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适合 上课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实用课件人教版
盆地
陆 地
上升运动:断块山
华山、泰山、庐山
海
下降运动:谷地、平原、盆地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台湾海峡
死海、贝加尔湖、
一、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岩浆活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二、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为什么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地壳与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
1.板块的划分
岩石圈 断裂构造带 六大板块 若干小板块
二、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的边界——板块与板块的分界线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部,形成海岭、中脊;陆地上一般与断层线分布一致。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海 沟和巨大的山脉、高原。
所有的消亡型边界就是,分布在环 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上— —基本上在海陆交界的地方。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一、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过程缓慢,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表现
变质作用
形式
岩浆活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剧烈变化,但改变有限
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
一、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隆起、拗陷以及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根 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为辅)。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乙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丰茂、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侵蚀
化学侵(溶)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洋生物沉积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 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 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 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 沙在此沉积。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 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下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35°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BC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跨区域的风沙活动
地表形态的塑造优秀课件人教版(优 秀课件 )
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 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期内不会自生自灭。下左图 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1~2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课稿)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课稿)第二节山地的形成(2008年12月03)导入:初中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最常见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我们统称为地表形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演示世界山脉图)通过这幅世界地形图我们看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
今天,我们就以山地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形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承接:山地有多种类型,主要的比较常见的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今天我们就具体的来认识一下这三种类型山地。
一、褶皱山下面我们一起做个试验:同学看,联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沉积岩,已经明确,通过外力的什么作用形成的?(风和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现在老师简单来演示一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在外力的作用下风化碎屑物质不断的沉积,同学们注意老师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沉积物质的岩层。
这样最简单的沉积岩就形成了。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帮我完成下面试验,通过力的作用让这个沉积岩弯曲变形。
(老师把演示的结果体现在黑板上),回到课件讲解褶皱基本知识。
1、褶皱的概念我们就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叫褶皱。
2、褶曲的概念:褶皱的基本单位就是褶曲3、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师: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受到外力作用还是这样吗?(小实验:用手指弯曲说明背斜顶部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的地表形态特征。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
2. 难点: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GIS软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分析结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和实地考察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地理
冰川作用
海水作用
内容纲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课堂演练
沙尘暴
课程导入 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水作用
教学目标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内容纲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课堂演练
缓坡为迎风坡
风力堆积具有分选性 即堆积物颗粒均匀
新月形沙丘
西北风
中
蒙古高原 风沙来向
秦岭
A 戈壁 内蒙沙古漠高原 黄土黄高土原
B
西北
基 岩 东南
课程导入 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水作用
教学目标
冰川作用下常见的地貌:u型谷、角峰、冰斗、冰碛物
内容纲要
角冰峰斗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U形谷
课堂演练
冰川堆积特征: 颗粒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冰碛堆
课程导入 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水作用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点击观看《新疆奎屯大峡谷》视频
内容纲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提问:大自然是雕塑家,它是如何雕刻出新疆奎屯大
课堂演练
峡谷地貌的?
1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内容纲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课堂演练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程导入 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冰川作用 海水作用
教学目标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丹霞地貌
内容纲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思维导图
课堂演练
风蚀蘑菇(点击放大) 风蚀城堡(点击放大)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力量,如风化、侵蚀、沉积和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探究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和地貌的总称。
地表形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风化: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岩石破坏和分解。
侵蚀: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岩石材料从原地点搬运到其他地方。
沉积:指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将搬运来的岩石材料堆积在某个地方。
构造运动: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如地震、山脉抬升等,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通过实例和案例,讲解不同塑造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案例:收集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实地考察和实验材料:准备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GIS软件:安装和准备GIS软件,用于分析和展示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课稿
《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
这一章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编排上,本章首先介绍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最后,探讨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断层),并解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描述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图和地貌景观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章_地表形态的塑造说课稿 (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课题说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力量之内力作用,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课程标准分析二、教材分析三、教法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即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对内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景观予以成因的分析。
此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内容紧紧围绕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阐明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塑造的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对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乃至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在对教材剖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阐明地壳运动的分类即水平、垂直运动及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中国地形图、课本案例等地理资料进行学习。
(2)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具有不可抗拒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水平、垂直运动的相伴而生,强调物质运动这一概念,明白世界上万物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是内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
2.难点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垂直运动及二者的关系。
