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简介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表现出断垣残壁和锌岩石窟袅袅起伏或空荡荡的地表状况,其最
大的特征是地衣的隆起、洼陷与地貌的悬崖、峭壁的错落有致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源于大气水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

大气下的风雨侵蚀使地表金属矿
物及砂岩石碎片被侵蚀,最后形成的悬崖、峭壁、洼陷和谷壑等地貌形式具有椭圆形、折
线形、条状等形状,突出地貌断块、折线和小穴洞等。

(1)隆起特征:峭壁、悬崖和悬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隆起部分。

隆起部分的形成源
于大气的风雨侵蚀,风水侵蚀和风水侵蚀交织在一起,形成狭长的折线,细长的折线成为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洼陷特征:洼陷特征是喀斯特地貌中很重要的特征。

洼陷地貌可分为湖流地貌、沼泽地貌、谷地地貌及其他地貌。

风水侵蚀和植被侵蚀隆起后下沉,地表形成洼陷,洼陷
地貌也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

(3)空荡荡:在喀斯特地貌的空洞或空荡荡的部分也就是岩洞,又称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洞穴是由大气水蚀作用形成的,有的是由较大的岩石屑碎洞;地表上有不少岩洞,
形成空荡荡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风水侵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共同构成的,具有隆起特征、洼陷特
征以及空荡荡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地形景观,构成归自然而恢弘的艺术,是自然建筑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地球上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南方和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中国贵州。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如下:一、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影响。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高的碳酸盐时,会与岩石中的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特有地貌景观,如峰丛、峡谷和地下河等。

二、地貌特征1. 峰丛: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峰丛。

喀斯特地区的山峰通常呈现出陡峭而突兀的形态,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峡谷:喀斯特地貌中的峡谷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而形成的。

这些峡谷通常非常深且狭窄,两侧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3. 地下河: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是地表水经过溶洞后流入地下继续流动形成的。

地下河一般流速较快,水流湍急,有时还会形成地下瀑布等壮观景观。

4. 石林:喀斯特地区的石林是由于溶蚀作用使得地表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

石林通常由许多奇特的石柱组成,形状各异,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

5.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之一。

溶洞通常由于地下水侵蚀作用使得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

溶洞内部常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地下奇观。

三、景观价值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滋养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个名称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类。

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茨维奇(J.Cvijic)借用亚德里亚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称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卡斯特地貌

卡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简介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地形,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因为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石灰岩溶解、侵蚀,形成了诸如溶洞、地下河流、峡谷、潘潭、塘泊等喀斯特地貌景观。

本文将探究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布情况以及景观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上,常常形成一些小的凹陷,像众多带状的波浪状地形。

这些小凹陷一般称为岩溶陷落槽或地窖。

它们等高长在,沟壑间距断忽,形成一片复杂的小波状地形。

在这个特殊的地形背景下,石灰岩板层逐渐软化,因为海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使其溶解成为含有氧、碳、钙的碳酸钙乳液。

这种乳液随着地下水的流动逐渐沉积在溶洞的壁上和地底,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景观,同时在地下岩石之间形成奇特的过渡、伸延、交织和相互贯通的空间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水文条件的不断变化,这些空洞不断加大、加深、加宽,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形景观。

二、喀斯特地形的分布情况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于世界石灰岩区域:由于地球地壳中的石灰岩含量很高,因此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洲的石灰岩地带,其中以中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和波斯尼亚等地犹为突出。

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地区一般在贫瘠的山地和高原区域,如中国的桂北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占全球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三分之一。

此外,南美洲和欧洲的地中海国家、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也分布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三、喀斯特地形的景观特点喀斯特地形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溶洞景观:喀斯特地形中的溶洞是一种大型的、具有多层次空洞结构的岩岩穴洞,篇幅长达数千米以上。

这些溶洞在形成过程中,深处递增、开口逐渐变小,洞内通常有经历了亿万年风雨的钟乳石、石柱等奇妙的石钟乳装饰,是一些极富科学研究价值、探险意义、游览价值的地质地形景观。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最新版】目录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5.喀斯特地貌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正文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其优美的溶洞、奇异的地貌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成因、类型、分布区域以及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特征是地表和地下存在大量的溶洞、隧道、裂隙和地下水系统。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岩石有关,其地貌类型多样,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天坑等。

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与地下水和可溶性岩石的相互作用有关。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会溶解岩石中的钙、镁等物质,形成溶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蚀作用不断加剧,导致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在桂林一带。

