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到太平洋从考古学证据看南岛语族扩散

合集下载

论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论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南 岛语 民族 ( T h e A u s t r o n e s i a n — S p e a k i n g P e o — p i e s ) 是 指现 今广泛 分布 于北起 我 国台湾 、 中经 东南
语 言 同 印度尼 西 亚语 进行 比较 后也 认 为 : “ 操 原 始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3 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e i )
Vo 1 . 3 4 No . 2
t r i c 假说 , 结合考古学证据 , 认为南岛语族的最终起
源在 中国南 方 , 而 台湾 则 为南 岛语 民族 向海 洋发 展 的起 源地 。 他认 为南 岛语 民族 从 中 国大 陆南方沿 海 地 区来 到 台湾 , 并 在 台湾产 生 分支 后 , 由东南 方 的 南 岛语族 继续 往南方 扩散迁 徙 。 他 明确地 论述 南 岛 语 族 从 华 南 的 台 湾 到 大 洋 洲 的扩 张 史 ,即距 今
方面的学者推论南岛民族应起源于中国大陆的南
方海岸 一带 。这 样 的看 法 , 以后持 续被 更 多 的学 者 所 支持 。例如 :
本尼迪 克特 对包 括 中国 的仡 佬语 、 黎语 和 中国
与越 南交 界地 区 的拉 嘉语 、 拉 提语 等 属于 卡岱语 的
基 金项 目 : 2 0 1 2年 国 家社 科基 金 青 年 项 目“ 马 来 西 亚 族 际政 治 整 合研 究 ” ( 1 2 C MZ 0 4 0 )
亚地 区 。

东山考古南岛语族起源福建doc

东山考古南岛语族起源福建doc

東山考古南島語族起源福建doc 東山考古南島語族起源福建? 95-04-10 記者(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廈門日報」報導說,中美兩國考古學者歷經兩年多的考察和研究證實,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眾多島國共二億七千萬居民的祖先,源於中國福建省。

報導說,「南島語族」地理範疇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百個島國,包括一千至一千二百多種語言,其分布地區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島,西跨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台灣,南到紐西蘭,主要居住地包括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等地。

中美聯手破解祖先謎團有關專家的研究結論說,「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應是「位於台灣、澎湖群島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幾年前,在台灣已經找到比較確切的證據,但是否起源於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一直缺少有力的證據。

為破解「南島語族」起源之謎,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隊長林公務,考古隊副研究員范雪春等專家,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白瑞、那肯拉、鮑爾、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焦天龍、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等合組考古隊。

報導說,中美兩國考古學者於二??三年進駐東山島陳城鎮澳角漁村,就「航海術與新石器時代台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這一課題,針對距台灣海峽最近的福建東山島大帽山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進行挖掘考證。

去年十月,夏威夷大學教授白瑞、那肯拉、鮑爾等考古專家,回美國後在當地報刊上和互聯網上發表關於在東山島進行「南島語族」起源的考研文章和相片。

他們和中國考古專家聯手實地考古一致認為,台灣已查找到「南島語族起源」的確切證據。

大量出土文物相似台澎考古學者並認為,東山與台灣不僅地域接近,而且發現剛出土的大量文物與台灣、澎湖的文物十分相似,年代也比較早,對「南島語族」是否起源於福建東南沿海一帶以及閩台史前關係的淵源,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也提供非常豐富的依據。

報導指出,中美兩國考古專家確認,從出土的石器、陶製品等文物製作的方法、生產工藝、母語語系等考證上得出「南島語族」的祖先源於中國福建的結論。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

