之间的⾊调相对差异和相互关系。
形(形态,纹理):主要是指不同级别的沟⾕和不同形态的⼭体所组成的地貌形态。
它决定于地物的平⾯投影,反映⼏何性质。
成象⽅式对形态的影响较⼤。
⾊与形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图象全貌。
⼆、遥感图象成象过程及地质解译过程(⼀)、成象过程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谱经⼤⽓窗⼝,通过不同成象⽅式传输到不同平台的传感器内,从⽽获得图象底⽚或数据磁带,即:(⼆)、地质解译过程地质解译⽯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出地质信息,其⼯作顺序是:⾯线点地质规律解译的过程如框架所⽰三、遥感图象的地质解译⽅法解译⽅法主要有三种:⽬视解译法;光学增强处理;电⼦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
(⼀)、⽬视解译法⽬视解译法是根据地物的影像特征,运⽤各种解译标志,⽤⾁眼(包括放⼤镜,⽴体镜)从航⽚或卫⽚上直接识别和分析地质内容。
⽬视解译经常使⽤直判、对⽐、推理三种⽅法。
⽬视解译的原则是:1.多种遥感图象相结合,取长2.先整体,后局部3.先易后难。
4.先构造后岩⽯5.先⽬视后仪器6、图象解译与地⾯调查及物化探相结合。
(⼆)、光学增强处理光学图象增强技术是⽤各种光学信息处理的⽅法,突出某些信息或压抑某些信息,提⾼图象的分辨⼒。
光学增强处理要是⽤各种胶⽚图象,通过光学仪器进⾏处理。
如摄影处理、光-电处理、相⼲光学处理。
处理的⽅法主要有:彩⾊合成法;密度分割;边缘增强等。
(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是将传感器所获得的数字磁带、或经过数字化的图象胶⽚处理,⽤多功能的电⼦计算机,对数字记录的辐射值或象元值进⾏各种运算和处理。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https://img.taocdn.com/s3/m/315c51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3.png)
遥感目视解译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上的不同颜色、亮度和形状等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判读。
首先,遥感图像通常采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技术获取,其中不同波段的数据代表不同的物理信息,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经过预处理和增强处理后,图像中的各类地物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显现出来。
其次,目视解译者根据自己经验和领域知识,通过观察图像上的细节、纹理、形状和分布等信息,进行地物的分类和识别。
在具体的解译方法上,遥感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图像解译、特征提取和判读三个步骤。
图像解译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初步观察和分类,将图像中的地物按照类别和特征进行初步标注。
特征提取是根据解译需求和目标,从图像中进一步提取出关键地物的特征信息,如面积、形状、纹理、变化等。
判读则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地物的具体类别和属性。
遥感目视解译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通过解译地形、岩性和构造等特征,推断出矿物和矿产的存在和分布,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线索。
在农业领域,可以通过解译植被、土壤和水体等特征,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的肥力和水资源的分布,为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在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可以解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城市建设等特征,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总之,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有效的遥感解译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通过目视观察和分析,提取和判读地物和地理特征。
它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遥感解译的方法
![遥感解译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339a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c.png)
遥感解译的方法一、遥感解译的基本概念。
1.1遥感解译啊,简单来说呢,就是看遥感图像然后搞清楚上面都是啥。
就像咱们看一幅画,要知道画里画的是山啊、水啊还是房子啥的。
遥感图像呢,是从飞机或者卫星上拍下来的,它可不像咱们平常拍的照片那么简单直白。
1.2这遥感解译可是个技术活,它对很多领域都特别重要。
比如说地质勘探,要是能准确解译遥感图像,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能直接看到地下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大概位置。
二、遥感解译的主要方法。
2.1目视解译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就好比咱们用肉眼去看东西,全靠经验和知识。
比如说有经验的解译人员看到图像上一片深色的不规则形状,他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可能是一片森林。
这就跟老中医看病似的,望闻问切,一看就知道个大概。
但是呢,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主观性太强了,不同的人可能解译出不同的结果,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2计算机解译呢,现在越来越流行了。
计算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助手,它按照设定好的算法去分析遥感图像。
它的好处是速度快、效率高。
比如说要在一大片区域里找特定的地貌特征,计算机“刷刷刷”很快就能给个结果。
不过呢,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它有时候会犯傻,把一些相似的东西认错,就像张冠李戴一样。
2.3还有一种方法是人机交互式解译。
这就把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的优点结合起来了。
人呢,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引导计算机解译,就像给计算机这个聪明但有时候迷糊的小助手找了个好老师。
比如说在解译一些复杂的城市遥感图像时,人先确定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区域,然后让计算机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其他部分,这样解译的结果就又准确又高效。
三、提高遥感解译准确性的措施。
3.1多源数据融合是个好办法。
这就像咱们做菜,一种调料可能味道不够丰富,多种调料混合起来就能做出美味佳肴。
把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数据融合到一起,能让解译结果更准确。
比如说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融合,就能把地表的信息看得更全面。
3.2解译人员的培训也很重要。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64a45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f.png)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遥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41ff3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7.png)
遥感数据处理
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处理 2 数据融合:将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质量 3 特征提取: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遥感数据的特征信息 4 信息提取:根据特征信息进行地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5 数据可视化:将提取的地质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分析和理解 6 数据管理:对遥感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 的信息,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遥感的分类
01
主动遥感:通过 向目标发射电磁 波,接收反射信
号进行探测
02
被动遥感:通过 接收目标自身发 出的电磁波进行
探测
03
光学遥感:利用 可见光、红外、 紫外等电磁波进
行探测
04
微波遥感:利用 微波进行探测, 具有穿透云雾的
遥感地质解译
01 遥感影像分类:根据地质特征 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02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遥感影像 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03 矿产资源勘探:利用遥感技术 寻找矿产资源
04 地质灾害监测:通过遥感技术 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3
遥感在地质调查 中的优势
高效性
数据获取快:遥感技术 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
节省时间。
自动化程度高:遥感技 术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 和分析,减少人工操作。
01
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 可以快速覆盖大面积区
域,提高调查效率。
02
03
分辨率高:遥感技术可 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提高调查精度。
04
准确性
01
04
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地质构 造和矿产资源分布,为地 质调查提供科学的依据。
03
遥感地质报告
![遥感地质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e1aee619e8b8f67c1cb971.png)
《遥感地质学》结课报告—遥感图像构造解译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班级学号:1803110111姓名:劳家斌任课教师:隋志龙二○一四年五月六日目录第一节岩层产状解译 (2)第二节褶皱构造解译 (3)第三节线性构造与断裂构造解译 (8)第四节隐伏构造的解译 (11)第五节活动构造解译 (12)第六节小结 (13)第一节岩层产状解译一、不同岩层的的影像特征(一)水平岩层泛指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
它们在图像上呈现影像特征随地形切割程度不同而异。
在地形遭受强烈切割的地区,由于下伏岩层同时剥露,层理构造显示出来,在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围绕山包或山梁,呈封闭的环带状图形,各岩层面的露头线与等高线形态相似,依地形情况不同,可组成同心环状、贝壳状、花边状、指纹状、脑纹状等纹形图案。
水平岩层在地貌上常形成方山(平顶山或桌状山),它们与沟谷一起可组成十分壮观的方山峡谷地貌景观。
若水平岩层由软硬相间的岩石组成,其山坡、谷坡常呈阶梯状形态。
如果只看封闭的轮廓,易认为褶皱,这时应该注意它的产状,看各岩层是否按等高度出露,尤其在沟中应注意追索层面的产状。
