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典故: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故事

舌战群儒三国演义中故事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
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
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
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
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
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牟利益,除害灭贼。
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
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
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
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孔明听罢,无声地笑了笑,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群儒士进行辩论的场景。
这个场景发生在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刘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面对一群儒士,通过巧妙的辩论和言辞的运用,展现了他的才智和智谋。
原文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可以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中找到。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诸葛亮见众人不服,便说道,‘吾乃蜀之丞相,岂可无道德之人而治天下乎?夫治天下者,当有仁心、智慧、勇气、行动四者兼备。
吾愿与诸位辩论,以明我蜀国治理之道。
’"
这段原文表达了诸葛亮的自信和决心,他表示自己作为蜀国的丞相,必须具备道德品质来治理天下。
他还提到了治理天下需要具备仁心、智慧、勇气和行动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素质。
他愿意与众人进行辩论,以展示他治理蜀国的方法和理念。
以上是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翻译及原文的回答,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三国故事之舌战群儒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
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周瑜也赶回柴桑来见孙权。
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
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主和派,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主战派也来见周瑜,周瑜都敷衍而过。
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
周瑜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
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
”鲁肃忙与周瑜争论。
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
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
”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
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
”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妻子。
”诸葛亮装做惊慌失措的样子,说自己不该胡言乱语。
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说出心底的真心话∶“方才是故意试探的,其实我早就想破曹操,还请诸葛先生合作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孙权升堂议事。
周瑜分析了东吴迎战的有利条件之后说∶“我情愿替将军拼死杀敌,就怕将军拿不定主意。
”孙权一听,拔出宝剑,一下砍去了桌子的一角,说∶“谁敢再提降曹之事,就与这桌子一样下场!”孙权将剑赐给周瑜,当场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将,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对文武百官宣布,有不听号令者,依军法巫铩?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三国演义的5个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的5个成语典故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诞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产生了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舌战群儒[ shé zhàn qún rú ]【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翻译】:“诸葛亮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二、万死不辞[ wàn sǐ bù cí ]【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
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翻译】:貂蝉说:“刚才我说过,只要有使令,死一万次也不推辞。
三、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翻译】:你想让我投降,除非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四、强词夺理[ qiǎng cí duó lǐ ]【解释】:强词:强辩;夺:争。
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翻译】:上一人忽然说:‘诸葛亮所说,都无理强辩,都不是正经的讨论,不必再说。
’五、泪流满面[ lèi liú mǎn miàn ]【解释】:眼泪流了一脸。
形容极度悲伤。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翻译】:说完,把印交给他,眼泪流了一脸。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摘要:
1.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起因
2.诸葛亮与群儒的主要辩论内容
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果和影响
正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次著名的辩论,以一敌众,成功地说服了东吴的群儒,使得蜀汉与东吴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魏。
在这次辩论中,诸葛亮面对东吴的众多儒者,展现出了卓越的口才和博大的学识。
他首先阐述了蜀汉与东吴结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接着对群儒提出的各种质疑和难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在辩论过程中,诸葛亮旁征博引,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机智和才智,让群儒心悦诚服。
诸葛亮与群儒的主要辩论内容包括:蜀汉与东吴的地缘政治关系、蜀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蜀汉与东吴的经济互补性以及双方在对抗曹魏方面的共同利益。
诸葛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使群儒认识到蜀汉与东吴结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果是,东吴的群儒被他的才智和辩才所折服,纷纷表示支持蜀汉与东吴结盟。
这场辩论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蜀汉与东吴的联合抗曹奠定了基础。
成语故事:舌战群儒

[键入文字]成语故事:舌战群儒舌战群儒的意思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 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诸葛亮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
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
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1。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发生在
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人之间。
当时,曹操想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于是他派人前往江东,向孙权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孙权觉得这个提议
非常合理,但同时又有些迟疑,于是他与其部下张昭商议,决定发出
一封信来试探一下刘备的态度。
这封信中写道:“愿与刘皇叔共谋大业,共同分封天下。
”
刘备得到了这封信后,也想跟孙权联盟,并拜访了江东名士周瑜。
席间,周瑜向刘备介绍了孔明,并说孔明是“短命之人,若得一见,
则天下大定矣”。
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去拜访孔明,并请孔明出山一起
为天下正义而战。
曹操得知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非常紧张,于是他派人前往周瑜
的府上拉拢他,并且送给他一顶锦帽,以示诚意。
周瑜收下锦帽后,
就把锦帽戴在了自己的妻子的头上,表示对曹操的不屑。
最终,刘备、孔明、周瑜三人联手,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联盟,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整个事件显示了刘备、孙权、周瑜三人的智慧和
胆略,也表现了他们的公义和忠诚。
这个场景的形式比较简单,但是
却深刻地揭示了三国历史上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是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那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出处和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
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
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
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投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求舌战群儒原文及翻译