2023年第5期台湾研究集刊No.52023(总第189期)TAIWANRESEARCHJOURNALGeneralNo.189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郭健新1ꎬ邓晓华1ꎬ2ꎬ王传超1(1.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ꎬ福建厦门361005ꎻ2.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ꎬ福建福州350118)摘㊀要: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是自南岛语族以语言共同体方法被 识别 后最被关注的问题ꎬ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新几内亚说㊁马来说㊁台湾说和大陆说ꎬ综合南岛语族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其人群关系进行论证ꎬ才能够更加切实㊁准确地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提供多学科证据链ꎮ考古学研究中以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和 农业-语言共扩散 理论勾画的南岛先民自华南大陆沿海地区向台湾㊁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迁徙路线证实了 南岛-壮侗一体 所见的史前华南土著族群的同源关系以及南岛语族的大陆性起源与海洋性扩散ꎮ古基因组学则从人群遗传结构层面很好地印证了古今南岛语人群紧密的遗传连续性和考古学研究观察到的 南岛-壮侗一体 ꎬ并进一步发现华北粟黍农业人群㊁长江下游稻作农业人群和亚洲东南海岸线采集-渔猎人群共同塑造了南岛-壮侗人群ꎬ并经台湾至菲律宾群岛㊁马里亚纳群岛的南北线进行早期扩张ꎻ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考古学研究观察到的南岛-壮侗共同始祖文化及人群环南海迁徙与分布现象ꎮ关键词:南岛-壮侗一体ꎻ考古学ꎻ古基因组学ꎻ演化中图分类号:K2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1590(2023)05-0031-17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多学科视角下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20&ZD248)作者简介:郭健新ꎬ男ꎬ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特任副研究员ꎬ历史学博士ꎻ邓晓华ꎬ男ꎬ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首席专家ꎬ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文学博士ꎻ王传超ꎬ男ꎬ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㊁所长ꎬ生物学博士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5期㊀南岛语族(Austronesian)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民族ꎬ也是主要分布于海岛上的海洋民族ꎮ范围跨越亚洲的中国台湾㊁东南亚群岛以及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㊁密克罗尼西亚㊁波利尼西亚等三大群岛ꎬ东起复活节岛㊁西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ꎮ南岛语族最初是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赤道以南广阔的太平洋三大群岛上 发现 的语言相通或相似的海洋土著ꎬ从语言学角度被称为 南岛语族 ꎬ是世界民族志上少数以语言共同体方法 识别 的大族群ꎮ南岛语族现有1ꎬ000至1ꎬ200种语(方)言ꎬ覆盖4亿多人口ꎮ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人群ꎬ在国际语言民族分类上常被视为 马来九族(分支) 之一ꎬ历史上曾被大陆汉人称为 夷 蕃 番 山胞 等ꎬ在日据时期被日本殖民者称为 高砂族 ꎬ是国际学术界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特别关注的族群之一ꎮ海南三亚操 回辉语 的少数民族(已被识别为 回族 )ꎬ其语言属于南岛语族的占语支ꎬ也是南岛语族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遗产ꎮ在最近半个多世纪的南岛语族研究中ꎬ关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是最受关注的问题ꎬ学者先后提出了新几内亚说㊁马来说㊁台湾说和大陆说ꎮ目前获得国际上多数研究者认可的是大陆说及其相关的台湾说ꎬ其主流实践多是围绕着南岛语族从华南大陆地区到台湾和出台湾的语言学㊁考古学㊁人类学与遗传学相关研究ꎬ从不同学科角度分别对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进行论述ꎮ其中ꎬ考古学研究一直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最重要的实证方法ꎬ从有段石锛㊁印纹陶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因素的钩沉与比较ꎬ到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和 亚洲地中海文化圈 区域文化共同体的提出与论证ꎬ再到近期南岛语族考古学研究上 科际整合 趋势ꎬ都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依据ꎮ而相较于考古学的 透物见人 ꎬ近十年兴起的古基因组学则是直接对亚洲东南和大洋洲各时期遗址中的古人类遗骸进行DNA分析ꎬ通过整合相关的古今人群遗传学数据探究南岛语族的起源㊁迁徙和演化历史ꎮ特别是近期发表的相关古DNA研究明确了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大陆人群与南岛语族始祖人群相关的台湾㊁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人群的密切遗传联系ꎮ因此ꎬ本文从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与综合研究成果出发ꎬ在更全面的视野下拓展和深化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多学科探索ꎮ一㊁环南海早期海洋文化与 南岛语族考古学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从包括台湾史前文化在内的华南与东南亚史前考古入手ꎬ 新几内亚说 马来说 从陶器㊁海洋贸易与交通网络等论述南岛语族的东南亚群岛起源ꎬ而大陆起源假说相继在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㊁ 亚洲地中海文化圈 ㊁语言学与考古学科际整合的 农业-语言共扩散 和 南岛-壮侗一体 等概念与理论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ꎬ寻找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东亚大陆与东南亚㊁大洋洲土著文化的海洋联系ꎬ探索原南岛语族考古学文化起源㊁传播和融合的历史进程ꎮ(一) 新几内亚说 马来说 支持的东南亚群岛起源自1910年代以来ꎬ鸟居龙藏㊁宫本延人等为代表的日据时期人类学者曾论述台湾南岛语族为代表的 台湾土著民族南来论 ꎬ认为台湾南岛语族在种族上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原马来人ꎬ语言上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ꎬ文化特质上属于印度尼西亚文化群ꎮ①这一看法极大地影响了日据时期的台湾南岛语族研究ꎬ并成为南岛语族马来起源假说的主要观点ꎮ1950年代ꎬ戴恩(IsidoreDyen)根据萨丕尔(EdwardSapir)的 语言最分歧的地区就最有可能是该语族的起源地 的迁移理论提出了语言分布与民族迁徙学说ꎬ并通过收集南岛语的斯瓦迪士200基本词表进一步论证了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区所包含的南岛语多样性最高㊁最分歧ꎬ认为这一地区是原南岛语族最有可能的起源地ꎮ②索尔海姆(WelhelmG.Solheim)和秦维廉(WilliamMeacham)为代表的考古学者也认为原始南岛语族文化应是来自东南亚海岛的菲律宾群岛南部和俾斯麦群岛ꎬ在迁徙过程中受到东亚大陆东南沿海文化的影响ꎮ索尔海姆还通过沙黄-卡拉奈陶器传统(SaHuyunh-KalanayPotteryTradition)和拉皮塔陶器传统(LapitaPotteryTradition)等陶器特征研究建构了 岛民海洋贸易与交通网络 (Nusantaomaritimetradeandcommunicationnetwork)③的概念ꎬ以阐释作为贸易语言的南岛语言演化和谱系关系ꎮ以郭志超㊁吴春明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通过对台湾地区少数民族 南来论 郭健新等: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①②③[日]金关丈夫㊁国分直一:«台湾考古学研究简史(上)»ꎬ庄景辉㊁黄东毅译ꎬ«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ꎮIsidoreDyenꎬ LanguageDistributionandMigrationTheory ꎬLanguageꎬ1956ꎬ32(4)ꎬpp.611-626.WelhelmG.SolheimꎬArchaeologyandCultureinSoutheastAsia:UnravelingtheNusantaoꎬManila:TheUniversityofthePhilippinesPressꎬ2006.