梯田与水平岩层的区别:①地层的界线是互相平行而连续的,梯田不连续也不平行;②地层之间,各层的色调灰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而梯田横向上变化明显;③地层影像线密集,中间明暗相同,梯田宽而单一。
图1 近乎水平产状岩层航片(新疆)(二)直立岩层泛指倾角大于80度的岩层。
在图像上,直立岩层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貌组成的平行直线状或微显拐折的近直线状条带影像,这些条带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其延伸方向即为岩层的走向。
坚硬的直立岩层地貌上常形成平直的长条山脊;而软岩层则形成平直的槽沟;若岩层软硬相间,则常形成沟脊相间平行排列的所谓“肋状”地形,对称型U型谷。
(三)倾斜岩层泛指倾角在5——80度的岩层。
在地面遭受切割地区的图像上,倾斜岩层表现为由不同色调或微地貌条带组成的一系列平行的连续拐折的半弧形或折线状影像。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be33a2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d.png)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遥感地质解译的定义遥感地质解译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知识,对地质构造、岩性、矿产等地质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得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1. 辅助地质勘查:传统的地质勘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支持。
2. 精确定位矿产资源:遥感影像能够反映地表覆盖的特征,可以帮助矿产勘探人员准确定位矿床的位置、范围和赋存条件,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3. 监测地质灾害: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时发现危险地质现象,为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1. 综合分析:遥感地质解译要综合利用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确保解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差异化识别: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等地质要素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形式各异,解译过程中要根据其特征进行差异化识别,以避免混淆和误判。
3. 实地验证:遥感地质解译的结果需要进行实地验证,通过地质勘查和取样分析等方法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解译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1. 制定组织: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由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制定依据: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以国家地质勘查政策和规划为依据,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确定解译目标和内容。
3. 制定内容: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应包括技术规范、数据要求、解译方法、质量控制和成果评定等内容,具体规定解译流程和标准操作步骤。
1. 指导实践: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地质勘查工作者进行解译工作的指导手册,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解译效率和准确性。
2. 评价成果: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解译成果评价的标准,评估解译质量和可靠性,保证解译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遥感数据解译
![遥感数据解译](https://img.taocdn.com/s3/m/e86026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b.png)
统编版语文七上名著《茶馆》导读及考点
梳理
一、导读
《茶馆》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话剧,他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晚清民初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故事中的茶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平民百姓在这里得以相聚,探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话题。
但是,这个组织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黑社会的威胁、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生活困境等。
通过茶馆这个场景,鲁迅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对话和行动表达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二、考点梳理
1. 本文类型为话剧,与小说和散文不同,需要注意阅读和理解方式的变化。
2. 故事情节的描述中,出现了很多对话,需要注意对话内容的理解,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的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去玩各种人物的语言风格,需要从语言上剖析人物的形象。
4. 本文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深入挖掘文章中所隐含的意义。
同时可以从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鲁迅的写作特点。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4037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6.png)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组成、矿产资源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寻找矿产资源、判断地质灾害危险性等。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地表和大气的电磁波能量,并对其进行解译和分析来获得地球物体信息的技术。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一、矿产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是地质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和研究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可以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而传统的地质勘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
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手段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地物信息。
同时,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可以识别出地表的矿物反射特征,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可能分布区域。
这样可以提高矿产资源调查的效率和准确度,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二、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是地质勘探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运动规律、预测地震和地质灾害等。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高分辨率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表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遥感图像中的地表起伏度、断裂带、抬升带等特征,进行地质构造的判断和研究。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地质构造研究的效率和准确度,为地震预测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科学支持。
三、岩石成分分析岩石成分分析是地质勘探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岩石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岩石的组成、形成过程等信息,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而传统的岩石成分分析需要进行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耗时耗力。
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来判断不同岩石的成分。
不同的岩石在电磁波谱上有不同的反射特征,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光谱曲线进行分析和解译,可以识别出不同岩石的成分特征。
这样可以提高岩石成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四、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是地质勘探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和评估,可以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https://img.taocdn.com/s3/m/cef4a2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c.png)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可以获取地质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重要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地质构造解译地质构造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构造形态,如山脉、断层、褶皱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山脉和断层线ament,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存在地壳运动的活跃性,进而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二、岩性解译岩性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岩性是指岩石的种类和组成。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可以识别出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可以区分出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等不同岩性的分布区域。
