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原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水分综述

摘要

关键词:土壤水分影响因素

1程积民、万惠娥[1]等人通过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半干早区柠条灌木林的建设与土壤水分过耗及调控恢复的定位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选择出最佳灌草立体配置模式:水平阶整地为柠条-披碱草、柠条-草木樨、柠条-芨芨草类型;水平沟整地为柠条-芨芨草、柠条-草木樨类型;鱼鳞坑整地为柠条-草木樨、柠条-芨芨草、柠条-本氏针茅类型。这种配置模式可以调节和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促进灌草的生长,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杨建昌、刘立军等人通过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对旱育秧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旱育秧移栽后有明显的分蘖和生长优势,尤其在节水灌溉或低土壤水分条件下,旱育秧有效穗数多、干物质累积量高、抽穗后的光合势大,较水育秧显著增产。但在土壤水分充足或常规灌溉条件下,旱育秧分蘖成穗率低、有效穗数少,较水育秧增产幅度小。表明旱育秧配合本田期节水灌溉,其增产潜力较大。

3王进鑫、黄宝龙等人采用旱棚人工控水,对侧柏、刺槐不同水量全生长期均衡供水条件下,2-3年生幼树的生长需水规律、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蒸腾耗水量随土壤供水能力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以生长前期和生长盛期耗水为主。侧柏蒸腾耗水量以生长盛期最大,约占年蒸腾量的%,生长后期次之,生

长前期较小,并求出了两树种蒸腾耗水的土壤水分应力订正函数及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蒸腾耗水的时间-水分函数。

4张爱良、黄桂英等人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四种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小麦经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能使灌浆中后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得到提高。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旗叶SOD 活性显著降低,质膜透性明显加大,致使植株衰老加速。

5王克勤、王立选用田间7年生和盆栽2年生金矮生苹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不同水平土壤水分人为控制。结果表明,林木蒸腾作用与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林木在苗期时,当土壤水分不足时,应采取措施避免强光照射,以减轻过度蒸腾失水造成的生理伤害,提高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生长。

6潘占兵、李生宝等人通过对宁夏盐池干旱退化草场植被恢复与风蚀沙化防治技术示范区内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观测,从土壤水分日变化、季节性变化、水分垂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大气降雨及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 变化较大。

7吴玉光,王美菊等人通过用植物纤维薄膜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农田,研究了植物纤维膜对保持土壤含水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植物纤维膜覆盖地面,可以起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它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量的80%- 90%,但从保持土壤水分方面来

说,还不能达到覆盖塑料薄膜的水平;从调节土壤空气条件方面看,可以使多余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通气程度,又比塑料膜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8张学利、杨树军在研究了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水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用地土壤水分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9李俊庆、沈华等人应用多年测定资料,对旱地花生水分变化动态作了探讨。本文划分了旱地花生全生育期及各生育期阶段干湿类型,测定了降水满足率及亏缺率;发现旱地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规律基本一致,全年土壤水分变化按季节可分为4个阶段,即春季失墒阶段、夏季蓄墒阶段、秋季缓慢蒸发阶段和冬季冻凝累积阶段。

10巫东堂、焦晓燕等人通过采用微区隔离遮雨棚法,在充分供水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并且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准确性。

11陈洪松、郝明德等人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雨季、旱季缓坡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坡位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季、旱季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浅层(10~ 30 cm ) 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降雨产流时;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主要取决于雨强适中、历时长且雨量大的降雨过程,与土壤前期水分剖面特征、作物覆盖度以及作物耗水特性密切相关,而坡度几乎没有影响;坡位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观测期末雨季、旱季土壤蓄水增量为坡上<坡中<

坡下, 坡的中下部土壤储水量也较坡上部大。

12吴发启、张玉斌等人以果园梯田、农作梯田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选择阳坡不同宽度梯田进行测定,通过分析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坡耕地的土壤水分无谓损耗多、蒸散量与流失量大;梯田由于消除了降水再分配发生的条件,使其具有了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宽式水平梯田的蓄水、保水作用要好于窄式梯田;在窄式梯田上5~ 7 月应布置一些有效的防止或减少地面水分蒸发的农业技术措施,以此来改善并促进土壤水分的利用。在宽式梯田上可以种植玉米等耗水量较大的作物。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这一规律对于梯田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3赵晓光、吴发启等人通过对0°~25°坡耕地240 cm 以上土层1 a 内各层土壤水分状况每周的观测,结合同期降水资源,研究土壤水分在5-9月份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土壤含水量随坡度增大呈减少趋势;距分水岭30m 处土壤含水量最高( 9%坡度);土壤水分含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中等雨强降雨对土壤水分影响最大;高茬覆盖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5-9月份,土壤月平均含水量呈正弦曲线变化的规律。

14王进鑫、罗伟祥等人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对黄土高原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区、半干旱森林草原区和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持续干旱期末人工林根区土壤干旱状况、雨季后土壤水分恢复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通过引人土壤贮水亏缺度这一新的指标,对人工林地

土壤水分亏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严重。人工林根区土壤贮水亏缺度,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侧柏、油松土壤贮水亏缺度与距主干距离成正相关,树槐则相反;在垂直方向因林区类型不同而异。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区传统的一维土壤水分动态监测,难以准确反映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区人工林地的水分状况。

15傅伯杰、王军等人选择黄土丘陵坡地上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类型,从坡底到坡顶的组合为:草地-坡耕地-林地、坡耕地-草地-林地、坡耕地-林地-草地,采用便携式时域反射测试仪测定土壤水分。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影响。平均0-70cm各层土壤含水量,坡耕地-林地-草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为%,草地-坡耕地-林地类型次之,为%,坡耕地-草地-林地类型最低,为%。土壤水分与侵蚀的关系成正相关,在降雨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前期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流失量越大。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根系深度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16陈新红、徐国伟等人以汕优63和武育梗3号为材料,研究结实期水分胁迫和氮索营养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处理的叶片水势在白天明显低于对照(非胁迫处理),但早晨和傍晚的叶片水势在2种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说明胁迫处理植株的叶片水势在晚间得到恢复。水分胁迫处理叶片的叶像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植株衰老加快,而抽穗期施用氮肥处理植株衰老延缓。水分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