的辨析ꎬ提出上述南岛语族东南亚海岛起源的观点存在固有的学术缺陷ꎮ①洪晓纯也认为其缺乏考古年代学的支撑且没有得到语言学的支持ꎮ②近年来引用此观点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少ꎮ从鹿野忠雄著名的台湾史前文化七层序ꎬ绳纹陶文化层ң网纹陶文化层ң黑陶文化层ң有段石斧文化层ң原东山文化层ң巨石文化层ң菲律宾铁器文化层ꎬ可以看到来自华南大陆和菲律宾群岛的南北双向影响ꎬ且主体是华南大陆的史前文化ꎮ③台湾东部与菲律宾群岛北部的与南岛语族早期扩张相关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比较也呈现出清晰的承袭关系ꎮ④而通过网络分析方法对东南亚地区53个遗址的沙黄-卡拉奈陶器传统研究也发现ꎬ沙黄-卡拉奈陶器作为贸易交换的跨区域流动所需付出的航行成本远高于收益ꎮ⑤索尔海姆据此论证的 岛民海洋贸易与交通网络 假说更可能是类似于民族考古学研究中美拉尼西亚 kula 圈所反映的大范围㊁贵族式㊁跨部落性质的交换形式ꎬ反映的是馈赠及回报的义务ꎮ kula 所交换(贸易)物品并非 金麻利 (Gimwali)涉及的日常用品经济交换ꎬ而是 大远航 (Uvalaku)这种最完整㊁最庄严㊁最高贵㊁最富竞争性的馈赠ꎬ受礼方也却之不恭ꎮ到下一年ꎬ本次出访的部落作为东道主接待被访部落的船队ꎬ届时便会得到更多的回报ꎮ⑥尽管以海上贸易驱动的南岛语族东南亚群岛起源假说不甚成立ꎬ但至新石器时代晚期ꎬ的确存在一个以台湾卑南文化玉石加工技术为代表的环南中国海玉器交流/贸易圈ꎬ其主要分布于大陆东南至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带和东南亚的岛屿地区ꎮ其中巴丹岛出土玉饰材质经地质化学鉴定为台湾东海岸的丰田玉ꎬ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5期㊀①②③④⑤⑥郭志超㊁吴春明:«台湾 原住民 南来论 辨析 兼论 南岛语族 起源»ꎬ«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ꎮ洪晓纯:«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太平洋 由考古学新证据看南岛语族史前史»ꎬ«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ꎬ台北: 中研院 ꎬ2013年ꎮ[日]鹿野忠雄:«台湾先史时代的文化层»ꎬ宋文薰译ꎬ«台湾史论丛 第一辑»ꎬ台北:台湾众文图书公司ꎬ1980年ꎮ洪晓纯:«台湾东部与菲律宾群岛的史前人群交流 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ꎬ«田野考古»(台北)2019年第2期ꎮ李博:«社会网络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以Ariadne模型检视岛民海洋贸易交流网络»ꎬ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ꎬ2013年ꎮBronisławMalinowskiꎬ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ꎬLongGrove:WavelandPressꎬ1922ꎬpp.372-375.这类玉器在越南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遗址都曾出土ꎮ①而兰屿和绿岛处在台湾往东南亚岛屿贸易路线的主要通道上ꎬ与此时的人群和物质文化流动密切相关ꎬ在绿岛油子湖遗址出土了和卑南遗址相似的打制石斧㊁石锛㊁石刀㊁耳饰和管珠ꎬ②兰屿也发现有软玉质的石环ꎮ③值得关注的是ꎬ绿岛上出土的史前遗存表现出更多台湾岛东海岸卑南遗址的文化因素ꎬ而兰屿岛史前遗存显现出卑南文化与菲律宾史前文化交互的作用ꎬ尤其是铁器时代初期遗存表现出与菲律宾铁器文化的密切关联ꎮ(二)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与 南岛-壮侗一体在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密切相关的史前时代亚洲东南土著的海洋扩散问题上ꎬ林惠祥㊁凌纯声等学术前辈早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就已经作了初步的探索ꎮ1930年代ꎬ林惠祥先生通过论证印纹陶㊁有肩有段斧锛器等遗存的特殊存在作为东南文化与华北文化差异的考古表征ꎬ将中国东南㊁东南亚的史前土著文化称为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ꎬ从具体的文化因素论证新石器时代起源㊁青铜与早期铁器时代繁盛的印纹陶文化遗存在亚洲东南海洋地带的空间分布特征ꎮ④这是现代学术文献中对环南海土著海洋文化体系的首次考古学概括ꎮ在这个文化体系中ꎬ林先生将台湾史前文化看成 祖国大陆东南一带的系统 ꎬ从考古学㊁民族学角度阐述台湾高山族的文化形态及其与祖国东南沿海百越民族的关系ꎬ⑤在国内初创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早期研究ꎮ他的«台湾番族 之原始文化»一书成为研究台湾南岛语族历史与文化的奠基之作ꎮ1950年代ꎬ凌纯声先生的 亚洲地中海文化圈 论述将 珠贝㊁舟楫㊁文身 的大陆东部沿海夷越渔猎文化纳入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跨界 海洋文化 共同体ꎬ区别于 金玉㊁车马㊁衣冠 的大陆西㊁北部华夏农业文明为核心的 大陆文化 ꎮ他认为此土著海洋文化代表了中原北方汉人南迁之前的百越及其先民的文化ꎬ通过中国东海到南海间这一亚洲与大洋洲之间㊁亚洲大陆东南与周邻群岛之间自远古以来就形成的文化交流㊁传播的纽带ꎬ延续散布到东南亚岛郭健新等: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①②③④⑤PeterBellwoodꎬFirstIslandersꎬWiley:Wiley-BlackwellPressꎬ2017.施添福:«台东县史 史前篇»ꎬ台东:台东县政府ꎬ2001年ꎬ第149-151页ꎮ[日]国分直一㊁陈麒:«台湾 原住民族 工艺图谱(33)»ꎬ«台湾风土»(台北)1949年第8期ꎮHuiHsiangLinꎬANeolithicSiteinWupingꎬFukienꎬTheproceedingsofthethirdcongressoftheFarEasternprehistoriansꎬSingaporeꎬ1931.林惠祥:«台湾 番族 之原始文化»ꎬ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ꎬ1930年ꎮ屿形成一个 文化圈 ꎬ①与林惠祥先生所述之 亚洲东南海洋地带 大致是同一范畴ꎮ自1960年代起ꎬ随着华南㊁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群岛史前考古工作的推进ꎬ加之国际上语言学研究 发现 台湾地区是今南岛语族分布区语言歧异㊁分化最大的区域ꎬ因而台湾被认定为南岛语族原乡ꎮ在张光直先生等倡导的以语言学与考古学为重点的南岛语族起源科际整合研究中ꎬ考古学探源的焦点指向了台湾及中国大陆东南海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ꎮ从考古学文化序列上观察ꎬ大坌坑文化的起源是探讨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ꎬ首次确立了距今6500年至2000年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粗绳纹陶文化(大坌坑文化) 细绳纹陶文化(圆山文化㊁凤鼻头文化及牛稠子文化)的发展序列ꎮ②大坌坑文化与同时期大陆的壳丘头文化诸遗址㊁金门的富国墩遗址可以共同追溯到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ꎮ③最近在台南科学园区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大坌坑文化晚期的栽培稻与粟遗存ꎬ④表明大坌坑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受到来自大陆农耕文化的影响ꎮ福建北部的明溪南山遗址⑤㊁霞浦黄瓜山遗址⑥与大坌坑文化南科遗址较为一致ꎬ也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同时发现粟和水稻遗存ꎮ大坌坑文化之后发展出的区域文化是后来台湾高山族文化的基础ꎬ并且ꎬ台湾西海岸诸考古学文化的绳纹陶文化ң红陶文化ң灰黑硬陶文化ң方格纹印纹陶文化这一史前文化的共同发展序列基本上同大陆的史前文化发展轨迹相符ꎬ只是年代晚于东亚大陆ꎮ⑦这一过程反映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大陆东南文化不同时期㊁多批次向台湾的传播与演化过程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5期㊀①②③④⑤⑥⑦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ꎬ«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ꎬ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ꎬ1979年ꎮChangKwangChihꎬFengpitouꎬTapenkengandPrehistoryofTaiwanꎬYaleUniversityPublica ̄tionsinAnthropologyꎬ1969.刘益昌㊁熊仲卿:«金门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及南岛民族形成与扩张成果报告»ꎬ金门:金门 国家公园 管理处ꎬ2020年ꎬ第107页ꎮ臧振华㊁李匡悌:«南科的古文明»ꎬ台东: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ꎬ2013年ꎬ第117-118页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南工作队㊁福建博物院㊁明溪县博物馆:«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ꎬ«考古»2018年第7期ꎮW.GeꎬS.YangꎬY.T.Chenꎬetal.ꎬ InvestigatingtheLateNeolithicMilletAgricultureinSoutheastChina:NewMultidisciplinaryEvidences ꎬQuaternaryInternationalꎬ2019ꎬ529ꎬpp.18-24.李家添㊁吴春明:«台湾西海岸史前文化编年初论»ꎬ«南方文物»1992年第3期ꎮ21世纪以来ꎬ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考古学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化ꎬ在考古学㊁语言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上以 南岛-壮侗一体 的学术视角将其纳入整个华南与东南亚土著民族文化体系中加以观察研究ꎬ并探索南岛-壮侗始祖人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海洋适应性与原始航海实践ꎮ这一观点由本尼迪克特(P.K.Benedict)基于施密特(WilhelmSchmidt) 南方大语系 的启示而提出并加以论述ꎬ从近30个南岛语和壮侗语同源词的角度论证了南岛语和壮侗语的同源关系ꎬ进而提出其共同起源于华南地区ꎮ①之后ꎬ沙加尔(L.Sagart)㊁陈康㊁倪大白㊁蒙斯牧㊁欧阳觉亚㊁邓晓华等国内外语言学者从同源词㊁音节和声调等方面提供了论证支持ꎬ特别是发现这两类不 同构 的语言存在着一批具有 同源关系 或 底层关系 的基本词汇ꎬ并且ꎬ通过前期构建的语言进化树形图也表明了南岛语和壮侗语的发生学关系ꎮ②由于缺乏更为翔实的语言变化速度㊁词汇替换率等早期语言信息ꎬ历史语言学基于现代南岛语重建原始南岛语系年代存在很大难度和很多疑点ꎬ需要考古学研究中丰富的遗址和地层以及其中的遗存信息ꎬ来印证语言学研究观察到的语言及其使用人群起源和扩散的趋势ꎮ而在华南与东南亚考古中大量相关遗址的发现和科学发掘恰好为进一步探索和验证语言学上观察到的 南岛-壮侗一体 提供了研究基础ꎮ在华南大陆沿海地区的浙㊁闽㊁台㊁粤㊁琼㊁桂等地发现的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密集的 滨海而居 的聚落遗址③反映了南岛-壮侗始祖文化的海洋适应与海洋开发ꎬ而台湾南部大坌坑文化遗址的考古学比较研究反映了其与大陆南方地区的滨海文化关系密切ꎮ④东南亚的文化发展趋势也与华南相似ꎬ其中与华南相接的今越南北部地区则是在本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统延续的基础上呈现出与华南西部区域文化较为一致郭健新等: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①②③④PaulK.Benedictꎬ ThaiꎬKadaiandIndonesian:ANewAlignmentinSoutheasternAsia ꎬA ̄mericanAnthropologistꎬ1942ꎬ44(4)ꎬpp.576-601.