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矿产资源解译矿产资源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各种矿产物质,如金、银、铜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反射率和矿物成分,可以预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特定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出金矿、银矿等矿体的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地质灾害解译地质灾害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植被覆盖情况和地下水位等信息,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坡度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质信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情况,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地质遥感解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地质勘探中的遥感技术应用
![地质勘探中的遥感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5f8e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5.png)
地质勘探中的遥感技术应用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对地壳构造、地层、矿床、矿化带等地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以揭示地壳内部物质组成、构造变形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而遥感技术则是指利用人造卫星、航空器、无人机或其他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探中,可以大大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为矿产资源的寻找和评价提供重要支持。
一、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在矿产资源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矿产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表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矿山、露天采矿场、矿石储量等地质要素,从而为矿产地质调查提供重要参考。
2. 矿产资源评价: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整个矿产资源区域的地表信息,包括地貌、植被、水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可以评估矿产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矿产环境监测:矿产勘探和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露天矿和矿山排放物的治理问题。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识别环境敏感区域,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多种形式,它们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断层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变形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断层的活动情况,为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2. 地质灾害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影像数据和地表信息,包括植被状况、水文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可以评估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后恢复与重建:遥感技术不仅能够对地质灾害本身进行监测和评估,还可以用于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受灾区域的变化状况,为灾后的重建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应用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da2fc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7.png)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遥感中心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迭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将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取得更好效果。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区分异同。主要完成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卫星影像图制作、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和野外地质踏勘四项工作,为专题遥感地质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供充分的遥感地质依据,对正确、合理部署野外调查工作起重要作用。
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
![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7036b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6.png)
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近年来,地质灾害成为威胁社会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准确、高效地监测和分析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遥感监测利用卫星或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对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实现地质灾害的检测和评估。
遥感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全天候观测和遥测等优势,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 遥感影像解译与识别遥感影像解译是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的核心步骤。
首先,需要对采集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然后,利用影像分类方法,将地质灾害目标与其他地物进行区分和提取。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和机器学习等。
最后,通过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得到准确的地质灾害边界和分布信息。
2. 地质灾害参数提取与分析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不仅可以获取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还可以提取地质灾害的参数信息,如面积、体积和形态等。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化规律。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多源数据的集成和空间分析,进一步优化地质灾害监测和分析结果。
二、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以下是规范要求下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的概述。
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在进行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分析之前,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
选择合适的卫星或无人机平台,以获取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较高的遥感影像。
获取的影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以提高后续解译和分析的精度。
2. 影像解译与分类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解译方法和分类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资料分析 •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 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 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 段组合的选取。 •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 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 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 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 方案提供依据。 •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 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 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 (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 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 点: •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 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 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 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 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 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 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 局限之处。 •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 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 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 征要素加以表征。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遥感中心
一、遥感的概念