舌战群儒这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古文:肃于是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
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译文:鲁肃于是带领孔明来到帐下。
早就看到张昭、顾雍等一帮文武二十多人,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带,衣着整齐地端坐在那里。
孔明一一向他们问好,然后坐在客位上。
张昭等人看到孔明风度翩翩,气质出众,猜测他一定是来游说的。
张昭首先开口问孔明:“我是江东末尾之臣,早就听说您在隆中隐居,自比管仲、乐毅。
真的有这回事吗?”孔明回答:“这是我诸葛亮一生中小小的自比。
”张昭说:“最近听说刘备三次拜访您于草庐之中,幸运地得到您,就像鱼得到水一样,想要占领荆襄。
现在一下子归属了曹操,不知道您有什么主意?”孔明心想,张昭是孙权手下的头号谋士,如果不先让他难堪,如何能说服孙权?于是回答:“我观察到夺取汉上之地很容易。
我主刘备亲自实行仁义,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所以坚决推辞。
刘琮这个小孩子,听信谗言,暗地里投降,导致曹操猖獗。
现在我主屯兵江夏,另有良图,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一段故事,描述了诸葛亮在江东与孙权手下的谋士们展开辩论,以出色的口才说服了他们,为刘备争取到联合抗曹的机会。
三国群英传之舌战群儒

刘备自称皇族后裔,为此得到很多人的信赖。
曹军带100w大军,攻打刘备城池。
诸葛急中生智——孙刘联军于是,一天,刘、关、张和诸葛亮乘飞机去吴国,飞机出事故了,飞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诸葛亮便说,我给你们三人出脑筋急转弯,答对的人有降落伞,他便问刘:你有几个鼻子?刘答:一个。
又问张:你有几只眼睛?张答:两个。
再问关:你有几根头发?关答不出来,刘、张和诸葛亮便背降落伞下去了,幸好飞机落在了沙漠里,关无事。
舌战群鹿,诸葛把张昭气昏在地吐血由于张昭不是人的血(一般人的血)无法输血死亡。
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100字

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100字篇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计策叫“激将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激将法”是诸葛亮对孙权使用的计谋,目的是让孙权和诸葛亮联合起来打曹操,才能让天下从此太平、国泰民安。
孙权起初不愿意和刘备联合,诸葛亮用夸张的手法对孙权说:“曹操有一百多万人,兵多将广,你一个人跟他打,等于拿鸡蛋碰石头;何况曹操粮草充足。
您不如听张绍的话,投降曹操。
”孙权听了这句话就很生气,最后决心跟着刘备携手共进,共同攻打曹操,决一死战,曹操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对“激将法”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和学习上,老师和家长就常用这个方法。
例如期末考试,我算计算题时非常粗心,于是我妈妈就说:“要是你期末考试计算题错了很多,那你每天就做100道题。
”考完之后,我发现我计算题只错了一点点。
我现在才发现,我妈妈用的是“激将法。
诸葛亮真是有勇有谋,在那个时候就懂得利用人的心理,使用“激将法”。
篇2《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一段,讲得是诸葛孔明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力排众议,最终完成了说服东吴一同抗曹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刘备刚刚被曹操击败,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这时候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东吴的力量阻挡曹操就成了必然。
只身去东吴的诸葛亮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胆识背后也隐藏了孔明过人的智慧。
张昭、虞翻、步骘、薛综等人都是能言善辩的文臣,除了张昭,基本上一个回合就败了。
滔滔不绝的的辩才让我臣服,有理有据的观点让人信服。
这才有了之后的赤壁之战,有了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
怎么才能做到像诸葛亮的辩才能力呢?我想,除了有胆识和智慧之外,还需要坚定的目标和信念。
对事情有充分的理解能力,有大局观,这是自信的源泉。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原文翻译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原文翻译译文: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
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
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
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
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
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
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原文: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道理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道理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讲述了刘备到荆州咨询计策时,诸葛亮与荀彧等儒者辩论,以其深刻的见识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击败了众多群儒,成为了当时政治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获得深刻的见识和独特的见解。
在辩论中,一个人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懂得论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才能真正让别人认同自己的立场。