邓晓华㊁王士元:«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ꎬ«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ꎻ邓晓华㊁邓晓玲:«论壮侗语和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ꎬ«语言研究»2011年第4期ꎮ朱非素:«珠江三角洲贝丘㊁沙丘遗址和聚落形态»ꎬ«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 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ꎬ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ꎬ1994年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一队㊁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ꎬ«考古»2016年第7期ꎻ李珍:«北部湾沿海的早期海洋经济和适应性文化»ꎬ«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ꎮ臧振华:«华南㊁台湾与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关系:生态区位㊁文化互动与历史过程»ꎬ«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㊁区位㊁生态的多元互动»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ꎬ2006年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5期㊀的发展趋势ꎬ文化进程显示出与来自华南地区文化扩散的关联性ꎮ在华南与东南亚的整体视野下ꎬ以焦天龙㊁范雪春㊁Rolett㊁吴春明㊁葛威等为代表的学者从有肩有段斧锛器㊁原始制陶技术㊁衣着服饰(岛夷卉服㊁织绩木皮)和史前海上交通工具(边架艇独木舟)㊁贸易圈㊁植物利用等不同角度具体阐释 南岛-壮侗一体 ꎬ并以民族考古学的比较研究ꎬ从台湾山地高山族到黔东南苗侗村寨ꎬ从原始宗教神话到树皮布工艺ꎬ从华南子母船到东南亚㊁太平洋边架艇等研究初步展现了华南与东南亚土著南岛-壮侗始祖文化的海洋文化共性与同源性ꎮ(三) 农业-语言共扩散 指导下的 南岛语族考古学近20多年来ꎬ语言学㊁考古学和人类学科际整合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国际研究的最大热点是在 农业-语言共扩散 理论指导下从华南与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探索中寻找原南岛语族的文化传播和人群迁徙ꎮ以贝尔伍德(P.Bellwood)和海厄姆(C.F.W.Higham)为代表的考古学者根据语言古生物学方法提出南岛语族 两层模式 (Two-LayerModel)ꎬ认为 农耕 新石器 的原南岛语族不同于该地带旧石器㊁中石器或 和平文化 阶段的更古老的采集-渔猎人群ꎮ他们以此为主要理论依据提出了 南岛语族考古学 (AustronesianArchaeology)①的概念ꎬ认为南岛语族是一个基于语言学研究而界定的族群ꎬ其种族㊁民族属性甚至考古学文化都并非一个清晰的整体ꎬ其始祖人群是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从事稻㊁粟㊁黍种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ꎮ这一概念可以解释语系的形成ꎬ并支持语言学关于南岛语与大陆壮侗语㊁南岛语与汉语(方言)这两类不 同构 的语言存在 同源关系 或 底层关系 的论点ꎬ同时也为区分人群的本地演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判断依据或研究思路ꎮ根据 农业-语言共扩散 理论及过去十多年来华南㊁东南亚和大洋洲新石器时代稻作等农耕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勾画出的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路线大致可见两个扩张阶段ꎮ第一个阶段是原南岛语族从大陆东南沿海向岛屿的迁徙ꎬ进入台湾岛和菲律宾北部群岛ꎬ发生于距今6000年(至迟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左右ꎮ本阶段无论是昙石山文化与大帽山文化以及炽坪垅①P.BellwoodꎬPrehistoryoftheIndo-MalaysianArchipelagoꎬ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ꎬ1997ꎻPeterBellwoodꎬFirstIslandersꎬWiley:Wiley-BlackwellPressꎬ2017.遗存相类似ꎬ①还是台湾新石器时代西海岸与大陆东南史前文化的差序发展ꎬ②都论证了台湾史前文化的大陆性特征ꎮ同时ꎬ随着人口迁徙伴随的农业传入也深刻地改变了台湾史前文化的生业模式ꎬ促进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群扩散到海岸平原㊁丘陵浅山和中海拔山区ꎮ第二个阶段是原南岛语族继续向菲律宾南部和马里亚纳群岛的扩散ꎬ并最终到达太平洋诸岛ꎬ大约开始于距今4000年ꎮ从以玉石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台湾㊁东南亚岛屿玉器交流圈形成ꎬ③到与台湾㊁东南亚等岛屿遗址关联的拉皮塔文化东向扩张至太平洋西南诸岛ꎬ④已经清晰可见从台湾经菲律宾群岛㊁马里亚纳群岛至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的文化传播与扩散路线ꎮ此外ꎬ海厄姆还根据最近在华南大陆至中南半岛的农耕考古相关发现ꎬ提出了稻作农业及相关的原南岛语族沿华南㊁中南半岛海岸迁徙南下的新看法ꎬ认为以越南北部湾沿岸的ManBac遗址为代表ꎬ在距今4000年左右传入红河三角洲ꎬ以南越AnSon㊁泰国KhokPhanomDi遗址为代表ꎬ在距今3500年至3000年间传入越南南部沿海及泰国湾ꎮ⑤此外ꎬ在东南亚岛屿的加里曼丹GuaSireh洞遗址㊁吕宋Andarayan遗址㊁苏拉威西MinangaSipakko和Kamassi遗址等也发现少量稻属扇形体ꎮ其中距今3500年前后的MinangaSipakko遗址中红衣陶和磨制石器等为代表的新石器传统与稻作农业的传播伴随发生ꎬ该发现将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原南岛语族文化的早期传播证据推向更南边的东南亚群岛ꎮ⑥这一论述也得到了颅骨形态学研究的支持ꎬ近期对东亚与东南亚自中石器时代以来47个遗址古人类的颅骨测量发现距今4100年至2400年郭健新等: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和古基因组学观察①②③④⑤⑥林公务:«福建沿海的史前考古与早期海洋文化»ꎬ«福建文博»2012年第1期ꎮ李家添㊁吴春明:«台湾西海岸史前文化编年初论»ꎬ«南方文物»1992年第3期ꎮH.C.HungꎬY.IizukaꎬP.Bellwoodꎬetal.ꎬ AncientJadesMap3ꎬ000YearsofPrehistoricExchangeinSoutheastAsia ꎬPNASꎬ2007ꎬ104(50)ꎬpp.19745-19750.S.ChiuandC.Sand(eds.)ꎬFromSoutheastAsiatothePacific:ArchaeologicalPerspectivesontheAustronesianExpansionandtheLapitaCulturalComplexꎬTaipei:ResearchCenterforHu ̄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ꎬ AcademiaSinica ꎬ2007.C.F.W.Highamꎬ AMaritimeRouteBroughtFirstFarmerstoMainlandSoutheastAsia ꎬinC.M.WuꎬB.Rolettꎬ(eds.)ꎬPrehistoricMaritimeCulturesandSeafaringinEastAsiaꎬSinga ̄pore:SpringerNatureꎬ2019.Z.H.DengꎬH.C.HungꎬM.T.Carsonꎬetal.ꎬ ValidatingEarliestRiceFarmingintheIndo ̄nesianArchipelago ꎬSciRepꎬ2020ꎬ10ꎬp.10984.的东南亚地区早期人群演化的过程ꎬ①反映了在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可能的人群迁徙ꎮ诚然ꎬ 农业-语言共扩散 理论及其相关的 两层模式 把南岛语族论证为 农耕的 新石器时代的 族群只是一种逻辑结论ꎬ缺乏一定的时间深度ꎬ简单化了人群形成的多层次㊁大时间尺度的复杂过程ꎮ从华南㊁东南亚万年前后考古学文化构成看ꎬ华南洞穴史前文化中常见的穿孔㊁磨刃技术在砾石石器上的共存关系ꎬ也在东南亚的和平㊁北山文化中出现ꎬ具有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砾石石器文化的本土传统ꎬ是跨越旧㊁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延续性的证据ꎮ近年来福建马祖亮岛遗址和明溪南山遗址的发现也为两岸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线索ꎮ从流行于此时的屈肢葬来看ꎬ 亮岛人 1号②和南山遗址4号洞③的新石器早期墓葬中侧身屈肢㊁股骨贴近腹部的形态是流行于华南地区典型的早期屈肢葬形式ꎬ在广西的柳江和漓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较多的发现ꎮ其形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方传统华南支系屈肢葬 ꎬ④下肢弯曲较甚ꎬ保留了更多的古老成分ꎮ可见作为原南岛语族相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华南土著传统ꎬ而不完全是 两层模式 所阐释的由北而南的族群迁徙和替换ꎮ而东南亚海岛诸遗址中南岛语族代表性器物组合的不一致性和典型遗物贝珠㊁红衣陶等模糊的 相似性 也印证了南岛语族扩散过程广泛的空间尺度和时间深度ꎮ二、亚洲东部早期人群迁徙与南岛语族遗传混合历史考古学上通过陶器㊁石器等遗物的研究为判断两地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尺度ꎬ但只能作为 文化因素 考量ꎬ仅陶器或石器等少量遗物未必能作为人群迁徙的准确标识ꎮ在考古学研究中观察到的大陆㊁台湾㊁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复杂文化演变进程反映了原南岛语族文化来源的多元性和历时性ꎬ文化演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台湾研究集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第5期㊀①②③④H.MatsumuraꎬH.C.HungꎬC.Highamꎬetal.ꎬ CraniometricsReveal TwoLayers ofPre ̄historicHumanDispersalinEasternEurasia ꎬSciRepꎬ2019ꎬ9ꎬp.1451.陈仲玉:«亮岛人»ꎬ马祖: 连江县政府 ꎬ2013年ꎬ第101页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南工作队㊁福建博物院㊁明溪县博物馆:«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4号洞2013年发掘简报»ꎬ«考古»2017年第10期ꎮ韩建业:«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ꎬ«文物»2006年第1期ꎮ。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