3.重难点确立依据:确立内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为重点的依据是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确立地壳运动中的水平、垂直运动及二者的关系为难点其依据是二者在地壳运动中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法分析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和本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特点,我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021届 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件(88张)
等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西部岛弧、马里亚纳 卑斯山脉
海沟
图示
考点一
考点二
微专题(五)
考点三
2.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从形态上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上拱 岩层下凹
从岩层的 中部老,两翼 判 新老关系上 新
断
方 法 图示
中部新,两翼 老
断层
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 水侵蚀地貌
河流 地形平坦、流 河漫滩、冲积扇、
中下 速减慢,以堆积 三角洲等流水堆
游 作用为主
积地貌
示意图
考点一
考点二
微专题(五)
考点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风蚀 风蚀蘑菇、风蚀城
考点一
考点二
微专题(五)
考点三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典型例题剖析指导
(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 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 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 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蚀成谷地
常形成山岭 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
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沿
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
成泉、湖泊
考点一
考点二
微专题(五)
考点三
地质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精要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3-
3.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高山地区 沿海地区
特点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气温低、冰川发育 海水运动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答案 A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由“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测其成
因是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断陷集
水成湖。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应大致呈圆形,而河流改道和滑坡阻断河流形
成的湖泊应该
深度较小。
知识拓展 地壳断裂下陷往往形成长条形裂缝,并且深度较大,集水后形成的
湖泊一般又深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2-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 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1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分析解答 第(1)题,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里 海逐渐与地中海分离,形成内陆湖盆。山脉的隆升,注入湖泊的河 流减少,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的隆升, 影响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会导致气候更加干旱,湖泊水量减小, 水位下降,湖泊水不能外流,会逐渐形成内陆湖。第(2)题,由以上题 目可知,里海成为内陆湖的起因来自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升,因 此需要具体分析板块的运动状况。必须是板块挤压,才能导致山脉 隆升。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 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 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思维建模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 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晚于其所 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 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其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 其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 或者海沟。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9-
(2019浙江4月选考模拟试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 完成3~4题。
-20-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B ) A.背斜成山 B.块状山地 C.向斜成山 D.地堑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丙、丁中含有化石 D.乙受热变质成丙 解析 第3题,图中山地与南北两侧地形区之间有断层分布,南北两侧 地形区相对下沉,中间山地相对上升,形成块状山地(地垒)。第4题, 甲为砂岩、砂砾岩,乙为石灰岩,按成因分类,两者都属于沉积岩。 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 部冷凝而形成的(侵入岩),二者生成的地质环境不同;岩浆岩中没有 化石;石灰岩受热变质形成大理岩。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2-
考情分析
知识建构
本专题内容是对前面的总结与提升,是地理思维的具体体现。因 此是高考的重点。其中对于差异性的考查方式多是直接考查,常以 区域环境为背景,考查其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而对于整体性 的考查多是渗透在具体的案例或者问题中。命题形式:选择题与综 合题均有呈现。本专题内容重在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
知识拓展 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成因及危害: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 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变宽,流速 急剧减小,泥沙大量淤积,也会形成游荡性河道。游荡性河道常处于淤积堆高状态,洪水上 涨时,常使大堤溃决,易泛滥成灾,洪水降落时,顶冲大堤,也会形成险情;对航运、取水等也 不利,需进行整治。 第2题,河道属水系特征要素,其摆动范围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图中小北干流左岸北 部有汾河注入,南部有涑水河注入,右岸则无河流注入,说明其中段两岸可能地势较高,岩性 坚硬,影响支流汇入,同时也影响河道展宽,故选C。 易错警示 受图中汾河和涑水河汇入处河道摆动范围较宽的影响,本题易错选②支流汇入 。主要原因是没弄清影响河道摆动范围的因素是地形地质条件。如河流在山区流动时,受 制于两侧山地其摆动范围较小,甚至形成峡谷,当流动到平原时由于地形平坦往往河道展 宽,支流对其并无太大影响。
主导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海浪作用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 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 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课标Ⅰ,9,4分)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 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规律总结 河道水平摆动条件主要有:①地势相对平坦;②河床相对较浅;③河流 流量不稳定。 第3题,由图可知,渭河入黄河口位于黄河小北干流的下游位置,渭河在主汛期时,流 量和含沙量均大,使入黄河口处的河床抬升、水位抬高,导致其上游的小北干流水 位抬高,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增强,C项正确;小北干流位于渭河入黄河口的上游,其 水量和泥沙量均主要来自上游地区,渭河的水量和泥沙量对其影响小,A、B项错 误;水位抬高,流速变慢,泥沙堆积作用明显,河床抬 高,D项错误。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 露,岩石破碎,易被侵 蚀发育成河谷
用
工程建 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 地下岩层坚硬 大坝易损,水库渗漏,
相对好挖
稳定
铁路易遭破坏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 沉积物巨 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课标Ⅲ,6,4分)贝加尔湖形成于 ( )
大陆板块与大陆 板块
举 东非大裂谷、红 喜马拉雅山脉、 例 海、大西洋中脊等 阿尔卑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 西部岛弧、马里亚纳 海沟
图 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从形态 上
岩层上拱
判 从岩层 断 的新老 中部老,两翼新 方 关系上 法
图示
-5-
向斜 断层
岩层下
凹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
中部新, 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两翼老
-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
盆地
或陡崖,如东非大裂
构 造 地 貌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易受张 力,常被侵蚀成 谷地
图示
向斜槽部受挤 压,不易被侵 蚀,常形成山岭
而使湖水深度减小。只有
湖盆加深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
知识归纳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当内力起主导作用时,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较
小。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1-
2.(2019全国Ⅰ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 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 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 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 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知识精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
作用 形式
板块张裂区
边界 类型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 板块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
形成 裂谷、海洋、 地貌 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 弧
-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作
用 形
板块张裂区
式
板块碰撞区
长。
2.(2018课标Ⅲ,7,4分)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
大,说明 (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C 贝加尔湖位于高原山地,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径流增多的
水量溢出会往海拔较低的
地方流,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入湖泥沙增多会增加湖底沉积物,反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5-
2.地质地貌示意图的判读
-1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地质地貌示意图的判读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以上图为例,其基 本思路如下。
(1)辨地貌:甲为沿海冲积平原;乙为河口沙洲;丙处为河流凸岸;戊 为谷地。
(2)析成因:甲、乙处分别为流水沉积而成的沿海冲积平原和河口 沙洲;丙处位于河流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对面的凹岸侵蚀作 用明显;丁处位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外围,为高温高压下 形成的变质岩,应为密度较大的内生矿床;戊处为典型的背斜成谷。
谷。断层一侧上升的
岩块,常成为块状山 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对 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 谷地;沿断层线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