此外,诸葛亮还通过其礼貌、谦虚和掌握语言技巧取得了众多儒者的尊重和信任,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品和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和辩论能力,也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谦虚、尊重和善于沟通是同样重要的。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一代军事谋略家,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他以睿智的智慧和出色的口才,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与群儒舌战的故事尤为经典。
据《三国演义》记载,当时曹操派遣司马懿前来进攻蜀汉,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则派遣姜维、马谡等人去阻挡司马懿的进攻。
在这个过程中,马谡因为自负聪明,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坚持错误的主张,导致蜀汉军队在街亭遭遇惨败。
这时,司马懿趁机进攻,形势非常危急。
为了挽回败局,诸葛亮决定亲自出马,与司马懿进行舌战。
他首先派人送去一封挑战书,约定在阳平关外相见。
当时,司马懿以为诸葛亮会亲自前来,派遣了大军前去迎接。
不料,诸葛亮却只带了数十名随从前来。
在阳平关外,诸葛亮与司马懿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口舌之战。
诸葛亮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对司马懿进行了严密的思维辩证,从政治、军事、人情、天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他巧妙地运用兵法和谋略,将司马懿的弱点一一击中,使得司马懿无法反驳。
在舌战的过程中,诸葛亮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多才,更展现了其高超的智慧和谋略。
他的辩论技巧和表达能力非常出色,让人叹为观止。
而司马懿则在他的辩驳中逐渐露出了破绽,最终败下阵来。
这场舌战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智慧,更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非凡才能。
他以其深刻的见识和高超的口才,成功地化解了蜀汉面临的危机,为蜀汉的存亡立下了赫赫战功。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诸葛亮那种深谋远虑、善辩明智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非常经典的故事。
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智慧和谋略,更是对我们今天的一种启示和教益。
让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故事和意思_1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故事和意思本文导读:成语出处和典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故事介绍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内容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卧龙先生”。
而他与群儒的舌战,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舌战发生在蜀汉建兴年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正在举行一场文学饯行会,邀请了当时蜀汉最有名的文学家、学者和官员参加。
其中包括了当时蜀汉的文学泰斗、学术权威杨仪。
杨仪是当时蜀汉的一位重要官员,也是文学家,他自视甚高,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自豪,对其他人都持有轻蔑的态度。
当时的蜀汉政府对儒学十分推崇,所以这场文学饯行会也是为了表彰和庆祝儒学的发展。
在会上,杨仪展现了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引起了一片赞叹之声。
而诸葛亮却对杨仪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杨仪的学识虽然丰富,但却缺乏实践的经验,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诸葛亮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才华,开始了与杨仪的舌战。
他首先用历史典故和文学知识来质疑杨仪的观点,然后以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来反驳杨仪的言论。
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和博大的学识让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叹,而杨仪却无法反驳诸葛亮的论点。
在这场舌战中,诸葛亮不仅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舌战向人们展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以民为本,注重实践,反对空谈理论。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这些言论不仅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儒学的传统认知,也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舌战,不仅是一场文学辩论,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和政治观念的交锋。
诸葛亮在这场舌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理论水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和学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场舌战向人们传达了自己的治国理政理念,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舌战群儒的成语故事