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是怎样的?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就必须要了解台湾的史前史和原住民的历史。

(长滨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长滨乡,去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了台东必去长滨文化遗址参观)台湾最早的文化是长滨文化,长滨文化的年代最早距今约5万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

长滨人是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进入台湾的,在冰河期间,台湾曾与祖国大陆数次相连,当两地相连时,大陆的生物及古代人类来到台湾定居。

长滨人很有可能是在两地相连时,进入台湾的。

(位于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长滨人是一个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及岩荫,不知农耕、畜牧,亦不会制陶,但已经知道用火,并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长滨人生活图景复原)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虽然不能确定是现在的哪一个族群留下的,但是他们与大陆南方的文化非常的相似。

新石器时代的南岛语系民族台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及金属时代的文化与旧石器文化的关联性不高,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南岛民族是后来进入台湾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定居在台湾之前,台湾还有别的族群比较早来到这里定居。

南岛语族是怎么进入台湾的?从哪里来的?目前学术界争论比较大。

总之,台湾现在的原住民都是南岛语族。

什么是南岛语族?南岛民族是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

其中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海南、东帝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

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

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南岛语族的来源有很多的争论,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南岛语族分布图)起源于台湾一部分学者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并在台湾形成南岛语族,然后逐渐扩散到东南亚和南太平的广大区域。

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古DNA证据

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古DNA证据

专题J13SPECIAL TOPIC东亚与东南亚人群迀徙与融合的古D N A证据0白帆张明东亚与东南亚在地理上紧密相连,文化上相互影响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两地一直存在着人群迀徙和融合,而古D N A研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考古学和现代人群遗传关系的新见解进入全新世后,欧亚大陆东部的人群发生了多次自北向南的扩散11]。

在我国的诸多朝代(如西晋、唐 和南宋)都发生了东亚人群的南向迁徙,进入东南亚 大陆及各岛国。

历史学家通常利用文献记录和考古证据,来了解 历史上不同地区间人群的迁徙。

近几十年来,随着遗 传学和D N A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遗传信息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并推测历史上的人群迁徙与融合。

东亚(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 和曰本。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包括中国云南南部、越南、缅甸、泰国等国;马来群岛散布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东南亚人群的语言和文化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南半岛以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为主,马来群岛则主要属于南岛语系。

不同 的语言和文化提示人群本身的来源可能并不相同,东南亚地区的人群迁徙与融合历史,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厘清。

白帆,硕士生;张明,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北京100044。

*****************.cnBai F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Zhang Ming, Postdoctor: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AS, Beijing 100044.目前科学家已对现代东亚与东南亚的人群间遗传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对亚洲现代人群核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东南亚现代人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超过90%的东亚人群遗传类型能在东南亚人群或中亚和南亚人群中发现,其中50%的类型为东南亚人群特有,仅有5%的类型为中亚和南亚人群特有,据此推测东南亚是东亚人群最初的起源地m。