溶洞内通常具有独特的钟乳石、石笋等地貌景观。

(2)石林:石林是一种由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等地。

石林地貌景观奇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3)地下河:地下河是指在地下形成的河流,其水流通常来源于地表水和岩溶水。

地下河在地下喀斯特地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地下水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4)天坑:天坑是指地表突然下陷形成的巨大凹坑,其形成与地下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天坑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如重庆武隆的天坑。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此外,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5.喀斯特地貌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地质历史、气候变化、水文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宝贵的数据。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概述:高考中,地理科目中的自然地理部分通常会涉及到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地貌类型,其形成于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的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总高考中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溶蚀性岩石地区由于溶蚀、沉积和风化等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地表石灰岩溶蚀、岩溶地表下掏空、岩溶塌陷、断裂沉降和喀斯特植物等。

其中,干流式喀斯特地貌和湿地式喀斯特地貌是两种常见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岩溶溶蚀、地下水蚀溶、地表沉降和地下溶洞等过程。

首先,雨水和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盐,使其变得容易溶解。

随后,溶蚀作用逐渐形成地表的不规则坑穴、喀斯特塌陷和裂洞等地貌特征。

最后,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下岩溶系统,包括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流等。

3.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喀斯特地貌可以根据地表形态和地貌发育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喀斯特凹地、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丘陵等;根据地貌发育程度,可以分为初级喀斯特地貌、中级喀斯特地貌和成熟喀斯特地貌等。

4.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岩溶地区,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喀斯特地貌也广泛分布于多个大陆,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5. 喀斯特地貌的经济意义:喀斯特地貌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溶洞和地下河流,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源也是独特的饮水来源,提供了清澈纯净的水质。

同时,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点还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

结论: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对于高考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

它得名于巴尔干半岛的喀斯特高原,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贵州喀斯特地貌 在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下,喀斯特作用强度大,速度快,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

地面显得崎岖不平,地下则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具有“逢山必有洞”的地貌特征。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
发育地区,以奇山、奇水、奇洞、奇石的秀丽风景著称于世。

...
...
桂林象鼻山
溶洞
溶洞是主要的岩溶现象之一。

溶洞的发育,受岩性、
地质构造及水流动力条件的控制。

水流沿裂隙、断层、
岩层层面等发生溶蚀,使孔隙、裂隙等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洞穴。

溶洞规模与形态极为复杂多样。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有重碳酸钙等成分的水,当温度、压力条件改变时,
逸出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钙等沉积,形成石灰华。

岩溶洞顶渗滴水流常形成各种乳状、管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钟乳类;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碳酸钙逐渐沉积而形成的,它形似竹笋,
称石笋。

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石灰华沉积,通称石笋类;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为主要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等)的地区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水通过渗透、流动和溶解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地貌特征。

2. 喀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地表塌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等。

其中,溶蚀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于地下溶蚀作用,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

3. 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4. 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价值: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丰富的资源价值。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供应了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土矿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喀斯特地区,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地表崎岖,沟谷纵横,山高坡陡;石芽、溶沟、石林到处都是,形成一片喀斯特的景象。

这种地貌多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发育。

它集中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交界地带,称为云贵高原岩溶区,素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其他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省市区也有不同规模的发育。

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育最为典型,已命名的各种类型有200多处,总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10。

其他省区发育也很典型,只是类型上有所变化而已。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峰林地形等地质现象在全世界分布极广,故国外学者称之为“喀斯特地形”或“岩溶地形”。

1。

景观2。

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既是自然遗产,又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是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良好场所,还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喀斯特景观优美,如果与周围环境协调,并配以合适的科学解说牌、宣传牌,就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喀斯特风光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喀斯特景观也将逐步为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因此,发展喀斯特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喀斯特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和现代旅游设施,特别要加强交通、电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尽量开辟航空、水路旅游线路,努力把宜林荒山开辟为森林公园。

旅游经营部门要利用大企业集团的优势,统筹规划旅游线路和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喀斯特地貌-王

喀斯特地貌-王

(2)图中标注有三种山地地貌,按照其形成顺序依次

A.峰丛→孤峰→峰林
(B)
B.峰丛→峰林→孤峰
C.孤峰→峰丛→峰林
D.峰林→孤峰→峰丛
3.关于溶洞中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其形态呈柱状
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又称岩溶地貌。
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 岩为主)受地表水、地 下水的溶蚀作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1)岩石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 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等)。
(2)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 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钙华(又称 石灰华): 湖泊、河流或泉水形成的以碳酸钙 为主的沉积物。
(1)喀斯特溶蚀地貌(侵蚀)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 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 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石林: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组成 的石质森林。
峰丛—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峰林—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单个孤立山峰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1.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 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2.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3.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 ,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典例示范】 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自然地貌学家们所定义的一种地形质地,指的是在新空间地貌中,混杂着许多复杂线条形状差异的岩石类型。