舌战群儒的成语故事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故事源自三国的诸葛亮与东吴群臣。
成语出处和典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逝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故事介绍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开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不是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假如不先难倒张昭,就没规定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规定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
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辩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三国演义中故事1:舌战群儒3篇

三国演义中故事1:舌战群儒3篇三国演义中故事1: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三国演义中故事2:锦囊妙计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
周瑜十分气愤,此时正值刘备丧偶,周瑜计上心来,想以招亲之计,借此来囚禁刘备以索讨荆州。
赵云陪刘备前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
临走,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吩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
赵云照吩咐到了南徐打开第一个锦囊,大肆宣扬婚讯,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成真,周瑜心里叫苦不迭。
当刘备迷恋新婚生活时,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与刘备说曹军要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要他赶快回去,刘备和孙夫人借口去江边祭祖,一路向荆州方向奔去。
被孙权、周瑜派出的军队拦住去路,赵云打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想孙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斥退追兵。
刘备安全回到荆州,周瑜派追兵追赶,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杀得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中故事3:曹操割发代首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子,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典故:舌战群儒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里很重要的一个典故,那么他具体讲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舌战群儒的典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舌战群儒: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
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
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
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张昭的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虽然他的言辞带有羞辱和人身攻击的特点,但仍不失儒生的礼仪和客套,他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最终达到羞辱孔明、杀一杀孔明傲气的目的。
他和孔明斗了三个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风,弄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个回合: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先投石问路,听说阁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吗?张昭的试探之语,如果换了别人来回答,大概会说,不敢当!哪里哪里!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怎敢自比管仲乐毅啊?但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是啊,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
看来诸葛亮的口气很大,底气也十足!张昭暗自高兴,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
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来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于是他步步紧逼,开始了第二个回合的发难。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这一次,张昭说到了当前的政局,想以当前刘备失败的事实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
不是吗?刘备得了你孔明,说他如鱼得水,准备大展宏图于天下,但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高层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但孔明仍然底气十足,十分沉稳,是的,我们暂时处于不利形势,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果要胜利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至于我们暂时屯兵江夏,那是为了别有良图,至于下一步采取什么策略,这是军事机密,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知道的。
恕我无可奉告!两个回合下来,张昭越发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还是年幼无知,你已不知不觉已经进了我的圈套。
既然你已经承认自己曾经自比过管乐二人,那我就将管乐二人的在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你目前的狼狈状况作一番比较,我看你接下来怎么答复,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
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
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言辞如此尖刻,观点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击并用,如疾风骤雨一般向孔明袭来!且看孔明如何应答。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这时候,孔明还是不躁不怒,不温不火,沉着冷静,谈笑自若。
孔明淡淡地一笑,先是打了一个比喻,表明自己的心胸和平生抱负,把话题轻轻荡开,使僵持的充满火药味的气氛有所缓和,也为自己换回了很大的面子: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它的志向岂是那些小鸟们能知道的?然后,孔明用比喻论证自己的观点,证实了自己的非凡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证明自己与管乐二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后又用事例论证,指出刘备集团暂时失利的原因,和预期取胜的希望;最后孔明反客为主,反戈一击,含沙射影地指责像张昭之流只是夸辩之徒,虚誉欺人之辈,虽然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但是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三个回合下来,张昭被弄了个无言以对,自取其辱。
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斗败了张昭,孔明已经取得了一大半的胜利,接下来,谁会出来发难呢?这个人就是虞翻。
他说: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说:曹兵乃蚁聚乌合之众,虽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接着说,你们累战累败,还说什么不惧,这不是吹牛,说大话吗?!其实,孔明已经看出了他是持曹兵威胁论的一个谋士,于是他抓住这一特点,一针见血,直指他的痛处,指出他的指导思想上的空虚和谬误: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
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是的,我们在抵抗曹兵中曾经失败过,但我们几千人的微弱兵力都不怕曹操的虎狼之师,你们江东兵精粮足,还有长江的天险在屏障,但却人人怕得要死,个个都在唆使主子屈膝投降,你们这样胆小如鼠,还有什么脸面在世间为人?!虞翻当然无话可对。
第三个上来发难的是步骘,他直接讥讽孔明是苏秦张仪之流,是一个只会舌辨的谋士。
孔明没有辩驳,接住话锋,说,就是苏秦张仪,还有匡扶人国之谋,也不像你们这些怕死鬼只知道投降,你们有什么资格嘲笑苏秦张仪之流?!把这个步骘说的无言以对,满面羞惭!第四个发难的是薛综。
其实这个薛综持的是王朝兴衰论,指出汉室的灭亡、曹操的兴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所以东吴不可逆历史潮流而行事。
言下之意,那就是只有投降才是上策!平心而论,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
孔明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会不知道这个王朝兴衰的道理?他在隆重对策时不就分析了曹操的实力了吗?此诚不可与争锋,但这时候孔明是不能就范的!于是孔明抛出了王朝正统观点论,不仅仅是反唇相讥,我看几乎是诅咒和辱骂: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这一骂,骂的有理有据,骂得痛快淋漓!而且又极符合当时的儒家正统学说,当然薛综无言以对,只有白白地挨骂了!第五个上来发难的是陆绩。
他的观点是等级门第论。
他说什么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而刘备乃是织席贩履之夫,怎能与曹操相抗衡?看来这个陆绩是想用等级观念来羞辱刘备、诸葛亮。
诸葛亮轻而易举就将它的观点驳倒了,并以事实论证,指出这是狗眼看人低的小儿之语: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第六个上来发难的是严畯,他批驳孔明强词夺理,谈得不是正论,并质问孔明平时治何经典。
看来是想用学院派来标榜自己,并批评孔明没有什么学识。
第七个上来发难的是程德枢,他批评孔明好为大言,爱吹牛,大概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这两个看来都是学院派的,都是想用经典和学问来压倒孔明。
没想到孔明的一番话,用雄辩的不可反驳的语言反击了那些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世之腐儒、小人之儒,说他们只知道寻章摘句,唯务雕虫,专工翰墨、好后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说的这两位学院派的人物无言以对!欣赏完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再说说诸葛亮出使江东的真正意图。
虽然孔明口口声声说什么刘皇叔是汉室之胄,领导的军队是匡扶汉室的正义和仁义之师,而且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师是如何如何的不畏强敌,是如何如何的勇敢,是多么的视死如归,但冷静观之,这只是外交上的辞令,是言不由衷的蛊惑人心之语,因为他内心里却打着另外一个如意算盘。
那是什么呢?诸葛亮自有他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作为刘备的军师,他自然要为刘备集团着想,要抓住有利战机,在曹操与孙权的南北军的战争中渔利!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和兵力只有几千人,将领也只有关、张、赵等人,而关羽的一万人,也是他借人家刘琦的。
其实,所以诸葛亮的阴谋目的在于: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
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