太平洋岛屿世界 南岛语族的迁徙与扩散

太平洋岛屿世界   南岛语族的迁徙与扩散

Central Malayo-Polynesian (Bandanesian)
Wiki kwami
南岛语的相似性---同源
南岛语族树形图: Robert Blust,1999
南岛语族树形图: Malcom Ross 2008
以马绍尔语为例
Austronesian
Malayo-Polynesian
再生的航海传统
依星星定位
Wiki Newportm
3.当代 独木舟的航行
• 区域性的知识流动
– Mau Piailug,雅浦的Satawal人
• 光荣历史
– 1976年首航,夏威夷与大溪地间的往返航程 当代议题如生态、移民等Hokule’a Nhomakorabea欢乐之星)
夏威夷
• Hokule’a(欢乐之星)
夏威夷群岛
马绍尔群岛
库克群岛
纽西兰
Clips
•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 the knowledge of sailing
• 玻里尼西亚航海社团 Polynesian Voyaging Society – 1975年建造,1975年建造 Hokule’a,1976年首航
• Hawai’iloa
Hokule’a号
• 知识的传承 – Nainoa Thompson夏威夷年轻人,学会导航。于 1980年独立导航,成功的传承 。 • 交换关系的建立 – Hokule’a首航30年后,赠送Mau Piailug独木舟 Alingano Maisu
Wiki Christophe cagé
Oceanic
• Oceanic语言分支中,包含了450种语言
– 其中吸引众多注意力但仅有30至40种的波里尼西亚亚群, 在本语言类别中并非典型; – 约有15种语言的密克罗尼西亚亚群已经有充分的调查与 研究; – 位于新几内亚与索罗门群岛西北部的岛屿有约240种语 言属于本类别; – 美拉尼西亚其他地区包括索罗门群岛东南部的岛屿、 万 那杜、 新喀里多尼亚与斐济还有约165种语言;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四)台湾起源说白乐思(Robert Blust)根据南岛语言的音韵、词汇等的演变,认为台湾南岛语言的高度歧义性,代表着原始南岛语最早的几个主要分支。

而东区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亚广大区域中的上千种语言,仅由剩余一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群演化出来(见图2)。

(19)(20)承接戴恩、白乐思等人的研究,李壬癸(1979、1999、2004、2006、2008),何大安、杨秀芳等(2000)等台湾学者从不同角度继续论证了台湾南岛语言的多样性、分歧性。

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台湾的南岛语言除了保存最多原始南岛语特征外,其语言最分歧,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最大。

一个地区的语言越早分裂,表示语言分化的年代越久远,彼此之间的分歧也越大,也越接近该语系的起源地;越晚分裂的语言,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越小,离起源也就越远。

南岛语言越分歧的台湾,显示着台湾的南岛语言时代纵深越长。

(22)再者,不同的语言创新演变,可以串成结果互异的语言群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显示出台湾的南岛语言不属于一个单一的语群,而且彼此之间接触、影响程度很深。

(23)澳洲学者贝尔伍德(Peter A.Bellwood)则利用白乐思等语言学家建立起的一个南岛语言演化的大略时空架构,提出南岛语族在太平洋岛屿上的迁徙与扩散路径,即“Express-Train”(快车)模型。

(24)简单来说,“Express-Train”模型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台湾,从台湾开始,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而后快速向波利尼西亚扩散。

与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谱系分类方法不同,不少学者开始利用生物学种系发生学理论与方法,并结合语言学中的词源统计分析法,使用计算机算法程序,对南岛语言的谱系分类及谱系树构建进行了研究。

格雷(Gray)、乔丹(Jordan)对77种南岛语言5185个词项进行词源统计,并运用进化树分析软件PAUP*产生了一棵最简洁的南岛语言谱系树,研究结果发现:南岛语谱系树形图与“Express-Train”模型高度兼容,“Express-Train”模型完全可以被转换成一个有序的地理字符并映射到语言谱系树上(见图3);另外,在谱系树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台湾的南岛语(阿美、排湾)的确处于根部位置(见图4)。

南岛语族缘起福建海洋一族

南岛语族缘起福建海洋一族

南岛语族缘起福建海洋一族一百多年前,欧洲的学者来到了南太平洋,他们发现太平洋一个又一个的岛屿上,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在那个时候,一些语言的词汇是一样的,航海能力是一样的,所造的船只是一样的,人类体质学的外形是一样的,于是便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南岛语族。

从南岛语族的分布来看,这是一个海洋族群,他们有着共同的海洋文化。

同时,南岛语系是目前实际上最大的一个语系,包括1000-1200种语言。

说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然而,这一海洋族群的发源地在哪里?他们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征服太平洋的?他们为什么一代又一代地向茫茫大海深处远航?当人们将目光一路从太平洋中部往西移动,南岛语族的发源地也渐渐浮出水面。

语族缘起福建走出的海洋一族越过大陆架、远征海洋,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勇士们就靠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将星星火种燎原到了全球。

以福建为起点,跨过菲律宾、复活节岛、马达加斯加……南岛语族的征途遥远而漫长。

据史料记载,1706年荷兰人H.莱兰特发现了南岛诸语言的亲属关系。

1836年德国W.F.洪堡特使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这个术语来称说这个语系的语言。

19世纪末德国人W.施密特便把它们命名为南岛语。

从经度的跨度看,南岛语系西至马达加斯加,东至复活节岛,占地球的热度和亚热带地区的的三分之二;而从纬度的跨度上,南岛语系南北纵跨70度,从北纬25度的台湾,一直分不到南纬48度的新西兰南端。

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

随着南岛语族这一海上族群的发现,人类学家、遗传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等纷纷对着一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沿着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岛,根据各学术界得到的历史材料,顺着南岛语族迁徙的轨迹,逆向寻找源头。

“二战时期,国际学术界认为源头是在菲律宾,之后往北走,认为源头是台湾,然后再往陆地上走,目前就与福建陆地上的考古现场就相呼应起来了。

”苏文菁表示,目前国际学术界的观点认为,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中国沿海区域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

世界公认的南岛语族祖先,竟是六千年前航向太平洋的中国人?

世界公认的南岛语族祖先,竟是六千年前航向太平洋的中国人?