这种岩石类型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峡谷”,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峡谷,而是一种
受构造活动及自然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斜面。

喀斯特地貌是由各种地质构造所形成,类型多种多样,强度及形态也各有不同。

在英国被称为丘陵地貌的喀斯特地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柔和的地表,由板岩、泥岩组成,表层覆盖有黑土、砂砾;沿着断层线或火山口、泥火山、溶洞等地此形成分布着多种斜坡;地表有许多小河流和山涧;地表有许多悬岩、突出岩石、溶洞、岩柱等;地表有大量的崖壁和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历史可追溯到上新世时期,当时有着许多新的地貌构造迅速形成,如深山峡谷、悬崖峭壁、悬挂桥等。

在构造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块状地貌特征慢慢塑造成尖峭、悬崖、断崖等形状,模拟出自然的神秘和风景秀丽。

此外,受气候变化影响,古代湖泊、河道、洞穴等也在喀斯特地貌中得到了延续。

喀斯特地貌有着独特的负责景观,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英国的北海岸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惊喜,陡峭的山崖、悬崖峻壁、峡谷等景色使其更加壮观美丽。

在撒切尔湖,常见的悬崖地貌使湖畔变得非常有韵味,湖水清澈见底,分布着数不清的小岛,更显得神秘而诡异。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自然现象的精华,它不仅给游客带来无尽的视觉享受,也是科学家们观察自然现象的宝贵理论材料。

名词解释喀斯特

名词解释喀斯特

名词解释喀斯特摘要:一、喀斯特概念简介二、喀斯特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正文:一、喀斯特概念简介喀斯特(Karst)是一种地貌类型,源于波斯语“kars”,意为“石头”。

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岩石受到地下水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地表起伏较大,山势险峻,峰林、峰洞、峰谷等地貌常见。

2.地下特征:地下发育有庞大的洞穴系统,隧道、溶洞等地貌丰富。

3.水域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丰富的水文景观。

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岩溶、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下水的生成与补给,岩溶作用使岩石溶解,生物活动则加速了岩石的侵蚀。

喀斯特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沉积阶段、溶解阶段、地下水动力阶段和地表风化阶段。

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在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洞穴可用于储藏、旅游开发等。

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1.生态价值: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优美,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1.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貌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3.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高中地理繁多,内容分布也很杂乱。

同学们纷纷表示,地理知识点太难背诵!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喀斯特地貌简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1、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2、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编辑本段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喀斯特地貌岩石
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成因原理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
发展阶段
假喀斯特
研究历史
研究意义
地貌分类
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
世界分布
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斯特地貌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在石灰岩等溶蚀岩中形成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丰富多彩,涵盖了洞穴、岩溶塔、溶洞湖、地下河等众多自然景观。

在这里,我们将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一、基本概念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喀斯特地貌是指由酸性水体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根据地表形态和溶洞分布情况等不同特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洼地型、岩溶尖峰型、岩溶洞穴型、峡谷峭壁型等多种类型。

二、形成原理1. 石灰岩的溶解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可溶性物质,而地下水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反复渗透到石灰岩中,加速其溶解和糜化。

2. 溶解和沉积的平衡当岩石的溶解速度和沉积速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过程1. 喀斯特地貌的初期阶段在最初的阶段,地表会出现众多小型陷洼,地下水一般通过小缝隙或是沿着石灰岩层面流动而形成。

2. 喀斯特地貌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地下水开始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洞室,形成地下河道,营造出壮观的溶洞景观,同时,地表的凹陷也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3. 喀斯特地貌的成熟阶段成熟阶段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洞穴、地下河道、露天洼地和丘陵、峡谷和山峰等各种地形景观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喀斯特世界。

四、相关的自然现象和景观1. 喀斯特地下河喀斯特地下河是指在岩溶区形成的地下水河道。

2. 喀斯特溶洞喀斯特溶洞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中溶解形成的大型空洞。

3. 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喀斯特溶洞中的石笋石柱是由地下水在溶洞内沿着洞顶或洞壁滴落形成的石柱状的物体。