•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 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 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 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 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 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 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 成果质量。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 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迭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 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将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 演化取得更好效果。 •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 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 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 区分异同。主要完成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卫星影像图制作、 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和野外地质踏勘四项工作,为专题遥感地质 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供充分的遥感地质依据, 对正确、合理部署野外调查工作起重要作用。
•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 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 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 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 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 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地质测量, 取得明显效果。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2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ERTS即MSS其分辨 率80m)后改为陆地卫星(Landsat 5—7即TM、ETM 分辨率达30m和15m),由于具有快速、动态、多时相、 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 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 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 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 (一)直判法 •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 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 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 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三、遥感资料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 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 程。 •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 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 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 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 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 对比修正解译。 •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 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 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 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 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 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二)对比法
•对未知区遥感图像上反映的地质现象,通过已知区图 像特征与解译标志的对比进行解译。如图像上解译的 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往往是通过已知含矿区矿化蚀变 异常标志来进行对比圈定。 •(三)邻比法 •当图像解译标志不明显,地质细节模糊,解译困难 时,可与相邻图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地 质细节延伸、引入,从而对困难区作出解译。如多组 断裂交汇区或断裂带交切关系的解译时,采用邻比法 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 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 实验卫星,并回收,至今共发射17颗返 回式卫星;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 括3颗极轨卫星和一颗同步卫星)已经能 获取全球多种气象数据;中巴地球资源 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升空至05年第二 颗已发射升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遥感卫星技术系统和 实用化的应用系统,进入同地理信息系统 和全球定位系统相融合的产业化进程。
设计中必须安排遥感解译验证工作量,结合测区遥感图像,编 制踏勘工作计划,并将计划的工作内容、位置等部署在初步解译图 上,用来指导踏勘工作的实施。根据踏勘工作计划与部署,全面实 施踏勘路线调查。 踏勘结束后应对路线踏勘资料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分析、整理 和研究,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遥感解译标志,编制遥感地质解译 草图。其目的是概略了解和掌握区域地质特征、地质体解译标志建 立的准确性,系统采集其岩性特征、岩石组合特点、边界地质属性, 为正确提取地质体信息、区分属性提供野外依据。
6、详细解译,以遥感解译草图为底图,在初步解译的基础上,通 过野外检查验证(野外工作后),确定标志的可靠性,予以外延,标 志经过修改后重新进行解译(即通过各种资料对比及野外工作后对各 类地质体、线、环形构造等新的认识),配合地质需求对调查的地质 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研究,完善地质解译标志,加以修正定稿。
• 遥感地质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 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 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爆发等)的 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地质体和地质现 象及其和环境变化的波谱特性,以及产 生的影象特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 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 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 工作服务。 •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 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 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 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 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 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 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 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 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 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 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 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 测手段。
•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 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 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 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 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 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 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 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 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 充。 •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 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 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 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 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 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 (一)遥感的概念 •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 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 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 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 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 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 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 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 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 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