世界公认的南岛语族祖先,竟是六千年前航向太平洋的中国⼈?15—17世纪的地理⼤发现时代,来⾃欧洲的航海家通过开辟的“新航路”,发现了“新⼤陆”,各⼤洲之间的相对孤⽴状态被打破,⼈类世界⾸次建⽴起跨越⼤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伴随着欧洲⼈航海上的成果,地中海的腓尼基⼈和北欧的维京⼈,这两个古⽼航海民族也作为欧洲⼈的骄傲,不断地被夸耀和推崇。

⽽在太平洋的西岸,⼀个⽐腓尼基⼈和维京⼈更古⽼的航海民族,从这⾥出发航向南⼤洋,成为南太平洋2万多个岛屿的原住民,他们共同的名字便是南岛语族。

南太平洋2万多个岛屿的原住民,他们共同的名字便是南岛语族。

何谓“南岛语族”?南岛语族并不是⼀个单⼀的民族,⽽是⼀群说着相似语⾔的庞⼤族群,是当今⼴泛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的⼴阔海域内的岛屿上,具有民族语⾔亲缘和⽂化内涵相似的⼟著族群。

它们涵括了印尼⼈、马来⼈、菲律宾⼈、夏威夷⼈、新西兰的⽑利⼈以及台湾的⼀些⼟著,是⽬前世界上分布区域最⼴,也是唯⼀⼀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使⽤的语系。

南岛语族是⽬前世界上分布区域最⼴,也是唯⼀⼀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使⽤的语系。

南岛语族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的⼴阔海域内的海岛上。

南岛语族堪称西⽅⼤航海时代前最伟⼤的航海族群,据世界语⾔资料库统计,南岛语族包括1262种语⾔,使⽤⼈⼝约2.7亿,这样的分布⼴度仅有在哥伦布发现新⼤陆以后的印欧语系可以与其相⽐。

这⼀特殊群体,是西⽅的探险家在⽆意间发现,在⼴阔的太平洋众多岛屿上,“许多话语不能通的民族对鲨鱼、乌贼、虾⼦等动物的称呼却都⼀样”,这种迹象引起了16世纪西⽅探险家们的好奇。

南岛语族的分布⼴度,仅有在哥伦布发现新⼤陆以后的印欧语系可以与其相⽐。

南⼤洋散布的⼩岛上住着的⼈群竟有很多神似之处:不同岛上的居民不仅外形上极为相似,某些语⾔竟然也相通。

后来,欧洲的⼀些学者相继来到南太平洋,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在这些散布的⼩岛上住着的⼈群竟有很多神似之处:不同岛上的居民不仅外形上极为相似,某些语⾔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词汇的发⾳和意思也⼏乎完全⼀致;包括航海⽅式和能⼒,甚⾄所造出来的船都是⼀样的。

【高中生物】红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迁徙

【高中生物】红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迁徙

【高中生物】红薯基因揭密南美古人迁徙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指出,红薯的基因组可能是揭密一个伟大探索时代的关键。

该时代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早几百年,且存在很多人类学谜团。

大约8000年前,秘鲁高原上的人们开始在家里种植红薯。

前几代学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索者在16世纪初期将红薯引入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然而近些年,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收集的证据却支持另一种假设:前现代波利尼西亚的水手航行到南美洲的西海岸,并将红薯带回了家乡。

人类学家在太平洋发现的最早红薯炭化样本要追溯到公元1000年——比哥伦布的第一次远航还要早500年。

另外,波利尼西亚语言中“红薯”的名称和盖丘亚族(南美印第安人的一大分支,编者注)的叫法非常相似。

如今,一些科学家连同法国进化和功能生态学中心以及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分析了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欧洲探索者收集的植物标本中的红薯样本。

这项研究的结果在线发表在1月2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为波利尼西亚和南美洲在1000年前的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通过分析现代红薯样本和古老植物标本上的基因标记,研究者发现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太平洋地区的品种有明显的差异。

这一发现支持了所谓的三重假设,该假设认为红薯曾三次被引入到一个地区:第一次是通过波利尼西亚和南美洲在前现代时的联系,第二次是通过西班牙贸易商从墨西哥向西航行,第三次是葡萄牙贸易商从加勒比海向东航行。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品种传到西太平洋就停止了,而更早时候,东部的品种主要来源于南美洲,正好解释了科学家所发现的东西太平洋地区的差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考古学家Patrick Kirch表示,研究标本的这个决定是具有“创新性的”,为三重假设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这项报告的主要作者Caroline Roullier强调,尽管单凭她的基因分析并不能证明前现代的波利尼西亚确实和南美洲有联系,但是它支持了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

论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论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论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作者:许红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南岛语民族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这个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岛地区,是海岛地区的主体民族。

但研究表明,这个民族群体并不是东南亚海岛地区的土著,而是后来才迁徙过来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关键词:东南亚;南岛语民族;起源;迁徙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22-04南岛语民族(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是指现今广泛分布于北起我国台湾、中经东南亚、南至西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等海岛地带,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的民族群体。

这个民族群体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但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截止到目前,学界对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课题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受学者争议的,就是这个民族群体的起源与扩散问题。

一、东南亚南岛语民族的起源针对南岛语民族的起源,多位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的假说。

这些种种不同的认识,主要有“太平洋群岛说”、“东南亚群岛说”、“中南半岛说”、“华南大陆说”、“台湾说”等。

但是,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个民族群体与古代中国南方的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南岛语民族的先民的主体很可能是从中国南方地区迁徙过去的。

自19世纪末期以来,已有考古、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学者推论南岛民族应起源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海岸一带。

这样的看法,以后持续被更多的学者所支持。

例如:本尼迪克特对包括中国的仡佬语、黎语和中国与越南交界地区的拉嘉语、拉提语等属于卡岱语的语言同印度尼西亚语进行比较后也认为:“操原始印尼语的人是从中国南部海岸也许经过海南岛往北迁移到台湾,往东迁移到菲律宾,往南迁移到越南、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

蹲踞式人形岩画与南岛语族的扩散研究_黄亚琪

蹲踞式人形岩画与南岛语族的扩散研究_黄亚琪

该是南岛语 族 的 基 因 发 源 地,并 且 南 岛 语 族 在 以 很快的速度在大洋洲一代迁徙[4]( P. 19) 。
两项关于 南 岛 语 族 基 因 的 研 究,把 其 发 源 地 指向了台湾和东南亚。基因本应最能直接反映族 群血亲关系,但 是 由 于 基 因 的 漂 移 以 及 近 现 代 移 民的影响,遗传学的观点有时也很容易遭到质疑。
期 ( 图 4) 。它在形式特征和内容上虽与上述地区岩 案化的动物状的人形,也有以图绘为主和线面结
画很有相似性,但是在制作方法上却存在明显差 合的表现性风格的祖先的神像,伴生符号有手形、
异。华安仙字潭岩画主要采用的是北方和东南沿 脚形、眼睛、女阴、鸟、蜥蜴、太阳和船等。
海岩画体系 的 凿 刻 方 法,蹲 踞 式 人 形 图 像 属 于 线
术家称为“画岛”,因为这里是大洋洲地区岩画分
布最密集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岩刻场所都靠近海
岸。这里的蹲踞式人形岩画布局构图手法与我国
华南近似,圆圈纹是伴随的主要符号,另外夏威夷
岩画中人与狗相伴的画面也有多处发现。位于波
图 5 左江崇左岩画
( 二) 今南岛语族分布区中的蹲踞式人形岩画 对南岛语 族 起 源 的 研 究 中,学 者 普 遍 认 为 台 湾应该是南岛语最早起源点之一。蹲踞式人形是
原发期刊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 年第 9 期第 38 - 43 页
由分布区中蹲踞式人形岩画的画面布局以及 表现形式特征可以看出,我国华南地区的广西、云
( 二) 遗传学