4. 喀斯特岩溶塔喀斯特岩溶塔是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的尖峰状的地形。

五、总结综合来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貌类型,具有形态多样、地貌风貌奇特、景观壮观、科学价值高等特点。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云南罗平
云南罗平
喀斯特丘陵罗平
云南罗平
广东连山
阳朔的月亮山
阳朔
桂林骆驼山
桂林象鼻山
贵州威宁的草海,46.6 km2
草海
广东肇庆的七星岩
广东肇庆
肇庆市
地表“石灰华” /华钙/泉华
云南白水台
黄龙五彩池 1
黄龙五彩池 2
九寨沟华钙
九寨沟华钙树
西藏泉华
土耳其棉花堡 1
土耳其棉花堡 2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 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 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 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 貌发育也好。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 多少。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都很小<3%, 透水性较弱;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 形成的各种裂隙所控制。 ◆总之,岩石构造越破碎、岩石纯度越高、岩 层越厚,则透水性就越好;
云南罗平
广西乐业“天坑”
最深613m
乐业“天坑”仰视
重庆小寨“天坑”1
深666m
重庆小寨“天坑”2
重庆小寨“天坑”3
重庆小寨“天坑”4
落水洞
天窗(落水洞)
峰丛与峰林
峰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九马画山
漓江
孤峰1
孤峰2
坡立谷
坝子1
云南罗平
坝子2
云南罗平
喀斯特平原
岩溶丘陵
云南罗平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约69万年前(直立人)
1929年底,裴文中发现的 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北京山顶洞人
智人,2万年前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 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处于流动状态的水,有时虽然达到饱和,但 当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混合后,可变为不 饱和而重新获得溶蚀能力。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 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岩溶发育最快。如 亚热带广西碳酸盐岩溶蚀量为0.12~0.3mm/a, 是暖温带的河北(溶蚀量为 0.02~0.03mm/a) 的5~9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

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

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

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发育为峰丛,当两者接近时发育为峰林。

3.4 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卡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如桂林地区峰从洼地与峰林平原共存于一体,互相配置,表现出喀斯特的“同期异形”。

3.5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

喀斯特发育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

4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6]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4.1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4.1.1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

这一类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喀斯特地区较为常见,但形成形态各异的像形旅游资源则较为少见。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云南地区的石林也
是少有的形态奇特的石芽群。

4.1.2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在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出现不多。

可以形成很好的旅游资源。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4.2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

这一类地貌形态多样,是一种易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湖南的黄龙洞、云南的燕子洞等。

[6]
4.3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广东肇庆七星岩、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湖南武陵源黄龙洞、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风景区、浙江姚琳仙境、江苏宜兴石岩溶洞、山东济南趵突泉、北京十渡和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吉林同化鸭园溶洞等
5 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
5.1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7]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特的自然景观。

由于岩
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发育以峰林、峰丛和孤峰为主;“万千石笋拔地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的云南石林则以剑状石牙为主。

此外,还有神奇虚幻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洞内沉积物等。

尽管喀斯特的形态众多,所处地域不同,景观组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景观特色、竞争和环境特点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5.1.1 艺术性、神秘性的完美结合是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点。

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

例如广西桂林漓江,峰峦叠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跹,如锦画;四川黄龙,数以千记的池沼,彼此牵缬,形状各异,池水滢红漾绿,被誉为“人间瑶池”;溶洞地下世界更是把山水风光、人神鸟兽、奇树异花融为一体,将现实形象与虚幻意境(似人似仙似景似物)相结合,融山水风光于一体,集水早世界(洞)于一地,把你带入一个真正缩微了的梦幻、美妙但又是现实的世界。

1.1.2 景观的多样性和配套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在长期的、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发育成的,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

特有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等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容,体现了一种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教育、特种旅游的功能。

喀斯特地貌景观起伏的地表、嶙峋的怪石、深邃的峡谷、峭立的悬崖和深渊的落水洞、神秘的洞穴和潺潺溪流,这种环境已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5.2 喀斯特景观旅游价值[8]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

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待开发的潜在资源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品牌。

资源据统计,全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的景区约占景区总数的30% 以上,其中国家级景区中喀斯特景区占总数的36%,近年更有上升的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这些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是学术界、旅游界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地区政府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喀斯特地貌资料 /09/0311/20/545CHVEQ000120GR.html
[2]维基百科/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3]邹成杰,何宇彬合著.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中国岩溶 1995.3
[4]张寿越,何宇彬合著.中国岩溶研究(第七章).科学出版社,1987
[5]张世从.黔南岩溶发育桂规律的探讨.中国岩溶,1984(2)
[6]丁晨,沈芳合著.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7]赖良杰,彭东合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2003.12
[8]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