2005 年,Jean Trejaut 等在台湾中部和东部 9 琪
南、福建、四 川 是 蹲 踞 式 人 形 岩 画 的 集 中 分 布 区 个原住民选择了 640 个个体进行研究。根据对这 蹲

在平潭探寻南岛语族的起源

在平潭探寻南岛语族的起源

福建支部生活56自秦汉以来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再加上历史上多次从北方南下移民的影响,福建沿海史前先民的语言已经被汉藏语系所取代,南岛语系的语言在这里难觅踪影。

但是,人们发现南岛语系的因素在福建并没有消失殆尽。

很多南岛语系词汇已经融入闽南方言中,这是历史语言学关于南岛语系的重要发现,以此来论证南岛语系发源于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与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完全吻合的。

责任编辑:张权“码”上观看文 化● 文物考古:还原南岛语族先民的生活印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平潭壳丘头、东花丘、榕山、龟山等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以及数以万计的陶片标本。

这些古人制作的陶器,经过考古人员修复,隐约重现了数千年前的光景,他们留下的动物肢骨、牙齿、鹿角、贝壳等物件,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

● 遗传学:追踪南岛语族的基因发源地2020年,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及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开展史前南岛语族先民DNA 测试及核基因组研究工作。

结果证明,南岛语人群与中国早期南方沿海地区人群直接相关,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

● 语言学: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在平潭探寻南岛语族的起源南岛语族指的是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人口超过3亿。

关于南岛语族先民的源起,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困扰着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

他们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

语言与基因: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内容提要: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在语言学、考古学等相关领域一直是个具有争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

语言和基因演变的相关性,是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从理论、方法以及材料的角度,梳理了历史语言学视角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不同假说,并评述了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跨学科协作角度,结合遗传学、分子人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新思考。

侗台-南岛语人群的先民可追溯到大陆华南地区,在距今5000-6000年前,开始对外迁移与扩散,其中一支向东迁徙至台湾,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后扩散至远大洋洲,产生了早期Lapita文化;另一支向西,经由中南半岛、东南亚岛屿走廊后迁徙至印度尼西亚东部。

现今的东南亚诸多族群是以上两组人群与操巴布亚语的土著人群混合而成的。

而留在华南地区的演化为侗台语族等,侗台人群又与南下的北方汉族混合形成了南方汉族。

关键词:语言;基因;南岛语族;演化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台湾原住民问题研究”(11AZD069)的阶段性成果;受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X21233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ZK1144)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东南各族群的遗传混合”(31801040)支持。

作者简介:范志泉,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研究生;邓晓华,福建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亦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Malay-Polynesian)遍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岛屿以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等地,约有4亿人口,语言总数达1200多种;北起台湾、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东达复活节岛,西抵马达加斯加。

南岛语族一般以语言学分类法为主要依据,分为东、西两大区。

即东部大洋洲族群(Oceanic),包括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区;西部赫斯佩拉尼西亚族群(Hesperonesian),旧称印度尼西亚(Indonesian),包括中国台湾地区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见图1)。

谈南岛民族的起源和扩散问题-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谈南岛民族的起源和扩散问题-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L ANGUAGE AND L INGUISTICS 2.1:253-260, 2001從“Polynesian origins: 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一文談南島民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臧振華中央研究院1. 導言近些年來,遺傳基因的分析已被用來探討人類的演化及族群來源、分布、移動和血緣關係等問題。

不像考古學主要以文化的遺物,語言學主要以抽象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遺傳基因的分析可以直接從人類的身體或遺骸中來獲取證據,可以說為上述問題的探討,開闢了一條嶄新而更具有潛力的途徑,不過,在另一方面,遺傳基因所獲得的訊息也可能對一些以傳統研究資料和方法所獲得的知識產生了衝擊。

2000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 97卷15號刊出由Bing Su, Li Jin和Peter Underhill等所發表的〈從Y染色體透視波里尼西亞人的起源〉“Polynesian origins: 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一文(以下簡稱「波文」)即是一個例子。

波文依據台灣、東南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等地的36個族群,總共551個男性樣本的Y染色體的分析結果,發現依據19個多態性對偶基因分布上的單倍體(haplotypes)資料顯示,台灣南島族群的單倍體完全不見於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而台灣、密克羅尼西亞和波里尼西亞南島族群的單倍體卻都出現於現生東南亞的南島族群當中。

這個結果反映出: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並非如過去許多學者所推論的是源自台灣,而是源於包括華南在內的大東南亞範圍,以島嶼東南亞做為中途站。

有關波里尼西亞人的來源問題,以往一些人類學家、體質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分別作了很多研究,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源於南美洲,有人認為是源於美拉尼西亞和島嶼東南亞,也有人認為是源於密克羅尼西亞;但是現在從考古學和語言學研究所得到的一個比較流行的理論,則是將波里尼西亞人的來源指向台灣(Bellwood 1987, Irwin 19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東南亞到太平洋:
從考古學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
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
邱斯嘉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助研究員
從遷移史的觀點而言,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初步形成的重要據點,又地處南島語系民族於距今四千多年前向東南亞及大洋洲遷移的起點。

向東遷徙的南島語系民族穿越了島嶼東南亞之後,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遇到在當地居住長達四萬年之久的原住民。

兩種不同文化在彼此衝擊下,璀璨的Lapita文化油然而生。

在隨後的一千年之內,Lapita文化的人群由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邊的俾斯麥群島一路往東往南,越過了從更新世以來人類居住及活動的天然界綫,邁向未知的太平洋島嶼世界。

由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編印之《東南亞到太平洋:從考古學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一書,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出版,書中集結「2005年臺北Lapita圓桌會議」的十篇論文,作者群皆為國內外從事太平洋考古與南島語系民族遷移史研究之重要學者。

該會議及本論文集為台灣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接軌的平臺,旨在涵蓋太平洋考古與南島語系民族遷移史近兩年來最新論文及觀點,提供在台灣地區從事相關研究學者在理論與方法論方面的參考。

本書之作者暨論文名稱依序如下:邱斯嘉,Christophe Sand〈導論〉;邱斯嘉,Christophe Sand〈東南亞到太平洋:關於南島語族起源以及西太平洋中Lapita内文化擴散的歷史與理論背景〉;劉益昌〈初期南島語族在台灣島的遷
移活動:聚落模式以及可能的遷移動力〉;臧振華〈台灣與呂宋島北岸最近的考古發現:南島語族擴散的意涵〉;Matthew Spriggs〈新石器時代南島語族:在島嶼東南亞以及進入大洋洲的擴展〉;Glenn Summerhayes〈Lapita陶器在俾斯麥群島的起源和變革〉;Stuart Bedford〈前進遠大洋洲重要的第一步:萬那度群島的Lapita文化〉;Christophe Sand〈東部邊陲:斐濟──西玻里尼西亞
221
222 亞太研究論壇第三十八期 2007.12
地區的Lapita文化陶器〉;Elizabeth Matisoo-Smith〈Lapita: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Christophe Sand,劉益昌,邱斯嘉〈下一步該往何處去?針對島嶼東南亞的南島語族研究提出相關考古議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